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雅楠
在傳統(tǒng)英語教學中,教師深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過分重視語法和詞匯的教授,對課本中的聽說任務往往淺嘗輒止,甚至直接跳過,他們忽視了對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導致英語課堂教授著的是“啞巴英語”,英語學習者也紛紛淪為刷題機器。實際上,當全球化的風潮席卷而來,我們培養(yǎng)的所謂的“英語高分”并不能完全滿足社會發(fā)展的需要。英語是一門語言,也是我們撬動未來的一個工具,而聽說能力則是搭起溝通的橋梁,學生的聽說能力欠缺,就不能暢通愉快地與人交流,他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無法使用英語,那么英語教學的意義何在?在這樣的背景下,《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應運而生,新課標要求英語教師和英語課堂改變應付考試的功利心,把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作為實現(xiàn)核心素養(yǎng)的途徑。新教材的篇章設置也把聽說課置于舉足輕重的位置,每個單元中都涉及兩個聽說內容,分別是第一章節(jié)的listening and speaking和第三章節(jié)的listening and talking。因此,新的形勢促使英語教師做出及時的改變和調整,有效地設計聽說課,創(chuàng)設好語言學習的情境,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在有效的訓練和指導下實現(xiàn)聽說能力的提升。文章通過描述對人教版新教材必修二Unit 5 Listening and talking部分的三次教學設計的實踐、修改和反思的過程,分析和探討如何在高中英語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聽說能力,實現(xiàn)語言運用。該板塊的主題是“策劃舉辦音樂節(jié)”(plan a music festival)。
文章的聽力文本是一則口頭通知,內容是關于學校音樂節(jié)的招募啟示。教師首先向學生表明對話的情境,讓學生思考問題,預測聽力內容,如“What is the announcement about?”“When will the music festival be held?”“Where will it be held?”“Who will be involved in the festival?”等。第一次播放錄音,讓學生帶著上述問題去驗證自己預測的內容。第二次播放錄音要求完成課本的第一個練習,即音樂會需要什么樣的志愿者。接著播放第三遍錄音,讓學生完成課本的第二個練習。通過三次聽力,學生已經基本掌握了聽力文本的關鍵信息,為下文的口語表達做好了鋪墊。
首先,把學生分為三人一組,讓他們分角色朗讀對話。引導學生關注對話里的信息和句型結構,這既是聽力文本關于校園音樂節(jié)內容的補充,同時也是對學生后續(xù)口語表達的句型結構的鋪墊。比如,I would rather play the violin. I prefer just to help out with the crowds等。其次通過翻譯句子的方法引導學生學會使用“Would you prefer...? What would you prefer to do?”等句型來談論喜好。最后教師給出一個范例,請學生關于如何參與本次音樂節(jié)創(chuàng)編對話。
由于教師受到傳統(tǒng)聽說課刻板印象的影響,在第一稿的教學設計中,并沒有很好地把聽力內容和口語表達結合在一起,整體以簡單的任務型教學模式,由學生來解決教師拋出的問題,從而完成課堂任務,整堂課形式較散,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之間沒有明顯的銜接和聯(lián)系,大多數(shù)以獨立而零散的個體存在,這讓這節(jié)聽說課的整體性大打折扣。
新課標指出,教師要強化素養(yǎng)立意,圍繞單元主題,充分挖掘育人價值,確立育人目標和教學主線;深入解讀和分析各章節(jié)教學任務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并結合學生的認知邏輯和生活經驗,對各項教學任務進行必要的整合或重組,建立各個教學任務之間以及語篇育人功能之間的聯(lián)系,形成具有整合性、關聯(lián)性、發(fā)展性的育人藍圖。第二稿的設計,筆者對這個篇章的內容重新進行整合和梳理,以當下青少年的責任和擔當作為出發(fā)點和立足點,圍繞這個主題設計各個教學活動。
