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琳
人文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身份證。沒有先進的科學技術,我們會一打就垮;沒有人文精神、民族傳統(tǒng),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會不打自垮。
——楊叔子
楊叔子(1933—2022),江西湖口人,機械工程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華中科技大學校長。他開發(fā)出國內(nèi)第一個信號處理系統(tǒng),出版國內(nèi)第一本“基于知識的診斷推理”的學術專著,發(fā)表國內(nèi)第一篇智能制造的學術論文。他也被譽為國內(nèi)高校領導人中人文素質(zhì)教育第一人,在全中國的大學掀起“人文風暴”。他一生堅守科學與人文雙翼齊飛,對高等教育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關于“如何評價楊叔子老先生”,有這樣一個回答:厚德載物,大象無形。他留給我們的財富,值得我們永遠追尋。
從“子曰詩云”到機械工程
生于亂世,長于亂世,是楊叔子幼年生活的真實寫照。
他出生在書香世家,幼年時因抗日戰(zhàn)火無法接受正規(guī)教育,5歲起便在身為革命元老的父親楊賡笙的指導下念古書。9歲入高小時,楊叔子已遍讀《四書》《詩經(jīng)》與《書經(jīng)》,唐詩三百首與百篇古文更是爛熟于心。
進入高小,從未接觸過數(shù)學的楊叔子犯了難,“加法馬馬虎虎,減法迷迷糊糊,乘法稀里糊涂,除法一竅不通”。
怎么辦?楊叔子相信《中庸》所道:“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彼嘈牛灰约嚎蟿幽X筋,肯下功夫,就一定能夠?qū)W懂。
“一天晚上,我突然就想通了,原來除法就是‘試試看?!睏钍遄佑浀媚翘臁伴_竅”時他難以抑制的興奮,他的數(shù)學成績自此突飛猛進,并逐漸癡迷其中。到高中畢業(yè)時,數(shù)學竟已成為他成績最好的一門課程。此后的歲月,他也一直信奉科學與人文“同源共生”,彼此交融、不可分割。
1952年,國家百廢待興。懷揣工業(yè)報國夢,數(shù)學成績總是第一名的楊叔子報考了武漢大學機械系,各院系調(diào)整時,該系并入華中工學院,即現(xiàn)在的華中科技大學。
“艱苦”,是楊叔子談起大學時光時脫口而出的一個詞。數(shù)學、物理等基礎課程門門優(yōu)秀的楊叔子,面對機械工程學必備的動手能力顯得有些力不從心。而他秉持著“人生在勤,貴在堅持”的信條,在機械工程的道路上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下去。
從未擔任過領導的校長,華工第一位中科院院士
1993年,黃樹槐校長任期屆滿,從校長一職上退休,楊叔子接任校長一職。彼時,楊老德才兼?zhèn)?,威望很高,但這份任命也在華工內(nèi)外產(chǎn)生了一定的質(zhì)疑,因為楊叔子在擔任校長之前從未擔任過領導職務,甚至連學校的教研室主任都沒當過。
事實上,楊叔子于1981年赴美留學;1983年,他謝絕來自美國大學薪資高于國內(nèi)幾十倍的聘請,毅然歸國。有人問他:“為什么要回國?”楊叔子反問:“為什么不回國?”
