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蘇洵干謁書信技巧研究

2023-04-05 02:28:45陳心怡
樂山師范學院學報 2023年1期
關鍵詞:蘇洵歐陽修

陳心怡

(江蘇師范大學 文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北宋崇文抑武,實行與士大夫共商國是的國策,特別重視選士。科舉考試無疑是學子們躋身士林與朝廷選拔人才的最佳途徑,科舉考試包括進士科、諸科和制科,其中以進士科和制科最為重要。《宋史》記載:“宋初承唐制,貢舉雖廣,而莫重于進士、制科?!盵1]2969進士科是???,有固定的開考時間和頻次,制科則根據(jù)需要開設,沒有固定的開考時間和頻次。進士科考試在徹底實行糊名和謄錄之前,其錄取結果大多依靠薦舉和延譽。根據(jù)陸游《老學庵筆記》記載:“本朝進士,初亦如唐制,兼采時望。真宗時,周安惠公起,始建糊名法,一切以程文為去留?!盵2]69制科考試則是必須經(jīng)過薦舉才能參加的。薦舉制度的存在給了胸懷大略卻科舉不第的士人團體進入權力中樞以施展抱負的機會,同時也催生出了一系列文人干謁現(xiàn)象。蘇洵就是通過干謁和薦舉獲得官職,躋身士林的一員。

一般而言,在向某人干謁時,除了遞交自己的得意作品,學子們還會附上一封書信以說明自己的情況,這封書信的寫作顯然至關重要。書信寫作有較高的技術要求,既要書寫自我,又要考慮對方。干謁書信除了要符合一般書信的創(chuàng)作要求外,還具有強烈的目的性。寫作者或飾言攀談,以情動人;或展現(xiàn)才華,以文動人;或施展抱負,以策動人,其最終目的都是說服閱讀者,使其心甘情愿,如獲至寶的向朝廷薦舉自己,從而獲得一官半職。從某種意義上說,干謁書信的創(chuàng)作不亞于一場精彩絕倫的面對面游說,情感運用、敘述內容、敘述方式、敘述時機以及敘述態(tài)度等因素在這場書面游說中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甚至決定著結果的成功與否。

一、情感表達

由于蘇洵的干謁活動主要以書信為載體,情感表達就顯得至關重要,即縱橫家所言“內揵”。只有拉近雙方情感距離,討得薦主的歡心,博得好感才能開展接下來的游說活動。蘇洵情感表達的方式主要有三種,分別是:表達仰慕,抬高薦主身份;敘述交情,貼近薦主心理;描寫悲慘境遇,博得薦主同情。

(一)表達仰慕,提高薦主身份

表達仰慕,抬高薦主身份通常是蘇洵面對皇帝和位高權重的大臣時所采用的情感溝通方式,也即縱橫家最常使用的“飛而揵之”之術。先“作聲譽以飛揚之”,大費筆墨夸耀和贊美薦主,滿足其虛榮心,討得歡心之后,再表達自己希望被提攜的愿望,達到“鉗”的目的。向位高權重者進行干謁,必須時刻注意措辭,一方面要舒徐委婉,不可疾言厲色拂了上位者的面子,另一方面也不能過于諂媚,以免落人口舌。尤其對以儒家自命的蘇洵來說,“士以品重”,自求名利本身就是一件羞于啟齒的事,還要討得對方歡心,如何進退,如何措辭就顯得尤為重要。

《上皇帝書》:“以陛下躬至圣之資,又有群公卿之賢,與天下士大夫之眾人,如臣等輩,固宜不少。有臣無臣,不加損益?!盵3]281不僅說皇帝圣明賢良,是明君圣主,還夸獎皇帝身邊的大臣都是賢臣勇將,不動聲色的褒揚皇帝選賢任能,禮賢下士,德行足以網(wǎng)羅天下人才。短短一句話,既討得皇帝歡心,又沒有夸飾的諂媚姿態(tài),堪稱進退得宜,滴水不漏?!渡嫌嗲嘀輹烽_篇,蘇洵將余靖平生遭遇與古代賢士令尹子文三去相位而不怒相類比,突出余靖的安貧樂道。中間刻畫世之俗人驕富貴而惡貧賤的丑態(tài),對比出余靖的不汲名利。最后將賢人君子與公卿大夫作比較,破除世俗以勢位權貴論貴賤的偏見,高揚余靖寵辱不驚,志在修德的涵養(yǎng)。蘇洵花費了整個文章的篇幅,運用對比、襯托等多種手法,沒有一字一句在分析天下形勢,關心世間動態(tài),也絲毫未提及自己的文章才能、策略抱負和治國方略,通篇花式贊美余靖“輕富貴而安貧賤”的高貴品質,直到最后才表達出希望一見的要求,可謂極盡吹捧之能事。

