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英
嚴諒先生的詩集《從不呻吟的花蕾》,題目很吸引人。一位高大瀟灑的男士,怎么會那么細致地關注且去感受花的世界,況且是“花蕾”的這一特定生長階段的細膩而豐富的感受呢?花蕾應該是美麗而內斂的,是絢麗多彩而含苞欲放的,她在為生命的綻放積蓄著點點滴滴的力量,用生命等待著、盼望著綻放,喜悅而焦急,羞澀而急切,淡淡的喜悅與淡淡的憂傷交織在一起。女作家唐敏的《女孩子的花》把象征女孩子的水仙花這等待綻放的心理過程展示得淋漓盡致,細膩而鮮活。詩人從男性的視角描繪出女性世界依然生動鮮活,在探討女性個體生命體驗的同時,充滿了困惑。
“花蕾為什么從不呻吟?”
詩人在告訴世界,這是花蕾對自己生命狀態(tài)的一種樸素而生動的自然抒寫。對于生命里美麗的、美好的、快樂的、喜悅的、幸福的、燦爛的、溫馨的、陽光雨露般的事物;對于生命里肉體的和靈魂的折磨、風吹雨打的磨礪,個體生命所必經(jīng)的焦慮、孤獨、抑郁、隔膜、誤會、蛻變、恐懼、成長之痛、折磨、磨難;對于生活中、工作中、社會給予個人的壓力、打擊、苦難,“花蕾”都從來不去訴說。正如史鐵生在《我與地壇》里告訴我們的“就命運而言,休論公道”,生命之花在磨難中漸漸成長、成熟最后美麗的綻放。花蕾從不去訴說自己的苦難,只是默默地、欣然地承受和消解,父母的毫不張揚的無私的愛、愛情的溫暖、奉獻的快樂、成長之痛等等,蛻變成為各種各樣的因素和力量,慢慢地積蓄著花蕾“從不呻吟”的格局和風骨?;ɡ賹P闹轮镜奈ㄒ皇姑褪蔷`放,如果因為疼痛委屈而去呻吟,去訴說,蹉跎了花蕾的生命力,也就削弱了花蕾綻放的內在力量,因為花蕾面對世界的生存方式就是綻放,而不是呻吟、哭泣和哀怨。詩歌的意象具有多樣性、不確定性、主觀性、豐富性的特點,對于“從不呻吟的花蕾”的主題意蘊的解讀應該站在“解”與“不解”的立場之間,才可以進一步把握詩人對生活的哲理和對生命的本質的理解。
詩集由四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為“麗江——水語之羽”。詩人對外部世界和內心世界都具有強烈敏銳的觀察力,也具有豐富而瑰麗的想象力。“水語之羽”,即流水歡歌飛揚之翅膀,純粹是飛揚的語言?!八Z之翅膀”隱喻麗江古城的小橋流水,以及小橋流水的節(jié)奏和音韻傳到了遙遠的地方。詩人在這里構造了一個迷離而神奇的世界。讀者可以看到在這個美麗世界里人們獨特的生命狀態(tài):
從來不讓眼淚
越過屋檐
碰落院心的櫻桃
豐乳如牡丹
深藏三月的簾后
從來不越過冬天的雪線
黑板上行走的月牙兒
心尖最疼的傷口
用蘭苑厚厚的香氣包扎
從來不跟秋風踩碎落葉
從來不跟落葉踩碎秋風
從來不用紅線捆扎愛情
不像廚師
把另一種生命做成可口的藝術
只用滿山杜鵑煮一壇毒酒
一生自飲
只越過雕花窗欞
用木質的陽光澆灌田野
從來不會打干井里的相思
從來不把捂熱的男人
晾上糧架
雪風漂洗過的水光山色
只用金色的麥粒喂養(yǎng)長流的山歌
——《納西女子》
