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新 李同民 郭東霞 李真真 張軼清
1聊城市東昌府區(qū)婦幼保健院婦科,聊城 252000;2皖南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蕪湖 241000
髓系肉瘤是一種由髓系原始細胞在髓外浸潤形成的實體瘤,它可發(fā)生于身體的任何部位,但累及卵巢罕見?,F(xiàn)結合聊城市東昌府區(qū)婦幼保健院2020 年12 月收治的1 例孤立性卵巢髓系肉瘤,并結合相關文獻分析如下。
患者,女,55 歲。因“發(fā)現(xiàn)盆腔包塊2 個月”于2020-12-23 就診于聊城市東昌府區(qū)婦幼保健院。既往無血液系統(tǒng)疾病史。入院后完善相關檢查,盆腔彩超提示“子宮左上方探及大小約9.7 cm×3.9 cm×4.8 cm 的囊性回聲,包膜欠規(guī)則,透聲差,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CDFI):囊壁未見血流信號”。腫瘤標志物:糖類抗原(CA)125 65.2 U/ml、癌胚抗原(CEA)7.28 μg/L、甲胎蛋白(AFP)1.11 μg/L。血常規(guī)無明顯異常。于2020-12-26行宮腹腔鏡聯(lián)合探查術。
術中情況如下。盆腹腔:子宮直腸窩無積血、積液,部分大網(wǎng)膜與腹壁膜樣粘連,肝、橫隔、大網(wǎng)膜、闌尾及腹膜未見異常病灶。子宮前位,如孕40 d 大小,后壁飽滿,可見明顯外突,大小約4.0 cm×3.0 cm,宮底見一漿膜下肌瘤樣突起,大小約1.5 cm×1.5 cm,表面光滑。左側附件:左側輸卵管與左側卵巢膜樣粘連,左側卵巢囊實性增大,大小約9.0 cm×8.0 cm×7.0 cm,表面光滑,質(zhì)地硬,灰白色,左側骨盆漏斗韌帶增粗、攣縮。右側附件:右側輸卵管缺如,右側卵巢外觀萎縮。行左側附件切除術。術中快速病理回示:小細胞惡性腫瘤,為高度惡性腫瘤。遂行腹腔鏡下全子宮+右側卵巢切除術+盆腔淋巴結清掃術+腹主動脈旁淋巴結取樣術+大網(wǎng)膜切除術。
術后常規(guī)病理(圖1)回示:(左側附件)小圓細胞惡性腫瘤,總體積8.0 cm×7.0 cm×1.8 cm,細胞排列松散,彌散一致,部分排列成線樣、列兵樣,可見纖細纖維間隔,結合免疫組化結果,符合髓系肉瘤,結合臨床,傾向卵巢原發(fā)。未見典型神經(jīng)侵犯及脈管內(nèi)瘤栓。輸卵管慢性炎,系膜區(qū)卵巢冠漿液性囊腺瘤。免疫組化結果:CK(AE1/AE3)(-),EMA(-),Vimentin(+),CD45(LCA)(部分+),SF-1(-),Inhibin-α(-),CD3(-),CD20(周邊部分+),Ki-67(60%+),S-100(-),Pax-5(-),CD56(-),CD117(部分+),CD10(-),CD19(彌漫性強+),SALL-4(-),OCT3/4(-),WT-1(-),髓過氧化物酶(MPO)(+),CD43(+),Lysozyme(溶菌酶)(大部分+)。
圖1 術后病理示髓系肉瘤(HE染色 ×10)
早在1811年Burns[1]首次描述了髓系肉瘤,將其命名為綠色瘤,因過氧化酶的氧化作用,腫瘤的切面可呈現(xiàn)綠色。由于酶濃度及酶氧化程度的不同,腫瘤并非全部表現(xiàn)為綠色。因此,在1966 年Rappaport[2]將其命名為粒細胞肉瘤。1988年Davey又提出髓外細胞腫瘤的概念。在2017年的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血液系統(tǒng)腫瘤分類中將其正式命名為髓系肉瘤[3]。它包括白血病髓外浸潤(白血病性髓系肉瘤)和孤立性髓系肉瘤(非白血病性髓系肉瘤),后者僅表現(xiàn)為孤立性的局部腫塊,沒有血液或骨髓病變表現(xiàn)。結合本文病例,考慮為孤立性髓系肉瘤。髓系肉瘤的發(fā)生率占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cytic leukemia,AML)的1.4%~9.0%,孤立性髓系肉瘤占AML 的2%,若孤立性髓系肉瘤沒有積極治療,在短時間內(nèi)進展為AML的概率顯著上升[4]。
