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婷
教育評價是指在一定教育價值觀的指導下,依據(jù)確立的教育目標,通過使用一定的技術和方法,對所實施的各種教育活動、教育過程和教育結果進行科學判定的過程[1]。早期的教育評價主要為了選拔適合教育的兒童,而現(xiàn)代教育評價則更注重創(chuàng)造適合兒童的教育,即由重視鑒定轉向更加重視改進教與學,以最大限度地達成教育目標?!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簡稱《綱要》)指出:教育評價是幼兒園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適宜性、有效性,調整和改進工作,促進每一個幼兒發(fā)展,提高教育質量的必要手段。
對聽障兒童康復教育的評價,就是對其身心發(fā)展的各個方面采用觀察、測驗、問卷、訪談等方法,并對照聽障兒童康復既定的發(fā)展目標或發(fā)展水平,做出某種預測和判斷。因此,在聽障兒童康復教育評價中要樹立目標意識、全面意識和取長意識,以便正確判定是否達到預期的教育目標,及時修正康復教學計劃,從而提高整個康復教育質量。
目標意識是指根據(jù)不同的評價目的和目標,設計不同的評價標準和評價方法。對聽障兒童的康復教育評價是一個有目的、連續(xù)的活動過程。是以聽障兒童為對象,系統(tǒng)的、有目的、有計劃地描述聽障兒童的身體狀況、學習基礎以及學習過程和康復結果,并根據(jù)評價的結果判斷是否達到預期的效果和康復目標。因此,對聽障兒童的康復評價是動態(tài)的、多方面的,不能僅靠一次或幾次評價得出結論。
康復教育活動能否達到預定目標是康復教育中至關重要的問題,因此在聽障兒童康復教育評價中要牢牢樹立目標意識,在不同的康復階段,根據(jù)不同的評價目的和目標,設計不同的評價標準和評價方法,不斷提高康復教育水平,促進每個聽障兒童的個體發(fā)展。例如,聽障兒童的首次評估目的是為了了解聽障兒童的基本信息,家長的聽能管理狀況,兒童五大領域(聽能、言語、語言、認知、溝通)基本狀況,兒童的行為狀況以及家長的教育教養(yǎng)能力,明確教學基礎。聽障兒童聽覺、語言能力評估是為了確定孩子在聽覺和語言方面的水平,采用評價標準是《聽力障礙兒童聽覺、語言能力評估標準及方法》、CAP聽覺行為分級記錄以及SIR言語可懂度分級記錄,測試方法采用測驗和問卷的形式,最后根據(jù)評價結果,制訂個別化教學計劃;通過持續(xù)評估表評估兒童五大領域的發(fā)展狀況和教學效果,據(jù)此調整教學計劃和每日教學內容。定期的助聽效果評估和聽覺能力評估、語言能力評估、學習能力評估是考量康復效果、將評估貫穿康復服務的全過程。
對聽障兒童進行康復訓練時,發(fā)現(xiàn)其認知功能較薄弱,即采用《兒童認知障礙康復課程標準》對其進行認知精準評估,包括啟蒙知識評估和認知能力評估。啟蒙知識評估主要考察兒童能否正確地匹配、指認和命名相關概念,內容包括顏色、圖形、數(shù)概念、時間、空間、物體的量6個部分;認知功能評估主要是針對兒童的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推理能力和分類能力進行有效評估,內容包括空間次序、動作序列、目標辨認、圖形推理、邏輯類比5個部分。根據(jù)認知評估結果,對未掌握的內容進行針對性訓練。
針對聽障兒童構音語音問題,運用漢語構音能力測驗,評估孩子的構音情況,根據(jù)《聽障兒童聽覺言語康復課程標準》對發(fā)音不清的聽障兒童采用增強目標音位的感知、認識目標音位的發(fā)音部位和方法、誘導目標音位、單音節(jié)訓練、雙音節(jié)訓練、三音節(jié)訓練、單音對比訓練、棋盤游戲訓練、生活言語訓練的方法提高構音清晰度。
全面意識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指評價的項目要全面,收集的信息要全面、客觀,不能片面強調評價指標中的某一項目,不能偏聽偏信[2]。在評價過程中評價者要實事求是,盡量減少主觀臆斷和個人因素的影響,科學使用評價標準。對抽象的客觀存在,如智力、個性等,也要求評價者盡可能按照事實給以全面、客觀、準確的描述,從而使評價工作更科學、準確。二是評價的主體和對象要全面,不僅要評價聽障兒童,也要評價聽障兒童的家長和教師。
對一個聽障幼兒的評價,不能只看他的語言達到什么標準,還要看其他方面的發(fā)展,包括身體健康和動作發(fā)展狀況、社會交往能力、道德品質、認知學習能力等[2]。同時考察他所處的家庭及周邊社會環(huán)境等,要聽取其他老師、家長的意見,甚至周圍人的意見。周圍人的意見在以前的教育評價中很少出現(xiàn),周圍人的意見雖然不夠全面但往往更加客觀??傊?,要聽取和收集各方面的意見與信息,分析、歸納,做出恰當?shù)脑u價。教育部制定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指出要關注幼兒學習與發(fā)展的整體性。