都說蘇洵文有“縱橫”氣,然其在使用“內揵”之術時,與縱橫家有本質差別。縱橫家以“利”誘君主,不僅將有利可圖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也用作游說他人的武器。蘇秦說齊閔王:“臣之出死,以要事也,非獨以為王也,亦自為也。王以不謀為臣賜,臣有以德燕王矣。王舉霸王之業(yè)而以臣為三公,臣有以矜于世矣。是故事句成,臣雖死不丑。”[4]在蘇秦的這一段說辭中,他不僅以王圖霸業(yè)作為誘餌打動齊王,更是直言自己效忠齊王,不惜生命的代價,出于忠心是一方面,更大的目的是為了獲得名利。縱橫家對于“利”的追逐是赤裸裸的,但蘇洵始終將“利”放在“名”的背后,他恥于言利,恥于自求,盡管通篇夸贊余靖,也只從道德品質入手,不敢言利?!渡细回┫鄷罚骸肮氏淘唬骸笥邢铝疃愑谒照撸匚岣还?。’”[3]308蘇洵將自己隱于人群,借他人之口對富弼宰相才能予以肯定,既表達了仰慕,又不顯得“朝請暮謁,貪而不知愧”。

以干謁為目的,蘇洵在抬高薦主身份,飛揚其品質時,還會使用請君入甕的手段,將薦主塑造成一個身在高位,手握士子仕途命運,同時又禮賢下士、惜才如子的愛才形象,將其囿于陷阱之內,不得不舉薦自己,如《上文丞相書》:“伏惟相公慨然有憂天下之心,征伐四國以安天下,毅然立朝以威制天下,名著功遂,文武并濟,此其享功業(yè)之重而居富貴之極,于其平生之所望無復慊然者,惟其獲天下之多士而與之皆樂乎!”[3]314《上田樞密書》:“執(zhí)事之名滿天下,天下之士用與不用在執(zhí)事。”[3]319

(二)敘述交情,貼近薦主心理

敘述交情,貼近薦主心理,蘇洵主要將其用于正式干謁之前已經(jīng)有過交集且官位不甚顯達的薦主。正如蘇洵在《上歐陽內翰第一書》中所言:“而富公祐為天子之宰相,遠方寒士未可以遽以言通于其前;余公、蔡公遠者又在萬里外;獨執(zhí)事在朝廷間,而位差不甚貴,可以叫呼扳援而聞之以言?!盵3]328相較于權臣面前的畢恭畢敬,蘇洵在面對像歐陽修這樣“位差不甚貴”的薦主時,顯得從容許多。他與歐陽修的攀談從評論其文章開始,“執(zhí)事之文章,天下之人莫不知之;然竊自以為洵之知之特深愈于天下之人?!盵3]328蘇洵在歐陽修面前向來以知己自居,他在《上歐陽內翰第三書》中稱:“閣下雖賢俊滿門,足以嘯歌俯仰,終日不悶,然至于不言而心相諭者,閣下于誰取之?”[3]337在知己面前,蘇洵偶爾也會放下名聲的枷鎖,袒露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非有名利之所驅,與凡事之不得已者,孰為來哉?”[3]337這種內心剖白,從功利角度看,可以視為一種示弱,將自己內心最隱秘角落展示給人,以拉近彼此心理距離,帶著知己的面具,施行道德綁架,以退為進,使對方為自己的不薦舉產(chǎn)生負罪感和愧疚感。事實上,蘇洵也達到了他的目的,歐陽修看過蘇洵的干謁信,隨即向仁宗皇帝上《薦布衣蘇洵狀》薦舉了他。

誠然,蘇洵經(jīng)過一番游說達到了干謁目的,但我們不能由此就得出結論,認為蘇洵與歐陽修的交往是虛情假意,是帶著不可告人的目的。事實上,從蘇洵寫給歐陽修的五封干謁信來看,蘇洵對歐陽修的薦舉始終心懷感激。蘇洵得到秘書省試校書郎一職之后,寫信給歐陽修表示感激:“執(zhí)事之于洵,未識其面也,見其文而知其心;既見也,聞其言而信其平生”,“再召而辭也,執(zhí)事不以為矯,而知其恥于自求;一命而受也,執(zhí)事不以為貪,而知其不欲為異?!盵3]341在蘇洵看來,當初歐陽修未見其人就向仁宗皇帝薦舉自己入朝為官,可知歐陽修當為知己。既是知己便不必多言,自有心靈相通之處,不管是辭官還是受官,不管是出于什么理由,他認定了歐陽修一定會理解自己的選擇,明白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假設蘇洵最開始在干謁信中與歐陽修稱知己的行為是一種拉近雙方心理距離的手段,經(jīng)過若干年的交往,在第五封干謁信中再論知己必定是有真心在其中的。

如果說蘇洵與歐陽修的交往還停留在“內揵”層面,以獲得對方信任,求取對方歡心,拉近彼此距離為目的,那么,蘇洵對張方平的“內揵”就到了“鉗”的地步。至和二年,張方平以在蜀地尋找人才為名,薦舉蘇洵為成都學官。此次薦舉未有結果,然經(jīng)此一遭,蘇洵以為他與張方平已是知己故交。所以,他在《上張侍郎第一書》開頭才會說:“明公之知洵,洵知之;明公知之,他人亦知之。洵之所以獲知于明公,明公之所以知洵者,雖暴之天下,皆可以無愧。”[3]345蘇洵未必不知道他與張方平的交往程度,他刻意強調二人交情之深厚,目的在于希望張方平在薦舉自己的同時,還能關照他兩個初出茅廬的兒子?!案`見古之君子,知其人也憂其人,以至于其父母、昆弟、妻子,以至于其親族、朋友,憂之固其責也。雖然,自我求之,則君子譏焉?!盵3]345將張方平比作古代的君子,看上去是贊揚,實際上是給他戴高帽,將張方平置于進退兩難的地步。在表達完自己希望汲引的愿望和無助的現(xiàn)狀之后,蘇洵趁熱打鐵,將張方平捧得更高:“明公居齊桓、晉文之位,惟其不知洵,惟其知而不憂,則又何說;不然,何求而不克?輕之于鴻毛,重之于泰山,高之于九天,遠之于萬里,明公一言,天下誰議?”[3]346此言一出,明為褒揚,實則脅迫,將張方平在士林的公信力與蘇洵一家的仕途命運捆綁在一起,逼迫張方平不得不就范,“乃為作書辦裝,使人送之京師謁文忠。”[5]

