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繼魯
列寧的反官僚主義思想是隨著蘇維埃政權的建設和發(fā)展而不斷深化的?,F有的研究要么重視列寧對官僚主義作風的批判,要么關注他對政治體制問題的探討,要么注重他關于文化與官僚主義之關系的論述,但未能注意到這三個方面恰好依次是列寧反官僚主義思想前后接續(xù)的發(fā)展過程。當然,這個發(fā)展過程不是直線式的,而是一個總趨勢,過程的各個時期并沒有清晰的時間界限,而是有交叉,有重疊,有反復。列寧相關思想發(fā)展的整個過程可用 “不變中有變”一言以蔽之。所謂不變,即通過吸收最廣大工農群眾參加國家事務以克服官僚主義,這個想法列寧從來沒有改變過;所謂變,就是在貫徹這一想法的過程中如何解決各種難題,依次出現了時而強調作風問題,時而強調體制改革,時而強調文化建設的探索過程。
這種變是必然的。從取得國家政權到1923年初因病離開政治舞臺中心,歷史給列寧的時間只有短短五年,這對于探索一種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政權建設之路來說,確實太過短暫。而且,十月革命前,列寧和他的黨沒有任何管理國家、哪怕是一個小的區(qū)域的實際經驗,突然的事變把管理一個1.5億多人口大國的重擔驟然間壓在一個只有24萬成員的黨的肩上,況且,其中20多萬黨員是半年之內加入的新成員,黨的組織是脆弱的;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破壞、國內此起彼伏的叛亂、經濟的凋敝等等,這一切,使列寧當時相關的知識和理論儲備與他接手的國家的實際狀況失之千里。十月革命勝利之初,列寧認為,蘇維埃政權里沒有官僚,更沒有官僚制度。他說:“那種徹頭徹尾都是官僚的和資產階級壓迫者的機構已被我們徹底摧毀?!雹佟读袑幦返?6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54頁。然而,事實并非如此。蘇維埃政權建立不久,官僚主義重新出現。不僅如此,五年之后列寧發(fā)現,“我們稱為自己機關的那個機關,實際上是和我們完全格格不入的,它是資產階級和沙皇制度的大雜燴”①《列寧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50頁。;“我們的國家機關……在很大程度上是舊事物的殘余,極少有重大的改變。這些機關僅僅在表面上稍微粉飾了一下,而從其他方面來看,仍然是一些最典型的舊式國家機關”②《列寧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73頁。;“我們的國家機關的情況,即使不令人厭惡,至少也非常可悲”③《列寧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78頁。;“在改善我們的國家機關方面,我們已經瞎忙了五年,但只不過是瞎忙而已,五年來已經證明這是無用的,徒勞無益的,甚至是有害的?!雹堋读袑幦返?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80頁。革命之前的設想與新政權五年建設的實踐結果大相徑庭,這期間充斥著令人眼花繚亂的事變和無數的新情況、新問題。因此,列寧反官僚主義思想的發(fā)展不可能不帶有探索的性質,而且,這些探索不可能不帶有初步的、遠說不上成熟的特性,甚至在某些問題上,例如在改革后的中央監(jiān)察委員會與工農檢查院的關系問題上,列寧的改革思路可能還不是十分清晰。本文從作風、體制、文化三個維度,剖析列寧反官僚主義思想,力圖以此把握列寧反官僚主義思想的全貌。
對社會主義制度下官僚主義問題的認識,列寧的思想經歷了一個復雜的發(fā)展過程。十月革命前,列寧的思想主要來自馬克思恩格斯關于巴黎公社原則的論述,即取得政權的無產階級將建立這樣的國家制度:全體公職人員都由選舉產生并可隨時罷免;公職人員薪金不超過普通工人工資;全體居民都將參與國家管理,社會主義制度下將不存在官僚制度和官僚主義。在 《國家與革命》一書中,列寧認為: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將 “使所有的人都來執(zhí)行監(jiān)督和監(jiān)察的職能,使所有的人暫時都變成 ‘官僚’,因而使任何人都不能成為 ‘官僚’”⑤《列寧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05頁。。列寧認為,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已經造成了建立這種國家的前提: “資本主義文化創(chuàng)立了大生產——工廠、鐵路、郵政、電話等等,在這個基礎上,舊的 ‘國家政權’的大多數職能已經變得極其簡單,已經可以簡化為登記、記錄、檢查這樣一些極其簡單的手續(xù),以致每一個識字的人都完全能夠勝任這些職能”⑥《列寧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1頁。;“計算和監(jiān)督已被資本主義簡化到了極點,而成為非常簡單、任何一個識字的人都能勝任的手續(xù)——進行監(jiān)察和登記,算算加減乘除和發(fā)發(fā)有關的字據?!雹摺读袑幦返?1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97頁。
列寧的上述思想也是十月革命前后布爾什維克其他領導人普遍堅信的。布哈林和普列奧布拉任斯基在 《共產主義ABC》中甚至喊出了這樣的口號:“我們應該使甚至每一個廚娘都學會管理國家”⑧[蘇]布哈林、普列奧布拉任斯基:《共產主義ABC》,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國際共運史研究室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2年版,第179頁。;又說,“無產階級摧毀舊的官僚國家并不是為了使它從下面再發(fā)展起來。因此,我們黨應該努力防止這種危險。要防止這種危險……必須吸收蘇維埃的每一個成員來完成國家管理方面的一定工作……當所有的成年人和健康人都毫無例外地來參加管理的時候,任何官僚制度的最后殘余就將消失?!雹賉蘇]布哈林、普列奧布拉任斯基:《共產主義ABC》,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國際共運史研究室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2年版,第190-192頁。
