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茂鑒,石薇,常生華,張程,賈倩民,侯扶江
(蘭州大學(xué)草種創(chuàng)新與草地農(nóng)業(yè)生態(tài)系統(tǒng)全國重點實驗室,蘭州大學(xué)農(nóng)業(yè)農(nóng)村部草牧業(yè)創(chuàng)新重點實驗室,蘭州大學(xué)草地農(nóng)業(y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蘭州大學(xué)草地農(nóng)業(yè)科技學(xué)院,甘肅 蘭州 730020)
近年來我國肉禽類基本消費需求的持續(xù)增長帶來了畜牧業(yè)的快速發(fā)展,同時加劇了飼草料短缺,飼料危機正威脅著我國食物安全[1-2]。飼用玉米(Zea mays)是一種高產(chǎn)的飼草作物,它是西北地區(qū)冬季牛羊的主要飼料來源[3-4]。但是,由于飼用玉米蛋白質(zhì)含量較低,在喂食飼用玉米的同時還需要加入豆粕等蛋白質(zhì)含量高的草料,以此提高家畜健康水平及奶類質(zhì)量[5]。玉米-豆科作物間作是近年來的研究熱點,間作中豆科作物的固氮作用可以減少肥料的施用量[6],提高肥料利用效率[7-8]。一些研究發(fā)現(xiàn),玉米-豆科作物間作能顯著增加玉米株高和穗長,提高玉米干物質(zhì)積累速率,進(jìn)而增加干物質(zhì)積累量[9-11],并且在提高飼草產(chǎn)量的同時還能夠改善品質(zhì)[12-13]。但也有研究表明,玉米-拉巴豆(Dolichos lablab)間作的鮮草產(chǎn)量較單作沒有明顯增加,而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顯著提高[14]。此外,玉米-豆科作物間作能減少水分流失,提高土壤含水量[15],并且由于間作系統(tǒng)根系空間分布更均勻,其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高于單作[16]。因此,探明適宜于河西地區(qū)的禾-豆間作模式對當(dāng)?shù)睾底鬓r(nóng)業(yè)發(fā)展和推動草產(chǎn)業(yè)升級具有重要意義。
河西灌區(qū)位于我國北方農(nóng)牧交錯帶,是我國主要牧草產(chǎn)區(qū),但該地區(qū)全年降水量較少,水資源浪費嚴(yán)重[17]。調(diào)虧灌溉是一種廣泛推廣的節(jié)水灌溉方式,其是將有限的水資源通過人為調(diào)控分配到作物生長的重要時期,對其他時期的水分進(jìn)行適當(dāng)減少以達(dá)到節(jié)水的目的。相關(guān)研究表明,玉米苗期適當(dāng)?shù)母珊得{迫更有利于根、莖生長,從而加強玉米后期生長競爭力[18],并且調(diào)虧灌溉可加快玉米干物質(zhì)向果穗轉(zhuǎn)移,促進(jìn)果穗干物質(zhì)積累[19]。李明陽等[20]研究發(fā)現(xiàn),對大豆(Glycine max)進(jìn)行輕度虧水不會影響大豆產(chǎn)量,并且可以提高WUE。多數(shù)研究表明,調(diào)虧灌溉可以提高作物產(chǎn)量[21-22]和WUE[23-24]。但也有研究指出,調(diào)虧灌溉會降低玉米產(chǎn)量,且在玉米不同生育期虧水對其生長的影響存在差異[25-27]。可見,調(diào)虧灌溉對作物影響效應(yīng)的研究結(jié)果存在一定分歧,并且在河西灌區(qū)玉米-豆科作物間作條件下,調(diào)虧灌溉對飼草作物產(chǎn)量、品質(zhì)和水分利用的影響效應(yīng)還不明確,仍需進(jìn)一步研究。
因此,本試驗在2019-2020年將玉米-豆科作物間作和調(diào)虧灌溉相結(jié)合,通過設(shè)置3 個種植方式和6 種灌溉模式,擬解決以下科學(xué)問題:1)在河西地區(qū)飼用玉米間作豆科作物是否能夠增產(chǎn)和改善飼草品質(zhì)?拉巴豆較秣食豆(Glycine max)是否更適合與飼用玉米間作?2)探明河西地區(qū)飼用玉米-豆科作物間作系統(tǒng)的節(jié)水灌溉方式。