《納西女子》的開頭三節(jié)把傳統(tǒng)納西女性的溫熱、豐腴、淳樸、勤勞、善良、豁達、任勞任怨等秉性以常態(tài)的形式凸現(xiàn)了出來,鮮活而生動,現(xiàn)實感和歷史感相互疊映,構成了一幅立體的畫面,富有流動感。這里,“櫻桃”的生命是燦爛而鮮活的,同時也是短暫的。三月正好是濃艷的春天,百花齊放,花紅柳綠,生機盎然的,在生命力噴薄的背后,充滿了各種各樣的誘惑,這些因素構成了納西人豐饒的生活。在這樣的世界里,誘惑對于納西男性更大一些,男性走出婚姻所規(guī)定的危險性比女性大得多。納西族傳統(tǒng)女性結婚后的世界都是以家庭、以親人為主的,決定了以奉獻精神、自我犧牲精神為本質的保姆角色、管家角色、經(jīng)紀人角色為她的全部職業(yè),納西族傳統(tǒng)女性身上的母性、女兒性得到了淋漓盡致地發(fā)揮,而恰恰缺乏女性身上的妻性。
同時,傳統(tǒng)習慣讓納西男人對琴棋書畫的世界樣樣精通,可以讓納西男人酣暢淋漓呼吸在博大廣袤的精神世界里,擺脫了現(xiàn)實里的“一地雞毛”的瑣事。詩歌后幾節(jié),納西女性的隱忍和敢于擔當?shù)玫搅缩r明而充分的體現(xiàn),女子沒有讓自己的男人看見眼淚,沒有一絲一縷的哀怨和陰郁,任勞任怨地承擔起一切責任,用毫不張揚的愛和包容來化解生活中的反抗和對立,因為反抗和對立是僵硬的,是與納西族“和合”生態(tài)發(fā)展觀相悖的。生活方式是可以選擇的,它決定于人的意志和信念。這可以用納西女性的披肩“披星戴月”為證。正如嚴歌苓所說,“女性,是跪著寬容世界的”。女性面對世界的姿勢是“跪著”的,但精神永遠是高貴的健康的,如“牡丹”般,女人對自己的男人、對家庭、對婚姻、對友情的忠貞是珍藏于心底的,“從來不越過冬天的雪線”。納西女性在隱忍著各種各樣傷痛的同時沒有忘記對自己孩子的教育,孩子成為她們“心尖最疼的傷口,用蘭苑厚厚的香氣包扎”。納西人家習慣喜歡在家里種植蘭花,女性自然也具有蘭花的心性。不讓自己心尖的傷口裸露,她們用愛、用責任、用點點滴滴的言行溫暖和包容最心愛的人最心愛的家,猶如蘭花散發(fā)出的幽幽的香氣溫馨可人。這里抒寫的納西族女性是傳統(tǒng)而落后也是寂寞的,她們從不去追逐時髦和時尚,從不去述說相思之苦,默默地承擔和奉獻鑄造了納西女性的純粹、豁達和崇高,因為,納西女性身上的自我犧牲精神是可以壓倒一切情感的?!都{西女子》譜寫了一曲納西女子的頌歌和悲歌,讓鮮活的傳統(tǒng)納西族女子形象永遠定格在歷史的畫卷里。
其他的詩篇,《云杉坪》是抒寫殉情的,還有《雪山》《大研》《四方街》《長江第一灣》《干海子》《不落的古樂》《石頭城》《石鼓》《玉龍十三峰》《瀘沽湖》等,集自然風光與人文精神于一體,用詩歌的語言抒寫自己心中的喜悅之情,來營造自己安心立命的世界。正如嚴諒老師在詩集的序言里說:“明月清輝,簫聲如夢。冰雪是不能溶化熱情的,利劍是不能磨洗柔軟的,金銀是不能淹沒清貧的。淡出鋒利,水可以聚成湖澤。陽光澆灌著半畝心田,小詩還閃耀著紅鱗游弋?!痹颇系教幧l(fā)出云彩的氣息,花草的氣息,山水的氣息,就是自由自在的大自然的氣息。
掬你清澈的靈氣
不讓刀一樣的風 割斷
春天流來的眼神
詩歌里,麗江的氣息尤其如此。
第二部分為“疏影——暗香”,抒寫人世間迷人、迷離的愛。
金劍穿透暴雨般傾瀉的時光
射中一九八六
精心守護的傷口
疼痛赤心相撞的幸福
……
問候開得很遲
窗外雨幕初落
一把紅木二胡
把《良宵》拉累
——《一九八六》