按照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始人的理論和十月革命前后列寧的設想,新政權是與官僚主義完全絕緣的。但內戰(zhàn)中不斷出現的任命制,新政權中官僚主義造成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管理方面的混亂和損失,黨內的批評——如以施略普尼柯夫為首的工人反對派對蘇維埃政權已經成為一種官僚體制的質疑,等等,促使列寧把解決官僚主義作為新政權建設的重中之重。
十月革命前列寧對新政權與官僚主義之關系的設想顯然太過簡單。實際上,即使對 “登記、填表、檢查”等這樣一些極其簡單的手續(xù)進行協(xié)調,都是十分復雜的事情。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并沒有使國家管理更簡單,相反,在許多方面日趨復雜,要靠 “每一個廚娘都學會管理國家”來消滅官僚制度,顯然不切實際。
十月革命后的最初三年,列寧把新政權中的官僚主義主要視為國家公職人員的作風問題。隨著內戰(zhàn)爆發(fā),在應對戰(zhàn)爭的努力中,列寧發(fā)現新政權存在嚴重的官僚主義。他在討論糧食征集時首次提出這一問題。1918年5月他在給糧食人民委員瞿魯巴的便條中質問:“您的草案里官僚主義的手續(xù)是否太煩了?”②《列寧全集》第48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53頁。之后,他在給人民委員部的信中批評糧食人民委員部:“恐怕糧食人民委員部在這方面什么也沒做,而不知在搞什么官僚主義的拖拉誤事的鬼名堂?!雹邸读袑幦返?8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72頁。列寧還發(fā)現,部分混入新政權的官員中的官僚主義尤其厲害?!对谄樟兴鼓醽唴^(qū)工人代表會議上的講話》中,列寧提出:“我們很清楚,我們的糧食機構很糟糕。其中混進了一批一貫招搖撞騙、貪污盜竊的人……他們不是消極怠工,就是敷衍塞責。”④《列寧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75頁。這些人本身并不認同蘇維埃政權,也不是布爾什維克黨員,混進政權機關后要么過度使用行政命令,要么拖拉,其官僚主義作風在程度上比黨的機構和人員的更嚴重。
1920年內戰(zhàn)結束,此前一定程度上被戰(zhàn)爭遮蔽的官僚主義更加突出地擺在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面前——官僚主義成為國家建設面臨的首要問題。這一時期,列寧堅持認為官僚主義是 “作風”問題。這一點在他與工人反對派的爭論中可見一斑。工人反對派指出,內戰(zhàn)時期革命軍事委員會與糧食委員會所實行的委任制是一種官僚制度,他們對此大加指責:“官僚主義的危害,并不是象有些同志把整個爭論局限于 ‘怎樣活躍蘇維埃機構’時所想要使我們相信的那樣,僅僅在于繁文縟節(jié),而且也在于一切問題的解決方法上,即不是通過公開交換意見,或通過所有有關者的直接努力去解決,而是通過由中央下達的正式決定去解決。這種決定或者是由某一個人,或者是由某一個非常有局限性的集體作出的。在這種場合,當事者往往根本不在場。由某個第三者決定你的命運:官僚主義的全部實質就是這樣的?!雹輀蘇]米·柯倫泰:《工人反對派》,葉林、段為譯,商務印書館1981年版,第53-54頁。工人反對派所謂的官僚主義,主要指內戰(zhàn)時大量出現的任命制,尤其在軍事方面,啟用舊軍官是普遍現象。他們認為這是官僚制度的復活,而非僅僅是作風問題。列寧對此予以否定。他認為內戰(zhàn)時期啟用舊專家、舊軍官是權宜之計,也是必要手段,不能認為是官僚制度的復活。
對這一時期的官僚主義問題,列寧認為只是一種風氣,是 “人”的問題,是因為一些非黨員和不合格的共產黨員進入蘇維埃政權,他們熱衷于形式主義,缺乏專業(yè)能力,推卸責任,漠視群眾利益等。列寧在 《關于黨綱的報告》中指出,某些黨員表面上信仰共產主義,實際上是偽裝的官僚分子:“沙皇時代的官僚漸漸轉入蘇維埃機關,實行官僚主義,裝成共產主義者,并且為了更便于往上爬而設法取得俄國共產黨的黨證。結果,把他們趕出門外,他們又從窗口飛進來?!雹佟读袑幦返?6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54頁。同月,沃羅涅日農學院杜克爾斯基教授發(fā)布了一封言辭激烈的致列寧的公開信。對于該信,列寧總體上持保留態(tài)度,但對信中關于 “純潔你們的黨和政府機關,清除那些毫無良心的同路人,處置那些以共產主義旗幟為掩護,不是卑鄙地侵吞人民財產,就是愚蠢地進行荒唐的搗亂來破壞人民生活根基的損公肥私者、冒險家、走狗和強盜”②《列寧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07頁。的要求,列寧認為是正確的。列寧一直強烈主張清除那些 “戴上紅領章,想撈到一個肥缺”③《列寧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5頁。的人。杜克爾斯基教授的抗議是有根據的,因為漠視群眾利益的現象在當時已經較為普遍。例如,當年一位全俄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委員在一份報告中指出,莫洛佐夫市軍事委員會司令部官僚主義泛濫,司令們平日開汽車帶著家眷四處游覽;在得到撤退命令后,搬運的貨物幾乎全是奢侈品,如留聲機、寵物犬、高檔家具等等。紅軍戰(zhàn)士對此怨聲載道:“我們沒有馬匹運東西,而領導人的妻子們卻無所事事地騎著上好的馬到處游蕩?!边@些人是誰呢? “波沃洛茨基——似乎是政治部主任,霍多羅夫斯基——南方面軍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雹躘俄]丹妮洛夫等編:《菲利普·米羅諾夫:1917~1921年時期的靜靜的頓河》,烏傳袞、溫耀平譯,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72頁??梢?有些共產黨員表面上忠于黨和人民,實際上難以擺脫官僚主義習氣。
