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建
1963年11月18日,一代書畫大師、“舊王孫”溥儒合上了他的人生冊頁。有人稱他的離去,是“中國文人畫的最后一筆”。
溥儒的前半生在西山戒臺寺與恭王府萃錦園中度過,此期間,他是“西山逸士”、是“羲皇上人”,意氣風發(fā),后半生卻漂泊無定……相對于傳統(tǒng)畫派的齊白石、張大千,溥儒是一個稍顯暗淡的名字——而事實上,這個名字自有其難以遮蔽的光芒。
溥儒是少有的全能藝術(shù)人才,其人生態(tài)度表現(xiàn)出強烈的民族使命感。其祖父是中國近代史上因發(fā)起洋務(wù)運動而負盛名,同時也極具爭議性的人物——恭親王奕?, 。作為“舊王孫”,他身逢亂世,歷經(jīng)滄桑,又飽讀詩書。作為一個文人畫家,他將自己的抱負融入他生花的妙筆之中。
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1896年農(nóng)歷七月二十五日,恭王府里傳出了新生嬰兒的哭聲,載瀅貝勒的側(cè)室項夫人,給王府家添了一個男孩。三日后,光緒帝親賜其名曰儒 ,寓意“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并請鄭孝胥題“無為小人儒”匾。(《鄭孝胥日記》1930年12月21日載)
在有些溥儒年譜中,有他“入宮甄選皇帝,未中選”的記載。據(jù)傳,選皇帝那年溥儒14歲,和溥儀、大阿哥等一同接受慈禧的遴選。在太后面前,溥儒突然大哭起來。太后問他何故?他說:“我想家了。”老太后心中不悅,揮令他趕快退下。而溥儒的家人則欣喜若狂,他們深知慈禧的陰毒狠辣,欣慰其哭失了皇帝,卻撿回了性命。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fā),清朝政權(quán)岌岌可危。袁世凱派兵夜圍恭王府。溥儒的生母項夫人帶著他和弟弟溥僡(音同“惠”)從花園草叢旁的狗洞逃出,在二旗村居住了一段時間后,遷到了西山的戒臺寺。溥儒與母親移居戒臺寺,一住便是12年,這期間,溥儒潛心讀書寫字,與僧侶游,度過了一段平靜的時光。
在戒臺寺隱居期間,溥儒自號“西山逸士”,過著“樂志琴書,心懷遐舉,與世無競,與人無爭”的生活。戒臺寺四周遍植松樹,溥儒想描摹這些松樹的形態(tài),結(jié)果卻畫得頗為零亂。他找出所藏唐宋元明的古畫揣摩比較,有時臨摹一陣,然后再重新對樹寫生。
溥儒的學(xué)畫過程不是來自老師手把手的教學(xué),也不是在畫院里接受專業(yè)的訓(xùn)練。他依靠的是用眼睛去看,既觀賞外在的自然風景與生活環(huán)境,也追摹不同流派的繪畫特質(zhì)。
他在回憶這一段生活時候說:“居山(指戒臺寺)十五年,日日吟誦,自課四百余首,古風習漢魏六朝,近體則師唐人?!?/p>
潭柘寺現(xiàn)存有一幅溥儒先生的舌血畫。這幅畫是溥儒早年隱居西山戒臺寺時,用自己的舌尖血做顏料畫成的,作于1938年。該畫長60厘米,寬40厘米。畫中的釋迦牟尼坐于蓮臺之上。款題:戊寅冬十一月先妣忌日刺血敬繪溥儒稽首。
這幅舌血畫是溥儒先生在母親去世兩周年時,為紀念母親,取自己的舌尖血而作,歷時半年完成。當年溥儒取舌血作畫前,提前半年絕鹽。據(jù)說用鹽含量較低的血作畫顏色殷紅且畫質(zhì)較好,在每天清晨,溥儒用針刺舌尖滴血入杯、意筆作面。
潭柘寺第十九代住特純悅大師的畫像,也是出自溥儒之手,是寶貴的歷史文物。此外,在附近留有他的多處摩崖刻字:“翛然”“倚云”“滾雪”“飛云巖”等。
春深花發(fā),燦如霞綺
1924年,已近而立之年的溥儒從戒臺寺遷回恭王府。彼時的恭王府早已被其兄溥偉作為借款抵押給教會。溥儒和弟弟溥僡經(jīng)與教會交涉,要回了恭王府后的花園居住。
1925年,溥儒和幾位宗室書畫家,創(chuàng)立了“松風畫會”。溥儒并不常參加集會,但只要他一到,氣氛立刻不同。無論分析繪畫,敘述士林掌故,乃至彈古琴、奏三弦,無不妙趣橫生,引人入勝。
1926年,溥儒在春華樓初識張大千。這一頓飯,溥儒談笑風生,吃得酣暢淋漓。二人不但同好美食,吃東西時更是不拘形跡,任憑桌上一片狼藉。
張大千覺得溥儒待人誠懇,毫無王孫驕氣。兩人的交誼從此日益深厚,經(jīng)常相互在各自的冊頁上補景題詩。時人將二人并稱為“南張北溥”。