導入部分以一段國際音樂愛好者共同發(fā)起的一場線上音樂會“One World: Together at home”為切入點,引發(fā)學生的思考:What are they doing? Why do they organize such an activity?學生很容易得出“relax themselves, raise money for charity, relieve people’s stress”等答案。筆者授課時恰逢河北地區(qū)新冠病毒盛行,于是筆者就以最真實語境設計本課的核心任務:學生會希望舉辦一場音樂會來幫助他們渡過難關。筆者把第一個聽力內容的文本進行改編,邀請校學生會主席錄制一段小視頻來發(fā)布本則通告。觀看這則通告前,首先請學生對即將聽到的通告內容進行預設,What kind of information will be talked in the announcement?學生很容易能得到“when、where、why、who、how”五個要素的預測。學生在聽通知的時候,要求找到關鍵信息,解決聽力問題。當學生在解決音樂會所需志愿者時,教師可適當增加一些常見的校園志愿者的照片來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相關語言表達。完成聽力任務后,教師設置復述任務,請學生根據思維導圖的內容,復述這個通知,這樣既考查了學生對聽力文本的理解和掌握情況,也加深了難度,為后面的語言輸出打下了基礎。
音樂是人類通用的語言,音樂可以為人類帶來愉悅的心情,音樂也可以撫慰受傷的心靈。正值全球新冠病毒盛行,如何引導學生揚起青春的風帆,以自己的力量承擔社會責任是第二稿設計的初衷。導入部分的“One World: Together at home”震撼人心,優(yōu)美的音樂瞬間就抓住了同學們的眼球和心思。聽力部分的改編,用學生身邊活生生的人物來代替硬邦邦的文本聽力,既拉近了課堂內容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也增加了教學活動的校園真實性、體驗感。第二稿的設計明顯提升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總體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支架式教學”作為建構主義的一種基本教學理念和教學策略,近年來在國內外教育教學理論和實踐領域深受關注?!爸Ъ苁浇虒W”認為學習過程不是學習者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建構知識的過程。為此教師應該為學生的學習搭建“支架”,布好“階梯”。教師應圍繞教學任務,按照“最近發(fā)展區(qū)”的要求把教學任務進行分解,并建立整個任務的概念框架。
本課的終極教學目標是學生完成聽力訓練后,創(chuàng)編生成一個自己與朋友討論的對話。在這個對話里,要求學生能夠表達自己的偏好,說明自己選擇的理由是什么,能夠闡述舉辦校園音樂會的意義和動機。因此筆者設計了四個環(huán)節(jié),一步步搭支架,布階梯,助力學生語言生成。首先擺在眼前的是如何有效習得表達偏好的句型。筆者設計了第一個環(huán)節(jié),以校園里的兩位明星老師為例,他們因為錯過了這個通知,正在向同伴打聽相關的信息。教師給出如下文本,請學生分角色朗讀后能找出表達偏好的句型結構,比如:Would you rather do A or do B? I’d rather do A than B. I’d prefer A to B等。第二個環(huán)節(jié),筆者設計了一個調查報告,由學生根據自己的選擇自動分成兩組,并組成對話,同時要求準確使用表達偏好的句型。經過短暫的訓練,學生掌握了相關的句型和文本內容。第三個環(huán)節(jié)涉及校園音樂節(jié)嘉賓的選擇,筆者特地選擇了當下比較流行的偶像和校園里的一位明星教師,請學生設計對話,即打電話邀請兩位嘉賓來參加校園音樂節(jié),告知他們校園音樂節(jié)的情況,詢問想要承擔什么角色,要求對話中要準確使用表達偏好的句型并且在交流過程中通過描述原因等細節(jié)來增強交際效果。第四個環(huán)節(jié)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請學生頭腦風暴,思考一個舉辦校園音樂會更好的理由,來吸引更多的參與者。根據前面的引導,學生很容易能想到一些跟抗疫相關的舉辦目的,比如appreciate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medical staff, arouse people’s care for medical workers, donate money to buy epidemic prevention materials, strengthen people’s determination to fight the epidemic...