官僚主義不僅存在于政府機關,而且向黨的機關蔓延。布爾什維克獲得政權后,為了更好地協(xié)調黨和國家機關的行動,黨和政府大多是一套班子兩塊牌子?!氨热?區(qū)黨委第一書記都在同級蘇維埃執(zhí)委會中兼職?!雹堇钣廊?《俄國政黨史:權力金字塔的形成與坍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年版,第265頁。這就使得官僚主義不斷向黨的部門蔓延。列寧還提到官僚主義也在從中央向地方蔓延,“不僅莫斯科有,而且正在向全國各地蔓延”⑥《列寧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3頁。。莫斯科的官僚主義問題十分尖銳。因為莫斯科的中央機關要與全國的黨員官員建立聯系,在錯綜復雜的組織機構里,官僚主義一旦滲透到中央就會帶來巨大的危害。
面對這些問題,列寧在1920年第七屆全俄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提出: “我們在我們的綱領中也把反對官僚主義列為一項最重要的任務?!雹摺读袑幦返?8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12頁。這是繼俄共 (布)八大之后第一次將整治官僚主義提到如此重要地位的講話。在七個月之后的九大上官僚主義問題得到了更高程度的重視。較之八大報告,九大報告將官僚主義與黨的建設相聯系,說明這不再是個別的官僚主義作風,而是關系到黨的威信與發(fā)展的根本問題。八大的報告里將官僚主義放在一般政治問題里討論,內容只有三條;九大報告就官僚主義專門做了決議,內容多達二十條??梢?整治官僚主義已經成為新政權非常重要的議程。到1922年,在列寧致中央委員會委員索柯里尼科夫的一封信中,官僚主義被視為布爾什維克黨和國家生死攸關的問題:“共產黨員成了官僚主義者。如果說有什么東西會把我們毀掉的話,那就是這個。”①《列寧全集》第52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00頁。
如何解決? 既然是工作作風問題,是 “人”的問題,解決之道主要是換人:“我們所有經濟機構的一切工作中最大的毛病就是官僚主義……對國家銀行來說,最危險的莫過于變成官僚機關。我們還在考慮法令、機構。錯誤就在這里?,F在問題的全部關鍵在于要有實踐家,要實踐。發(fā)現人才……這就是問題的關鍵”②《列寧全集》第52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00-301頁。;“現在問題不在機構,而在人才和對實際經驗進行檢驗。一個一個地發(fā)現善于經商的人,一步一步地用他們的經驗、他們的勞動去清除那些共產黨員蠢貨……把那些善良的共產黨員從管理委員會中趕出去。”③《列寧全集》第52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01頁。
在這個時期,列寧也強調監(jiān)督的作用。但這里強調的監(jiān)督,并非機構之間的權力制約,而是以行政權力解決 “人”的問題的手段。在 《俄共 (布)綱領草案》中,列寧提出:“首要的任務之一,就是在工會幫助下或采取其他辦法建立起更嚴格的監(jiān)督,反對那些打著共產黨員招牌、實際上執(zhí)行的不是共產主義政策而是官僚主義命令主義政策的蘇維埃政權代表的違法亂紀行為,毫不留情地把他們驅除出去?!雹堋读袑幦返?6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92頁。
總的來說,在這一時期,列寧把官僚主義主要視為部分人的作風問題。從作風角度認識官僚主義,意味著官僚主義是某些 “人”的問題,而非 “體制”問題。盡管如此,列寧絕沒有把官僚主義問題的解決視為一蹴而就的事,相反,他認為這將是一個長久的任務。為此,《在全俄礦工第二次代表大會俄共 (布)黨團會議上的報告》中,他批評了施略普尼柯夫。施略普尼柯夫認為官僚主義作風可以在短期內被消除,列寧認為這是一種煽動行為,“反對官僚主義的斗爭需要幾十年時間”⑤《列寧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47頁。。認為能夠在短時間內就消除官僚主義,這本身就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官僚主義。
隨著新生蘇維埃政權建設的推進,列寧對官僚主義問題的認識也進一步深化。對于列寧這方面的思想發(fā)展,并非所有學者都給予了足夠的關注。如美國學者埃里克·歐林·賴特認為:“列寧確實看到了蘇維埃機構與資本主義社會 ‘殘余’之間的沖突,但他沒有看到蘇維埃本身的組織結構內部有任何矛盾?!雹轊rik Olin Wright,“To Control or to Smash Bureaucracy:Weber and Lenin on Politics,The State,and Bureaucracy,”Berkeley Journal of Sociology,Vol.19,1974,p.98.這種說法顯然不合乎實際。其實,列寧早在1919年就已經有了要對體制進行改革的想法,當時在俄共 (布)莫斯科會議上討論了中央蘇維埃與地方蘇維埃、黨同蘇維埃中的共產黨黨團之間的相互關系。莫斯科委員會代表伊·齊夫齊瓦澤提出了兩個草案,一是要改進蘇維埃的實際工作,二是徹底改組蘇維埃機構。列寧認為應當提出一些更具體的理由與建議⑦參見 《列寧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19頁。。后來因改革時機未成熟,機構改革一事就擱置了。直到1922年11月,列寧在 《致全俄蘇維埃工作人員工會第五次代表大會主席團》的講話中再次提出:“當前最主要的迫切任務,也是最近幾年最重要的任務,就是通過縮減蘇維埃機關、改善組織、消滅拖拉作風和官僚主義、減少非生產開支,來不斷地精簡蘇維埃機關和減少其費用”,并在最后強調 “希望大會專門討論一下蘇維埃機關問題”①《列寧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03頁。。這表明列寧已經發(fā)現,隨著蘇維埃政權的穩(wěn)固,新問題在體制內滋生,而這些問題又進一步刺激了官僚主義的發(fā)生。實行新經濟政策之后,列寧不斷提出要通過機構改革來解決官僚主義問題。較之上一階段,官僚主義作風的提法雖然還在延續(xù),但著力點已經轉向體制改革。因此,列寧在這一階段提出的策略重點是如何通過體制改革來消除官僚主義。
