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唐麗君 [貴州財經(jīng)大學,貴陽 550025]
隨著全球化的發(fā)展,中國和西方的交流越來越密切。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開始感興趣,這為傳播中國文化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中國古典詩歌中,唐詩聞名天下。杜甫在唐代詩壇中的地位舉足輕重,文學成就卓爾不群。翻譯杜甫詩歌是普及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途徑,也是世界各國人民了解和學習中國古典詩歌的重要渠道。本文主要以杜甫的《絕句》其三為研究范本,分別從音、形、意三個方面將該詩的英譯本與原作進行對比分析,以探尋不同譯本與原作的對等程度和英譯傳譯效果。
許淵沖先生認為詩歌翻譯中,放在第一位置的是詩歌,其次才是翻譯。那么對于詩歌而言,就要保證譯作具有詩歌的特征,即音美、形美和意美。三美中最重要的是意美,其次是音美,最后是形美,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本文將采用許淵沖先生的三美理論來評析《絕句》其三的英譯。最符合要求的詩歌譯作是三美齊備的,要盡可能地再現(xiàn)原詩的意美、音美和形美。但如果三者不能兼顧時,要努力傳達原詩的意美和音美。所以我們在評析原作和譯作的對等程度時,要看是否符合三美理論的要求。意美指內(nèi)容上的美,不僅要表達出字面意思,更要表達出深層意思。音美指詩歌的押韻美、格律美。形美,指行數(shù)和長短整齊以及對仗工整。
三美論自1978 年被許淵沖先生提出以來,運用三美論研究中國古典詩歌的文章絡繹不絕。知網(wǎng)數(shù)據(jù)庫按主題查詢“三美論”,文章數(shù)量達到1700 余篇。三美論主要運用在詩歌翻譯方面,顧延齡認為許淵沖先生的唐詩三美標準促進了我國詩歌理論的探討。信強和陳敬為了探討許淵沖先生“意美、音美、形美”在譯詩方面的可行性和指導性,分析研究了毛澤東詩詞的譯文對比。王西強分析了許淵沖先生的三美論在譯詩中的得失。嚴曉江認為許淵沖先生的譯本《楚辭》滲透的三美論,體現(xiàn)了求真精神以及求美傳統(tǒng),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學翻譯理論。倪利濤基于三美論原則,對比分析了東西方譯者唐詩英譯策略的異同。綜上所述,許淵沖先生的三美論對詩歌翻譯甚至文學翻譯的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縱觀杜甫《絕句》其三的英譯作品,最具有代表性的有六個譯作。原詩一共四行,屬于七言近體詩。詩歌字詞對仗非常工整?!皟蓚€”對“一行”,“黃鸝”對“白鷺”,“翠柳”對“青天”;“窗”對“門”,“西嶺”對“東吳”,“千秋雪”對“萬里船”?!督^句》其三的韻式為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其韻腳是第二句和第四句中的“天”和“船”。
費萊徹譯作按照aabbcc 韻式押韻,每行為抑揚格七音步,再現(xiàn)了詩的音美,費譯作中的韻腳分別為“sing”“wing”“snow”“flow”“more”和“door”。費譯作以六行譯原詩四行,形式上的對等效果略有欠缺。
翟里斯譯作選取aabb 的韻式,以格律體譯詩。翟譯作韻腳分別為“singing”“winging”“spy”和“by”。翟譯作為了押韻調(diào)換了字詞的順序,譯者選用“sing”對“鳴”字進行翻譯,兩者的發(fā)音相似。
宇文所安譯作對仗工整,但屬于自由詩,不受格律詩的束縛。宇文譯作第三句中連續(xù)使用了 [?u],英式詩中 [?u] 通常表達哀傷、憂愁的情緒。由此可見,宇文所安這位漢學家對原詩有很好的理解,此語音的使用會讓讀者產(chǎn)生感同身受的憂愁,同原詩表達的意緒一致。
蔡廷干譯作選取abab 韻式,每行為抑揚格六音步。其韻腳分別為“green”“soar”“seen”和“door”,采用的是交叉押韻。蔡譯本為了減少目的語讀者的陌生感,采用了等行翻譯。
唐一鶴譯作選取aabb 的韻式,為了押尾韻,和翟譯作一樣調(diào)換了字詞的順序,第一、第二句對仗,第三、第四句對仗。其尾韻分別為“chirping”“flying”“window”和“door”。唐譯作中選取了“chirping”一詞,柯林斯詞典中它的詞義為:“When a bird or an insect such as a cricket or grasshopper chirps,it makes short,high-pitched sounds.”這個詞在英語中屬于象聲詞,加上譯者使用的是現(xiàn)在分詞的形式,使讀者在腦海中呈現(xiàn)出黃鸝正在鳴叫的動態(tài)圖像,真正是靜中有動,“chirping”和“flying”的押韻,讓讀者在朗讀時感覺節(jié)奏輕快、靈動,充滿了愉悅感。
