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貞虎
我有兩個朋友,她們住上下樓,孩子年齡也相仿,兩人情誼深厚得就像家人。后來兩人卻因孩子玩具分享的問題而交惡,兩家竟不相往來了。我聽了覺得很遺憾,因為分享是可以教的,而且只要從小教,孩子都能學會。
人是需要同伴的,“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眾人同樂時,大腦愉悅中心活躍的程度比自己獨樂時來得更強烈,創(chuàng)新力也比較強。例如,同樣一個玩具,大家一起玩,就會玩出很多不同的花樣,比自己單獨玩有趣多了。
孩子們都知道,與年齡相近的玩伴一起玩最開心。就是玩泥巴,兩個人也比一個人玩更有樂趣。下雨天就更不用說,一群人玩水的樂趣遠大于一個人坐在家里玩最新款的機器人。
“分享”要怎么教呢?有經(jīng)驗的家長都知道,一次不可以給孩子太多玩具,最好一次只給一個,更要常把舊玩具收起來,等熟悉度退去后,再拿出來給孩子玩。因為喜新厭舊是大腦的“本性”,人對熟悉的東西會失去新奇感。當看到這個玩具,大腦不再分泌跟注意力有關的激素時,就對這玩具不感興趣了。這時家長可以把它收在袋子里,帶著它和孩子一起去朋友家串門,當孩子看到別人家的玩具覺得很新奇,想要拿來玩時,家長可以拿出帶來的玩具,告訴孩子可以用自己的玩具來交換。當兩個孩子都有新奇玩具可玩時,就不會爭吵了,分享也就實現(xiàn)了。
當然,家長也要鼓勵孩子與朋友分享自己喜歡的玩具,體驗雙倍的快樂。
小朋友來家里做客,當有一個玩具很搶手時,孩子會爭奪,因為資源不夠。這時,父母不可強迫自己的孩子讓客人先玩,因為孩子會覺得不公平:明明是自己的東西,為什么要讓給別人?
父母應先確定玩具的所有權,這一點對孩子很重要,然后讓他們猜拳決定誰先玩,并讓雙方同意各玩幾分鐘,時間到了要交換,沒輪到的孩子先去干別的事情……父母只要公平且不偏袒就能順利解決紛爭。其實,遵守秩序的習慣需要從小養(yǎng)成,因為走入社會后,學會等待是必要的。
教孩子學會分享還有個好處,那就是他可以交到好朋友。研究發(fā)現(xiàn),互相梳理過毛發(fā)的狒狒,在看到曾經(jīng)梳理過自己的朋友被欺負時,會上前相助,但對沒相互梳理過的它會不予理睬。愿意分享的朋友才是可以長久相交的朋友,小時候交的朋友最真誠、最單純。
分享看似小事,其實是很重要的品格。教孩子學會分享,讓他養(yǎng)成大方、不小氣的性格,對孩子的成長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