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我從佛山回到老家發(fā)展,因此對家鄉(xiāng)多了幾分了解。但隨著自己對家鄉(xiāng)的了解越來越深入,心里漸漸變得沉重了起來。因為家鄉(xiāng)的青壯年人都外出打工了,村莊漸漸變得凋敗起來:田地荒蕪了,家鄉(xiāng)的許多民俗文化消失了。
而更讓我揪心的是,留守老人和孩子們的孤獨無依。
距我鄉(xiāng)下小農(nóng)場六百米的地方,有個叫上久村的村寨,它原本是一個有十幾戶人家的村落,現(xiàn)在只剩下兩戶人家了。其中一戶,是一個年近八旬的獨居老阿婆,她的兒孫們不是到城里打工,就是住到城鎮(zhèn)外面去了。
這是一個仍保留著黃磚黑瓦老房子的村莊,不通電話,手機也沒有信號。也就是說,萬一老人有什么意外,她家里人根本無法知曉。我問她為什么不跟著兒孫們搬走?她說那些樓房太熱,住不慣。另一方面,她已在這兒住了幾十年,舍不得離開。
再后來,因母親時不時生病,我經(jīng)常出入鄉(xiāng)下的醫(yī)院,見到了這樣的一個現(xiàn)實:來看病的幾乎都是一些七老八十的老人或者年幼的留守兒童。那些老人們,大多沒人陪伴,是自己來的;那些小孩們,則是在爺爺奶奶的帶領下來的。
我的內心就這樣被這些留守老人和孩子們觸動了。我因而關注起這群留守在鄉(xiāng)下的生命來。我很想寫一寫他們,但一直找不到突破口。
有一次回佛山,我找我的好友洪永爭聊天,他說他正在用兒童的視角來創(chuàng)作一部與他家鄉(xiāng)的疍家人有關的長篇小說。他這話立馬觸動了我:我也可以用這樣的視角來寫家鄉(xiāng)的人和事啊。
于是,幾個月后,我寫出了第一部兒童小說,寫一個不愿到城里跟兒女們生活而留守在山里養(yǎng)羊的老阿大(壯族語言,阿公的意思),在一個暑假里他摔傷了腿。他女兒妲月帶著十來歲的兒子多多回來照顧他,但多多不適應山里的生活,鬧著要回城里。阿大為了成全多多,選擇了賣掉羊兒后躲了起來的事……很顯然,這部小說里的阿大有上九村那個老阿婆的影子。我給了這部小說一個好聽的名字:《羊兒在云朵里跑》。它最終獲得了第一屆“接力杯”曹文軒兒童小說獎的銅獎,并被接力出版社出版成書。
后來,我又聽說了這樣的一個故事:某村的一個孩子因父母在外打工,他從小跟鄉(xiāng)下的阿雅(壯族語言,奶奶的意思)相依為命。后來父母掙了錢,在城里買了房,要帶他到城里去讀書。但由于他的阿雅不愿跟去,他也死活不愿去,就在父母要帶他回城里時,他竟然躲了起來。
我從中得到了啟發(fā),寫出了一部五萬多字的小說,命名為《阿果的天堂》,最終發(fā)表在《十月·少年文學》上。
此后的幾年時間里,我陸陸續(xù)續(xù)寫了十來部兒童小說,長長短短的,幾乎都有原型,故事大多也是從鄉(xiāng)親們的嘴里聽來的。
是的,這片小小的土地上,有太多可以寫的人和事了,稍微關注一下,挖掘一下,就可以寫出一部好作品來。
事實上,作為一個醉心于寫作的人,無論你身處何處,只要用心觀察和傾聽,關注這片土地上的每一個生命,就定然能得到源源不斷的寫作素材。
亞明,原名梁貽明,壯族,出生于廣東省清遠市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是魯迅文學院民族二十三班學員,廣東省作協(xié)會員,佛山作協(xié)理事、佛山作協(xié)文學院副院長,佛山藝術創(chuàng)作院簽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