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艷明
(烏魯木齊職業(yè)大學 教師培訓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2)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chuàng)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tài)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盵1]這是新課程改革對課堂教學的要求,也是建立課堂新型師生關系,保證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 當今時代重視教育的民主化,強調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以促進學生的發(fā)展為中心。每個人的發(fā)展都受到多種復雜因素的影響,有其各自的特點和歷程,具有個體差異性。教學活動只有建立在學生現(xiàn)有發(fā)展水平的基礎上,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才能促進學生的差異化發(fā)展。在高職語文課堂教學中,同一個班級的學生有的學習態(tài)度積極,有的被動消極;有的表達能力強,有的理解能力強,有的應試能力強;有的擅長聽說,有的長于朗讀;有的喜歡獨立完成學習任務,有的愿意參與小組集體合作,這些差異對學生語文課堂學習效果會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面對學生的諸多差異,教師要在教學內容、組織形式、教學手段等方面采取相應的教學策略,以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
“差異教學”是指研究集體課堂教學中立足于學生個性的差異,滿足學生個別學習的需要,以促進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得到充分發(fā)展的教學。[2]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就對個體差異進行過研究 。孔子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通過聽其言、觀其行的方法,發(fā)現(xiàn)不同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不同的表現(xiàn)。[3]他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觀念,即根據(jù)學習者的具體情況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20世紀50年代對個體差異的研究涉及能力、個性、情感以及個人與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受到人們的普遍重視。60年代,隨著動機理論研究的深化,學者對人的個體差異的研究由單純的心理差異向社會性差異轉變,由微觀個體差異向宏觀個體差異轉變,具有積極的教育學意義。70年代,對元認知的研究,解釋了學生學習的差異性、個體差異的形成與發(fā)展在個體發(fā)展中的重要意義。90年代以來,各學科研究縱橫交叉,對個體差異的研究進一步微觀化和綜合化,研究者從環(huán)境與人相互作用的新視角解釋人的個體差異的形成與發(fā)展。近年來,差異教學在諸多教學理論和實踐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fā)展,成為一種備受關注的教學理念。目前,關于個體差異的研究仍然是心理學、教育學中的一個熱點問題,學習風格、內部動機、認知方式等個體差異變量逐步受到了人們的重視。[4]在教育教學中討論個體差異的主要目的是為教學服務,對提高課堂教學效能具有巨大的實踐意義和理論價值。
個體差異,也稱個別差異或個性差異,是指個人在認識、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動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相對穩(wěn)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生理特點。[5]個體差異因素包括學習動機、性格、學習策略、學習風格、學習能力等。在高職院校語文課堂教學中,同一班級的學生不同個體之間存在著諸多差異,不可避免地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語文課堂教學的過程和結果,成為影響教學活動的重要因素。教師只有充分了解學生的行為特點、學習能力、心理活動等差異,才能更好地根據(jù)不同學生的不同情況組織教學,實施有針對性的、有差異的教學策略,最終使學生得到全面發(fā)展。
學習動機是學習的動力系統(tǒng),對學習活動起著發(fā)起、定向、調節(jié)作用,與學習目的密切相關。動機分為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內部動機是人們因對某項活動本身感興趣所產(chǎn)生的動機,這種動機強烈、持久,是學習的真正動力。在高職語文課堂教學中,內部動機強烈的學生往往課堂表現(xiàn)積極,樂于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主動接觸老師和學生,敢于大膽地對某一問題提出自己的觀點,用所學的知識進行交流討論。因此,這類學生能夠獲得較多的表達機會,語文綜合能力提高較快。而有的學生學習依賴于外部動機,外部動機是受外部因素影響而產(chǎn)生的動機,如受到表揚、通過考試或獲得某種物質獎勵等。外部動機不穩(wěn)定,依賴外部動機學習的學生,對語文課堂內容的學習興趣是暫時的,對語文課程學習沒有明確的預期目標,難以保持一以貫之的學習熱情。學習動機的不同決定著學生愿意為語文學習付出多少努力、花費多少時間、投入多少精力。