一是經濟管理機構的改革。1921年,列寧批評中央統(tǒng)計局已經成為官僚主義機關。他羅列了該局的幾個表現:指令下達已逾兩個月不能執(zhí)行;整個統(tǒng)計局的工作不正常,上報的仍然是舊數據,且多數沒有實質內容;未能及時制定進度計劃,等等②參見 《列寧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25頁。。中央統(tǒng)計局是承接沙皇時代的統(tǒng)計部門而來的,機構中充滿官僚氣,統(tǒng)計的數據很少研究群眾的實際生活,盡是一些沒有價值的數字匯編;官僚很少做實際工作,甚至在一些地方是靠牧師進行數據統(tǒng)計,專業(yè)化程度較低。還有些官員利用職務之便搜集數據對馬克思主義進行攻擊,統(tǒng)計單位成為政治斗爭的工具。為此列寧提出了整改措施,首先要求 “中央統(tǒng)計局局長或主任應該同國家計劃委員會更密切地配合,遵照國家計劃委員會主席和主席團給予的直接指示和指定的課題進行工作”③《列寧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25頁。;要求盡快上報一些對實踐至關重要的數據,而絕非一些純學術研究的數據;避免工作內容的空洞與脫離實際,等等。列寧的改革主張得到了黨的其他領導人的支持。如托洛茨基提出了改革國家計劃委員會的建議:“必須賦予國家計劃委員會以比較確定的地位、比較固定的組織、比較明確和肯定的權力,尤其是職責?!雹苌蛑救A主編:《蘇聯歷史檔案選編》第5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第502頁。托洛茨基認為,由于國家計劃委員會沒有清晰的職能與權力定位,很多工作只好交由中央權力機關商討,或者對下敷衍了之,造成一種行政游擊主義。此時的官僚主義確實已經成為 “體制”問題。
二是政府權力部門的改革。勞動國防委員會和人民委員會下屬的小人民委員會的改革是這一時期改革的重點。十月革命后,為應對內戰(zhàn)的復雜形勢,成立了工農國防委員會作為軍事和經濟的主要領導機構。隨著三年內戰(zhàn)結束,工農國防委員會于1920年4月改組為勞動國防委員會。改組后的委員會是人民委員會的常設機構,統(tǒng)一領導經濟系統(tǒng)各人民委員部和所有國防機關。勞動國防委員會主席由人民委員會主席兼任,軍事、交通、農業(yè)、糧食、勞動、檢查等部門負責人兼任該委員會的委員。機構、職務的重疊交叉使得國家管理陷入混亂:“人民委員會和勞動國防委員會最根本的缺點是對執(zhí)行情況缺乏檢查??蓯旱墓倭胖髁x積習使我們陷入濫發(fā)文件、討論法令、亂下指示的境地,生動活潑的工作就淹沒在這浩如煙海的公文之中了”⑤《列寧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87頁。;“我們的上層機關即各人民委員部及其各部門實際上都存在著根本無人負責的現象,怠工分子很會鉆這個空子,結果養(yǎng)成了危害事業(yè)的奧勃洛摩夫習氣?!雹蕖读袑幦返?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89頁。為了克服官僚主義的危害,列寧為人民委員會和勞動國防委員會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確定基本職責,大幅縮減編制,裁撤大部分委員會并禁止成立新的委員會,簡化辦文制度,強制各部門在職權范圍內獨立解決問題等。
小人民委員會成立于十月革命勝利伊始的1917年11月,是人民委員會下屬的常設機構,其職責是預先審議交由人民委員會決定的問題。若小人民委員會做出一致的決定,經人民委員會主席簽署即可生效,若有分歧則提交人民委員會討論解決。小人民委員會建立的初衷是“設立一個 ‘瑣碎的’委員會來研究一些小的、‘瑣碎的事務’”①俄羅斯聯邦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編:《十月的風——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事件與回憶》,中共中央編譯局馬列著作編譯部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18年版,第350頁。。但是,行政權力的擴權傾向是不可避免的。小人民委員會自我膨脹了起來,以至于 “從人民委員會所屬的一個委員會發(fā)展成為獨立的機關,有自己的全體會議、調度會議以及專門委員會,并通知人民委員前來匯報一般性工作等等”②《列寧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95-596頁。。針對小人民委員會事務繁多且職責不清的問題,列寧要求重新劃定該機構的職權范圍,使之由一個議行合一的機構變成一個以監(jiān)督為主的機構,其監(jiān)督對象是各人民委員部;其監(jiān)督內容主要是:(1)遵守各項法律;(2)不逃避責任,自己解決問題并承擔責任;(3)各種政令和行動是否合法、恰當、迅速③參見 《列寧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92-393頁。。
