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思齊
張荷娟
圓圓的、胖胖的、綠如翡翠、青亮飽滿,輕咬一口,軟糯甜香、清香氤氳,宛如吞下了整個春天……如果你來過宜興,品嘗過米香坊團子店的“綠苧頭”青團,一定會對這別具特色的美味念念不忘。
米香坊團子店位于宜興解放中路78 號,作為宜興市目前唯一堅持古法制作的餐飲單位,幾十年來,店主張荷娟以純正地道的本土風,讓“綠苧頭”團子成為宜興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道美食。
其實,團子不只備受宜興人寵愛,也是江南多地的傳統(tǒng)小吃,有些地方還在清明時節(jié)用團子來祭祀祖先。明朝學者郎瑛曾在著作《七修類稿》中記載:“古人寒食,采桐楊葉,染飯青色以祭,資陽氣也。今變而為青白團子,乃此義也?!币伺d青團制作技藝堪稱源遠流長,這源于當?shù)厝藢菄甲嫣┎木囱龊途拺?。相傳,泰伯一生淡泊名利,為人正直,在他去世后的清明前后,人們就用糯米粉做成白團,用青麥葉打成汁,和入糯米一起舂合,做成青團,俗稱清白團子,寓意泰伯生前一青二白。后來,團子漸漸變成團團圓圓的象征,成了宜興人過年時的必備品。
過年吃團子,是張荷娟童年最美的回憶。張荷娟出生于宜興市鯨塘鄉(xiāng)斛里村的一個普通家庭。和當?shù)仄渌彝ブ鲖D一樣,張荷娟的母親談紅仙很擅長做團子。她用野生苧麻和糯米粉,制作“綠苧頭”青團。每年到端午節(jié)前后,談紅仙就會到山野中采摘回新鮮的野生苧麻嫩葉,一一去掉莖脈,洗干凈加水煮,撈出并快速擠掉水分后,用生石灰進行熗制。等到過年做團子時,再將熗制過的苧麻葉清洗干凈,之后加糯米粉、開水,攪拌均勻,再裝入豆沙或芝麻餡料,做成團子,用蒸籠蒸熟。新鮮出爐的“綠苧頭”青團綠得油光锃亮,清香撲鼻,非常誘人,全家人坐在一起享用,幸福和滿足不僅在舌尖彌漫,也在心間縈繞。
懷揣對“綠苧頭”團子的喜愛,早在20 世紀50年代,張荷娟就跟著母親學習“綠苧頭”青團制作方法。她不但慢慢掌握了母親的這項絕活,做團子的技術也越來越好。
到了談婚論嫁的年紀,戶口在農村的張荷娟嫁到了城里。由于沒有工作,丈夫上班工資又不多,再加上撫養(yǎng)孩子和蓋房子的費用,夫妻倆的生活捉襟見肘。
1994 年,想著團子是宜興小有名氣的米制食品,但很多人因為怕麻煩或者沒有時間天天做,張荷娟和家人商量后,在宜興市開了自己的店鋪“常勝小吃店”,除了做包子等常見小吃,主打純手工的“綠苧頭”青團,開始將這道特色美食從“年貨”變成尋常早點。
為了讓顧客們吃到最新鮮的青團,張荷娟堅持現(xiàn)做現(xiàn)賣,她每天凌晨三點就起床,忙到早晨六七點才能蒸好青團,恰好趕上人們吃早點的時間。
深知“綠苧頭”青團是宜興一代又一代人的記憶,從開店第一天起,張荷娟就將“綠苧頭”青團的品質當成重中之重。她繼承母親的好手藝,使用“采料、熗制、調餡、揉粉、包裹、籠蒸”的古法制作技藝做青團。野生苧麻具有清熱利尿、安胎止血、清熱解毒等藥效,可謂“綠苧頭”青團的靈魂。在宜興,糯米青團制作成形的手法有多種,心靈手巧的張荷娟最擅長“包”和“捏”,即便糯米坯的水分多少不一,或者冷熱有異、大小不同,只要經過她的手提褶、捏坯、卷邊,包進豆沙、芝麻、花生等餡心,“綠苧頭”青團就誕生了。
張荷娟做出的青團清香綿糯,餡心甜而不膩,吃完后唇齒余香,贏得了宜興人的口碑,逢到銷售旺季,張荷娟一個人根本忙不過來,好在有姐姐們相助,丈夫下崗后,也全力給她幫忙,女兒顏婷也成了她的好幫手。
2003 年,張荷娟將“常勝小吃店”改名為“米香坊”。通過年復一年的摸索,張荷娟又將傳統(tǒng)口味與現(xiàn)代人的喜好相結合,推出了用蘿卜絲肉餡、薺菜肉餡等餡料制作的白糯團子、米香坊粽子、米香坊花板糕、米香坊重陽糕等特色糕點,讓團子的品種和口味更加豐富。
2014 年,“綠苧頭”青團被評為宜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小小團子們不僅是宜興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美食,更是升級為當?shù)厝司窦覉@里的精品、饋贈親朋的特色禮物。難能可貴的是,盡管“綠苧頭”青團供不應求,成本也逐年增長,張荷娟卻始終讓團子們物美價廉,每枚價格僅售2.5 元。
最近幾年,得益于網購的方便快捷,很多在外地的宜興人通過互聯(lián)網購買米香坊的團子,以慰藉思鄉(xiāng)之情。每年春節(jié)前后,“米香坊”每天要賣出上萬枚團子,張荷娟一家人天天從凌晨忙到天黑,還需要找親戚朋友來幫忙。一連多天超負荷運轉,年近六旬的張荷娟深感疲憊,以致于年后別人都忙著走親戚,她卻只想在家好好休息。
相比身體上的疲憊,身為宜興“綠苧頭”團子的第二代傳承人,張荷娟擔心的是,傳統(tǒng)的米香坊“綠苧頭”青團完全是手工制作,勞動強度較大,工藝復雜又考究,很多年輕人不愿做這份工作,自己女兒則是少數(shù)會做團子的人之一,未來,她希望女兒能不懼辛苦,將這項傳統(tǒng)古樸的制作技藝傳承下去,繼續(xù)讓古老的糕點煥發(fā)新生,弘揚宜興的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