這首詩創(chuàng)作的時間是詩人和曉齡相識相愛的時間。因為有了事實的真相,詩歌的解讀就易懂、直白了。從語義是說,“傷口”是需要治愈的,而不能“精心守護”,“疼痛”與“幸?!毕嗦?lián)系在一起,凸現(xiàn)了愛情燃燒的程度,呈現(xiàn)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愛情,濃春與愛情是這首詩的元素?!皢柡颉遍_得很遲,愛情表達來得太晚了太遲了,映襯相思之苦之甜;“一把紅木二胡,把《良宵》拉累”,旋律美好優(yōu)雅的《良宵》都被拉累了,映襯相思的熾烈和痛苦。詩人在序里說:“那年冬天,從白天走進黑夜的牽手,一直輕倚激情浩蕩的江濤,心園的籬笆怎經(jīng)得起深情的吹拂,穿過時空邃道,至今,掌心尚有舊詩歌舞。金沙江橫亙在青山之間,只能在每一頁書間相守相望,以一紙淡月的清輝,輕拂遙遠卻又嵌在心上的清池。水面的銀光瀲滟著,豐富極了,千重萬疊的詩意,浩渺無垠的詩情。一池漣漪一壇美酒。”詩人傳達出的信息是:至真至純的愛,是生命的精華,是生活的精髓,是人性最燦爛最溫暖的光輝。
《豎琴》這一首詩是詩人嚴諒寫給學生的。正能量的、勵志的元素飽滿而充沛:
當屬于你的太陽
從痛苦的波濤間躍起
你本來就是生活中的一架
豎琴
用心靈的凈水
洗亮所有的黑暗
星空溢滿詩意
輝耀幸福家園
人生充滿悲歡離合,心靈里的“黑暗”需要心靈的凈水去洗亮。內心的強大是一個人成長的力量源泉,正如伍爾夫所說,“用你的力量成為你自己,這是一個人成長的真理”。
父親
深埋地底的原煤
無歌無言 等待
一聲燃燒的命令
在熔煉兒子的爐中 傾盡
所有歌哭與吼聲
終于——不曾發(fā)生
沉默的誓言含在眼底
至今我也找不到
那條曾泳過童年的河流
一種鋼質的聲音
繁衍我
血性的世界
酒在青瓷碗里 盛開
云彩不走
太陽一直站在
轟鳴如濤的心尖
那片土地
還舞蹈犁鏵
春雨走后
父親
你的背影蒼茫為春了
牧笛仍吹亮山谷
田野依然年輕
這里,用“深埋地底的原煤”隱喻父愛的無私博大,鑄煉兒子成長的漫長而又艱辛的過程?!霸骸钡牡叵滦院唾A備性指向了父愛的深沉深邃和莊嚴凝重。隱喻父親對自己潛移默化的影響?!八械母杩夼c吼聲,終于——不曾發(fā)生”,一霎間,父親去世,詩人剛剛十二歲,詩人記憶里父親留下來的歌哭與吼聲都消失了,只留下一片記憶的空白。再也回不到童年的快樂和美好里去了,詩歌里凸現(xiàn)出的是童年的沉重和憂傷?!耙环N鋼質的聲音”“血性的世界”“酒在青瓷碗里盛開”等等意象,象征男性的本質。詩人二十歲時,母親去世,詩人的世界一瞬間又一次傾斜,詩人變得脆弱而敏感:“云彩不走,太陽一直站在轟鳴如濤的心尖”,變化的大世界,在詩人心里只有父親母親的記憶是永恒的?!案赣H,你的背影蒼茫為春了”,春天,是生機盎然充滿希望的,父親勤勞沉默的一生,已經(jīng)塑造成為一幅油畫,成為遠遠近近模模糊糊的山水。
《心燈》是詩人寫給兒子的:
快活的小河
兩岸簇擁歡欣的水花
母親鮮艷的深情
逼退荒漠
寶貝啊
你高托起母親和父親
詩歌的情調是歡快的,明朗的,喜悅的,初為人母為人父的自豪和驕傲,點點滴滴躍然于詩歌的字里行間,為人父為人母,必然就意味著責任和擔當。
詩歌里有一部分是書寫對于病痛的看法和感受。詩人對自己身體的疼痛是坦然接受的,因為這部分疼痛已經(jīng)是詩人生命的一部分,這樣也就涉及到詩人對生命的沉思等問題。如:
黑影的洪水涌來
燈光被擠成方形蛋糕
我把自己作成一支蠟燭
插入蛋糕
用疼痛點燃
生于黑夜
出生前便學會游泳
漂泊的目光淋漓秋天的小雨
纏綿依隨清涼
