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超, 竇曉光
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yī)院 感染科, 沈陽 110022
慢性乙型肝炎(CHB)是由HBV引起的、以肝臟受累為主的乙類傳染性疾病。CHB患者如果沒有及時有效的抗病毒治療,疾病會逐漸進展為肝硬化、肝衰竭或肝細胞癌(HCC)等。然而,由于絕大多數(shù)CHB患者為幼年期感染,機體免疫系統(tǒng)不能及時有效的清除病毒而出現(xiàn)對病毒的免疫耐受狀態(tài),而目前應用的抗病毒藥物對免疫耐受期患者療效也不令人滿意。因此,國內(nèi)外指南對CHB抗病毒的適應證均有明確推薦,首先是HBV DNA陽性,其次是ALT持續(xù)異常。
但是,越來越多臨床研究顯示,ALT不能完全代表肝組織的炎癥,且不能反應肝纖維化程度。對于一些不符合現(xiàn)有抗病毒治療適應證的CHB患者,即使是低病毒血癥患者,疾病仍隱匿進展,如不及時治療,仍因發(fā)生失代償期肝硬化、HCC等導致死亡。同時,CHB治療藥物可及性好,特別是強效低耐藥的核苷(酸)類似物(NUC)價格明顯下降、長期治療的安全性好。因此,適時擴大CHB治療的適應證,未來實現(xiàn)應治盡治,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本文將就擴大CHB患者抗病毒治療適應證利與弊及不同疾病狀態(tài)采用不同抗病毒治療策略進行綜述。
2019年我國指南已經(jīng)放寬了CHB抗病毒治療指征,只要血清HBV DNA陽性、ALT持續(xù)異常[大于正常值上限(ULN)]且排除其他原因?qū)е碌腁LT升高,建議抗病毒治療。同時,對于ALT正常的人群,如肝組織學檢查提示肝臟存在明顯炎癥(≥G2)或纖維化(≥S2)、有乙型肝炎肝硬化/HCC家族史且年齡>30歲、或年齡>30歲且無創(chuàng)檢查或肝組織學檢查提示肝臟存在明顯炎癥或纖維化,以及有HBV相關(guān)的肝外表現(xiàn)等,也建議抗病毒治療[1]。但是,臨床中仍有部分未達到抗病毒治療標準的患者疾病隱匿進展,導致不良預后。因此,2022年中華醫(yī)學會肝病學分會發(fā)布《擴大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療的專家意見》[2],對于CHB抗病毒治療適應證做了進一步擴大,特別強調(diào)HBV DNA檢測靈敏度、ALT治療閾值、年齡、家族史、不確定期、低病毒血癥等問題,以求更多患者獲益。
1.1 提高HBV DNA檢測靈敏度,對基線或治療后低病毒載量患者及時干預 HBV DNA陽性是CHB患者抗病毒治療的首要條件。來自中國臺灣的研究[3]提示,盡管HBV DNA<300拷貝/mL組HCC累積發(fā)生率較HBV DNA>106拷貝/mL組明顯降低(1.3% vs 14.9%),但低病毒血癥的患者仍然存在肝硬化、HCC的發(fā)生風險。