嘉祐元年,蘇洵攜二子到達京城,再次寫信干謁張方平。此次,蘇洵沒有像第一次一樣,直接敘述與張方平的交情,而是假于他人之口:“子欲有求,無事他人,須張益州來乃濟”,“公不惜數(shù)千里走表為子求官,茍歸,立便殿上,與天子像唯諾,顧不肯邪?”[3]347這話像是此地無銀三百兩,為自己造勢。言下之意,張方平薦舉蘇洵是眾望所歸,不薦舉就容易引起輿情。接下來蘇洵趁著勢頭再次攀談:“退自思公之所與我者,蓋不為淺,所不可知者,惟其力不足而勢不便;不然,公于我無愛也?!盵3]347感念張方平恩德的同時,給了對方一個撤退的臺階,通情達理的表示若是能力不夠和情勢不便時也不必強求,但很快他又用“扺巇”法,將張方平的退路堵死了?!爱敶藭r也,天子虛席而待公,其言宜無不聽用?!盵3]347-348在蘇洵看來,張方平此時圣眷優(yōu)榮,頗得皇帝信任和寵愛,正是薦舉自己的好時機,不存在能力不夠和情勢不便的狀況。言下之意,薦舉自己不僅是張方平的分內之事,還是舉手之勞的小事。

(三)描寫悲慘境遇,博得薦主同情

描寫悲慘境遇,博得薦主同情,通常是和前兩種手段配合使用的。蘇洵博得薦主同情的方式主要有兩種。

一是放低身段。如《上張侍郎第二書》中,蘇洵自述聽聞張方平回京任三司使,大冬天親自跑到鄭州迎接他:“昨聞車馬至此有日,西出百余里迎見。雪后苦風,晨至鄭州,唇黑面烈,僮仆無人色。從逆旅主人得束薪缊火,良久,乃能以見?!盵3]348蘇洵這段繪聲繪色的描寫將自己在大雪天的戶外迎接張方平的可憐樣貌刻畫得淋漓盡致,可以說是聞著落淚,見者傷心。蘇洵自述窮困悲慘至此,無非是想引起張方平的惻隱之心,“私自傷至此,伏惟明公所謂潔廉而有文,可以比漢之司馬子長者,蓋窮困如此,豈不為之動心而待其多言邪!”[3]348從蘇洵的字面意思來看,他已經(jīng)走到了窮途末路的地步,沒有任何出頭的希望可言了,為今之計只能像攀緣的凌霄花一樣緊緊依附張方平這棵大樹。

攀緣之余還不忘敘述往日交情,將往日張方平說他文章像司馬遷的言論搬出來。一方面提醒張方平自己文采斐然,是當今不可多得的人才,另一方面暗示張方平切不可忘了當日之情。張方平《文安先生墓表》記載,他讀過蘇洵進獻的《權書》和《論衡》之后,對蘇洵說:“左丘明、國語、司馬遷善敘事,賈誼之明王道,君兼之矣?!盵3]349雷簡夫《上歐陽內翰書》對這件事也有記載:“張益州一見其文,嘆曰:‘司馬遷死矣,非子吾誰與!’”[3]349司馬遷是著名的史學家和文學家,將蘇洵與之齊名,是對其文章和韜略莫大的激勵和肯定,蘇洵引以為傲是人之常情,這一點無可指摘。令人詬病的是,蘇洵在與歐陽修的信件往來之中,明確表示對張方平將自己比作司馬遷的這一做法感到不滿:“頃者張益州見其文,以為似司馬子長。洵不悅,辭焉?!盵3]334蘇洵其后為自己的不悅找了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誠恐天下之人不信,切懼張公之不能副其言,重為世俗笑耳?!盵3]334后又對歐陽修“子之六經(jīng)論,荀卿子之文也”[3]334的評價喜不自勝。兩相對比,不免讓人覺得蘇洵兩面三刀。干謁歐陽修時對其稍加奉承以拉近彼此距離無可厚非,未必需要通過拉踩張方平來凸顯倆人惺惺相惜的情感。在干謁張方平時又將此前結論推翻,將張方平對自己的贊美當作脅持對方的籌碼,此實非君子所為。

