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香梅
依初中階段的英語課程標準所提出的要求,主題意義探究這一全新教學理念應引起教師重視。事實表明,有關教學模式的出現(xiàn),正可以表明當今英語學科教學發(fā)展的方向,也可以認為,對語篇主題意義進行探究的宗旨是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同時達到理想的英語學科立德樹人目標。而作為一門重要學科,英語教學之中英語閱讀在這方面的價值不可小視,其獨特育人功能應當被教師充分挖掘。但問題在于,長期英語閱讀教學實施活動表明:許多教師此前對知識點傳授方面過于關注,同時過于關注語言技能的培養(yǎng),缺少文本主題的探究與指引,這直接造成了學生理解語篇的膚淺化問題,嚴重背離了上述英語學科育人目標要求,這種情況在未來是亟須解決的。
教師應基于初中英語教材單元內容,進行相應的主題確認,并從英語語言知識結構目標,以及語言技能應用目標角度,進行閱讀教學活動的合理規(guī)劃。在此過程中教師與學生需要一同基于單元話題主線,做好接近于真實語言環(huán)境的構建工作,從而讓學生得以在新舊知識的有效交織狀態(tài)下,更為主動地閱讀語言材料,及時將新知識融入現(xiàn)有的認知結構中,并同時樹立新的學習觀念、掌握新的學習方法。
從主題意義探究出發(fā)的初中階段英語閱讀教學各項活動,應重視學生理解主題的程度、認知經驗的狀態(tài),以及自主探究問題的能力等,從而使教學過程依遞進原則有序向前推動。教師在此期間需要首先對學生做文本內容梳理方面的引導,以便及時獲取同單元主題相關的各項信息及事實依據,并利用情境對話、合作探究等做法構建宏觀語篇結構與模塊化知識體系。再者教師需要讓學生在文本分析時對事實的判斷等形成獨立的觀點,而教師本身則需要從學生所處實際情況出發(fā)進行與文本相關問題的設計與使用。此外,教師需要給學生以從已知條件理解未知內容的引導,從而讓其知識遷移能力獲得發(fā)展機會,最終在解決實際問題方面擁有更好表現(xiàn)。
從主題意義探究角度所做的初中階段英語閱讀教學,在進行編排與設計時,應以某一主題情境為中心而展開,從而達到主題、內容以及活動幾者之間的協(xié)調整合。學生應于此過程中進入應用不同技能做好意義解讀的境界,并保持對運用語言過程的深入理解與不斷內化,只有這樣才能圍繞主題意義,全面進行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工作的整合。
英語閱讀教學課作為英語教學的一種重要課型,是值得重視的本學科臻于理想教學目標,激勵學生有效掌握語言知識,并與此同時做好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手段。而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閱讀教學課則以特定語篇為依托,激勵學生做語篇主題意義的深入與主動探索?;诮處熕龅囊I,學生借助多種形式完成語言學習活動和語言訓練活動,逐層深入地完成語篇所包蘊主題意義的探索,以此豐富人生閱歷、拓展文化視野、完善思維能力,形成足夠高級、足夠正確的社會情感。實際操作時很多教師已經關注到了該教學方式的功能,并進行了具體操作方法的探索,然則育人效果卻通常并不理想。若對照上面所述及的幾項初中階段英語閱讀教學實施原則,可看到如今的教師教學一般有幾個突出問題,這些突出問題是造成教學效果不甚如人意的根源。
文本解讀淺層與主題意識淡薄,是教學準備時所表現(xiàn)出的一個顯著問題。相當一部分初中階段英語教師未能站在主題意義角度進行充分的語篇解讀,只是于語言知識解讀上下功夫,主題意識不夠濃厚。受此影響,教師往往致力于幫助學生解決語篇之中的詞匯、語法以及句子結構知識,甚至存在過度延伸解讀的片面問題。
目標設計渙散,沒有明確的主題統(tǒng)領,是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另一突出問題。部分教師所創(chuàng)設的教學目標從表面上看起來涉及多個維度,但在主題意義統(tǒng)領方面表現(xiàn)不足,導致目標間過于孤立,關聯(lián)度較差,各目標都是在提高學生語言綜合能力的統(tǒng)領下設計,但受限于主題意義統(tǒng)領方面的不足,所以渙散的目標無法突出教學重點,不能給學生以有效指引。
