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文淵
在我國文學寶庫中,古詩詞是重要的瑰寶。意蘊豐富的古詩詞充分體現(xiàn)了我國優(yōu)秀的歷史文化和民族文化。古詩文能夠運用簡練的語言來描述一幅美麗的畫卷,讓讀者身臨其境地去感受畫中的內(nèi)容,品味詩人傳遞給世人的真摯情感和詩人為讀者創(chuàng)造出的優(yōu)美情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國家教育體系的不斷完善,義務教育階段新課標中增加了許多學習古詩詞的要求,在新修訂的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學習的古詩詞篇目不得少于160篇。當然,對教師的要求也就更加嚴格了。教師需要根據(jù)班內(nèi)學生學習古詩文的水平,對自己的教學方式作出相應的調(diào)整,創(chuàng)新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采用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將學生對于古詩詞的熱愛發(fā)揮出來。教師要在課堂上積極營造歡樂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主動地進入古詩詞的意境,不斷提高他們的古詩詞鑒賞能力,增強他們的語文素養(yǎng),實現(xiàn)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古詩詞教學對小學生來說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古詩詞教學能夠幫助學生培養(yǎng)并提升優(yōu)秀的品質(zhì),另一方面,古詩詞教學能夠在學生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的形成過程中產(chǎn)生推動力,對學生未來的生活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古詩詞教學有益于小學生文化素養(yǎng)的提升,這是由于古詩詞中包含了古人對時代的見解,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體現(xiàn)了古人的各種思想,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帶來積極影響。小學生在語文詩詞教學中能夠逐漸受到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體會到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促進自身優(yōu)良品質(zhì)的形成。
我國幅員遼闊,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各種名山大川常常出現(xiàn)在古詩詞中。很多古詩詞中有贊美山河的名句,例如,唐代詩人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就生動地描繪了廬山瀑布的景色。教師在進行古詩詞教學中可以通過視頻和圖片讓學生感受廬山瀑布的美景,使得學生感受到祖國山河的壯美,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育學生的愛國熱情[1]。
古詩詞教學,能幫助學生積累、感悟和運用古詩詞,既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也為其之后的語文學習奠定基礎。在古詩詞教學中,我們既可以了解李白、杜甫、陸游等詩人的生平和經(jīng)歷,又可以在學習過程中體會我國古代浪漫主義、現(xiàn)實主義的區(qū)別,了解田園詩、邊塞詩等不同的風格,讓學生在小學階段就能了解律詩、絕句、散曲等詩詞的不同特點,進一步豐富學生的文學知識。
古詩詞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寫作水平。在日常的寫作練習中如果能恰當引用古詩詞來表達自己要體現(xiàn)的觀點或者某一種情感,能為習作加分不少,同時展現(xiàn)學生的語文功底。例如,《十三歲的際遇》的作者田曉菲,五六歲時,在家長的引導下讀了很多古詩詞和其他體裁的文學作品,積累了豐富的寫作素材,在初中時,她就出版了一本詩集。她的詩還獲得“世界兒童詩歌比賽”的國內(nèi)獎。不止田曉菲,還有許多的作家、詩人,他們都在少年時代就積累了豐富的古詩詞,這為他們以后的寫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我國教育教學也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但仍有一部分教師擺脫不了應試教育和傳統(tǒng)教育模式,在教學中太過于看重理論教學,而忽視對古詩詞的教學。在記憶古詩詞時,有些教師會讓學生死記硬背,由于古詩詞距今比較久遠,學生往往難以理解詩詞的內(nèi)涵,而教師又不教給學生任何背誦的技巧,不管學生是否理解了古詩詞,只是一味地讓學生背誦。長此以往,學生就會出現(xiàn)畏懼心理(害怕背誦不過被老師責罰),甚至會失去對古詩文學習的興趣。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在古詩文的學習中,教師一定要發(fā)揮自己的作用,讓學生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全程引導他們進行古詩文的學習,直到學生對古詩文的理解都變成了知之。因此,在古詩詞的教學中,老師一定要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調(diào)動學生學習古詩詞的積極性,這樣才能不斷提高教學效果[3]。
目前,語文教學中老師對于古詩詞的教學一般都太程序化了。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往往先讓學生熟悉一下,之后便直接給他們灌輸自己的思想,而忽視學生的理解。在日常的語文教學中,有的學生會因為教師程序化的教學方式產(chǎn)生惰性,無論是預習時還是復習時,他們只會等著輔導書的答案或者老師的講解,學習過程中也僅僅是把重要的字詞解釋和詩句意思做好筆記,完全忽視了自己思考的過程。這樣的學生一旦脫離書本上的筆記,只會對古詩詞一知半解,甚至出現(xiàn)完全無法理解的情況。這樣不僅不利于學生對于古詩詞的理解,更容易挫傷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既影響了他們對古詩詞的喜愛,又不利于培養(yǎng)他們的語文素養(yǎng)。
除此之外,教師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對考試成績相當在乎,對學生進行高強度訓練的習慣一般不容易改變,在無比繁瑣枯燥的題海戰(zhàn)術(shù)下,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會大大降低,培養(yǎng)學生古詩詞文學素養(yǎng)的教學目標也會受阻。
