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少煒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生活在海邊的人們以捕魚為生,還會根據(jù)潮漲潮落的規(guī)律,去海岸的灘涂或礁石上采集海產(chǎn)品。對他們來說,飲食沒有問題了,可為了方便打魚、趕海,要在海邊居住,潮濕的環(huán)境就成了一大難題。于是,為了遮風避雨,沿岸居民就地取材,建造了堅固又防潮的房子。在盛產(chǎn)海草的渤海,人們用海草搭建房子;而在風光旖旎的南海海畔,人們用珊瑚石壘砌房子,形成了別具一格的珊瑚建筑文化。
珊瑚石房主要分布在北部灣、海南島一帶。這一帶氣候溫暖潮濕,經(jīng)常刮風下雨。常見的茅草房、木制房在這里容易被損壞,人們需要投入大量時間檢修、維護。
珊瑚石是海石,不怕咸澀海風的侵蝕,具有堅固耐用、透氣性好、易取得、易加工的特點,而且它本身具有石灰的特點,風吹雨淋后反而會產(chǎn)生一種自然黏合的膠結板結作用,讓壘造出的墻壁格外結實。珊瑚石本身易削切鑿磨,用它砌成的墻體容易打磨平整,自然就成了沿海蓋房的材料之一。
珊瑚石來自珊瑚。
珊瑚又稱珊瑚蟲,是一種腔腸動物,它主要生活在水深100~200米淺海海底的巖礁、平臺、斜坡、崖面或凹縫中。它能分泌出石灰質(zhì)骨骼,這些骨骼相互粘在一起,形成網(wǎng)狀結構的石塊,就是人們所說的珊瑚石。
珊瑚石上布滿空隙,用它砌起來的房子透氣通風,冬暖夏涼,因此用珊瑚石建造的房子被稱為會“呼吸”的房子。但珊瑚石房并不常見,因為珊瑚石房所在的地方必須擁有豐富的珊瑚資源。以海角三亞西島漁村為例,這里就有比較豐富的珊瑚資源,甚至西島本身幾乎就是一座珊瑚島。自遠古以來,一代代珊瑚在這里向死而生,活著的珊瑚和死去的珊瑚彼此交織,彼此重疊,共同黏合成壯觀的珊瑚礁。西島海域的珊瑚礁環(huán)島叢生,品類不一,千姿百態(tài),有扇形珊瑚、鹿角珊瑚、葵花珊瑚……調(diào)查表明,該海域有100多種造礁珊瑚,還有在成礁建造中具有積極意義的非造礁珊瑚,如蒼珊瑚、笙珊瑚、軟珊瑚、柳珊瑚等,更有與珊瑚礁生態(tài)系統(tǒng)共棲共榮、密切相依的其他海洋生物。古時候,當?shù)鼐用癖憔偷厝〔模褂蒙汉魇ㄔ旆孔印?p>
珊瑚按形態(tài)特征分,可分為造礁珊瑚和非造礁珊瑚兩大類:造礁珊瑚因為有蟲黃藻與之共生,鈣化生長速度快,所以能造礁;非造礁珊瑚由于沒有蟲黃藻與之共生,鈣化生長速度慢,所以不能造礁。造礁珊瑚僅生活在熱帶淺水海域,故又稱淺水珊瑚;而非造礁珊瑚多棲息于海洋的深水區(qū),則稱為深水珊瑚或冷水珊瑚。
建造珊瑚石房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卻很難。
看天時:要在旱季建房子,避開臺風降雨,一般是11月到來年3月。
挑材料:要在退潮時撿、挖珊瑚石,用工具在露出的海底鑿珊瑚石。
定形狀:珊瑚石形態(tài)各異,建房之前,需要將收集的珊瑚石材切割、磨平。
去鹽分:將珊瑚石充分晾曬,然后去掉其中的鹽分。
開始建:將貝殼、珊瑚石煅燒成灰并加水溶解,再加入特定比例的紅土、稻草灰混合成為泥漿,從而搭配珊瑚石砌墻。
從開采珊瑚石到搭建珊瑚石房,全程沒有用水泥,一切都是基于珊瑚石的特性。為防臺風破壞,以這種傳統(tǒng)工藝建造的珊瑚石房不會太高,但是堅固耐用、舒適美觀。它與沿海居民一樣,努力挺立在海風中?,F(xiàn)存的珊瑚石房中有很多超過了百歲,外表已由白色變成黑灰,它們像是沒有文字的石碑,用海中生長出來的“一磚一瓦”,記錄著當?shù)氐陌l(fā)展與變遷。
作為地球上最古老的物種之一,珊瑚是海洋里的“熱帶雨林”,對維持海洋生態(tài)平衡至關重要。珊瑚不僅是“海中彩色石頭”“珍寶紀念品”和“房屋材料”,還是構筑珊瑚礁的重要物種,維持著海洋物種多樣性和生態(tài)平衡,保護著海岸線,為人類歷史和地理研究提供大量生物資料,是海洋中重要的“隱形守護者”之一。
面對珊瑚白化,我們能做什么?
★不破壞、不傷害、不采集珊瑚和珍稀海洋生物;不買賣珊瑚制品、不食用稀有珊瑚礁生物。
★減少在珊瑚礁區(qū)打魚、毒魚、電魚、炸魚、采集海膽或其他稀有珊瑚礁生物等活動。
★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不使用防曬霜,不把廢棄物和垃圾扔進大?;虻乖诤_?,自覺維護海洋環(huán)境的清潔。
★潛水過程中,提醒自己和同伴使用對珊瑚無害的護膚品,不踩踏珊瑚;善待海洋生物,只看不摸,絕不帶走。
1989年,海南建立了三亞珊瑚礁自然保護區(qū)。該保護區(qū)1990年被批準為國家級海洋自然保護區(qū),總面積8500公頃。2020年起,中國珊瑚保護聯(lián)盟確定每年9月20日為“全國珊瑚日”。2022年,第三屆“全國珊瑚日”以“守護珊瑚、守護蔚藍”為主題,在全國多地開展了系列活動。保護好珊瑚資源對改善海洋生態(tài)環(huán)境、促進漁業(yè)資源可持續(xù)利用、實現(xiàn)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