蘇洵博得薦主同情的另一種方式是自述年老病弱,恐無年歲以待官職;生活貧困,恐無生計以贍家庭。蘇洵二十五歲開始讀書,三次科舉不中。直到嘉祐五年,才因歐陽修和趙抃等人的薦舉得到了授試秘書省校書郎的職位,此時蘇洵時年五十二歲。得此試職之前,朝廷召蘇洵試舍人院,蘇洵以年老有病為名向皇帝辭官:“臣不幸有負薪之疾,不能奔走道路,以副陛下搜揚之心。”[3]281從蘇洵的干謁行為來看,他想入朝為官,加入政治序列的愿望非常強烈,為什么要拒絕朝廷的召試呢?在《上皇帝書》的同時,蘇洵寫信給好朋友梅圣俞,其中透露了他拒試的原因:“圣俞自思,仆豈欲試者?惟其平生不能區(qū)區(qū)附合有司之尺度,是以至此窮困。今乃以五十衰病之身,奔走萬里以就試,不亦為山林之士所輕笑哉?”[3]360-361三次科舉考試皆以失敗告終,蘇洵對通過科舉入仕已經(jīng)失去信心。同時,嘉祐元年,經(jīng)歐陽修等人的推薦,蘇洵已經(jīng)名動京城。若是這次制科考試再不中,蘇洵會被天下士子恥笑。他們會覺得老蘇是汲于名利之人,還會覺得他名不副實,在士林中的賢名不過虛名而已。由此,蘇洵稱病是假,保留一個老者的尊嚴和面子才是真。

嘉祐五年,蘇洵父子三人再次進京,對于朝廷的召試,蘇洵再次拒絕。根據(jù)《續(xù)資治通鑒長編》記載,八月“甲子,眉州進士蘇洵為試校書郎”,授官原因是“本路轉運使趙抃等皆薦其行義推于鄉(xiāng)里,而修又言洵既不肯就試,乞就除一官,故有是命?!盵6]蘇洵對試校書郎這個官職非常不滿意,嘉祐六年直接上書韓琦,要求“別除一官”。在信中老蘇開門見山的說:“洵年老無聊,家產(chǎn)破壞,欲從相公乞一官職?!盵3]352至于求職理由,蘇洵向歐陽修干謁時,還冠冕堂皇的說自己奔走干謁不是求名利,“實為至于饑寒而不擇”,是選官程序復雜,恐自己年歲不久,不能施展抱負,做一些有利于家國天下的事情。到了韓琦這里,蘇洵仿佛失去耐心一樣,不愿再掩飾了,直接說試校書郎的官職太小,俸祿太低不足以養(yǎng)家糊口:“實以家貧無貲,得六七千錢,誠不足以贍養(yǎng),又況忍窮耐老,望而未可得邪?”[3]352

蘇洵覺得天下人之所以都想做官,是因為做官可以“紓意快志”,而校書郎工作繁忙,需要不停的受人差遣,勞筋苦骨,催折精神。在諸多官職中,只有京朝官可以“紓意快志”。蘇洵想要當朝京官,又不想通過守選、守闕的正常途徑來獲取,就只有乞求當權者給他一個朝京官做。于是,他大言不慚的說出了這樣的話:“今洵幸為諸公所知似不甚淺,而相公尤為有意。至于一官,則反復遲疑不決者累歲。嗟夫!豈天下之官以洵故冗邪?”[3]353在蘇洵眼里,朝廷的官職就像大臣的私人物品一樣,可以隨意贈送給別人。結合這封信的最后,蘇洵“相公往時為洵言,欲為歐陽公言子者數(shù)矣,而見輒忘之為怪。洵誠懼其或有意欲收之也,而復忘之,故忍恥而一言”[3]353的言論,老蘇惱羞成怒,口不擇言的形象躍然紙上。歐陽修在《薦布衣蘇洵狀》中說蘇洵“守道安貧,不營仕進”,恐怕是溢美之詞,蘇洵對勢位富貴的追求較之同輩士人,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二、干謁態(tài)度

歐陽修對蘇洵產(chǎn)生“守道安貧,不營仕進”的錯覺不是他的臆想,蘇洵雖于干謁之途奔走不息,但他在交往信件中始終將自己塑造成一個砥礪名節(jié)、恥于自求的隱士形象,極其看重一個求仕者的人格獨立,在語言表達上謙遜與鋒芒錯落,自持與疏離結合,自尊與自負交替,要求對方以禮相待,散發(fā)出以布衣交諸侯的卓偉氣勢。雖以干謁求仕為目的,然蘇洵文讀起來理直氣壯,風骨凜然是不爭的事實,蘇洵之文氣盛已經(jīng)成為共識,產(chǎn)生這種落差的根源在蘇洵的干謁態(tài)度。

(一)以“王佐才”自命

宋代與士大夫共商國是的國策極大地提高了文人的社會地位,使他們的政治參與熱情空前膨脹,統(tǒng)治者的倚重激發(fā)出他們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名言充分體現(xiàn)了宋代士人以天下為己任的信念感。這種強大的信念感推動著文人士子們將運用儒家真理參與國家政治,干預政策制定,匡正君主統(tǒng)治的政治熱情付諸行動,他們試圖用文化權利抵抗政治權利,以“王佐才”“帝王師”的姿態(tài)運用儒家的行道手段對現(xiàn)實政治進行干預,甚至于達到以“道統(tǒng)”鉗制“政統(tǒng)”的目的。范仲淹“每感激論天下事,奮不顧身”[1]7059和歐陽修“天資剛勁,見義勇為,雖機阱在前,觸發(fā)之不顧”[1]7161的豪言壯語都出源于這種信念感。