所有的支架搭好后,學生就能夠很順利地生成語言,創(chuàng)編對話。四人一組,一位同學扮演音樂會組織者的角色,由他來介紹本場音樂會發(fā)起的原因和背景,另外三位同學則扮演參與者,他們要表達自己的偏好,說明自己的原因。
第三稿的設計明顯取得了更好的效果,借助支架式教學模式開展聽說訓練,主要有以下幾個優(yōu)勢:首先支架式教學降低了學習的難度,有效解決了學生的畏難情緒,提升了學生的參與度和學習興趣,尤其是教師設計的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教學任務,充分契合了青少年的興趣點,讓他們與自己喜愛的青春偶像和校園明星教師對話,大大提升了口語教學的實效性。其次,筆者把原本煩瑣復雜的終極任務合理分解成4個小步驟,分步完成,逐步掌握,最后生成,也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語言學習的范式,不僅授之以魚,更為授之以漁。幾次訓練之后,學生更加注重通過自身構建活動支架來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最后,這種教學模式更加倡導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滿足學生的需求,提升學生學習的信心。
通過對同一教學內容的三次課例的反復思考、不斷修改和多次磨課,筆者對高中英語聽說課的教學有了以下三點思考。
如何讓學生饒有興致、飽含激情地參與課堂教學是每一位老師畢生的追求。如何在短短幾分鐘之內讓學生能進入課堂、愛上課堂更是一個值得深思的課題。為了能夠達到“課未始,興已濃”的效果,課堂導入就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課堂教學導入的設計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根據不同的語言材料和文本體裁進行設計。常規(guī)的辦法包括知識問答導入法、圖片導入法、故事導入法等?;诠P者所任教學校學生的語言能力相對較高,思維能力也相對活躍,在本課中筆者采用時事結合音樂的形式,既呼喚起學生對美好校園生活的向往,也倡導新時代青年關注時事,擔當起家國重任,以己之力,為社區(qū)、為民族、為國家做出應有的貢獻。要把握導入的“度”。課堂導入時間不宜過長,應恰到好處。導入環(huán)節(jié)和其他教學環(huán)節(jié)應該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切不可自成一派,毫無關聯(lián)。課堂導入更應注重靈活性。施之教法,貴在啟導。通過課堂導入點燃學生求知的激情和欲望,開啟有效教學的良好局面。
學習活動觀的一個基本特征是重視課程內容的整合性學習,以主題意義為中心,依托具體的語篇設計具有綜合性、關聯(lián)性和實踐性特點的學習活動,使課程內容諸要素在學習活動中融通、互動、漸變協(xié)調發(fā)展,最終實現(xiàn)核心素養(yǎng)的整體發(fā)展。首先,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的時候應該找準主題意義,依照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和課時目標,設計具有關聯(lián)性、遞進性但又緊緊圍繞本單元和本課時主題意義的教學任務。各教學任務間應該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交叉融合,逐層深入,而不是獨立個體的機械累加。很多英語課堂面臨的一個比較嚴峻的現(xiàn)狀是通過若干個獨立個體任務的累加學習,學生進行了多輪學習理解、應用實踐,卻無法在最后整合所學的語言知識、文化知識和語言技能進行綜合輸出,核心素養(yǎng)難以實現(xiàn)融合發(fā)展。其次,教師引導學生基于文本,通過梳理、概括、整合信息,建立起學習內容之間的關聯(lián),形成新的知識結構,讓學生在逐步完成教學任務的過程中能跟隨、感知并體會語言所表達的意義和語篇所承載的文化價值取向。回顧整堂課,各項教學任務間有序、合理地銜接在一起,這種整合性教學活動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活動有了更明確的把握之后,便能夠更有意識地參與課堂,提取核心信息,從而實現(xiàn)語言能力的提升。
支架式教學需要遵循英語學科的語言特點和學習規(guī)律,以語言能力提升和運用實踐為支點,注重文本的橫向比較和教學任務的縱向遞增,進行階梯式的設計,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方法。在利用支架教學開展高中英語聽說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首先要關注的是教學主體的需求,并把它作為整體教學的著力點。換句話說,在開展聽說訓練的教學中,教師應明確教學主體的轉移,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教師先對教學主體進行調研,充分掌握學生的信息,比如學生的需求,青春期學生的喜好和興趣點以及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能力等。一旦抓住這一著力點,后續(xù)教學任務的有效實施就會事半功倍。其次,教師應結合調研所得信息,為學生建構在其最近發(fā)展區(qū),適合其接受和發(fā)展的知識框架。簡潔直觀的“圖式支架”可以幫助厘清文本脈絡,抓住關鍵信息。辯證思維的“問題支架”可將單元主題意義與學習元素有機融合,提升學生思考的深度。新課標提出“大單元教學”,倡導“大任務”“大情境”,其中也特別指出英語教學應創(chuàng)造真實的情境,讓學生親身體驗,逐步感受,以項目化的成果展示學習的效果,最大限度地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和綜合能力。
總之,英語聽說教學要有意識地把語言學習和語言運用有機結合,以聽力理解為基礎,以口語表達為主體,凸顯“用語言做事情”的理念,強調主題意義、目標引領,重視口語表達的情境設計,將學習目標落實在學生能夠用語言表達什么。重視搭建口語表達支架,幫助學生進行有效的口語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