歸來之時,面對當時校長朱九思先生的熱情詢問,一心治學的楊叔子只是提出了不擔任任何一級領導職務的請求。在黃樹槐校長任期屆滿之際,華工發(fā)展的重任還是托付到了楊叔子院士的肩膀上。
1984年底,楊叔子與師漢民教授及同事們接下了一項世界難題——“鋼絲繩斷絲在線定量檢測”。經(jīng)過他們的反復試驗,僅花一年工夫,就研制出了“鋼絲繩斷絲定量檢測系統(tǒng)”,解決了這個世界難題。直到今天,這項技術仍處于國際先進水平,不僅運用在鋼絲繩上,也運用到了油田的抽油管上。
如何對機械設備進行故障監(jiān)測與診斷,成為現(xiàn)代工業(yè)技術研究的熱點之一。楊叔子迅速進入這一領域,做起機械設備的診斷“醫(yī)生”。楊叔子與同事、學生一起,推進了機械設備診斷學的體系、內(nèi)容與診斷方法,研究還涉及發(fā)電機、汽車發(fā)動機、艦艇發(fā)動機等等。憑著這些創(chuàng)新成果,1991年,58歲的楊叔子當選為中科院院士,成為華工第一位中科院院士。
“強基、扶優(yōu)、支新和重交”,是楊叔子在當時給出的育人四點。這既得到了國家教委的肯定,也映照出日后楊叔子的育人之路。
“語文不及格不給畢業(yè)證”,掀起全國人文風暴
1993年,時任校長的楊叔子收到一封學生來信,信中說:“中國大學生英語等級考試不及格,不能獲得學位,我贊成,因為改革開放需要用外語。但是學生在日常寫作中錯別字一大堆,用詞不妥,造句不通,文章不順,竟然也可以拿到學位。請問校長,這應作何解釋?”
楊叔子將這封信帶到了校長辦公會上。
在他的提議下,一個我國高等教育史上里程碑式的決定誕生了:不論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必須通過學校組織的“中國語文水平達標測試”,不合格者不予頒發(fā)學位證書。同時,系列人文講座也在他的倡導下開始創(chuàng)辦。
一場聲勢浩大的“人文風暴”由此發(fā)端,迅速席卷全國,清華、北大、南開等名校紛紛加入人文素質(zhì)教育的大潮。
多年后回顧,這封來信是“天賜良機”。楊叔子早已感受到當代大學生傳統(tǒng)文化和人文素養(yǎng)的缺失,尤其是在理工科為主的高校內(nèi),問題尤為突出。
“文理分科培養(yǎng)出的是1/4人,甚至是1/8人?!薄皼]有科學的人文是殘缺的人文,沒有人文的科學是殘缺的科學。”在許多公開場合,楊叔子都毫不留情地直陳其弊,“分科太細,甚至學工的不懂理,更不懂文,學機械的不懂電氣,學制造的不懂汽車,如何能有交融和創(chuàng)新?”
多年來,他對自己的博士生有一個廣為人知的嚴格要求,就是博士論文答辯前要先背《老子》,后來又加上了《論語》的前七篇。
這一“另類”要求也給楊叔子帶來了不少爭議,但是看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浮躁、焦慮和壓抑,他堅信自己是對的,“背是形式,最重要的是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浮躁的心寧靜下來,讓人的精神升華起來”。
多年奔走大學、中學講壇,他有一個一以貫之的觀點,那就是“要先育人,后制器”“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他愛崗敬業(yè),值得我們終身學習”
楊叔子一生致學,他在后輩眼中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1975級學生李誠作為一名工農(nóng)兵大學生,所在的75113班是學校與十堰二汽合辦的實驗班。
他說:“我們的校址是在十堰市山溝里的一座工廠里。沒有明亮的階梯教室,沒有400米跑道的運動場,沒有充滿學術氣氛的圖書館與實驗室,只有由簡陋辦公室改造的教室和普通的工人宿舍。每天,我們在教室、食堂、宿舍三點一線中度過。大家情緒很大,這就是開門辦學?這就是我們向往的大學生活?”