畫家于非闇曾這樣描述兩人的風格:“張八爺是寫狀野逸的,溥二爺是圖繪華貴的,論入手,二爺高于八爺;論風流,八爺未必不如二爺。”
溥儒時期的“萃錦園”,一年四季百花次第盛開,花木繁茂,尤以“澄懷擷秀”前的海棠花為最。每到“春深花發(fā),燦如霞綺”之時,溥儒便會在萃錦園舉辦“海棠雅集”,啟功先生就曾回憶道:“每年當萃錦園的西府海棠盛開時,心畬先生必定邀請當時知名文人前來賞花。”
1934年始,溥儒由“行政院北平政務(wù)整理委員會”會長黃郛推薦至國立北平藝專,任國畫系教授。
江山無主,佳節(jié)愁風雨
溥儒的堂兄溥儀在“滿洲國”當了偽皇帝時,他家族的兄弟趨之若鶩,溥儒卻拒任偽職,并以一篇著名的文章《臣篇》痛斥溥儀“九廟不立,宗社不續(xù),祭非其鬼,奉非其朔”,繼而怒罵這位堂弟“作嬪異門,為貴他族”。
在北京西山戒臺寺時,由項太夫人親自授其讀書寫字。項太夫人去世時,溥儒沒有錢打造棺木,但他仍斷然拒絕日本關(guān)東軍司令部參謀長重金求畫;而是低價將他所收藏的《平復(fù)帖》售給了張伯駒,“舊王孫”溥儒用自己的方式捍衛(wèi)了民族的尊嚴和他的自尊。
溥儒不參與復(fù)辟清王朝的活動。1934年,日本華北派遣軍司令讓參謀長攜重金請溥儒作畫,賀“滿洲帝國”成立4周年。該參謀長來到恭王府,說明來意,拿出錢來,當即被溥儒拒絕。氣惱之下,那個參謀長扔下錢,悻悻而去。家人為溥儒的做法擔心,溥儒并不在意,坦然讓人將那筆錢送還。在日本侵略者的淫威下,仍能保持民族氣節(jié)。
盧溝橋事變,溥儒避居萬壽山,自號“西山逸士”。靈光寺居所墻上掛著自書的兩副條幅:“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薄疤幱惺庐斎鐭o事,處大事當如小事,若先自張皇,則心中無主,何能成事?”他的詞作《點絳唇》頗能反映他當時的心境:
亂木孤城,可憐一片銷魂土。
江山無主,佳節(jié)愁風雨。
煙水池臺,風景還如故。
傷心處,荒村客路,不見斜陽渡。
溥儒憤而作《臣篇》,他指溥儀“九廟不立,宗社不續(xù),祭非其鬼,奉非其朔”。在異族刺刀下做兒皇帝,無疑是“作嬪異門,為鬼他族”的“再醮婦人”。他不對這樣的“人君”行“臣節(jié)”,論及自己的態(tài)度時則曰:“豈敢背先帝王,而從其所不當從者哉?!?/p>
悵望青天碧海,朝來暮去春潮
1949年秋冬時節(jié),溥儒一家?guī)捉?jīng)輾轉(zhuǎn)來到臺灣。經(jīng)由教育家黃君璧的引薦,在臺灣省立師范學(xué)院藝術(shù)系教授繪畫。
到了上課的日子,溥儒有時會迷路,坐著三輪車在校內(nèi)兜圈子卻找不到教室;有時候丟了課表,弄不清開學(xué)和上課的時間。三催四請后,大師終于來了,在畫桌前的椅子上盤腿而坐,手揮折扇,啜著香茗,不講理論,提筆便畫。讓學(xué)生先讀四書五經(jīng),練好書法,人品端正后不學(xué)自能。
他教書趣事多。他講連堂3課,第一節(jié)上課鈴響,他打盆水放在教室門口,洗、抹、照,三部曲完成后才登臺開講。第二節(jié)課照章重來,“修理補妝”。此異行成學(xué)校一大新聞。學(xué)生爭看舊王孫的“龍顏”……他童心十足,晚年還與學(xué)生們一起在橋頭上吹肥皂泡……
晚年的溥儒喪失聽力,卻始終不接受西醫(yī)治療,最終被診斷為淋巴腺癌,在家人親朋的反復(fù)勸說下住進臺北榮民總醫(yī)院,接受放射治療。
在清苦的生活中,他思念生養(yǎng)他的什剎海和恭王府,曾在一首《清平樂.憶故園》詞中寫道:
疏紅又點梅梢,
客中愁緒無聊。
悵望青天碧海,
朝來暮去春潮。
魚思故淵,晚年溥儒思鄉(xiāng)心切。他經(jīng)常念叨:“整天想念北京,想念家鄉(xiāng),特別想吃北京味兒的春餅、炸醬面。”
1963年11月溥心畬患鼻咽癌在臺北病故,年僅68歲,葬于陽明山。
1989年,生前好友萬公潛將他搜羅的幾十幅溥儒的作品捐獻給北京恭王府,譜寫了一曲“合浦還珠,物歸原主”的佳話。這批溥儒作品,可謂流傳有序。
溥儒承襲著傳統(tǒng)的脈絡(luò),守護著一種文人的堅持。正像溥儒自己所說的,“借古人骨架,發(fā)揮自我筆墨、精神,正是國畫的特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