兒童的發(fā)展是一個整體,要注重領域之間、目標之間的相互滲透和整合,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協(xié)調發(fā)展,而不應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幾方面的發(fā)展?!吨改稀窂慕】怠⒄Z言、社會、科學、藝術5個領域描述幼兒的學習與發(fā)展。因此,在設定聽障兒童評價目標、評價內容及評價標準時應緊密結合這5大領域全面開展評價工作。不能以“說得清楚”這一個標準來衡量聽障兒童的康復水平,每年的愛耳日、助殘日、六一兒童節(jié)等節(jié)日,是兒童展示才藝的機會,在老師的指導下,兒童用舞蹈、歌唱、武術、小品、書畫等各種藝術形式表達對祖國、父母、老師的熱愛之情,這些節(jié)目雖然簡單,卻真實地反映了兒童的童真、心聲和活力,也評價了孩子的身體發(fā)展及才藝水平。
評價的主體也應該盡量全面,不僅是教師,聽障兒童自己也可參與評價。如讓孩子做拼圖游戲,孩子喜歡哪幅拼圖,覺得困難在哪兒等,就是兒童對自己的評價;評價的主體也可以是家長。通過游戲,孩子一邊探索世界一邊嘗試自己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孩子變得越來越自信和成熟[3]。游戲活動讓家長既評價了孩子手眼協(xié)調和身體的協(xié)調性,也評價了孩子的品質(信賴、自信、成熟),這些品質為兒童的社會化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對聽障兒童進行評價的教師應取其長處,傾向于其智能強項的確認,明確兒童的智能強項和喜好的學習方式??梢酝ㄟ^學習能力測試測驗聽障兒童的強項和弱項,為聽障兒童提供豐富、適宜的環(huán)境刺激,讓兒童與環(huán)境互動。在區(qū)域活動、集體教育活動、戶外活動、生活活動中正確認識幼兒的原有經驗、認知水平和最近發(fā)展區(qū),在考慮幼兒整體情況的基礎上,兼顧個別幼兒的發(fā)展需要[4],是評價和了解聽障兒童特點的方法。
了解聽障兒童的智力強項,教師就可以揚其所長,在設計聽障兒童個訓計劃時,充分考慮每個兒童的智力強項,以便在個訓時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如2019級中班張同學進入中心近半年一直進步不明顯,在評價中發(fā)現(xiàn)他精細動作能力發(fā)展較突出,因此,上手工課制作動植物模型時,老師觀察到他每次都在改進制作方法,且制作的模型較為逼真,便抓住這一契機,肯定他的能力,鼓勵他做出更多形象逼真的動植物模型。在一步步的激勵下,該同學對制作動植物模型的興趣越來越高,對自己的操作能力也越來越有自信。這時,老師及時進行語言輸入,讓孩子指認制作的模型,教授動物名稱的發(fā)音。進而繼續(xù)鼓勵引導他在班上用語言分享其制作經驗和體會,從而提高孩子的語言表達興趣和能力。3個月后張同學語言能力進步明顯,康復效果顯著提高。由此可見,老師時刻要帶著賞識的態(tài)度,觀察理解幼兒的行為,看到孩子的能力長處和閃光點,及時給予反饋并引導提高孩子運用語言的興趣和能力。
通過教育動態(tài)評價來了解聽障兒童發(fā)展需要,也就找到康復教育的要素。如利用聽障兒童的視覺潛能補償聽覺不足,在教學時可采用色彩鮮艷的板書、圖畫、實物、圖片、多媒體等生動的畫面,豐富的表情,恰當?shù)捏w態(tài)語言等多樣化的手段和方法,激活聽障兒童的視覺細胞,以及與大腦相對應的視覺空間智能參與學習。運用思維導圖發(fā)揮聽障兒童的視覺優(yōu)勢及繪畫特長,彌補了教師與兒童溝通的不足,思維導圖以顏色、圖像、文字、符號等呈現(xiàn)形式,不但協(xié)助他們記憶,提高創(chuàng)造力,也可以讓學習變得更加輕松有趣,使他們的學習更加專注,將知識圖像化。采用教育現(xiàn)代化手段,讓課堂教學更加生動活潑,形象具體,激發(fā)其興趣,激活其思維,提高其理解力和表達力,從而確定個別化教育的措施。即從學的強項切入,強調以強帶弱,實現(xiàn)學習遷移。比如,對聽障幼兒進行藝術教育評價,分成音樂與美術兩個層面??紤]到聽障幼兒本身的特點,兩者所占的分數(shù)比例有所不同。
尊重個體差異,應允許一部分聽障兒童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逐步達到目標。教師要有發(fā)現(xiàn)的眼睛、傾聽的心靈、成長型思維及為幼兒可持續(xù)發(fā)展而努力的責任心[5]。好的教育是尋找幼兒的閃光點,找到每個聽障兒童的不同發(fā)展?jié)撃埽瑸槊總€聽障兒童制訂個性化的發(fā)展目標和評價標準,提出適合其發(fā)展的具體建議和需求,為下一階段教育教學服務。
總之,聽障兒童康復教育的評價中要堅持樹立3種意識,做到眼里有孩子,心中有方法,行動有效果,反思出經驗[4]。使聽障兒童的興趣、能力和個性特點都得到充分和諧的發(fā)展。要以多緯度、全方位,動態(tài)發(fā)展的視角看待聽障兒童,評價每個聽障兒童,尊重他們的個體差異,樹立全面、多元的評價體系,讓每個兒童都有愛的澆灌,這種評價意識在促進聽障兒童成長和教師發(fā)展的同時,也不斷豐富課程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