髓系肉瘤的臨床表現(xiàn)呈多樣性,多數(shù)是以局部腫塊或腫塊壓迫周圍的器官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髓系肉瘤可作為首發(fā)癥狀,出現(xiàn)在AML 之前,或與AML 同時發(fā)生,也可出現(xiàn)在AML 的緩解期[5]。同時髓系肉瘤也可出現(xiàn)在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慢性粒細胞白血?。╟hronic myelocytic leukemia,CML)患者中,表現(xiàn)為孤立性髓系肉瘤在骨髓及外周血檢查中并未發(fā)現(xiàn)白血病浸潤表現(xiàn),但是如果后期沒有及時化療,從確診髓系肉瘤到骨髓廣泛受累的中位時間為5(2~44)個月[6]。有文獻報道,孤立性髓系肉瘤多發(fā)生在中青年,而白血病性髓系肉瘤隨著年齡的增長,發(fā)病率有逐漸增加趨勢[7]。
髓系肉瘤可發(fā)生于身體的任何部位,常見于皮膚、骨骼、腎臟、淋巴結等。罕見的部位可見于卵巢、宮頸、縱隔、胰腺、膀胱等[8]。由于髓系肉瘤的發(fā)病罕見,同時缺乏臨床特異性,因此通常誤診為小細胞癌、尤文肉瘤、惡性淋巴瘤等。
髓系肉瘤的診斷需結合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及影像學特征。有文獻顯示盆腔MRI 對于發(fā)生于骨骼肌系統(tǒng)、腹腔組織及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髓系肉瘤檢出較為敏感。正電子發(fā)射斷層顯像-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PET-CT)可作為一種評估治療效果的有效方法,它可以檢測出90%的髓系肉瘤。此外免疫組化技術可作為診斷髓系肉瘤的一種有效方法。髓系肉瘤絕大多數(shù)表達髓系相關抗原,其中MPO 的靈敏度及特異度較高,它在髓系腫瘤的陽性率可達77%~97%。此外,CD43 在髓系腫瘤中亦可表達,其陽性率可達100%。聯(lián)合檢測多個抗原標志物,可提高檢測髓系肉瘤的準確性。目前認為,MPO、CD68、CD20、CD117 等在髓系來源的腫瘤中的特異度較高[9]。
由于髓系肉瘤的發(fā)生十分罕見,因此缺乏標準的治療方案。多數(shù)采取手術切除、全身化療、局部放療及造血干細胞或骨髓移植。對于孤立性髓系肉瘤有進展成為AML 的風險,因此僅靠手術切除遠遠達不到治療效果。研究表明,采用AML 的標準化療方案是治療的一線方案,可延長孤立性髓系肉瘤患者的生存期,并延緩進展為白血病的時間。通?;煹姆桨赴ǎ喝峒t霉素和阿糖胞苷方案、米托蒽醌+阿糖胞苷、大劑量的阿糖胞苷類等[10]。此外,有文獻報道指出,通過造血干細胞移植技術可改善預后,并顯著延長髓系肉瘤患者的生存期,特別是針對有骨髓浸潤的患者。然而通過造血干細胞治療髓系肉瘤缺乏大樣本臨床研究,這種治療方案仍需進一步研究[11]。
多數(shù)研究表明,髓系肉瘤的預后與發(fā)病部位、發(fā)病年齡并沒有明顯的相關性。影響髓系肉瘤的預后因素包括:1.既往是否合并血液系統(tǒng)病史,多數(shù)研究表明,如果既往伴有AML、MDS、骨髓增殖性疾病(myeloproliferative disease,MPD)等血液系統(tǒng)病史,則可作為影響預后的不良因素;2.早期治療的效果,對于早期治療效果不佳的患者,需要積極尋找替代方案,比如造血干細胞移植技術;3.治療方法的選擇和時機,對于孤立性髓系肉瘤即使采取手術切除腫塊,如果沒有及時進行系統(tǒng)性AML 的誘導化療方案,治療效果也會大打折扣;4.分子遺傳學改變:髓系肉瘤通常伴有8 號染色體的異常,但是否影響髓系肉瘤的預后仍有待進一步研究[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