靜如處子
長夜
尖刀和烈火私奔
心靈長滿生銹的釘子
時間的腳步
總是踩在這些釘子上
情人的手指如蝴蝶
穿越以往的原野
多年前的一場大雪
撫摸今夜的梅枝
誰用受傷的心事
剝開一瓣又一瓣鮮紅的暗香
——《夜讀痛風》
詩人的感受是刻骨銘心而又獨一無二的。因為詩人早年患上痛風,常常徹夜不眠。詩人用清醒理智的眼光來觀察這個靜謐真實的世界:一切安靜下來了,在具有粉飾作用的燈光下,溫馨空大的房間被擠為一個大蛋糕,而自己安然坐在蛋糕中央,在蛋糕內部燃燒著生命和激情。疼痛感是由上到下慢慢有層次、有速度侵入的,是有對比性并且有方向感的。這是一次深度的自我解剖和享受孤獨疼痛盛宴的詩歌。海德格爾稱“詩人是在世界的黑夜更深地潛入存在的命運的人,是一次更大的冒險者”。
比如人來到人世間前都是呼吸在黑暗里的,是在母胎的羊水里生存的。詩人多年來患上痛風,疼痛已經(jīng)成為詩人身體的一部分,已經(jīng)成為一種習慣。人的生命是由肉體和精神構成的,而疼痛常常是肉體和精神生存姿勢的常態(tài),明白了這個道理,一切苦難疼痛磨礪都可以坦然接受,與疼痛握手言和、迎刃而解了,而不是去反抗去掙扎。
《手術》
抓住生與死的高度
滑下
對岸是妻兒兄長親友
揪心 憂郁的
鮮花
那些情緣編織的霞衣
精致得冠蓋人性的濃蔭
使我的靈魂
無處躲藏
這是詩人在手術中緊張、清醒地對“生與死”的感受和喟嘆。生命不僅僅屬于自己,更屬于愛自己和自己愛的人們。昆德拉說:“發(fā)現(xiàn)唯有小說才能發(fā)現(xiàn)的東西,乃是小說存在的理由。詩歌亦然。只滿足于‘傳輸’而無創(chuàng)造,沒有獨特的思想發(fā)現(xiàn),詩歌的價值就會大打折扣。”
由個人嚴酷的命運上升到生命永恒的流變,詩人終于超越了人體生命中有限的必然,把自己的沉思帶入到了生命全體的融會中。這時所體現(xiàn)出的個人對苦難的承擔已不再是偏狹的絕望,而呈現(xiàn)為對人類的整體存在的擔當。詩人也在反復說著欲望不息(寫作的欲望也就是活著的欲望),讓整個生命的延續(xù)具有最充分的理由,而這個理由使他對殘酷和傷痛的忍受都成為一種闊大的境界。他始終追問生命的意義,尋找我們的來路和去向,從而超越了生存的困境。
“因為個人已不僅僅是個人,個人的局限也不再成為問題,個人的苦難都已成為全體存在的包容。與此同時,有關怎樣活著和怎樣達到自我救贖的困擾,也終于為所有生命永恒的欲望所滌凈。當投入到永無終結的生命之舞中時,對個體苦難以及一切不幸命運的自我超越就都變成了一種必然?!?/p>
詩集中一個基本的情調被“鄉(xiāng)愁”所纏繞。詩集第四部分“山水——好酒同杯”就是這種情感情緒的集中表現(xiàn)。
詩人的家鄉(xiāng)在麗江市永勝縣的沙田鄉(xiāng)下。詩人的童年、少年、青年的早期都是在那里無憂無慮、快快樂樂度過的,這一幅幅圖畫成為詩人永遠回不去的“理想世界”。目前,“鄉(xiāng)土中國”已經(jīng)并且正在經(jīng)歷一場在速度、深度、廣度都前所未有的社會轉型,“后鄉(xiāng)土中國”的特征已經(jīng)凸顯。“伴隨著幾億鄉(xiāng)村青年離開故土,鄉(xiāng)土中國陷入生命凋零的季節(jié),它失去了它最活躍的精靈,失去了它的熱血和創(chuàng)造力?!筻l(xiāng)土時代,延續(xù)了幾千年的傳統(tǒng)鄉(xiāng)土的禮治秩序漸趨淡化,傳統(tǒng)禮治秩序下的權威和價值體系面臨著解體或重構。鄉(xiāng)村中國的整體性敘事已經(jīng)徹底崩潰,現(xiàn)實的后鄉(xiāng)土中國已經(jīng)成為一個支離破碎的敘事對象?!?/p>