情境創(chuàng)設有時過于牽強,未能同主題體驗相結合,而是偏向于形式化的一面,這顯然是無益于主題意義探究理想實現(xiàn)的做法。雖然有些教師已然意識到了情境創(chuàng)設的實用功能,然而于實際創(chuàng)設過程中卻難以避免遇到情境同主題兩相剝離的問題,即情境未能合理地服務于體驗主題意義,且不同情境間的邏輯關系不清晰,無法構建服務于整體的情境主線,很難讓學生在情境內逐步感受到主題意義。
因為文本主題的解讀不夠深入,同時目標設計過于渙散,教師在具體教學活動指導時,也往往沒能就主題探究與語篇主題價值挖掘工作加以升華,這就比較直接地展現(xiàn)出很多教學活動的機械性,即不能靈活處理語言知識的位置,或者片面關注細節(jié)的問題。在此過程中教學活動指導有時對生活主題缺乏足夠關注,或者缺少語言知識與主題內容的彌合準備,或者缺少學生的積極參與支持,實際上都極大地限制了主題意義探究效果。
教師應當將目光聚集到學科本質與學科思想方法方面,以深刻理解學科育人功能及學科核心素養(yǎng)內涵為前提,更為有效地在課堂上幫學生優(yōu)化深度學習效果。依課程標準要求,在工具性角度,英語課程負有培養(yǎng)學生基本英語素養(yǎng)、發(fā)展思維能力的責任,在人文性角度英語課程則具有綜合人文素質提升的不可推卸的責任。據此責任要求,教師尤其要關注多角度深化解讀文本主題的必要性,讓學生在深入解讀文本期間激發(fā)學習潛能,樹立正確價值觀念。在文本解讀時教師應基于文本話題找到同學生實際生活之間的關聯(lián)性,并據此關聯(lián)性探索文本話題隱含的主題價值即作者寫作意圖。在此之后,教師則需要分析承載文本主題的文本類型、結構特點,并結合詞匯、句法、修辭等知識,深入挖掘文本的育人功能。以仁愛版英語八年級教材中的I’m not sure whether I can cook it well部分為例,教師便應基于對教材與學情的理性分析,明確對本次閱讀文本的教學,旨在幫助學生了解西方的餐桌文化禮儀,使學生意識到在西方正式晚宴上,舉止文明是很重要的。教師可在此主題下從不同角度做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方面的探討,像在語言能力方面,要求學生重點掌握fork、dish等詞匯,了解lap、napkin、quietly等詞匯,并可以在適當語境下應用eat up、drink to sb./sth.等句型。而在學習能力方面,則應用快速閱讀、詳細閱讀機會,掌握基本閱讀技巧,做到學以致用。在思維品質方面與文化品格方面,同樣應當從基本文本主題出發(fā),進行深入的理論探索,如進行文本內容的歸納、整合與創(chuàng)新,進行異國文化的細致分析等。
基于主題意義探究時教學目標設計是一項關鍵點。教師需要于備課時如前所述從多角度明確文本主題,并進行內容、結構、語言特點、中心內容等不同方面解讀,在此前提下逐漸處理好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原本較普遍存在的遞進特點不突出問題,同時做好系統(tǒng)化的閱讀教學目標設計工作。例如“what”目標——語篇的主題和內容分別是什么;“why”目標——語篇主題的深層內涵為什么會如此表現(xiàn);“how”目標——文本特征、語言特點、內容結構等怎樣加以明確,等等。在教師逐步系統(tǒng)化設計閱讀教學目標后,學生的閱讀語篇過程便不會過于分散,而是會綜合文本主題,明確其內容的內在關聯(lián)性。以筆者所做的一次finding your way文本閱讀指導為例,文本主題語境是“人和自我”,其中涉及了個人、家庭、社區(qū)和學校的生活。為了讓學生閱讀更為順暢,更容易在主題意義探究方面取得突破,教師應明確本語篇的說明文本質,明確文章前面五段介紹了陽光動物園游覽路線、景點特征,最后一段則作為結語而存在。在文本之中,目標語言重點包括了動物習性與特點描寫的句子,以及方位與方位轉換表達的句子等,而在語篇上較多使用祈使句與地點狀語的做法,則讓文章的意圖更為顯著,條理變得清晰。