三是國家監(jiān)督體系改革。十月革命后,蘇維埃接管并改造了沙皇時代的國家監(jiān)察部,并于1918年嘗試建立新的國家監(jiān)督系統(tǒng)。由于經驗缺乏以及內戰(zhàn)影響,未能建立起一個完整統(tǒng)一的監(jiān)督系統(tǒng)?!爸钡?918年底,蘇聯同時存在三種不同的監(jiān)督體系:①國家監(jiān)察人民委員部;②各部內部的監(jiān)督機構;③工人監(jiān)察團?!雹芪拇T編:《世界審計史》,企業(yè)管理出版社1996年版,第165頁。監(jiān)督系統(tǒng)的分散使得監(jiān)督舉措難以協(xié)調統(tǒng)一,效果自然大打折扣。在監(jiān)督體系的改革方面,列寧最重視的是改革工農檢查院。從1922年12月16日病情加重到1923年3月間,列寧以口授的形式寫下了 《給代表大會的信》等一生中最后的書信和文章共計八篇,其中一篇專題論述工農檢查院的改革,還有兩篇把工農檢查院的改革作為重點討論的問題之一。
工農檢查院是蘇俄于1918年1月設立的對各級政府實行廣泛群眾監(jiān)督的國家機構,最初被稱為國家監(jiān)察人民委員部,1919年3月改組為人民檢查院。其職能是揭露并糾正政府機關在法律、法令執(zhí)行過程中的錯誤,監(jiān)督各機關對勞動人民的申訴的處理情況,創(chuàng)造機會和條件吸引工農群眾參與國家管理等。工農檢查院設立的初衷是為了鏟除官僚主義。然而,在實際工作中出現了工作人員不懂業(yè)務、文化水平低、工作效率差、機構聲望下降等問題,以至于列寧感嘆:“再沒有比我們工農檢查院這個機關辦得更糟的機關了?!雹荨读袑幦返?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81頁。
起初,列寧認為工農檢查院的問題在于工作態(tài)度不夠踏實。例如,針對1921年秋季燃料危機加重的問題,工農檢查院的報告結論僅僅是匯總數據,并未進行分析研究,更沒有提出有效的解決措施。列寧認為這是一種官僚主義的工作態(tài)度。后來列寧發(fā)現工農檢查院不僅是工作態(tài)度問題,更要命的是人浮于事,機構臃腫,機構各部門職能不清,自身成了官僚主義機構,這種情形下,遑論監(jiān)督別的部門。列寧在 《給代表大會的信》中提到工農檢查院 “只是成了這些中央委員的 ‘附屬品’,或者在一定條件下成了他們的助手”⑥《列寧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41頁。。一個層級較低的附屬部門面對較高層級的實權部門,不可能有實質性的監(jiān)督。為了使工農檢查院能夠真正發(fā)揮監(jiān)督作用,列寧建議采取如下改革措施:一、由黨的代表大會從工人和農民中選出75-100名新的中央監(jiān)察委員會委員并賦予他們與中央委員會委員完全相同的權利;二、縮減工農檢查院的人員編制,留下300-400名精干人員 “做純粹秘書性的工作”;三、將黨的中央監(jiān)察委員會與作為一個政府部門的工農檢查院的 “基本部分結合起來”①《列寧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74-375、378頁。。這三項措施中,第一項措施的思路很清楚:它體現了列寧的一貫思想——吸收工農群眾直接參加國家管理以防止官僚制度復活。第二項措施的思路更加簡單清晰:組建一個精干的秘書班子。如何理解第三項措施建議,即如何把黨的中央監(jiān)察委員會與工農檢查院的 “基本部分結合起來”,列寧的表達不是十分清晰。首先可以確定的是,不是兩個機構的合并,不是 “一個機構兩塊牌子”。列寧的思路大致是這樣:“工農檢查人民委員可以 (而且應當)仍舊是人民委員,整個部務委員會也是一樣,仍舊領導整個工農檢查院的工作,包括所有 ‘派來’聽他調遣的中央監(jiān)察委員會委員的工作?!雹凇读袑幦返?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75頁。這意味著黨的中央監(jiān)察委員會的部分委員到工農檢查院 “兼職”,或者說,兩個機構的成員相互兼職。對此,1923年4月舉行的俄共 (布)第十二次代表大會通過的 《關于組織問題》的決議這樣解讀列寧的建議:“黨中央委員會盡可能從中央監(jiān)察委員會主席團的成員中任命工農檢查人民委員部。同時,中央監(jiān)察委員會主席團必須有若干委員參加這個人民委員部的部務委員會。中央監(jiān)察委員會的其余委員至少要有一半被派往工農檢查院工作,他們在工農檢查院部務委員會領導下,根據中央監(jiān)察委員會主席團和這個人民委員部的部務委員會共同制定并經黨中央委員會批準的關于協(xié)同工作的指示和條例,完成他們所承擔的蘇維埃的任務?!雹邸短K聯共產黨代表大會、代表會議和中央全會決議匯編》第二分冊,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299頁。列寧認為,這樣改革的益處:工農檢查院會因中央監(jiān)察委員會的 “加持”而獲得威望;工農檢查院精干的職員團隊可以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吸收工農代表進入中央監(jiān)察委員會,可以使黨 “通過我國工農中的優(yōu)秀分子同真正廣大的群眾聯系起來”④《列寧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74頁。。
上述體制改革的三項措施,前兩項措施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難以見效的是第三項——進入權力機構的工農代表發(fā)揮積極的監(jiān)督作用。這是社會主義政治發(fā)展尚待解決的問題。要解決官僚主義問題,沒有大眾自下而上的監(jiān)督是根本不可能的。而要使大眾積極地發(fā)揮監(jiān)督作用,所需的社會歷史條件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是他們有足夠的能力。歷史的發(fā)展表明,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并沒有使國家管理更簡單,相反,在許多方面日趨復雜,要靠 “每一個廚娘都學會管理國家”來消滅官僚制,顯然不切實際。但是,從另一個角度講,列寧是對的。無論如何,要使工農大眾直接參與國家管理,必須是他們具有參與的能力——或者,國家的管理工作簡單到每個識字的人都有能力參與;或者,國家管理工作依然很復雜,甚至比以往更復雜,那就把工農大眾的水平提升到有足夠的能力參與管理。執(zhí)政之后的實踐使列寧認識到,他只能選擇后者,因此,列寧在他最后的日子里,把文化建設放到了重中之重的位置。
