文/蘇春生
在江西瑞金市葉坪鎮(zhèn)黃沙村華屋的后山上,一棵棵蒼翠挺拔的松樹連成一片,其中17棵松樹上還釘著寫有名字的小木牌,每棵松樹底下立著一塊銘刻一個姓名的方形石碑。這是17位烈士的名字!
1934年10月,瑞金華屋村17名華家兒郎,他們同時接到了部隊下達的最新命令,突圍轉(zhuǎn)移。軍令如山,馬上就要跟隨部隊出發(fā)了,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家中的父母妻兒。
這一天,他們17個兒郎集體來到華屋的后山,年長的華欽侖招呼著大家說:“兄弟們,今天,我們就要告別父老鄉(xiāng)親,告別這生我養(yǎng)我的華屋村,我提議,不如我們每人在后山種一棵松樹吧,給家人留一份念想,見松如見人?!?/p>
華欽侖的提議得到大家的一致同意:“對,松樹長大了,革命勝利了,我們就回來了。萬一有人回不來,那些活著回來的兄弟們就替他侍奉親老,照看家小,好好活下去。”
其實,在華屋人的風(fēng)俗里,松樹是種在墓旁的,17位戰(zhàn)士種下松樹的那一刻,內(nèi)心就已經(jīng)做好了一去不回的準(zhǔn)備。17棵樹就是17份堅定的信念,見證了他們與家人的離別。
一棵松樹的小木牌上,殷紅地寫著“華欽材”三個字。出發(fā)的那天下著小雨,華欽材特意回家一趟,和親人告別,再連夜趕往部隊。妻子已經(jīng)懷了九個月的身孕,她拖著浮腫的雙腳和沉重的身體,硬是要送送丈夫。蜿蜒的山路,一程又一程,一送就是十幾里,她緊緊地拉著丈夫的手,不肯松開。她怎么舍得丈夫就這樣離開呢!歸期漫漫,這一去或許就是生死離別呀!黑夜里的火把照亮了丈夫遠去的身影,也照亮了年輕媽媽的眼睛。淚水和著雨水一起在她臉上流淌,分也分不開:“欽材,你一定要珍重,一定要回來。為了我,為了我們的孩子能當(dāng)面喊你一聲父親,你可一定要活著回來啊?!?/p>
兩棵相鄰的松樹上,寫著“華欽侖”、“華欽恩”兩兄弟的名字。部隊要開拔了,兄弟倆最放心不下的是家中的老母親。母親身體不好,萬一母親臨終的時候,兒子們還沒回來呢……沉默了很久,兄弟倆決定,提前幫母親準(zhǔn)備百年之后才需要的棺材。臨別的夜晚,兄弟倆把棺材合力抬到了堂屋,雙雙跪到母親跟前,重重地磕了三個響頭?!澳?!兒子們把壽材給您備好了,我們就要隨部隊轉(zhuǎn)移了,自古忠孝不能兩全,孩兒不孝,請原諒我們不能給您、不能給您送終啦!”
那一刻,母親的感受心如刀割。母親和孩子心里都清楚,這一次離別意味著什么。臥病在床的母親,已經(jīng)沒有力氣起身送兒子們,她坐在床頭,望著兩個孩子,眼角老淚縱橫。她顫顫巍巍的手,點亮了床頭的馬燈:“孩子啊,不管你們走到哪兒,娘每天都會點亮一盞馬燈,不管你們何時回來,馬燈都會照亮你們回家的路,娘等著你們,等著你們回來呀……”
這一送別就是漫漫一生,是整整一輩子等待。青松依舊在,不見兒郎歸。
華屋17位男兒,北上無音訊。
瑞金,10800位男兒長征,壯烈犧牲。
贛南,56569位男兒長征,壯烈犧牲。
他們是何時何地犧牲的?是倒在兩萬五千里的那一處?是激戰(zhàn)的湘江邊,是高寒缺氧的大雪山,還是茫茫無際大草地?如今,華屋這17棵青松被鄉(xiāng)親們稱為“信念樹”,每一位離開家鄉(xiāng)去部隊當(dāng)兵的年輕小伙子,都會在這里新栽下一棵青松。17棵青松旁,已是一片郁郁蔥蔥松樹林,信念在這里不朽,精神在這里永生。
共和國是紅色的,不能淡化這個顏色。2019年5月習(xí)近平總書記在江西考察時指出:“要從瑞金開始追根溯源,深刻認識紅色政權(quán)來之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為了新生的蘇維埃政權(quán),當(dāng)年24萬人口的瑞金,一共有11萬人參軍參戰(zhàn),5萬多人為革命捐軀,其中1.08萬人犧牲在紅軍長征途中,瑞金有名有姓的烈士17166名,涌現(xiàn)出“八子參軍”、“十七棵松”、“一生守望”等偉大壯舉。為支持蘇區(qū)建設(shè)和支援紅軍北上抗日戰(zhàn)略轉(zhuǎn)移,從1932年至1934年,瑞金人民一共認購戰(zhàn)爭公債78萬元,為紅軍征糧25萬擔(dān),其中41.5萬元公債和捐集的糧食全部無私奉獻給了蘇維埃政府……
致敬中央根據(jù)地,致敬中華蘇維埃!致敬17棵青松,信念在這里不朽,精神在這里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