針對小學的詩歌教學,教師應學會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在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思想指導下,老師為了應付考試或迫于學校教學進度的壓力,常常采用“一言堂”或“滿堂灌”的方式對學生進行課堂內(nèi)容講解。這樣的課堂讓老師成為課堂的主角,而學生淪為課堂的配角,學生在此過程中完全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tài)。如果同學們長期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學習,勢必會失去對古詩詞的好奇心,也會失去對古詩詞學習的積極性,甚至會出現(xiàn)逆反心理。因此,教師要想進行高質(zhì)量的古詩詞課堂教學,就必須增強學生對古詩文學習的興趣。如今已進入新媒體時代,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網(wǎng)絡對學生進行多元化的教學,為學生創(chuàng)建學習的情境,幫助他們更快地融入古詩詞內(nèi)容的情境之中,使他們更快進入學習狀態(tài)。例如,教師在教學張籍《秋思(洛陽城里見秋風)》中飽含深情的詩句時,在課堂上可以運用多媒體播放相關的歌曲,讓學生深入感受思鄉(xiāng)的情緒,加強記憶,使他們對這首詩的記憶更加深刻;再如,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一詩的教學中,教師可將西湖美景通過多媒體展現(xiàn)在學生眼前,讓他們根據(jù)圖中內(nèi)容背誦詩詞,體會晴天里的西湖和雨天里的西湖不同的美。詩中描繪西湖的湖光山色,在和煦的晴天里光彩熠熠,在雨天里也有別樣的韻致,以幫助學生更直觀地感受作者寫此詩時的感受。教師嘗試將多媒體融入教學中就會發(fā)現(xiàn),學生在學過之后對詩歌中的情感、印象會更深刻與敏感,將多媒體融入教學能夠改善語文課堂氛圍,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已經(jīng)不適合現(xiàn)在學生的學習,而借助多媒體則能不斷增加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和積極性[4]。
在古詩文的學習中,朗讀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提高古詩詞理解能力的方式。我國傳統(tǒng)的教育之一就是朗讀古典詩詞。古典詩詞具有非常多的優(yōu)點,例如,對仗工整、平仄有律、具有獨特的音律美和節(jié)奏美。朗讀古詩文可以讓學生充分感受古詩詞的含義和韻律。這種感受是學生體會作者寫作情感的第一步,可以幫助他們理解古詩詞的含義和古詩詞中的豐富內(nèi)涵。
在小學古詩詞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借鑒古代私塾教學的方式,利用吟誦的方式進行小學語文詩詞教學,一方面能夠提升學生對古詩詞的審美,另一方面能夠幫助學生找到吟誦古詩詞的樂趣。古詩詞的吟誦主要有三個步驟,第一個步驟是誦讀,第二個步驟是吟詠,第三個步驟是體悟。在進行詩詞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進行范讀。學生在小學階段具有很強的模仿能力,并對模仿他人具有濃厚的興趣。因此,教師除了要具備較強的范讀吟誦能力外,還要通過吟誦古詩詞調(diào)動學生模仿的積極性,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提升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古詩詞具有很強的韻律。當學生進行吟詠的時候,能夠逐漸了解到作者在古詩詞中的情感,并加強對古詩詞的理解。通過加入歷史背景相關的知識可以提升小學生古詩詞的鑒賞能力[5]。
例如,教學古詩《詠柳》,首先,教師要帶領學生對這首古詩進行初讀,并進行知識點講解,讓學生在初讀中粗略地了解這首古詩的涵義;其次,在吟詠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要帶領學生對《詠柳》進行整體把握,利用吟誦符號進行標注,同時在聲調(diào)分配、吟誦規(guī)則以及吟誦情感表達等方面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再次,教師要播放《詠柳》這首古詩的吟誦錄音,在錄音的帶領下讓學生掌握吟詠的要領;最后,在體悟環(huán)節(jié),教師要充分發(fā)揮課堂引導作用,將古詩和古曲進行有機結(jié)合,讓學生在吟誦中體會古詩詞之美,提升學生古詩詞鑒賞能力。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不斷關注學生的課外閱讀量。只有增加了學生課外的閱讀量才能豐富學生古詩詞的儲備。在學習古詩詞的過程中,如果只依靠課本中的幾首詩詞是遠遠不能滿足學生對于古詩詞學習需求的。因此,教師就需要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課外古詩詞供學生閱讀,從而不斷增加他們古詩文的閱讀量。教師在提供課外閱讀時,可以將同一作者的古詩詞集中在一起,先讓學生了解一個作者的寫作風格,之后的每一個星期或兩個星期給學生整理一次作者的作品。持之以恒,學生就會對那幾位作者的寫作風格以及作品有深刻的了解,在今后的小測或者大型考試中遇到相關作者的詩詞哪怕沒有見過,都知道往哪一方面去想,從而快速地理解古詩詞的大意,進行答題[6]。
例如,在學完陸游的《示兒》和《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我們可以知道作者的詩表達愛國情感的較多。那么你還知道陸游的哪些詩寫的是愛國情感?學完李白的《將進酒》《渡荊門送別》《望廬山瀑布》以及《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我們可以知道李白善于寫謳歌祖國壯美山河和自然風光、重情重義以及報國無門的詩。那么,你還知道與李白同一時期的詩人有哪些?學生要盡快得到這些問題的答案,就需要有足夠豐富的閱讀量和知識面。當學生有了一定量的積累就可以跳出老師平時授課的局限性,形成自己更深層次的理解能力,最終提高對詩詞的鑒賞能力。學生在古典文學的學習中會慢慢發(fā)現(xiàn)自己知道的僅僅是滄海一粟,這樣就會更渴望了解關于古詩文的其他知識,從而激發(fā)其學習古詩文的熱忱[7]。
古詩文在小學教學中的作用非常大,它能夠豐富學生詩詞的儲備量,提升學生的語文素質(zhì)以及增加學生的文化底蘊,為今后的學習和成長奠定豐富的文化基礎。因此,語文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學情制定古詩文課程教學計劃,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方式,不斷提高學生對于古詩文的興趣,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提高學生的古詩詞鑒賞能力。同時,教師還應增加學生的課外閱讀量,豐富學生古詩文的儲備量,讓學生愛上古詩文,愛上語文,愛上祖國傳統(tǒng)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