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文雅
在第一學段學習中,學生已經(jīng)認識了一些基本的平面圖形,積累了一些圖形分析經(jīng)驗,對立體圖形能做直觀的辨認,能夠識別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在此基礎上,“長方體和正方體”單元從結構最簡單的長方體和正方體切入,圍繞“表面積”和“體積”這兩個核心概念,展開對立體圖形的量化分析,為學生進一步學習其他立體圖形打下基礎。
以往這部分的教學往往以呈現(xiàn)一些典型的面積和體積問題,落實正確的解答方法,辨析常見的錯誤為主,看起來琢磨得很細,實際上內容之間的關聯(lián)不夠,學生賴以推理、想象、變化、遷移的底層支持沒有建立起來,一旦遇到較復雜的變式或者綜合應用類的問題,他們常常表現(xiàn)得手足無措,出現(xiàn)各種混淆與錯誤。
《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2022 年版)》指出,要讓學生經(jīng)歷數(shù)學“再發(fā)現(xiàn)”的過程,發(fā)展數(shù)學思維,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分析本單元的教學內容,長、正方體的圖形特征有內在聯(lián)系,可以從“圖形的運動”視角讓學生經(jīng)歷長、正方體的產(chǎn)生過程,探究各種圖形之間的變化規(guī)律,在變與不變中實現(xiàn)二維圖形與三維圖形的轉化,并借助幾何推理進行表面積和體積計算的意義建構。針對本單元教學內容,可從知識結構、構建方式在培養(yǎng)空間觀念和推理意識方面的作用入手,確立教學目標(如圖1)。
圖1
以“動”為媒,讓學生經(jīng)歷長方體、正方體的產(chǎn)生過程,在觀察、想象中建立立體圖形各元素之間的關聯(lián),發(fā)展空間觀念和推理能力。
在“長方體的認識”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通過電腦演示讓學生回憶“點動成線、線動成面”的二維圖形形成過程,引發(fā)學生主動類比:面動會成體嗎?所成之體有何特征?
教學片段1:長方體特征的探究
師:結合剛才的平移,你能說說長方體的頂點數(shù)與原長方形的頂點數(shù)有怎樣的聯(lián)系嗎?面與棱呢?
(讓學生先獨立思考,再小組交流)
生:原來長方形有4 個頂點,平移后終止處形成一個長方形,它也有4個頂點,4+4=8個(如圖2)。
圖2
生:平移的起始與終止處各有一個相同的長方形面,平移過程中長方形的4條邊又各自平移出了一個面,這樣就有2+4=6個面。
生:因為長方形的對邊相等,又都平移了相等的距離,所以長方體的對面是相等的(如圖3)。
圖3
生:長方體中有起始位置長方形的4條邊,也有終止位置長方形的4條邊,加上平移產(chǎn)生的4條邊,一共12條邊,叫長方體的棱。
師總結與補充:長方形4 個頂點同時平移了相同的距離,方向也一致,對應頂點之間的位置關系也不變(其實就是長與寬都沒變),所以4個頂點平移的距離相等,而且表示這段距離的幾條線段還互相平行(如圖4)。
圖4
師:像這樣的互相平行的線段組還有嗎?
生:有,長方形的對邊平移之后也是平行的,且與起始位置那組對邊也平行,因此是四條平行且相等的棱。
學生用平移的方式“運動”,變長方形為長方體,直觀理解平移前后的長方形之間的關聯(lián),從而演繹推理長方體的基本特征。
基于面動成體的空間知覺,學生能對長方體的構造有深度認識,主動推導長方體的表面積和體積的計算。
教學片段2:借平移理解長方體的側面積
師:長方形通過平移形成長方體。除了平移的起始與終止兩個面,還平移出了前后左右4 個面,它們分別是由誰平移得到的面呢?
(小組討論后交流)
生:由長方形的長和寬平移了高這段距離后得到4個面,并形成了前后左右的一個包圍圈。
師:這個包圍圈,我們叫長方體的側面。這個側面打開來會是什么形狀?