本試驗于2019-2020年連續(xù)兩年在蘭州大學(xué)臨澤草地農(nóng)業(yè)試驗站(39°15′N,100°02′E)進(jìn)行,該地區(qū)天然草地屬鹽漬化草甸,溫帶大陸性干旱氣候,海拔1390 m。30年平均氣溫為8.94 ℃,年平均降水量為113.6 mm,且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季,約占全年總降水的60%以上。2019年該地的平均降水量為167.7 mm,屬降水較多的年份,2020年該地平均降水量為122.1 mm,屬正常降水年份。2019年播種前0~30 cm 的土層土壤容重為1.33 g·cm-3,pH 為8.65,有機質(zhì)含量為8.3 g·kg-1,堿解氮含量為30.2 mg·kg-1,有效磷含量為21.5 mg·kg-1,速效鉀含量為126.6 mg·kg-1。
本試驗采用兩因素隨機區(qū)組設(shè)計(表1),設(shè)置3 個種植模式:玉米單作(corn monocropping,C)、玉米-秣食豆間作(corn-forage soybean intercropping,CM)、玉米-拉巴豆間作(corn-laba bean intercropping,CL)。每個種植模式設(shè)置6 種灌溉方式:重度虧水(T1),即僅在6 葉期灌水1500 m3·hm-2;后期虧水(T2),即在6 葉期和12 葉期各灌水1500 m3·hm-2;交替虧水(T3),即在6 葉期和散粉期各灌水1500 m3·hm-2;后期輕度虧水(T4),即在6 葉期、12 葉期和散粉期各灌水1500 m3·hm-2;前期輕度虧水(T5),即在6 葉期、散粉期和灌漿期各灌水1500 m3·hm-2;充分灌溉(T6),即在6 葉期、12 葉期、散粉期和灌漿期各灌溉1500 m3·hm-2。共18 個處理(表1),重復(fù)3 次,共54 個小區(qū),小區(qū)面積為33 m2(10.0 m×3.3 m),各小區(qū)之間設(shè)1 m 保護行。
表1 試驗設(shè)計Table 1 Experimental design
2019年 試驗于4 月26 日播種,10 月1 日收獲。2020年 試 驗于4 月29 日播種,10 月2 日 收獲。玉 米 采用半覆 膜種植方式,覆膜寬度為60 cm,種植密度均為9.0 萬株·hm-2,寬窄行種植,窄行行距為40 cm,寬行行距為70 cm。供試飼用玉米品種為曲辰九號(新審飼玉2011042 號,云南曲辰種業(yè)股份有限公司),使用點播機進(jìn)行人工點播。秣食豆(松嫩秣食豆,黑龍江省畜牧研究所)和拉巴豆(海沃,北京百斯特草業(yè)有限公司)的種植密度均為18.0 萬株·hm-2,兩行玉米之間種植兩排豆科作物。各處理施肥量一致,在播種前施基肥磷酸二銨300 kg·hm-2和尿素75 kg·hm-2,在6 葉期追肥施尿素330 kg·hm-2。
1.3.1 干草產(chǎn)量 收獲期,每個小區(qū)選取5.5 m2(5.0 m×1.1 m)的整株玉米和整株豆科作物于65 ℃烘箱烘干48 h 至恒重,玉米和豆科植株分別稱量干重,計算每hm2土地上玉米和豆科作物的干重作為干草產(chǎn)量。
1.3.2 營養(yǎng)品質(zhì) 將玉米烘干樣分果穗、莖稈、葉片分別粉碎后混合,將豆科植株烘干樣整株粉碎,玉米和豆科作物分別密封保存。使用FOSS-NIRSDS250 型近紅外分析儀(丹麥)測定粉碎樣品的營養(yǎng)成分[粗蛋白(crude protein,CP)、粗灰分(crude ash,ASH)、粗脂肪(ether extract,EE)、酸性洗滌纖維(acid detergent fiber,ADF)和中性洗滌纖維(neutral detergent fiber,NDF)含量]。相對飼用價值(relative feeding value,RFV)的計算公式如下:
1.3.3 土壤含水量及耗水量 在播種和收獲前,各小區(qū)隨機選取3 點,取樣位置為膜上同行兩株玉米之間。使用土鉆在0~100 cm 土層每20 cm 為一層取一個土樣,田間所取土樣立即放入密閉鋁盒中保存。采用烘干法在105 ℃烘箱內(nèi)烘48 h 至恒重后稱重,計算土壤含水量,土壤貯水量(soil water storage,SWS)和土壤蒸散量(evapotranspiration,ET)公式如下:
式中:bi為i層土壤含水量(%),wi為i層土壤濕土重(g),di為i層土壤干土重(g),vi為i層鋁盒重(g)。
式中:SWS為土壤貯水量(mm),hi為第i土層深度(cm),ρi為第i土層的土壤容重(g·cm-3),n為土層個數(shù)。
式中:ET為蒸散量(mm),P為生育期降水量(mm),Ii為Ti處理灌水量(m3),SWS1為播種前0~100 cm 土層土壤貯水量(mm),SWS2為收獲期0~100 cm 土層土壤貯水量(mm)。
1.3.4 水分利用 生育期降水利用效率(precipitation use efficiency,PUE)、水分利用效率(WUE)和灌水相對生產(chǎn)效率(irrigation productive efficiency,IPE)分別用以下公式計算:
式中:Y為總干草產(chǎn)量(kg·hm-2),Y1為T1處理干草產(chǎn)量(kg·hm-2),Yi為Ti處理干草產(chǎn)量(kg·hm-2),I1為T1處理灌水量(m3),Ii為Ti處理灌水量(m3)。
采用Excel 2016 進(jìn)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與制圖,使用SPSS 18 軟件進(jìn)行多因素方差分析,不同處理之間多重比較采用圖基法(Tukey’s method),顯著性水平設(shè)為P<0.05。
2.1.1 玉米干草產(chǎn)量 2019 和2020年灌溉方式對玉米干草產(chǎn)量影響極顯著,而種植模式和交互作用影響不顯著(圖1)。兩年在同一種植模式下,T5和T6的玉米干草產(chǎn)量顯著高于T1,T5與T6差異不顯著。平均值顯示,兩年T4、T5和T6處理的平均玉米干草產(chǎn)量之間無顯著差異,三者顯著高于T1、T2和T3。2019年T2、T3、T4、T5和T6處理的平均玉米干草產(chǎn)量較T1分別增加22.54%、23.83%、44.34%、49.84% 和51.37%,2020年分別增加19.68%、20.91%、36.33%、42.70%和43.17%。兩年在同一灌溉方式下,各種植模式的玉米干草產(chǎn)量無顯著差異。所有處理中C-T6的玉米干草產(chǎn)量最高,其次是C-T5,兩者差異不顯著。
圖1 不同處理下玉米的干草產(chǎn)量Fig.1 Hay yield of corn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s不同小寫字母代表處理間差異達(dá)到顯著水平,不同大寫字母代表同一因素下不同水平間差異達(dá)到顯著水平;P 表示種植模式,I 表示灌溉方式,I×P表示交互作用;*,**分別表示在0.05 和0.01 水平差異顯著,ns 表示差異不顯著,下同。Different lowercase letters indica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reatments,and different capital letters indica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levels within the same factor;P represents the planting modes,I represents the irrigation methods,and I×P represents the interaction. *,** indicate the significance of difference at the 0.05,0.01 level,respectively,ns means the difference is not significant,the same below.