同樣即使接受抗病毒治療,持續(xù)低病毒血癥的CHB患者仍會出現(xiàn)疾病進展。韓國的一項研究[4]共納入875例恩替卡韋初治CHB患者,中位隨訪4.5年,結(jié)果提示498例患者獲得持續(xù)病毒學應答(HBV DNA持續(xù)<12 IU/mL)和377例患者出現(xiàn)低病毒血癥(隨訪期間HBV DNA持續(xù)或間歇性<2000 IU/mL),低病毒血癥組的 3年(6.2% vs 3.2%)、5年(14.3% vs 7.5%)累積HCC發(fā)生率顯著高于持續(xù)病毒學應答組。我國的一項研究[5]顯示,674例CHB患者接受恩替卡韋或替諾福韋二吡呋酯抗病毒治療,中位隨訪42個月,470例患者獲得持續(xù)病毒學應答(NUC治療1年后HBV DNA持續(xù)<100 IU/mL),204例患者出現(xiàn)低病毒血癥(NUC治療1年后持續(xù)或間歇性的HBV DNA<2000 IU/mL),低病毒血癥組的失代償肝硬化5年(3.27% vs 0.44%)、10年(3.27% vs 0.44%)累積發(fā)生率及HCC 5年(4.49% vs 0.33%)、10年(12.44% vs 5.11%)累積發(fā)生率顯著高于持續(xù)病毒學應答組。我國的另一項研究[6]顯示,239例CHB患者接受恩替卡韋治療78周,低病毒血癥組(HBV DNA 20~200 IU/mL)較HBV DNA陰轉(zhuǎn)組(HBV DNA<20 IU/mL)出現(xiàn)肝纖維化進展的發(fā)生率(27.0% vs 6.3%)明顯升高。
目前高靈敏實時定量PCR試劑的檢測下限已降至10~20 IU/mL,積極推廣高靈敏檢測試劑,提高HBV DNA檢測靈敏度,盡早檢出低病毒載量患者,有利于盡早啟動抗病毒治療或及時調(diào)整方案,進而降低肝硬化、HCC等發(fā)生率。
1.2 降低CHB患者的ALT治療閾值,有利于CHB患者治療 目前我國成人ALT正常值參考區(qū)間為男性9~50 U/L,女性7~40 U/L(不加5′-磷酸吡哆醛);男性9~60 U/L,女性7~45 U/L(加入5′-磷酸吡哆醛)[7]。然而,即使ALT在正常值參考區(qū)間內(nèi),未接受抗病毒治療的CHB患者仍可發(fā)生肝硬化和HCC。
在中國臺灣的REVEAL研究[8]中,共納入3342例未接受抗病毒治療的CHB患者;結(jié)果顯示,與2154例ALT<15 U/L患者相比,999例ALT 15~44 U/L患者發(fā)生肝硬化(粗HR=1.97,95%CI:1.56~2.48)、HCC(粗HR=2.45,95%CI:1.74~3.46)的風險均明顯升高。在一項中國香港的隊列研究[9]中,共納入3233例未接受抗病毒治療的CHB患者,中位隨訪時間為29個月,結(jié)果顯示,與714例ALT<0.5×ULN患者(男性ULN<53 U/L,女性ULN<31 U/L)相比,1006例ALT 0.5~1×ULN患者發(fā)生腹水、自發(fā)性細菌性腹膜炎、食管靜脈曲張、肝性腦病及HCC等并發(fā)癥的風險明顯升高。我國的另外一項研究[10]共納入327例未接受抗病毒治療的ALT<40 U/L、HBeAg陰性CHB患者,其中ALT≤20 U/L組132例,ALT>20 U/L組195例,ALT>20 U/L組與ALT≤20 U/L組相比,肝組織中出現(xiàn)明顯炎癥(≥G2)、纖維化(≥F2)的比例升高(44.6% vs 26.5%,61.0% vs 41.7%);同時HBV DNA≥2000 IU/mL組與HBV DNA<2000 IU/mL組相比,肝組織中出現(xiàn)明顯炎癥(≥G2)、纖維化(≥F2)的比例升高(58.5% vs 27.1%, 67.9% vs 46.2%)。同樣,在一項為期10年的韓國隊列研究[11]中,共納入413例未接受抗病毒治療的免疫耐受期HBV感染者(平均年齡38歲,女:ALT<19 IU/mL、男:ALT<30 IU/mL)和1497例接受NUC治療的ALT升高、組織學證實無肝硬化的CHB患者(平均年齡40歲,HBeAg陽性,HBV DNA>20 000 IU/mL),結(jié)果顯示,與NUC治療組相比,免疫耐受組預期HCC累積發(fā)生率(12.7% vs 6.1%)、死亡/肝移植率(9.7% vs 3.4%)均明顯升高。