教師可據此要求學生基于文本學會看地圖,并對地圖加以描述,或者嘗試給他人指路等,而具體的目標設定則可包括如下:其一,根據地圖識路,了解基本的方位表達方法;其二,以路線圖為載體,以導游為模擬身份,進行動物園場景介紹;其三,對他人所指引路線進行正確反應,以及嘗試為他人指路。總的說來,在目標的支持下,學生可多次進行文本閱讀,幾次閱讀可分別從整體文體特征至局部具體信息等不同層次展開,從而讓閱讀能力之中所牽涉的語言知識及閱讀理解等貫穿于全部學習過程。借助語篇知識提供的幫助,在文本基本信息抓取與理解能力培養(yǎng)期間,學生可于語篇閱讀訓練中實踐語法,形成對文本的深層次理解,尤其是文章所致力于探討的主題意義探究方面,學生所做的信息提取與策略運用等項工作,將更有可能發(fā)揮出應有的作用,而這一切則皆根源于系統(tǒng)化設計閱讀教學目標所帶來的積極影響。
接近于真實的情境可幫助學生有效激發(fā)學習熱情與學習主動性,讓其對主題意義形成優(yōu)質體驗與認同感。教師可利用視頻、音頻或者圖片等進行相應情境創(chuàng)設工作,同時應使情境和閱讀主題體驗高度關聯(lián)。教師應于此過程中進行不同小情境銜接,使之成為主題意義統(tǒng)攝之下的情境鏈組成部分,且讓情境與閱讀之前、之中、之后整個教學過程相結合,以便讓學生有機會就有關話題展開背景知識、詞匯語法等的深入研究。而在此期間,教師則需要以文本為中心,隨時結合學生實際生活進行情境和文本主題的聯(lián)系,并借助情境升華文本主題意義。以仁愛版初中英語教材九年級上冊部分的Unit 1 Topic 3 Section C教學舉例,本部分中提及了the government in every country has worked for many years to support the homeless but more needs to be done.教師可以進行情境創(chuàng)設角度的追問:what efforts has our Chinese government done to help the homeless或者what about other countries等,此類問題將讓學生進入對比中外文化差異的情境之中,并以問題為出發(fā)點,積極展開文化差異認知,形成尊重他國文化以及樹立文化自信的意識。為保證情境和主題二者的協(xié)調,以及自始至終的貫徹,教師需要借助不同形式進行他國文化內容展示,并保證這些內容與學生生活具有緊密聯(lián)系,特別是以新媒體技術為背景支撐,在互聯(lián)網的幫助下將豐富的情境資源用清晰與直觀的形式適時呈現(xiàn)。
關于使情境服務閱讀主題體驗的要求,筆者認為它既屬于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同時也屬于教師向學生傳達教育觀點,使之接近于主題探究任務的難得機遇,換言之,教師可使情境創(chuàng)設的任務成為學生學習任務的一部分,讓學生借此機會提前接近閱讀任務,形成對文本背景的基本理解,或者對其主題產生大致的印象。關于這一點,教師可利用提示學生在課前進行目的明確的收集英語閱讀有關資料做法來實現(xiàn),即學生可在搜集資料過程中增加對閱讀語篇主題的了解程度,讓其及早進入情境狀態(tài),從而更顯著地提升閱讀學習與主題探究興趣。如在仁愛版初中英語九年級上的Unit 2 Topic 1 Section C 1a部分教學時,教師可要求學生在課前做好幾項關于情境的準備工作。其一是了解我國的《噪聲污染防治法》,明確噪聲污染類型,產生一定的噪聲污染防治意識。其二是對生活現(xiàn)象進行觀察,將觀察到的生活之中所常見到的噪聲污染現(xiàn)象記錄下來,并嘗試以英語進行不同類型噪聲污染的描述,像Transportation noise pollution等。其三是分組分享所收集到的資料,對不理解之處展開討論。這些前置性任務具有幫助創(chuàng)設情境的突出作用,可以說學生的準備越充分,則越容易進入到閱讀情境,并在主題探究方面產生主動的思考。而學生所做的主動努力,將與教師的課堂情境創(chuàng)設努力一道,服務于本次教學的既定目標。