2.1.2 豆科作物干草產(chǎn)量 2019 和2020年灌溉方式對豆科干草產(chǎn)量影響極顯著(圖2)。兩年在同一種植模式下,T4、T5和T6處理的豆科作物干草產(chǎn)量無顯著差異,三者均顯著高于T1和T2。平均值顯示,T2、T3、T4、T5和T6處理的豆科干草產(chǎn)量顯著高于T1,2019 較T1分別增加19.10%、28.37%、46.32%、60.58%和57.90%,2020年分別增加24.23%、33.91%、52.62%、63.56%和65.64%。兩年在同一灌溉模式下,CL 處理的干草產(chǎn)量顯著高于CM。平均值顯示,2019年CL 處理的豆科干草產(chǎn)量較CM 增加35.85%,2020年增加41.24%。所有處理中,CL-T5處理的豆科干草產(chǎn)量最高。
圖2 不同處理下豆科作物的干草產(chǎn)量Fig.2 Hay yield of legumes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s#表示CM 和CL 處理的平均值差異達(dá)到顯著水平(P<0.05)。# indicates that the mean values of CM and CL treatments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P<0.05).
2.1.3 群體干草產(chǎn)量 兩年種植模式和灌溉方式對群體干草產(chǎn)量影響極顯著,交互作用影響不顯著(圖3)。兩年在同一種植模式下,T5和T6處理的群體干草產(chǎn)量無顯著差異,兩者顯著高于T1。平均值顯示,兩年T4、T5和T6處理的平均群體干草產(chǎn)量之間無顯著差異,三者顯著高于T1、T2和T3。2019年T2、T3、T4、T5和T6的群體干草產(chǎn)量較T1分別增加19.64%、21.34%、36.91%、43.74% 和44.02%,2020年分別增加22.64%、24.42%、44.82%、50.64%和52.20%。兩年在同一灌溉方式下,各種植模式的群體干草產(chǎn)量差異不顯著。平均值顯示,CL 處理的群體干草產(chǎn)量與CM 差異不顯著,兩者顯著高于C 處理,2019年CM 和CL 處理較C 分別增加6.48%和9.47%,2020年分別增加9.09%和13.11%。兩年所有處理中CL-T6均獲得最高的群體干草產(chǎn)量,其次是CLT5,兩者差異不顯著。
圖3 不同處理下群體的干草產(chǎn)量Fig.3 Total hay yield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s
2.2.1 玉米營養(yǎng)品質(zhì) 2019年灌溉方式對玉米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影響極顯著,2020年灌溉方式對玉米各營養(yǎng)成分含量有顯著或極顯著影響,兩年種植方式對玉米粗灰分含量影響極顯著(表2 和表3)。兩年各處理的玉米粗蛋白含量無顯著差異,平均值顯示,2020年T5處理的平均玉米粗蛋白含量顯著高于T1,較T1增加9.96%。兩年同一種植模式下,T5、T6處理的玉米粗脂肪含量顯著高于T1。平均值顯示,兩年T2、T3、T4、T5和T6處理的平均粗脂肪含量顯著高于T1,2019年較T1分別增加18.18%、25.09%、25.82%、28.73%和30.18%,2020年分別增加16.10%、22.84%、25.84%、30.71%和30.71%。在間作模式下,兩年T5和T6處理的粗灰分含量顯著低于T3。平均值顯示,2019年T5和T6處理的粗灰分含量較T3分別減少了16.87%和19.83%,2020年分別減少了14.53%和15.62%,2020年T6處理的ADF 含量顯著低于T1,T5、T6處理的NDF 含量顯著低于T1,兩年各灌溉處理RFV差異不顯著。兩年同一灌溉方式下,不同種植模式的玉米各營養(yǎng)成分之間差異不顯著。平均值顯示,2019年CM、CL 處理的玉米粗灰分含量顯著高于C,2020年CL 處理顯著高于C,各種植模式的RFV 差異不顯著。