在現(xiàn)代化高度發(fā)展的今天,城市文明把人異化為他物,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遙遠而陌生隔閡;鄉(xiāng)村文明也受到了金錢的腐蝕和浸蝕。真正意義上的鄉(xiāng)村正日益消失。而詩人的記憶永遠定格在上一世紀的七十年代母親鮮活的記憶里,母親集女性所有美德于一身,溫暖美好寬厚溫柔賢淑,在中國最貧困的年代,因為母親的賢惠勤勞,全家人從來沒有餓過肚子,并且因為母親的善良,常常救濟和幫助村里人。過去和現(xiàn)在的對比,詩人的理想也自然而然寄托在自己的民間世界里。家鄉(xiāng)就像一雙操控著他行動的幕后的手,使詩人將他畢生的精力,他的詩歌理想和詩歌藍圖全部投向這片心中的土地,家鄉(xiāng)不能提供娛樂、財富和愛情,卻是自我幻覺的載體,一座可靠的橋梁。
根:生命的翅膀
雨露陽光的種子
繁衍生命的翅膀
植物掙扎的聲音旋轉晝夜
一切呼吸都守護和平
被精雕細刻的田野誘惑密布
挑逗飄逸的長髯快樂歌吟
簇擁生命
真誠堪摘
血液以靈巧之思走遍精華
細微處蘊藏雋永的博大
——《莊嚴的土地》
詩人把自己定位為漂泊者。名副其實的漂泊必須時間足夠長,在漫長的無助中,走回頭路的沖動已消磨殆盡。這種狀態(tài)讓我們的詩人把懸念的輕佻放下,踏踏實實關注身邊的人和事,不是走馬觀花,是命運攸關地關注,細膩而深情。在詩歌里,還充溢著濃厚的鄉(xiāng)情?!斑@樣一來你就不是你了,為成為一塊‘文化飛地’,具有某種第三者的性質,雖命在他鄉(xiāng),卻擁有原鄉(xiāng)的靈魂,可原鄉(xiāng)又未必承認你,這種落差賦予你獨立的審美,讓你通過文化孤獨,用冷靜和批判的目光,對兩種文化進行觀察比較?!彼栽娙说奈淖诛L格休閑,不是刻意而為,是散步式的,沒有明確的目的地和精確的步驟安排,構成了一幅麗江永勝鄉(xiāng)村的百態(tài)圖,緊緊接著地氣,元氣充沛。
在《鄉(xiāng)村大年》《喂養(yǎng)我的鄉(xiāng)村》《沙天》《包谷地》《我的高原》《紅土路》《莊稼很古老》等詩篇里,我們看見了具體生活和草芥命運呈現(xiàn)出來的本來面目,體味到個人滄桑在沉靜中的語言狂歡,并且深深感受到大地和大地之上事物的尊嚴。土地是祖祖輩輩農民的根。這里,深埋于土地的“根”與天空翱翔的“翅膀”形成鮮明的對照的意象,一切有生命力的事物都是有根的。而今,不尊重土地、不尊重生命的現(xiàn)象比比皆是。人們長壽就是遵循自然規(guī)律的結果?!氨痪窦毧痰奶镆罢T惑密布,挑逗飄逸的長髯快樂歌吟,簇擁生命,真誠堪摘?!庇扇说男量鄤谧鞫鴺嫵傻拿篮玫漠嬅妫錆M了對大自然對土地的尊重和熱愛,歌頌了土地的博大和堅韌?!把骸笨梢钥闯墒撬⑷玖?。這樣,詩歌具有了強烈的當下性,詩歌中滲入了敘事性因素,使敘事成為一種有力的抒情,即深度抒情或者冷抒情。
《從不呻吟的花蕾》,詩人的生命靠詩歌延伸著,詩歌,應該是生命本源的抒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