許淵沖譯作選取abab 的交叉韻式,遵循了絕句的格律,將每行譯為六音步抑揚格。在語音方面,前兩句使用了爆破音[t][d][k][g][b],相比唐譯作,許譯作的每個詞都精心選取,追求整句節(jié)奏的輕快,而非單個詞。
1.《絕句》
在上述六個譯作中,有五個譯作是有詩題的,其中宇所安的譯作沒有詩題。費萊徹將詩題譯為“Thought of Home”,翟里斯譯為“A Landscape”,蔡廷干譯為“An Impromptu verse”,唐一鶴和許淵沖都翻譯為“A Quatrain”。“絕句”一詞其實是一種詩體名,與英式詩中的“Sonnet”是一樣的。費萊徹是將全詩進行理解后,發(fā)現(xiàn)詩中蘊含了思鄉(xiāng)之情,故將詩題進行意譯。翟里斯譯為“A landscape”,翟認為杜甫原詩描繪的是一幅風景畫。蔡廷干譯為“An Impromptu verse”,即“一首即興詩”,因為蔡廷干認為絕句一般是詩人即興創(chuàng)作的。為了增加目的語讀者的熟悉感,英式詩中也有相對等的表達。唐一鶴和許淵沖都譯為“A Quatrain”,其中文意思為四行詩,唐和許的譯題更加符合“意美”的要求。
2.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在該句英譯中,有三個地方值得關注。一是對于數(shù)量詞“兩個”和“一行”的翻譯,二是對于顏色詞“黃”“翠”“白”“青”的翻譯,三是對于動詞“鳴”和“上”的英譯用詞。
關于“兩個”,“兩”字是數(shù)詞,“個”字屬于個體量詞,原詩中選用“個”字是為了格律,所以譯者可理解為“兩只”。蔡廷干和宇文所安將其譯為“a pair of”,屬于表量結(jié)構,其余四人均將其譯為“two”。對“一行”的翻譯,蔡廷干和許淵沖譯為“a flock of”,宇文所安譯為“a line of”,唐一鶴譯為“a row off”,費萊徹譯為“a flight of”。翟里斯在這里并未譯出,而是使用了可數(shù)名詞復數(shù)來表示數(shù)量?!癮 flock of”和“a flight of”可譯為“一群”,“a line of”和“a row of”可譯為“一行,一排”。
關于顏色詞“黃”,翟里斯、蔡廷干、唐一鶴直接使用“orioles”來譯“黃鸝”。費萊徹和許淵沖譯為“golden”,用來加強讀者對黃鸝羽毛顏色的印象。宇文所安使用“yellow”一詞來修飾“orioles”?!按洹钡淖g法比較一致,除宇文所安選用“azure”外,其余譯者都使用了“green”。“azure”之意為“蔚藍的,天藍的”,筆者查閱資料所知,“azure green”譯為“碧綠的”,“azure moss”譯為青苔,所以宇文譯作在這里并沒有用詞不當?!鞍住弊中揎椀陌?,在英語中有相應的詞“egret”,費萊徹、翟里斯和唐一鶴直接使用該名詞,并沒有譯出“白”,其他譯者都使用了“white”。關于“青”字英譯的用詞問題,蔡廷干沒有將其譯出,其他譯者均譯為“blue”?!扒嗵臁笨烧J為是藍天之意。
前兩句中動詞“鳴”和“上”的英譯用詞值得關注,六位譯者對于“鳴”字的譯詞基本一致,選擇了“sing”或“singing”。翟里斯的譯作中,“兩個黃鸝鳴翠柳”一句靜中有動,其譯作中還選用了“sit”一詞呈現(xiàn)靜景?!吧稀弊钟钗乃沧g為“rise”,唐一鶴和許淵沖譯為“fly”,翟里斯譯為“wing”,費萊徹譯為“wing”,而且還使用了“soaring”修飾“egret”。
3.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在該句中,需要關注動詞“含”和“泊”在各個譯作中的用詞,再就是“千秋雪”和“萬里船”的翻譯問題。
首先,關于原詩中“含”字的理解,“窗含西嶺”之意為由窗向外望西嶺,西嶺就像嵌在了窗框中,“含”有包含之意。許淵沖和唐一鶴都使用了“frame”一詞,意為給……做框。兩位譯者對原詩的理解較透徹,達到了真正的意美。
“泊”字,費萊徹和翟里斯使用了“anchor”一詞,蔡廷干選用了“l(fā)ie”,宇文所安和唐一鶴選用了“moor”,而許淵沖是將整句詩意化,并沒有體現(xiàn)出與“泊”字相對應的譯詞。
“千秋”可意譯為“eternal”?!按昂鲙X千秋雪”本為景語,翟里斯卻譯為詩人憑窗望雪的動作,是有欠缺的。
“東吳萬里船”,翟里斯譯作“ocean-bound vessel”,蔡廷干譯為“junks from far-off Dongwu”,“junk”一詞專指中國帆船,用在此處恰到好處。費萊徹和許淵沖將“萬里船”譯為“ship”,唐一鶴譯為“boat”,宇文所安直譯為“ten-thousand league boat”。筆者認為蔡廷干這句譯詩的效果出神入化,許淵沖此句的譯文也做到了動靜結(jié)合,并且運用了擬人手法,達到了意美的境界。
詩歌英譯是近年來翻譯研究中的熱點之一,這與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時代背景是分不開的。本文在三美理論的指導下,對比分析了《絕句》其三的六個不同英譯本,發(fā)現(xiàn)其各有特色。但要完全達到音、形、意三美,還需要更多的譯者在許淵沖先生三美理論的指導下,不斷地對文字創(chuàng)意、語言風格、審美特征等方面進行更多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