表2 2019年不同處理下玉米的營養(yǎng)成分Table 2 Nutritional composition of corn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s in 2019
表3 2020年不同處理下玉米的營養(yǎng)成分Table 3 Nutritional composition of corn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s in 2020
2.2.2 豆科作物營養(yǎng)品質(zhì) 兩年灌溉方式對豆科作物的粗脂肪、粗灰分、ADF、NDF 含量和RFV 影響均極顯著,種植模式對粗蛋白、ADF、NDF 含量和RFV 影響均極顯著(表4 和表5)。兩年在同一種植模式下,各處理的豆科作物粗蛋白含量無顯著差異。兩年在CM 模式下以及2020年在CL 模式下,T5、T6處理的粗脂肪含量顯著高于T1。平 均 值 顯 示,兩年T4、T5和T6的 粗 脂 肪含 量 顯 著高 于T1,2019年 較T1分 別增 加16.48%、22.25% 和23.90%,2020年分別增加26.65%、33.81%和36.10%。2020年CL 模式下T5處理的粗灰分含量顯著低于T1,兩年CM 模式下T5、T6處理的ADF 和NDF 含量顯著低于T1。平均值顯示,兩年T4、T5、T6處理的粗灰分、ADF 和NDF 含量顯著低于T1。T5和T6處理的RFV 顯著高于T1,2019年較T1分別提高21.15%和22.97%,2020年分別提高22.15%和22.91%。2019年在T5灌溉方式下,CL 處理的粗脂肪與ADF 含量顯著低于CM,2020年各灌溉方式下CL 處理的ADF 含量均顯著低于CM。平均值顯示,兩年CL 處理的粗蛋白含量顯著高于CM,2019年較CM 增加6.55%,2020年增加8.33%;2019年CL 處理的粗脂肪含量顯著低于CM,兩年CL 處理的ADF 和NDF含量顯著低于CM。兩年CL 處理的RFV 顯著高于CM,2019年較CM 提高20.44%,2020年提高20.65%。
表4 2019年不同處理下豆科作物的營養(yǎng)成分Table 4 Nutritional composition of legumes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s in 2019
表5 2020年不同處理下豆科作物的營養(yǎng)成分Table 5 Nutritional composition of legumes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s in 2020
2.2.3 群體營養(yǎng)品質(zhì) 2019年灌溉方式對群體粗脂肪、粗灰分含量影響極顯著,對ADF 含量影響顯著(表6)。2020年灌溉方式對各營養(yǎng)成分含量均有顯著或極顯著影響(表7)。兩年種植模式對各營養(yǎng)成分含量及RFV均有極顯著影響。兩年同一種植模式下,各處理粗蛋白含量差異不顯著,C 和CM 模式下,T5、T6處理的群體粗脂肪含量顯著高于T1,平均值顯示,2020年T5處理的群體粗蛋白含量最高且顯著高于T1,兩年T2、T3、T4、T5和T6處理的粗脂肪含量顯著高于T1,2019年較T1分別增加17.14%、23.57%、25.00%、28.21%和30.00%,2020年分別增加15.44%、21.69%、25.74%、30.51%和30.88%。2020年CM 模式下,T5、T6處理的粗灰分含量顯著低于T3,兩年同一種植模式下,各灌溉處理的ADF、NDF 含量和RFV 差異不顯著。平均值顯示,兩年T6處理的粗灰分、ADF 和2020年NDF 含量最低,但T5與T6差異不顯著,2019年T5處理的NDF 含量最低,兩年各灌溉處理的群體RFV 差異不顯著。2019年在T1、T2灌溉方式下,CL 和CM 處理的粗灰分含量顯著高于C。平均值顯示,2019年CM 和CL 處理的粗蛋白含量顯著高于C,較C 分別增加8.86%和12.39%,2020年CL 處理顯著高于CM 和C,較CM 和C 分別增加4.58%和12.63%。2020年CM 和CL 處理粗脂肪含量顯著高于C,較C 分別增加7.32%和6.69%,兩年CL 處理的粗灰分含量顯著高于CM 和C,而CM 和CL 處理的ADF、NDF 含量顯著低于C。兩年CM 和CL 處 理 的RFV 顯 著 高 于C,2019年 較C 分 別 提 高10.73% 和13.06%,2020年 分 別 提 高7.39% 和10.31%。