蘇洵同樣有著強烈的“王佐才”和“帝王師”意識,他在干謁書信中數(shù)次以賈誼自比。賈誼佐漢文帝,天下和洽,后被讒言所害,貶為長沙王太傅,郁郁而終。蘇軾《賈誼論》:“非才之難,所以自用者實難。惜乎賈誼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盵7]深惜賈誼之不遇,蘇洵正是認為自己與賈誼一樣具有“王佐之才”,所以在干謁過程中頗為自信。《上韓樞密書》:“太尉執(zhí)事:洵著書無他長,及言兵事,論古今形勢,至自比賈誼?!盵3]301《上皇帝書》:“賈誼之策不用于孝文之時,而使主父偃之徒得其余論,而施之于孝武之世。夫施之于孝武之世,固不如用之俞孝文之時之易也。臣雖不及古人,惟陛下不以一布衣之言而忽之。不勝越次憂國之心,效其所見?!盵3]292-293蘇洵將自己獻上的十條治國方略比作賈誼之策,預計這些計策一旦實施便會取得很大的成功。為國家計,為社會計、為生民計,懷揣著經(jīng)世致用的理想,保持著憂國憂民的態(tài)度,推行著利國利民的主張,蘇洵內心必然會產(chǎn)生崇高感和自傲感,我手寫我心,這種雄壯的、不可遏制的情感一旦化為文章中的一詞一句,定然理直氣壯,讀起來氣勢凜然。

慶歷六年,舉制策不中的蘇洵心灰意冷,退而嘆曰“此不足為吾學也”,開始閉關讀書,“乃大究六經(jīng)百家之說,以考質古今治亂成敗,圣賢窮達出處之際”[3]520。蘇洵在寫給歐陽修的書信中詳細敘述了這近十年學術生活:“由是盡燒曩時所為文數(shù)百篇,取論語、孟子、韓子及其他圣人、賢人之文,而兀然端坐,終日以讀之者七八年”,“時既久,胸中之言日益多,不能自制,試出而書之,已而再三讀之,渾渾乎覺其來之易矣?!盵3]329蘇洵覺得胸中之言不能自制,形之于書面的文字都是經(jīng)世之文,治世之策,而非科舉要求的聲律辭賦之學。通覽蘇洵流傳下來的作品,沒有一篇是單純表情達意的抒情文章,其核心都是關于經(jīng)世之術的。歐陽修《舉布衣蘇洵狀》將蘇洵文章的特點總結為“其議論精于物理而善識權變,文章不為空言而期于有用”[3]521,就文章內容而言,恰如其分。

蘇洵的干謁對象對他印象最深刻的地方也是其文章的實用價值,他們薦舉蘇洵時的夸贊也多從“王佐才”入手:“翰林學士歐陽修得洵《權》《衡》論策二十二篇,大愛其文辭,以為雖賈誼、劉向不過也?!盵8]雷簡夫是蘇洵好友,由于他本人經(jīng)杜衍薦舉才步入仕途,所以非常注重提攜和獎掖后進。蘇洵干謁雷簡夫,兩人一見如故,雷曾數(shù)次上書歐陽修、韓琦等人,稱蘇洵具有王佐之才,希望他們多加提攜。雷簡夫《上張文定書》:“簡夫近見眉州蘇洵著述文字,聞其如《洪范論》,真王佐才也?!盵9]108《上韓忠獻書》:“讀其《洪范論》,知有王佐才;《史論》得遷史筆;《權書》十篇,譏時之弊;《審勢》《審敵》、《審備》三篇,皇皇有憂天下心?!盵9]107《上歐陽內翰書》:“伏見眉州人蘇洵,年逾四十,寡言笑,淳謹好禮,不妄交游,嘗著《六經(jīng)》、《洪范》等《論》十篇,為后世計。張益州一見其文,嘆曰:‘司馬遷死矣,非子吾誰與?’簡夫亦謂之曰:‘生,王佐才也。’”[9]109根據(jù)張方平《文安先生墓表》記載,蘇洵干謁過的歐陽修、韓琦等人也數(shù)次稱蘇洵堪比賈誼:“因論蘇君:‘左丘明、《國語》、司馬遷之善敘事,賈誼之明王道,君兼之矣。遠方不足成君名,盍游京師乎?’因以書先之于翰林歐陽永叔。君然仆言,至京師。永叔一見,大稱嘆,以為未始見夫人也,目為孫卿子,獻其書于朝。自是名動天下,士爭傳誦其文,時文為之一變,稱為老蘇。時相韓公琦聞其名而厚待之,嘗與論天下事,亦以為賈誼不為過也?!盵3]522

自信的人有時容易流于自負。晚唐五代兵戈戰(zhàn)起,儒家在思想界的統(tǒng)治地位受到?jīng)_擊。北宋立國,亟需通過重整儒道來恢復社會秩序,于是在各項制度上都向儒生傾斜。士人紛紛以儒者自命,對闡發(fā)儒道樂此不疲。蘇洵和天下士人一樣,覺得別人對儒道的闡發(fā)不符合圣人原意,自己才是真正能夠領會圣人意圖的人,是儒道正統(tǒng)傳人。蘇洵在與歐陽修的書信中說:“自孔子沒,百有余年而孟子生;孟子之后,數(shù)十年而至荀卿子;荀卿子后乃稍闊遠,二百余年而揚雄稱于世;揚雄之死,不得其繼千有余年,而后屬之韓愈氏;韓愈氏沒三百年矣;不知天下之將誰與也?”“天下病無斯人,天下而有斯人也,宜何以待之?”[3]334蘇洵此言即列出了正統(tǒng)儒學的傳承譜系,雖然使用的是疑問句,問“天下而有斯人,宜何以待之?”然此封書信以干謁為目的,意在表明自己就是繼韓愈之后的儒學正統(tǒng)傳人,理應受到禮遇。儒家一向以濟世治國為已任,孔子說“天生德于予”,孟子說“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蘇洵也說“天之所以與我者,夫豈偶然哉?”[3]317天命攸歸,舍我其誰?蘇洵自信于其儒道傳人的身份,認為自己通過薦舉獲得一官半職以行天下是順理成章的事情,所以他表現(xiàn)得非常自信,甚至自負,寫起文章來也理直氣壯,擲地有聲。

