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繁任
繼清華“九歌”、微軟“小冰”之后,華為推出可以“自學成材”的AI 詩人“樂府”。人工智能寫詩,從形式上講,是創(chuàng)意的進步,但從內容上看,是詩意的退步。其實,人工智能寫詩水平不低,而且隨著它的更新?lián)Q代,其文學水平也許還會上升。那么,為什么說人工智能寫詩是詩意的退步呢?
詩起于創(chuàng)造,沒有創(chuàng)造力的詩人不能長久。之所以有一部分人認為人工智能寫的詩文學水平不俗,是因為它套用前人思想成果,博采先輩之所長,汲取各家之精華,寫出詩來便顯得底蘊深厚??墒情L此以往,當人工智能將已有的資源用完時,它便“江郎才盡”,再也寫不出詩了。而人類的創(chuàng)造力則不可估量:古代本無悲秋一說,宋玉出世始有悲秋之情,其后劉禹錫獨創(chuàng)“我言秋日勝春朝”,毛澤東則高唱“勝似春光,廖廓江天萬里霜”;冬日大雪蓋江本來只是一景,柳宗元品出“獨釣寒江雪”的寂寞,崔道融卻享受著水瘦山寒之際,釣的是一江寂靜的超然。古人生活變遷緩慢,詩歌尚且代代有新,何況社會日新月異的現(xiàn)代!相比之下,人工智能寫的詩多少有些沐猴而冠的味道。機器只知制造,而人類掌握創(chuàng)造。人工智能寫詩,實為詩意的退步。
詩是藝術的一種形式,而藝術的核心價值在于美。美是一個模糊的概念,那么不妨將它理解為能使人愉悅的一切體驗,是以有美景、美人、美文、美食等。判定“美”的標準因人而異,且受時間、環(huán)境影響,決不是一個算法、一臺計算機可以效仿的。如此,人工智能寫的詩并無實質上的美感。既然沒有美,何以成藝術?既然不是藝術,又怎能被稱作詩?
詩應以共情為基礎,而人工智能寫不出帶有情感的詩。任何詩都包含情感,哪怕我們孩提時背的“疑是銀河落九天”也表達著詩人對大好河山的贊嘆與熱愛。人工智能有情感嗎?目前看來是沒有的。也許在將來科技足夠發(fā)達之時,它具備了像人一樣思考的能力,方能寫出詩——但很有可能不為人類所理解。畢竟人是從母腹中出生,逐漸成長,最后一步步走向死亡;而人工智能被制造出來,其一生就是工作、故障,最后報廢。這二者毫無可比性,情感自然千差萬別。所以現(xiàn)在的人工智能寫的詩稱不上是詩,將來人工智能寫的詩也不屬于人類。
雖然如此,仍不得不承認,人類中的很大一部分文學功力不夠深,創(chuàng)作水平還不及AI。因此我們可以將AI 用作工具,利用其強大的歸納能力來學習前人思想,用它“佐餐”,但絕不能以之為“主糧”。
人工智能寫詩雖然創(chuàng)意非凡,卻也是文學的悲劇。AI 寫詩,創(chuàng)意在進步,詩意在退步。
(指導教師:李璐琳/ 編輯:王冠婷)
評點
文章由AI 詩人面世引出對AI 寫詩的思考,從創(chuàng)造、審美和共情三個角度進行論述,首先指出AI 不能創(chuàng)造,因此AI 寫詩不能長久;然后由“美”這一模糊概念切入,點出AI 寫詩并無實質美感;最后論述AI 目前不具備情感,并讓步說理指出即使將來AI 具備情感,也不能與人類共情。此外,作者給出建設性意見:用AI 學詩,而不用AI 寫詩。文章標題新穎,結構工整,論述嚴謹豐滿;宋玉、劉禹錫、崔道融等例證精煉有力,使文章增色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