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文化,在語義上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是指通過教育獲得的自然和社會知識;廣義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風土人情、傳統(tǒng)習俗、宗教信仰、倫理道德等等的總和。從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看,文化是意識形態(tài),屬于以經濟關系為基礎的上層建筑。在推動社會歷史發(fā)展的諸因素中,文化是因變量。用馬克思的話說:“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筑也或慢或快地發(fā)生變革?!雹佟恶R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頁。
文化是因變量,但這絕不意味著文化的變化相對容易。相反,一種文化一旦形成,要使之發(fā)生變化極其困難。馬克思的用語 “或慢或快”,已經道出了這種困難。人類精神生產的歷史表明,狹義上的文化有可能在較短時期內發(fā)生變化,這種變化有時甚至無需以經濟基礎的變更為前提,僅僅通過不同國家民族間的交往傳播就可能實現。廣義上的文化一旦形成并成為傳統(tǒng),即使經濟基礎已經發(fā)生變更,它仍有可能延續(xù)若干世代。而這種已成為傳統(tǒng)的文化將對新的經濟和社會關系的形成和發(fā)展產生巨大的反作用。在領導新社會建設的五年間,列寧不可能不深切感受到文化的影響。因此,在反對官僚主義的問題上,文化問題就成為列寧關注的一個重點。正是在這里,列寧遇到了比體制問題更大的困難。
十月革命后,列寧對文化問題的關注首先針對的是經濟建設,而非官僚主義問題。在這個時期,他關注的主要是狹義上的文化。他指出:“恢復工業(yè)不可能在舊基礎上實現,因為工業(yè)必須在現代技術基礎上恢復。這就是說,要使工業(yè)電氣化,要提高文化。為了建設電站,需要將近10年的工作,而且這是一項要求有更高的文化和覺悟的工作?!雹凇读袑幦返?8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76頁。內戰(zhàn)過后,列寧開始從文化層面思考官僚主義問題。在1921年全俄政治教育委員會第二次代表大會的報告中,他提出:“現在擺在我們面前的是文化任務”,“提高文化水平是最迫切的任務之一”③《列寧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95頁。。在1922年2月俄共 (布)第十一次代表大會上,列寧進一步強調文化的重要性,他提出:“我們有足夠的手段來取得新經濟政策的勝利,包括政治的和經濟的手段。問題 ‘僅僅’在于文化!”④《列寧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03頁。在列寧的思想中,與官僚主義相關的文化問題,既有狹義的,也有廣義的文化。
就狹義文化而言,列寧認識到,俄國人民總體文化水平較低,還存在大量文盲,他們無法理解蘇維埃制定的反官僚主義法律,更難以選拔出可堪一用的管理人員。列寧說:“我們距離普遍識字還遠得很,甚至和沙皇時代 (1897年)比,我們的進步也太慢?!雹荨读袑幦返?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56頁。在俄共 (布)第十一次代表大會上列寧提到:“這里沒有罪犯,只有混亂和瞎忙。誰都不會辦事,誰都不了解究竟應當怎樣處理國家事務?!雹蕖读袑幦返?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02頁。在 《寧肯少些,但要好些》一文中列寧提出了蘇維埃機關需要兩種人才,但是這兩種人才極度匱乏:“第一,是一心為社會主義奮斗的工人。這些人受的教育是不夠的。他們倒是想給我們建立優(yōu)秀的機關。但是他們不知道怎么做。他們無法辦到。他們直到現在還沒有具備建立這種機關所必需的文化修養(yǎng)。而做這件事情所必需的正是文化。在這里,蠻干或突擊,機敏或毅力,以及人的任何優(yōu)秀品質,都是無濟于事的。第二,是有知識的、受過教育和訓練的人,而我國比起其他各國來這種人少得可笑?!雹摺读袑幦返?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79頁。文化水平低下已經成為制約蘇維埃政權發(fā)展的因素之一。
以蘇維埃法律的實施為例,列寧發(fā)現,囿于人民群眾和公務人員的文化水平,即使有了對付官僚主義的法律也難以奏效。他指出:對于蘇維埃的法律,“不僅農民不會利用,就連相當多的共產黨員也不會利用蘇維埃的法律去同拖拉作風和官僚主義作斗爭,或者去同貪污受賄這種道地的俄國現象作斗爭……因為這一斗爭單靠宣傳是搞不成的,只有靠人民群眾的幫助才行。我們的共產黨員至少有一半不會進行斗爭,且不說還有一些人妨礙斗爭”①《列寧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97頁。。正是因此,列寧認為國家公職人員的管理水平 “糟透了;低于資產階級的文化”②《列寧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25頁。。
為解決文化水平不高、能力不強的問題,列寧提出了一系列相關對策,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是提高人民群眾的文化水平,二是提高國家公職人員的管理水平。