(二)砥礪名節(jié)

受到宋代砥礪名節(jié)社會風氣的影響,蘇洵的自負又與謙遜相交互,形成錯落有致、層巒疊嶂的文章結構和曲折往復、委婉舒緩的文學風格。宋代文人尚名節(jié),范仲淹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有倡導之功?!端问贰し吨傺蛡鳌罚骸爸傺头和?jīng),長于《易》,學者多從質問,為執(zhí)經(jīng)講解,亡所倦。嘗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每感激論天下事,奮不顧身,一時士大夫矯厲尚風節(jié),自仲淹倡之?!盵1]7095可見范仲淹的言傳身教對當時北宋砥礪名節(jié)社會風氣的形成起到了倡導作用。事實上,當時以名節(jié)自重的名士還有很多,司馬光稱贊富弼的“溫良寬厚,凡與人語,若無所異同者,及其臨大節(jié),神色慷慨,莫之能屈”[10],韓琦評價歐陽修:“自任言責,無所顧忌,橫身正路,風節(jié)凜然。”[11]

北宋文人砥礪名節(jié)與他們社會主人翁意識的覺醒有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在他們看來只有形成完善人格,達到社會理想境界才能夠擔負起建立社會話語體系,規(guī)范社會秩序,參與國家治理,監(jiān)督政治決策的責任,達到干預甚至壓迫政權的目的。正如歐陽修所言:“所謂名士之節(jié),知廉恥,修禮讓,不利于茍得,不牽于茍隨,而惟義之所處。白刃之危有所不避,折枝之易有所不為,而惟義之所守。其立于朝廷,進退舉止皆可以為天下法也?!盵12]不管進退出處,砥礪名節(jié)都成為宋代士子追求的最高境界。蘇洵一向以名節(jié)為重,歐陽修《故霸州文安縣主簿蘇君墓志銘并序》中稱蘇洵“君之行義修于家,信于鄉(xiāng)里,聞于蜀之人久矣”,“君善與人交,急人患難,死則恤養(yǎng)其孤,鄉(xiāng)人多德之”[3]521,可見為了在士林中有良好的名聲,蘇洵始終身體力行,存好心,行善事。歐陽修在《薦布衣蘇洵狀》中也說“其人文行久為鄉(xiāng)閭所稱,而守道安貧,不營仕進”[3]521,可見蘇洵在士林中的名聲操守確實很好。

“內圣外王”一向被視為中國傳統(tǒng)理想人格的生成路徑,馮友蘭在《中國哲學簡史》中將中國哲學的基本精神概括為“內圣外王之道”。“內圣外王”始見于《莊子·天下》,但對此闡發(fā)最深刻,踐行最積極的當屬儒家,內在修養(yǎng)與外在事功的和諧一致是儒家理想人格的至高境界。從孔子開始,內修德行,外施德政就構成了內圣外王之學的主要內容??鬃诱J為周末禮崩樂壞的根源在于人心的淪喪與麻痹,由此重建社會秩序的根本途徑不在于更改社會制度以適應變化了的社會環(huán)境,而應當扭轉世人心理,通過修養(yǎng)德行,塑造人格,提高個人道德修養(yǎng)水平,改善人與社會的關系,實現(xiàn)社會秩序的和諧穩(wěn)定,也即通過“內圣”達到“外王”?!皟仁ァ彼枷朐跉v史發(fā)展過程中不斷演化,到了宋朝,“道統(tǒng)”領袖們將內在的修養(yǎng)外化為行為上的自持名節(jié),以一個人在士林中的名聲好壞判斷其內心修養(yǎng)的高低。不可否認,砥礪名節(jié)對宋代士人自我完善,自我約束具有促進作用,對完美人格的自我要求和督促與承擔社會責任自覺性的養(yǎng)成具有一定關聯(lián)。然而,外在名節(jié)與內在修養(yǎng)不具有同一性,在兩者之間直接劃等號會造成部分士人不注重人格而汲汲于名節(jié)的行為,進而在社會上形成舍本逐末,矯情飾言的不良風氣。若名節(jié)考察在人格評定中所占比例逐漸攀升,名節(jié)對人格發(fā)展的約束力就會變成枷鎖,使人不敢正視內心對名利仕途的正當欲望,對其施行或壓制,或偽飾的手段。若被壓制的欲望不斷膨脹,與對名節(jié)的操持激烈抵牾便會扭曲人格,分裂精神,在文章中表現(xiàn)出自持與自負相結合,鋒芒與謙遜相錯落的矛盾。從正面來說,由此形成的文風曲折跌宕,一波三折,從反面來說,這種人格的沖突表現(xiàn)在文章中不免讓讀者對作者產(chǎn)生兩面三刀,虛偽矯情的認識。