因此,降低CHB患者的ALT治療閾值,有利于盡早啟動抗病毒治療,進而降低肝硬化、HCC等發(fā)生率。
1.3 年齡、家族史是啟動抗病毒治療的重要指征 許多研究和國外指南均指出,肝硬化或HCC家族史、年齡>30歲,均是CHB患者疾病進展的獨立危險因素。因此,ALT正常、HBeAg陽性或陰性慢性HBV感染者,只要符合年齡或家族史其中一項,即推薦抗病毒治療[12]。
我國的一項研究[13]顯示,年齡>30~34歲,病毒性肝炎、HCC、慢性肝病的死亡風險逐漸增加,其中15~74歲發(fā)生原發(fā)性肝癌的死亡風險與年齡呈線性相關(guān)。同時,一項中國臺灣的隊列研究[14]共納入4808例HBsAg陽性攜帶者,平均隨訪8.9年,與無HCC家族史(父母、兄弟姐妹、子女等一級親屬有HCC病史)組相比,具有HCC家族史組發(fā)生HCC的RR值為2.41(95%CI:1.47~3.95),如家族中2例及以上親屬有HCC病史,則RR值可升至5.55(95%CI:2.02~15.26),同時發(fā)生肝硬化的OR值為2.29(95%CI:1.68~3.11)。美國一項研究[15]共納入347例HCC患者和1075例健康者,結(jié)果提示HCC的發(fā)生與HCC家族史密切相關(guān)(調(diào)整OR=4.1,95%CI:1.3~12.9)。美國另一項研究[16]共納入8539例CHB患者,其中317例患者發(fā)生HCC,而HCC家族史(OR=32.9,95%CI:3.76~288)、種族(亞裔OR=11.6,95%CI:2.63~50.8)是無肝硬化的CHB患者發(fā)生HCC的危險因素。
因此,年齡和/或家族史是CHB患者啟動抗病毒治療的重要指征,不需要兩者同時兼?zhèn)洹?/p>
當然,擴大抗病毒治療適應證存在一定的弊端,其主要原因在于目前使用的藥物抗病毒效果不盡如人意。例如,丙酚替諾福韋的全球Ⅲ期臨床試驗中,HBeAg陽性CHB患者治療48周、96周,分別僅有64%、73%患者達到HBV DNA<29 IU/mL,而HBeAg陰性CHB患者治療48周、96周,分別有94%、90%患者達到HBV DNA<29 IU/mL;作為對照的替諾福韋二吡呋酯治療組,療效與之相似,HBV DNA也不能達到100%陰轉(zhuǎn)。盡管存在一定弊端,但只要加強隨訪,及時調(diào)整治療,擴大抗病毒治療適應證仍會改善患者的長期預后,利大于弊。
2.1 HBeAg陰性CHB患者全部抗病毒治療 慢性HBV感染者進入免疫清除期后,可以出現(xiàn)自發(fā)性HBeAg陰轉(zhuǎn)或血清學轉(zhuǎn)換,成為HBeAg陰性CHB。此時,患者已不再是免疫耐受狀態(tài),即使ALT正常,疾病仍會隱匿進展。
在一項韓國隊列研究[17]中,共納入5414例HBeAg陰性且無肝硬化患者,年齡>40歲(平均47歲),平均隨訪8.9年,其中非活動組(HBV DNA<2000 IU/mL,ALT正常)3572例、病毒復制組(HBV DNA>2000 IU/mL,ALT正常)900例、輕度活動組(HBV DNA>2000 IU/mL,ALT 1~2×ULN)396例、活動組(HBV DNA>2000 IU/mL,ALT>2×ULN)546例,活動組(中位ALT 124 U/L)均接受NUC抗病毒治療,而病毒復制組(中位ALT 25 U/L)沒有接受抗病毒治療;結(jié)果顯示,與活動且接受NUC治療組相比,未接受治療的病毒復制組HCC發(fā)生率、死亡/接受肝移植率(HR分別為1.76、2.14)明顯升高,同時輕度活動但未接受NUC治療組(中位ALT 51 U/L)HCC發(fā)生率(HR=1.64)也明顯升高,且最主要的臨床終點事件是HCC,占所有臨床終點事件的62.5%。