生:打開拉直了就是一個長方形,長是原長方形的周長,寬是垂直平移距離,就是高。
長方體體積推導也做了運動處理,先是通過大小不同的長方形等距平移后得到不同的長方體,再用等大的長方形平移不同的距離形成不同的長方體。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合情推理,得出長方體體積等于長方形面積乘垂直平移距離,并組織驗證。
教學片段3:長方體體積推導過程
1.操作驗證。
生:我們擺體積單位驗證:一行擺3 個小正方體,擺2 行,擺1 層,就可以看作是2×3 的長方形向上平移1 厘米,就得到了2×3×1=6 立方厘米;一層擺6個小正方體,擺2層,也就是在原來一層的基礎上再向上平移1厘米,這時高是2厘米,體積是6×2=12立方厘米;高是3的時候,可以看作是大正方形向上平移3 厘米了,也就是擺3 層,體積是18 立方厘米。以此類推,可以看出6相當于平移前原長方形的面積,平移距離就是高,那么體積就是平移圖形的面積乘平移距離(如圖5)。
圖5
2.動態(tài)驗證。
(教師動態(tài)演示“用面積單位鋪出了一個3×2的長方形”,平移面的面積是6平方厘米)
師(動態(tài)演示拉高1厘米):現(xiàn)在是一個長方體了(長方體以體積單位組搭的形式出現(xiàn)),平移的距離是幾?體積是多少?
生:平移的距離是1厘米,體積是6立方厘米。
(接著教師用同樣的方法拉高2厘米、3厘米、5厘米,再下降至0.5 厘米,并記錄了相關數(shù)據(jù)。如表1)
表1
師:觀察這組數(shù)據(jù),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生:長方體的體積等于平移面的面積乘平移距離。
師:如果高變成0,它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
引導學生體會,這時它沒有體積,它就是一個長方形的面。
3.代換驗證。
生:因為“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長×寬就是平移面長方形的面積,高是垂直平移距離,“6×4=24立方厘米”是長方體體積,即“平移面的面積乘平移距離等于長方體的體積”。
復習整理時,進一步引導學生運用圖形的分解、組合、平移、旋轉等運動思路來發(fā)現(xiàn)和解決新問題。
學生發(fā)現(xiàn)直柱體可以用“V=Sh”求體積,并提出新問題:“如果不是垂直平移,而是‘斜著’平移,產(chǎn)生的立體圖形的體積是怎樣計算的呢?”
教學片段4:推理斜柱體體積
師:這是一個有價值的問題,如果是“斜著”平移成一個柱體——你能判斷它們之間的體積關系嗎?
(學生討論后不能達成共識。于是教師拿出一大摞本子,先是垂直擺放,如圖6 中左圖。它的體積是6×3。接著把這摞本子推斜了,學生感悟到作業(yè)本的體積沒變,如圖6中右圖)
圖6
師:如何求斜柱體的體積?
在學生小組探討無果的情況下,教師畫了一個鈍角三角形,問:它的面積是如何求的?現(xiàn)在你能聯(lián)想到斜柱體的體積可以怎么求嗎?(學生大膽類比推理出:平移面乘垂直的外高)
生:我還有另一種思考方法,可以把這個立體圖形翻轉一下,以平行四邊形作底面,這樣就變成平行四邊形垂直平移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正好是它的底乘高,這里的高就是原斜柱體中垂直于底面那個看不見的高。
學生對垂直平移這一限制性運動進行批判性思考,引發(fā)了新的猜想和推理,類比出斜柱體的體積計算思路。這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現(xiàn),讓學生在實現(xiàn)知識進階的同時實現(xiàn)了思維進階。
教學實踐后,筆者作了對比測驗,參測對象為A班、B班,兩個班是相鄰兩屆五年級的學生。A班是前一屆按教材呈現(xiàn)方式進行教學的對照班,B班是按本設計進行教學的實驗班,兩個班級都由筆者執(zhí)教,測驗時間在兩學年的同期(在單元學習結束后、期末復習之前)進行,具體情況如表2。
表2
續(xù)表
從表1的對比中可以發(fā)現(xiàn),以“動”為媒的教學嘗試,便于學生從圖形元素之間的關聯(lián)中實現(xiàn)結構化架構,通過圖形運動想象讓學生實現(xiàn)二維與三維的空間轉化,用動態(tài)思維來認識、比較、量化圖形,實現(xiàn)思維的進階,優(yōu)化問題解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