這種欲望與名節(jié)的沖突在蘇洵身上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從蘇洵數(shù)次干謁權臣、好友來看,蘇洵渴望加入政治序列,參與國家治理的意愿非常強烈,但仁宗皇帝召試舍人院的時候他還是明確拒絕了,這其中的原因是復雜多樣的,最關鍵的一點則是他認為朝廷的不信任是對他名節(jié)的一種侮辱,既然朝廷不信任他,他寧愿退居山林也不“茍進以求其名利”,這種強烈自尊意識折射出的就是他內心的風節(jié)思想。不管采用什么樣的技巧拉近雙方距離,取信于薦主,蘇洵在干謁過程中的態(tài)度始終是,絕不會犧牲自己的風節(jié)操守換取仕途經(jīng)濟。在被授予試校書郎之后,蘇洵寫信給歐陽修除了表示感謝,最大的請求是希望歐陽修能以賓客之禮接待他,不要把他當成奔走之吏:“古之君子重以其身臣人者,蓋為是也哉!子思、孟軻之徒,至于是國,國君使人饋之,其詞曰:‘寡君使某有獻于從者。’布衣之尊,而至于此,惟不食其祿也。今洵已有名于吏部,執(zhí)事其將以道取之邪,則洵也猶得以賓客見;不然,其將與奔走之吏同趨于下風,此洵所以深自憐也?!盵3]341-342官場有職位高低,身份低微的小吏見到手握重權的大臣必須行拜見之禮,論道則不為官位名利所限,蘇洵希望歐陽修拿出論道的姿態(tài)平等的和自己交往,而非像對待下級一樣,疾言驅使,充分說明了他的布衣之尊。

(三)掩蓋名利欲望

蘇洵在數(shù)封干謁信中都表達了淡泊名利、恥于自求的態(tài)度,如《上韓舍人書》:“洵自惟閑人,于國家無絲毫之責,得以優(yōu)游終歲,詠歌先王之道以自樂,時或作為文章,亦不求人知?!盵3]349“自閑居十年,人事荒廢,漸不喜承迎將逢拜伏拳跽。”[3]350即使秉持著“不求人知”的干謁態(tài)度,蘇洵還是無法否認其內心深處強烈的、無法遏制的參政欲望,所以,他必須采取一些手段掩蓋欲望,保持名節(jié)。蘇洵最常用的手段是博引史實,引經(jīng)據(jù)典的用古人言和古人行來隱喻其干謁意圖。中國古代歷來有“崇古”的傳統(tǒng),北宋文人在詩文革新運動“回到三代”思想的影響下,更喜歡援引“三代”史實佐證自己的觀點。

《上田樞密書》是蘇洵以古人言隱喻干謁目的的代表作,文章議論古今,恢弘恣肆。書信一開頭就從天命觀出發(fā),以為圣賢乃天命之,非人力可以阻擋?!皥虿坏靡耘c丹朱,舜不得以與商均,而瞽瞍不得奪諸舜?!盵3]317以堯舜禪讓的故事為論據(jù),讓人難以反駁。蘇洵說堯舜,實際上是以堯舜比自己,有“天將降大任于斯人矣”之意。既是天命之人,如今不得重用,應責有攸歸。接著蘇洵就從“責”上做文章,他把違背天命分為三種情況:棄天、褻天和逆天。前兩種情況“責任在我”,后一種情況“責任在人”。蘇洵認為,上天既然選中了“我”,“我”就應該積極進取,替天行“道”。如果“我”置之不理,隱居山野這是“棄天”;如果“我”為了功名利祿卑躬屈膝,曲意逢迎,這是“褻天”。“我”只能盡心盡力,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才能,抓住一切可以替天行“道”的機會去行事。若是“我”這樣做了仍然沒有被任用,那責任便不在“我”了。接著蘇洵又用孔、孟的干謁事跡對上述三種責任作了區(qū)分。春秋戰(zhàn)國時,孔子不見于衛(wèi)靈公和魯哀公,孟子不見于齊宣王和梁惠王,可他們終生不倦于求仕之路,從不曾感到苦悶和沮喪,這是因為他們知道不被重用的根源不在自己。孔、孟是天選之人,盡最大努力奔走于仕途,這是順天而為。所以,他們不以干謁為恥,而上述四個君主“逆天”的責任千秋百代也推脫不掉。

蘇洵堂而皇之的講了一堆道理,表面上看是泛泛史論,實際上是為自己的行為尋找理論依據(jù)并做出解釋,以古人之酒杯,澆自己之塊壘。蘇洵要仕進,卻屢試不中,他自比賈誼,愿以布衣為帝王師,不甘心“自卑”“自小”以“褻天”,所以數(shù)次奔走干謁。這樣做不是渴求名利,是順應天意,尋找施行大道的途徑和機會,不免“棄天”。為不落人口舌,蘇洵以孔、孟自比,隱括自己于圣人之列的同時,為自己干謁留有余地,疏解內心的愧疚感和恥辱感。