對人民群眾的文化水平的提高來說,重要的是大力發(fā)展教育事業(yè),這當中,重點是增加教育經費和提高教師待遇。列寧提出:“首先應當削減的不是教育人民委員部的經費,而是其他部門的經費,以便把削減下來的款項轉用于教育人民委員部。在今年這個糧食供應還比較不錯的年份,不要再舍不得增加教師的面包配給額了。目前在國民教育方面所做的工作,一般說來,范圍并不算太窄。為了推動舊的教師們前進,吸引他們來執(zhí)行新的任務,使他們注意教育學一些問題的新提法,注意宗教之類的問題,我們做了很不少的工作。但是我們沒有做主要的事情。我們沒有關心或者遠沒有充分關心把國民教師的地位提到應有的高度,而不做到這一點,就談不上任何文化,既談不上無產階級文化,甚至也談不上資產階級文化。”③《列寧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57頁。列寧認為,教育發(fā)展必然有助于人民群眾參與到反官僚主義的斗爭中去。
對于公職人員,列寧倡導要主動學習。國家公職人員的文化水平稍高于普通人民群眾,但是如何管理國家,他們的水平是遠遠不夠的。列寧要求他們不斷學習,以更好地勝任管理崗位。他在 《寧肯少些,但要好些》中提出:“為了革新我們的國家機關,我們一定要給自己提出這樣的任務:第一是學習,第二是學習,第三還是學習?!雹堋读袑幦返?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80頁。具體來說,列寧認為應當向專家學習,研究理論,國家公職人員要 “在高度熟練的專家和在各部門都有很高威信的工農檢查院成員的幫助下,年復一年地學習國家管理的課程”⑤《列寧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43頁。,“他們的工作范圍包括研究理論,即研究如何組織他們將要去做的工作的理論,也包括在老同志或勞動組織高級研究所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的實習”⑥《列寧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85頁。。
對于那些擔任領導職務的公務人員,列寧認為他們應具備全面的綜合能力,包括行政管理與科學修養(yǎng),而且 “必須把這兩種素質結合起來”⑦《列寧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46頁。。列寧同時提出,更重要的不是行政能力,而是豐富的科學技術知識,“這種機關的領導人不能不是在技術方面具有豐富經驗和多種科學修養(yǎng)的人。這種機關的行政管理力量實質上應當是輔助性的”⑧《列寧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47頁。。他一再強調:“領導國家計劃委員會的人應該是這樣的人,他是有科學修養(yǎng)的人,也就是在技術或農藝方面有修養(yǎng)的人,在技術或農藝方面有幾十年實際工作的豐富經驗。我想這種人應當具有的主要不是行政才能,而是吸收人才的廣泛經驗和能力?!雹帷读袑幦返?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45頁。
列寧清醒地認識到,無論人民群眾文化水平的提高,還是公職人員管理水平的提高,都需要久久為功。正如列寧在全俄蘇維埃第十次代表大會上指出的:“問題正在于整個文化,而提高文化需要好多年。”①《列寧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25頁。
在反官僚主義問題上,克服廣義上的文化障礙無疑是最難的。對此,列寧經歷了一個認識過程。如前所述,針對新生蘇維埃政權中的官僚主義問題,列寧曾認為是混入新政權的舊官僚、不得已聘用的舊專家等帶來的舊制度的遺毒。建設中的新政權吸收了大量的工人和農民代表,但官僚主義問題不僅沒有克服,且有愈演愈烈之勢,這使列寧的探索進入了更深的水域——俄羅斯國民的基本素質和傳統(tǒng)文化。大致1921 年底,列寧的這個認識就比較明確了。他在 《新經濟政策和政治教育委員會的任務》的報告中說:“在任何一次深刻的政治變革以后,人民需要用很長時間來消化這種變革……在解決了世界上最偉大的政治變革的任務以后,擺在我們面前的已是另一類任務,即可稱為 ‘小事情’的文化任務。必須消化這個政治變革,使它為人民群眾所理解,使它不致僅僅是一紙宣言”②《列寧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94頁。;“文盲固然應當掃除,但僅僅識字還不夠,還要有能教人們同拖拉作風和貪污受賄行為作斗爭的文化素養(yǎng)。拖拉作風和貪污受賄行為是任何軍事勝利和政治改造都無法治好的毛病。說實在的,這種毛病靠軍事勝利和政治改造是治不好的,只有用提高文化的辦法才能治好?!雹邸读袑幦返?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97-198頁。
在上述報告之后不久,列寧指出,在文化問題上真正令人窒息的是在農民、工人和知識分子身上普遍存在的某種國民性——盡管列寧沒有使用這個詞。1922年3月,在全俄五金工人代表大會共產黨黨團會議上的講話中,列寧說道:“我們確實處于大家沒完沒了地開會、成立委員會、制定計劃的狀態(tài)之中,應當說,這是很愚蠢的。在俄國生活中曾有過這樣的典型,這就是奧勃洛摩夫。他總是躺在床上,制定各種計劃。從那時起,已經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了。俄國完成了三次革命,但奧勃洛摩夫們仍然存在,因為奧勃洛摩夫不僅是地主,而且是農民,不僅是農民,而且是知識分子,不僅是知識分子,而且是工人和共產黨員。只要看一下我們如何開會,如何在各個委員會里工作,就可以說老奧勃洛摩夫仍然存在?!雹堋读袑幦返?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2-13頁。在這個時期,奧勃洛摩夫是列寧著述中出現頻率極高的一個名字。如在一封致人民委員會副主席瞿魯巴的信中,列寧說:對于布置的工作 “如果不注意、不督促、不檢查、不拿三根鞭子抽打,在我們這可惡的、奧勃洛摩夫式的風氣下,兩個星期就會 ‘松下來’”⑤《列寧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88頁。。再比如,1922年2月在致總檢察長庫爾斯基的信中列寧說:“沙皇時代是根據勝訴的百分比來撤換或提升檢察官的。我們從沙皇俄國學到了最壞的東西,也就是簡直要把我們窒息死的官僚主義和奧勃洛摩夫習氣,可是高明的東西卻沒有學到手?!雹蕖读袑幦返?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26頁。