李誠回憶,時任班支部副書記的楊叔子苦口婆心,耐心勸導,同學們才逐漸安下心來。
“楊先生在其他老師尚未到崗前,身兼數(shù)職,他關愛學生,愛崗敬業(yè),和我們一起住四人間。那年冬天,一位同學因藥物過敏,導致白血球減少急需回武漢住院,是楊先生主動承擔了護送病人回家的重擔,當時,楊先生身穿單薄的絨衣和外套,坐火車硬座護送學生回武漢治病?!?/p>
在楊叔子和學校教師們的精心培養(yǎng)下,75113班學員都順利完成了學業(yè),畢業(yè)時有四人留校任教,有六人考取了研究生,有十多人先后擔任過教師工作,在三尺講臺發(fā)揚恩師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斑@些年來,我們都秉承恩師的教導,認真做事,好好做人,為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奉獻自己的光與熱。”
“他是經(jīng)師與人師的統(tǒng)一”
華中科技大學現(xiàn)任校長尤政院士,于1981年考入華中工學院(現(xiàn)華中科技大學)。他曾深情地回憶道:“在華科,楊老師對我們?nèi)松挠绊懞苌钸h?!?/p>
尤政說,在為人上,老師和師母是我們的榜樣;在做事上,老師推出的人文素質(zhì)教育非常重要,這和我們現(xiàn)在強調(diào)的立德樹人一脈相承。在學術上,老師有遠見卓識,1989年就提出了“智能制造”,組建研究中心,為我國智能制造領域的基礎性研究開創(chuàng)了先河,作出了突出貢獻?!吧頌榻逃?,老師在華科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他待人和善,學術平等,作風務實,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從機械學院成長起來的丁漢院士,也深深記得楊老師對他無微不至的關懷。無論是參加重要答辯,還是成果突破,“他總是不忘提攜后輩,真正做到了教書育人。”
2022年9月13日,“楊叔子院士喻園70年圖片展”啟動儀式在華中科技大學圖書館舉行。
建校70周年之際,此舉為致敬楊叔子院士為學校發(fā)展作出的突出貢獻。校友、師生紛紛駐足,在一百多張照片中,去品讀這位大先生的教育思想、科學精神與人文情懷。
楊叔子院士的夫人徐輝碧教授說,今年是華科建校70周年,也是楊叔子進大學70年。
“他取得的一點成就,歸功于組織上對他的長期培養(yǎng);教學和科研團隊團結合作,對成就他的事業(yè)很起作用;個人成長也離不開‘學在華工的優(yōu)良校風,在這所學校里,他奮勇拼搏,才取得了一些成績?!?/p>
當天,“楊叔子教育基金”正式啟動。2022年初,楊叔子院士將其個人所獲首屆國家級教材獎獎勵金22萬元,捐贈給校教育發(fā)展基金會,發(fā)起成立“楊叔子教育基金”,主要用于華中科技大學在校本科生的人才培養(yǎng)。
回顧往昔,楊叔子院士在喻園七十載的輝煌歷史上,書寫了濃墨重彩的篇章,創(chuàng)造了喻園歷史上諸多的“第一”。
其中,他與教育部領導共同倡導和積極推進的文化素質(zhì)教育,則是這一歷史篇章中一個絢麗的華彩樂章,不僅深刻地影響了世紀之交的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發(fā)展,而且在國際高等教育界產(chǎn)生了強烈的反響(wenhuasuzhijiaoyu 以漢語拼音的方式成為國際高等教育研究文獻中的術語);不僅奠定了楊叔子院士個人作為教育家的地位和影響力,而且也顯著地提升了華中科技大學在國內(nèi)乃至國際高等教育界的影響力。
自1993年擔任校長以來,為推動文化素質(zhì)教育事業(yè),楊叔子院士潛心著述,由其教育思想凝煉而成的教育金句廣為傳播;他所主導的文化素質(zhì)教育改革,為眾多高校所借鑒;他深入大中小學,為學生做人文講座,聽眾達百萬之多;他主編的《中國大學人文啟思錄》被譽為重塑人文精神的經(jīng)典之作。
文化素質(zhì)教育事業(yè),蘊含了楊叔子院士對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yè)的無限忠誠,對國家、民族的無限熱愛,對學生成長的深切關懷。
楊先生的教育思想將不斷會被后人提及并為后人所吸?。钕壬木駥⒂来?!
(摘自《湖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