蘇洵用以掩蓋名利欲望的另一種手段是以隱士自命。蘇洵制策不中,絕意科考,在家讀書,潛心鉆研數(shù)十年,這段經(jīng)歷在他的干謁書信中被反復提及,也讓他一直以隱士自命。他在《上田樞密書》中說:“數(shù)年來退居山野,自分永棄,與世俗疎闊,得以大肆其力于文章?!盵3]319又在《上歐陽內翰第一書》中說:“而洵也,不幸墮在草野泥途之中,而知道之心,又近而粗成?!盵3]328蘇洵與前人為隱逸而追求清貧不同,他的隱逸生活建立在生活安逸,具有良好物質條件的基礎上。他在數(shù)封干謁信中都提到了這一點:“洵有山田一頃,非兇歲可以無饑,力耕而節(jié)用,亦足以自老。不肖之身不足惜,而天之所予者不忍棄,且不敢褻也?!盵3]319有了田產(chǎn),就沒有了口腹之憂,不用再為了溫飽奔波。所謂經(jīng)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良好的物質生活條件給了蘇洵追求人格獨立的空間,也給了他在干謁過程中不卑不亢、不屈不撓的底氣。換句話說,蘇洵頻頻在干謁信中展現(xiàn)他富足的田產(chǎn),是為了顯示他與一般為解決經(jīng)濟問題而奔走干謁的士人不同,他渴望的是參與政治序列,為國求發(fā)展、為民謀幸福,不是為了滿足一己私利。歐陽修在薦舉蘇洵時說“為時得士,亦報國之一端”[3]521,歐陽修看重蘇洵之才能是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歐陽修在蘇洵的干謁信中看到了他以裨益朝廷為目的,為生民立命的政治理想和偉大胸襟。

隱士身份為蘇洵的奔走干謁披上了美麗的外衣,這種說法并非空穴來風??v觀蘇洵流傳下來的所有作品,除了在干謁信中表現(xiàn)出隱士之風外,幾乎沒有直接表達隱逸情懷的詩文作品。蘇洵對于隱士身份的看重遠遠大于他對隱士情趣的追求,他只是想借用隱士的外衣披蓋出仕的真心。蘇洵以隱士標榜自己,不僅可以要求各級官員以禮相待,還能使自己游離于官場制度之外,不被世俗權力所規(guī)約。以隱士的身份,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進言獻策,一方面可以將自己從屢試不第,汲汲于名利的布衣身份中解脫出來,另一方面又為自己重新營造一個為公卿排憂解難,為朝廷出謀劃策的高士人設。比如《上韓舍人書》,開頭指出北宋王朝有治平之名,無治平之實的現(xiàn)實情勢,指出兩制官員為解決革除弊病所做的努力以及未有良策的焦慮狀態(tài),接下來就描述自己的隱居的狀態(tài),將自己定義為朝廷的解憂人。蘇洵反復強調自己無意于仕途,所以無需忌憚上位者的威嚴,可以用以旁觀者的視角指陳時弊,這種態(tài)度他在寫給文丞相的信中也有所袒露:“不見用于當世,幸有不復以科舉為意,是以肆言于期間而可以無嫌。”[3]314

以上,蘇洵數(shù)次科考不第,渴望通過薦舉躋身士林。蘇洵的干謁活動通常以書信為載體,而非面對面的游說,由此情感表達在他的創(chuàng)作中顯得尤為重要。蘇洵表達情感的方式主要有三種,分別是表達仰慕,抬高薦主身份;敘述交情,貼近薦主心理;描寫悲慘境遇,博得薦主同情。從蘇洵的干謁技巧可知,他對勢位富貴的追求并不亞于同時代的其他干謁者,然蘇洵之文多談大義,少談干進,讀起來理直氣壯,氣勢逼人,這與他在書信中表現(xiàn)出來的干謁態(tài)度有關。蘇洵在信中自比賈誼,認為自己有“王佐才”,是繼韓愈之后的儒道傳人,堪以布衣為“帝王師”,所以他不以自求為恥,表現(xiàn)得十分自信。同時,宋代砥礪名節(jié)的社會風氣壓制著蘇洵內心不斷膨脹的名利欲望,使其收斂鋒芒,不得不引經(jīng)據(jù)典,借古人之酒杯澆自己之塊壘,以隱士自命掩蓋自己對仕途經(jīng)濟的渴望,形成自信與謙遜錯落,自持與疏離結合,曲折往復的文風。

猜你喜歡
蘇洵歐陽修
讓我受益匪淺的一本書
小主人報(2022年9期)2022-08-25 03:15:08
畫眉鳥
蘇洵發(fā)憤讀書
快樂語文(2021年18期)2021-12-22 09:00:28
蘇洵焚稿
蘇洵,中年開始乘風破浪
婦女之友(2020年10期)2020-12-25 03:42:35
論蘇洵的史學成就
歐陽修快馬追字
戴花的歐陽修
勤奮的歐陽修
蘇老泉大器晚成
沁源县| 漳平市| 江北区| 林芝县| 安乡县| 吴桥县| 大关县| 柳河县| 林周县| 满城县| 湖南省| 馆陶县| 延寿县| 蓬溪县| 水城县| 台南市| 曲沃县| 漾濞| 绥滨县| 克什克腾旗| 太仆寺旗| 科技| 理塘县| 山东省| 大兴区| 兴义市| 林口县| 龙里县| 南昌市| 花莲县| 会昌县| 阿克陶县| 平顶山市| 普兰店市| 修文县| 沧州市| 宜城市| 博罗县| 胶南市| 穆棱市| 定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