表6 2019年不同處理下群體的營養(yǎng)成分Table 6 Total nutritional composition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s in 2019
表7 2020年不同處理下群體的營養(yǎng)成分Table 7 Total nutritional composition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s in 2020
兩年灌溉方式對收獲期貯水量、蒸散量、降水利用效率(PUE)、水分利用效率(WUE)和灌水相對生產(chǎn)效率(IPE)均有極顯著影響,種植模式對PUE、WUE 和IPE 均有極顯著影響(表8 和表9)。兩年在同一種植模式下,T5、T6處理的收獲期土壤貯水量、蒸散量和PUE 顯著高于T1。平均值顯示,兩年T2、T3、T4、T5和T6處理的收獲期貯水量、蒸散量和PUE 顯著高于T1,其中2019年各處理的PUE 較T1分別提高19.64%、21.34%、36.91%、43.73%和44.02%,2020年分別提高22.63%、24.41%、44.83%、50.64%和52.19%。兩年T1、T2、T3、T4和T5處理的WUE 顯著高于T6,2019年較T6分別提高22.90%、21.58%、21.71%、13.34%和22.14%,2020年分別提高19.96%、22.07%、21.86%、16.15%和25.18%。兩年T2、T3、T4和T5處理的IPE 顯著高于T6,2019年較T6分別提高36.69%、45.23%、26.22%和48.34%,2020年分別提高31.62%、39.14%、29.46%和45.51%。2020年T3處理下CL 的IPE 顯著高于CM。平均值顯示,兩年CM 和CL 處理的PUE 顯著高于C,2019年較C 分別提高6.49%和9.47%,2020年分別提高9.09%和13.11%。2019年CL 處理的WUE 顯著高于C,較C 提高7.77%,2020年CM 和CL 的WUE 均顯著高于C,較C 分別提高6.55%和8.76%。兩年CL 處理的IPE 顯著高于CM 和C,2019年較CM 和C 分別提高9.52%和11.41%,2020年分別提高7.44%和15.11%。
表8 2019年不同處理下飼草的水分利用特征Table 8 Water use characteristics of forage grass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s in 2019
間作是影響飼草產(chǎn)量和品質(zhì)的因素之一。一些研究表明,與玉米單作相比,玉米與拉巴豆、大豆、蠶豆(Vicia faba)等豆科作物間作均能顯著提高間作系統(tǒng)的總產(chǎn)量[16,28-30]。本研究結(jié)果與以上相似,雖然間作種植下玉米的干草產(chǎn)量無顯著增加,但兩種間作模式下的群體干草產(chǎn)量均顯著高于單作。這是由于間作較單作可以增加群體葉面積指數(shù)[31],形成更合理的空間結(jié)構(gòu),促進(jìn)了作物對光、溫、水的利用,從而提高作物產(chǎn)量[32-33],此外,玉米-豆科作物間作還可以促進(jìn)作物根系發(fā)育[34],提高根際微生物多樣性[35]和有機質(zhì)含量[30,36],進(jìn)而提高作物對肥料的吸收能力[37],促進(jìn)作物生物量積累。本研究中玉米-秣食豆間作下的豆科干草產(chǎn)量顯著低于玉米-拉巴豆間作,這與趙海明等[38]的研究結(jié)果相似,這可能是由于秣食豆生育期較短,收獲時葉片已枯黃,而拉巴豆生育期相對較長,收獲時植株葉片仍保持綠色[32]。