上述以及前述列寧的議論中反復提到的奧勃洛摩夫,是俄羅斯文學史上一個著名的文學形象。從19世紀20年代至50年代,普希金、屠格涅夫、赫爾岑、萊蒙托夫、岡察洛夫等文學大師,先后塑造過一類被稱為 “多余人”的形象。某種意義上,“多余人”是俄羅斯民族性格的化身。岡察洛夫的長篇小說 《奧勃洛摩夫》的主人公奧勃洛摩夫,是一位出身貴族的官吏,身上帶有俄國官僚的典型氣質——渙散性。慵懶懈怠、無所作為和因循守舊是他的性格和行為的標配。列寧在其一生的著述中曾無數次談及奧勃洛摩夫習氣,尤其在晚年談及蘇維埃政權中的官僚主義問題時更是頻頻提及,足見這一形象對俄羅斯國民性之概括的廣度和深度。當官僚主義問題植根于某種民族習氣時,其解決之難,對任何人、任何政黨都是最大的挑戰(zhàn)。
當然,奧勃洛摩夫習氣只是俄羅斯廣義文化的一個方面。在列寧的著述中,以下兩方面也是官僚主義盛行的重要文化背景。
其一,民主意識缺失。民主意識的缺失和農奴制關系緊密。俄國農奴制出現于16-17世紀,這種經濟制度使農民在人身、財產、擇業(yè)、社會保障等各方面全方位依附于地主。在農奴制度下,俄國人民 “處于愚昧無知、毫無權利的境地”①《列寧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85頁。,過著 “貧困的、逆來順受的、不文明的生活”②《列寧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33頁。。長期的壓迫養(yǎng)成了一種漠視個人權利、依附他人的心理,使得人民參與反官僚主義監(jiān)督工作的積極性不強:“關于工農檢查院,連一句話也聽不到。我也沒有聽到有哪個區(qū)吸收工人和農民來做這件事情?!雹邸读袑幦返?0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7頁?!斑@種情形不但在鄉(xiāng)村中看不到,就是在城市里,甚至在兩個首都也看不到! 甚至在那些叫喊反對官僚主義叫喊得最多的地方,往往也不會行使這種權利?!雹堋读袑幦返?1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6頁。
其二,政治心理扭曲。沙皇專制制度在俄國根深蒂固。在1906 年俄國第一屆杜馬選舉中,市民大多數都將選票投給了力主保存沙皇制度的立憲民主黨,“甚至在個別省份里,立憲民主黨的支持率達到了70%~80%”⑤[俄]謝·鮑里索夫娜、[瑞典]托·羅爾夫:《20世紀初俄國民主文化的濫觴》,張廣翔、劉顏青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年版,第113頁。。立憲民主黨在選舉中的成功表明,沙皇不僅在農民心中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在市民心中同樣重要。這種情形,甚至在1917年二月革命后也沒有根本改變,“很多農民和士兵不明白共和制和君主制的區(qū)別”,軍隊中還有 “我們要選舉沙皇”的口號⑥參見姚海:《俄國革命》,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559頁。。
極端崇拜沙皇,使得俄國人民排斥其他權威,因此對官員缺乏信任。列寧指出:“千百年來,國家都是壓迫人民和掠奪人民的機關,它留給我們的遺產是群眾對國家的一切極端仇視和不信任”⑦《列寧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65頁。;以至于 “千百萬人習慣于把中央政權看作強盜、地主和剝削者,對中央根本不信任”⑧《列寧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13-414頁。。這種仇視導致他們對政治極端冷漠,但是又不妨礙他們對直接打交道的官員和頂頭上司畢恭畢敬。列寧對此指出:“在尊敬上司,遵守辦文的形式和禮節(jié)上,我們的 ‘革命性’往往被最腐敗的因循守舊的習氣取而代之了?!雹帷读袑幦返?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87頁。俄國人民特別是農民的這種傳承已久的政治心理,給官僚主義問題的解決帶來巨大困難。
在克服文化傳統(tǒng)的消極影響的努力中,歷史給予列寧的手段是極為有限的。在當時的條件下,列寧認為一個重要的途徑是建立合作社,這不僅有經濟意義,而且有政治意義,其顯著的政治意義在于它可以用于反對官僚主義。列寧在1920年2月的一次報告中提出:“使合作社成為同舊資本主義國家遺留下來的官僚主義進行斗爭的極重要的因素,這也是我們提出的最重要的任務之一。我們在我們的綱領中也把反對官僚主義列為一項最重要的任務。我們將用各種辦法在各機關進行這一斗爭,其中辦法之一就是把合作社聯合起來,就是不要再面向合作社內的資產階級上層,而要面向應獨立進行合作社建設的真正的勞動群眾?!雹佟读袑幦返?8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12頁。
十月革命前,列寧設想的無產階級專政的政治體制是沒有官僚和官僚制度的。革命勝利約一年半之后,蘇共在新的黨綱中正式承認: “官僚主義在蘇維埃制度內部部分地復活起來?!雹凇短K聯共產黨代表大會、代表會議和中央全會決議匯編》第一分冊,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535頁。此后的歲月里,列寧同官僚主義進行了頑強的斗爭,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列寧努力的結果并不理想。列寧去世后,官僚主義問題在蘇聯不僅沒有被克服,反而惡性膨脹了起來,最終成為蘇聯解體的因素之一。但無論如何,列寧反官僚主義的理論和實踐都是對社會主義政治建設有極大益處的政治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