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王芳麗
昔年我曾追隨古人的腳步,北上西安,東入渭南,輾轉至潼關,只為身臨其境地看一看書中描繪的那個充斥著兵戈鐵馬戰(zhàn)火氣息的千古雄關。今日,我且“竊”古人的標題,聊一聊我眼中的潼關。
說到潼關懷古,大概從唐代就開始了,興許更早,畢竟三國時期曹操、馬超之戰(zhàn)就令潼關聲名大振。但直至唐代造紙術的迅猛發(fā)展,大量的文學作品才得以保存和流傳,我們也在這一時期,看到了大量關于潼關懷古的作品。李世民、李隆基、張九齡、張說、李白、王維、杜甫、崔顥、岑參、韓愈、劉禹錫、溫庭筠、李商隱……上至帝王宰相,下至文人騷客,仿佛只要到了潼關,都少不了作詩懷古。
然而,最出名的潼關詩詞,卻不是出自唐代,而是元代張養(yǎng)浩那首《山坡羊·潼關懷古》。
也只有到了潼關,才能體會詞首那句“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是怎樣一種起興。直到秦嶺、禁溝、十二連城這些書上的名詞,通通跑到眼下,你才能從感性層面體會到潼關的山勢險峻;洛河、渭河匯入黃河卻遇見體量龐大的秦嶺,不得不來個90 度大拐彎,激流沖擊山體發(fā)出巨大聲響,這時你才能體會到黃河的波瀾壯闊,從而發(fā)自內(nèi)心地感慨,果然“山河表里潼關路”,古人誠不欺我也。
若想了解更多一點,就去潼關博物館。它位于潼關縣秦東鎮(zhèn)潼關古城內(nèi),地處秦晉豫三省交界之處,登高望遠可見莽莽秦嶺、渭河入黃,天氣好的時候還能見到對岸的風陵古渡。當然,這些都是潼關的“表皮”,走進博物館,你就能真正看到它的“內(nèi)里”。它不僅展示藏品,還詳盡介紹每個時代的潼關歷史,有軍事地圖,有沙盤演繹,有老照片,有文物,潼關在這里是鮮活的、流動的。
盡管一磚一瓦都鐫刻著歷史的痕跡,但這里并不是原本的潼關城樓。如今的潼關博物館是用原來城樓的磚石重建而成,建制也與原樓相仿,若不細究,這里依舊是登高望遠、懷古詠史的絕佳之地。
潼關當?shù)厝藢v史的追懷更是踐行到日常,大到一城一樓一山一河,小到一磚一瓦一飲一食。我們在潼關遇到了一位醬菜手藝人,居然開了間醬菜博物館及展覽館。他熱情地帶著我們參觀,不僅介紹潼關醬菜的制作工藝和特色,還向我們講述他醬菜手藝的傳承譜系和發(fā)展歷史。我記得他說,只要就著我們的醬菜,白米飯都能吃三大碗。
至此我才真正感受到潼關從未走遠,你依舊可以經(jīng)此懷古,盡管城樓古跡不再,但山河未改,人心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