一些研究表明[29,39-42],玉米與拉巴豆、大豆等豆科作物間作能夠顯著提高群體的粗蛋白和粗灰分含量,降低ADF 和NDF 含量,顯著增加RFV。本研究結(jié)果與上述研究結(jié)果一致,兩種間作模式的群體粗蛋白和粗灰分含量及RFV 顯著高于玉米單作,ADF 和NDF 含量均顯著低于單作,這表明間作提高了飼草品質(zhì)。這可能是因為豆科作物的粗蛋白含量較高,而ADF 和NDF 含量遠(yuǎn)低于玉米,因此間作下群體的粗蛋白含量提升,而ADF 和NDF 含量降低。李含婷等[16]研究指出,同一施氮水平下,玉米-豌豆間作系統(tǒng)的WUE 較玉米單作提高了12.9%~41.0%。本研究結(jié)果與以上研究結(jié)果一致,玉米-拉巴豆間作的PUE、WUE 和IPE 顯著高于玉米單作。這可能是由于間作改善了土壤環(huán)境,減少了水分消耗[16,43]。本研究中,間作系統(tǒng)的蒸散量與單作無顯著差異,但顯著提高了干草產(chǎn)量,因此間作系統(tǒng)的WUE 和IPE 顯著增加(表8 和表9)。
表9 2020年不同處理下飼草的水分利用特征Table 9 Water use characteristics of forage grass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s in 2020
研究表明在一定范圍內(nèi),隨著灌溉量的增加,玉米葉片酶活性、籽粒灌漿速率和百粒重增加,進(jìn)而提升玉米產(chǎn)量[44],但土壤水分過多會影響玉米的生長發(fā)育,過量灌溉不能顯著提高玉米產(chǎn)量[45-46]。本研究結(jié)果與以上研究結(jié)果相似,隨灌水量的增加,群體干草產(chǎn)量增加,但輕度虧水處理與充分灌溉之間無顯著差異,并且前期輕度虧水處理的干草產(chǎn)量略高于后期輕度虧水,這可能是因為玉米在抽雄吐絲期需水較多,而在苗期較少[47],因此在生育前期輕度虧水對玉米生長影響較小,而后期復(fù)水可促進(jìn)玉米進(jìn)行補償生長,從而獲得較高生物量,但重度虧水條件下則不易恢復(fù)[21,48]。有研究表明,在節(jié)水10%情況下,青貯玉米獲得較高的粗蛋白、淀粉和粗灰分含量[49],過量灌水會降低玉米的粗蛋白含量和產(chǎn)量[50]。也有研究報道,干旱脅迫會增加青貯玉米的ADF 和NDF 含量[51]。本研究發(fā)現(xiàn),隨著灌水量的增加,整株玉米、整株豆科及群體的粗蛋白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趨勢,群體粗脂肪含量顯著提高,而群體的粗灰分、ADF 和NDF 含量顯著降低。這可能是由于過量灌水影響作物對土壤氮的吸收,從而降低粗蛋白含量[50]。一些研究表明,隨著灌溉量的增加,土壤蒸散量隨之增加,WUE 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趨勢[21,52],輕度虧水可以提高玉米的WUE[53-54]。本研究表明,隨著灌溉量的增加,收獲期貯水量、蒸散量和PUE 顯著增加,而WUE 和IPE 先增加后減少,其中前期輕度虧水的WUE 和IPE 顯著高于充分灌溉。這是由于過量灌溉導(dǎo)致蒸散量顯著增加而作物產(chǎn)量無明顯增加,因而降低了WUE 和IPE(表8 和表9)。
玉米-豆科作物間作較玉米單作可顯著增加飼草產(chǎn)量,提高群體的粗蛋白和粗灰分含量,降低ADF 和NDF含量,進(jìn)而提高RFV,改善飼草品質(zhì)。此外,間作較單作顯著提高了WUE,且玉米與拉巴豆間作的效果優(yōu)于秣食豆。與充分灌溉相比,前期輕度虧水處理的玉米、豆科作物及群體的干草產(chǎn)量和營養(yǎng)成分與充分灌溉無顯著差異,且較充分灌溉減少25%的灌水量,顯著提高了WUE 和IPE。因此,玉米-拉巴豆間作并在前期輕度虧水是一種適宜河西灌區(qū)飼用玉米生產(chǎn)的栽培模式,具有應(yīng)用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