我國一項研究[18]顯示,101例ALT<2×ULN、HBeAg陰性CHB患者分別給予抗病毒治療,其中NUC組89例[ALT(47.62±1.90)U/L]、聚乙二醇干擾素(PEG-IFN)組12例[ALT (36.73±4.61)U/L],48周后HBV DNA陰轉(zhuǎn)率分別是95.51%、100%,HBsAg<100 IU/mL的比例分別是12.36%、33.33%(P=0.055),HBsAg分別下降0.176 log、0.816 log IU/mL(P<0.001)。另一項研究[19]納入123例ALT 1~2×ULN、HBeAg陰性CHB患者,其中恩替卡韋治療組24例、阿德福韋酯治療組62例,72周后HBV DNA陰轉(zhuǎn)率90.7%,ALT復常率77.91%,同時肝臟炎癥/纖維化程度較前改善。
因此,HBeAg陰性CHB患者應全部接受抗病毒治療,且無論選擇NUC還是PEG-IFN,長期治療均可獲得較好的應答效果,從而改善肝組織學病變,顯著降低肝硬化、HCC的發(fā)生。
2.2 HBeAg陽性CHB患者分層治療策略 對于ALT>ULN的HBeAg陽性CHB患者,排除其他原因?qū)е碌腁LT升高后,即可啟動抗病毒治療。
對于ALT正常的特殊人群,如有乙型肝炎肝硬化或HCC家族史、無創(chuàng)指標或肝組織學檢查提示肝臟存在明顯炎癥(S≥2)或纖維化(F≥2)、年齡>30歲、肝外表現(xiàn)等,也建議啟動抗病毒治療;治療48周時,采用高靈敏度的定量PCR法檢測病毒學應答情況,如存在低病毒血癥,可調(diào)整治療策略,換藥或聯(lián)合治療[2]。同時,2021年美國指南[20]提出,對于ALT正常、HBV DNA≥2000 IU/mL的HBeAg陽性CHB患者,是否抗病毒治療也應該考慮患者的意愿;對于需要長期治療的肝纖維化程度較低者(F<3),如果要求停止治療,應做肝組織活檢或肝臟瞬時彈性成像檢查,確定其肝纖維化程度處于F0~F1后,可以停藥,然后密切觀察HBV DNA和ALT,待免疫激活后再治療。
對于不確定的“免疫耐受期”患者,如ALT正常、HBV DNA高載量,但HBeAg、HBsAg定量不是高水平;或HBV DNA不是持續(xù)高水平的患者等,如果條件允許,最好行肝組織活檢,提示肝臟有明顯炎癥或纖維化后應及時啟動抗病毒治療。
總之,乙型肝炎抗病毒適應證在不斷擴大,仍不能滿足臨床的全部需要,患者是否啟動抗病毒治療需要臨床醫(yī)生認真評估。同時,患者病情隨時會出現(xiàn)變化,包括已經(jīng)啟動抗病毒治療的患者都需定期復查,隨時啟動或調(diào)整治療策略。期待未來能夠有新的藥物問世,進一步提高療效,以求達到只要HBV DNA陽性就開始抗病毒治療,應治盡治、愿治盡治,最終降低肝硬化、肝衰竭和HCC等發(fā)生,使患者獲得最大獲益。
利益沖突聲明: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作者貢獻聲明:韓超負責查閱文獻,撰寫文章;竇曉光負責擬定文章思路,指導撰寫文章并最后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