其一,教師應當以緊密聯(lián)系生活的形式,讓學生產生更加友好的閱讀體驗。情感體驗屬于學生借助閱讀活動感受文本主題信息的合理做法。在英語閱讀指導時,教師可以看到:很多情感充沛的,或者具有明顯人物特征的文章,會充分打動學生閱讀心理,使之基于對文章產生好感的前提,進行文本主題意義的有效探究。為了讓學生的閱讀活動情感體驗更豐沛,教師應當注意對文章情感的深入挖掘,特別是注意從生活化角度引發(fā)學生的共鳴。例如在以主題意義作為引領的閱讀課堂之上,教師可利用創(chuàng)設同主題意義相關語境的做法,讓學生以解決生活問題為目的,進行語言知識及語言技能的自覺整合,或者結合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及真實認知水平,讓其進行學習內容同生活經驗的關聯(lián),以便使之形成對語篇主題的共鳴感等。
其二,教師應當在活動指導期間,進行有意識的語言知識與主題內容的彌合,即立足于教學實際,創(chuàng)設并維系優(yōu)質的活動內容,從而保證學生同步得到語言知識與主題內容收獲。以英語教材內所提到的和噪聲污染有關的語篇閱讀材料為例,文章宗旨是讓學生于英語閱讀時體會噪聲與人們健康的關系,為使學生更順暢地理解知識,教材分別在不同小板塊設計了相應任務,教師可以以這些任務為載體,全面關聯(lián)語言知識與主題內容。如要求學生借助語境推斷詞義,找到能夠同詞義相匹配的英語解釋,或者語篇細節(jié)進行中心思想的論證,利用語境進行重點詞匯、關鍵句子含義的判斷等。教師也可讓學生進行原文模仿,做其他環(huán)境污染類型的特點和影響探討,并將討論結果書寫出來,從而于語言寫作期間形成明確環(huán)保意識。筆者即在教學實踐中,分別以knowledge aims、skills aims、emotional aims、emotional aims,以及culture awareness等任務活動目標為導向,提出了融語言知識與主題內容為一體的要求,像讓學生在了解語篇內容的前提下初步理解定語從句,看懂并聽懂基本的關于環(huán)境污染問題的英文解釋,以恰當英文進行自己所熟知環(huán)境污染問題的口頭描述,利用閱讀過程深化環(huán)境問題認知,關心全球環(huán)境現(xiàn)狀等。
其三,為了進行細致教學活動的指導,教師需要處理好課堂活動時學生參與和支持不夠積極的問題,讓學生在全面投入于閱讀活動的前提下,取得主題意義探究的理想效果?,F(xiàn)以keeping safe on the street這部分的教學舉例。于文章教學時,筆者即以使學生深度參與作為指向,進行了課堂閱讀活動的多重指導。首先,教師要求學生進行組內交通法規(guī)內容體會交流,再彼此分享其預先收集到的道路交通標志,并以英語將這些交通標識所展示的交通規(guī)則表達出來。此活動形式將使學生把所見所想分享出來,提升其在課堂上的參與度。其次,要求每名學生以快速閱讀的形式面對keeping safe on the street文本本身,接下來完成教材中的how can we keep safe when we are walking on the street缺失詞語填寫任務,這一活動指導過程中,學生回答相應問題以表現(xiàn)出自身英語真實能力,掌握在具體情境下找到恰當單詞、合理應用語法的方法。再次,需要學生借助小組合作討論等形式進行國外交通標志的整理,并同教材中的內容進行對比,從而感受到國內與國外文化的差異,以便深入領會語言工具的作用。最后教師需要讓學生主動參與到以本篇內容為依托的拓展應用活動中,例如教師可播放本課錄音,讓學生以問題為引領理解文本之中的關鍵性詞、句、語法等,同時對文本中所蘊含的安全意識加以關注,最終結合本次所學語言知識,針對“如何保障學習活動中的安全”主題說幾句話,從而積累自主學習技巧、拓展語境應用能力。
從主題意義探究角度出發(fā)的初中階段英語閱讀教學策略,是有助于教學內容和語言學習二者的合理結合的。在具體的教育過程中,教師應當在明確主題意義探究價值及原則前提下,進行當前教學問題的分析,并在問題解決期間,幫助學生將注意力重點置于語篇主題上,而非語言形式上。這便要求教師能夠提供主題、目標、情境和方法的多重支持,從而讓學生有機會在以主題內容作為明線,將語言知識當作暗線的教學過程中,形成語篇語言的深刻理解,最終有效體驗語言應用、感知語言結構,真正讓針對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工作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