性格是個人穩(wěn)定的態(tài)度體系和相應習慣了的行為方式的結合,是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逐步形成的穩(wěn)定的個體特征。[6]性格分為內向型和外向型。性格外向的學生活潑開朗、興趣廣泛、善于交際,在語文學習方面表現(xiàn)為自信、大膽,不怕出錯,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活動,表達能力強,易于適應環(huán)境,進步很快。而性格內向的學生安靜、愛思考、富于想象、害羞,對課堂教學的參與意識較弱,不善交際,不愿意主動表達自己的思想。盡管性格內向的學生在學習中具有獨立思考、主動探究精神,但語文課堂中性格外向的學生表現(xiàn)出的自信大方、樂于表達、不怕犯錯等特征,對實踐性很強的語文學習也有較大幫助。
學習風格是學生在學習情景中持續(xù)一貫的、偏愛的帶有個性特征的學習方式,是個性化的學習策略和學習傾向的總和。學習風格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因人而異,具有持久的穩(wěn)定性,一般不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也很少因學習環(huán)境、學習內容的變化而變化。學習風格沒有好壞對錯之分,只有認知方式的不同,學生在相同的學習時間、地點,使用相同的教材,師資條件也相同的情況下,學習效果卻可能大相徑庭,其根本原因是認知方式存在著個體差異。認知風格是學習風格的核心與基礎,認知風格分為場依存型和場獨立型,其各具獨特特征。在語文課堂學習中,場依存型的學生易受他人暗示,其學習努力程度往往受外來因素的影響,擅長在自然的語境中有意識地通過語文實踐活動獲得語文綜合素養(yǎng),思辨能力和表達能力提高較快。而場獨立型的學生在學習中一般有較強的個人定向,他們個性獨立,勇敢自信、自尊心較強,善于借助課堂,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對語句、課文的理解、語法句型的操練,或通過其他正規(guī)的學習方式掌握語文知識。場依存型的學生移情程度高,富于同情心,為他人著想,因而善于交際,擅長在合作交流過程中學習語文知識;而場獨立型的學生更擅長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些特殊的語言結構和有意識的語言學習形式上,如分析篇章、演繹語法和寫作練習等,掌握語言文字的能力較強。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生運用適合自身的、恰當?shù)膶W習策略都能夠顯著提高學習效率。
學習能力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具備的一種自然的、天生的能力,這種能力因人而異,是一種可能發(fā)展出來的潛在能力。認知性學習能力和交往性學習能力是最重要的兩種能力,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這兩種學習能力存在較大的個體差異。認知性學習能力指學習者在掌握知識過程中的智力和其他多種能力表現(xiàn),認知性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在預習聽課、作業(yè)復習、考試檢索及組織學習活動等方面效率較高;交往性學習能力是個體在學習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旨在保證個體與他人友好相處、相互促進、共同發(fā)展的各種能力的綜合。交往性學習能力主要表現(xiàn)為師生交往能力和生生交往能力。傳統(tǒng)語文教學往往只重視學生的認知性學習能力,忽視學生的交往性學習能力,實際上語文課堂教學活動是認識活動與交往活動的統(tǒng)一,組織豐富多樣的課堂交往活動能夠提高學生交往性學習能力,擴大學生交往的范圍,提高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學生在交往活動中認知性學習能力也在不斷增強。
我國著名學者華國棟認為,差異教學要積極關注學生特點和個體發(fā)展的需要,在注重共性的基礎上積極關注個性發(fā)展。因此,教師要將學生看成是有個性的學習者,要承認、接納和正確對待學生之間的差異,不以同一標準要求所有學生,要通過改變教學的方式、速度或者類型,運用不同的教學策略,以適應學生的學習風格、興趣和學習需要,使每位學生都能在自己現(xiàn)有的基礎上得到最大可能的發(fā)展。
深入分析每一位學生的情況,理解和重視學生之間的差異,是教師有效處理課堂教學中學生個別差異的前提。高職院校學生語文課程的學習起點參差不齊,部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不強,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探究性有待提高,知識基礎、學習能力和認知方式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這些差異是客觀存在的。首先,教師在開展語文課堂教學之前,可以通過師生之間交流、觀察學生平時表現(xiàn)等,對學生的語文知識基礎、對語文課程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風格或學習能力等差異分布情況有一個總體的把握,理解和善待學生的差異,從學生的差異入手,為每位學生建立個人語文學習發(fā)展檔案,持續(xù)不斷地跟蹤學生的發(fā)展狀況。其次,教師應有意識地觀察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行為表現(xiàn),動態(tài)掌握學生的個體差異狀況,對學生的個別差異相對地給予定性分析,根據(jù)差異的類別判定學生的個別差異是積極的、消極的,還是中性的,以便采取相應的教學策略,有目的地對學生加以引導,做到有的放矢。第三,借助學生的語言表達深入了解學生的興趣、性格等方面的個體差異。語言是架構語文知識、信息大廈的建筑材料,也是語文課堂教學中充分表現(xiàn)學生單個個體所具備的特點、個性和思想的主要載體。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的語言表達來了解學生的學習興趣、語言風格、學習能力等方面的差異,將差異性教學的相關理論與語文教學實踐充分融合,不斷地調整語文課程結構,優(yōu)化語文課堂實踐教學,使課堂教學適應學生的差異特點。第四,教師還應該讓學生有意識地了解自己,主動將個體因素與個人語文學習過程相適應,將個體的發(fā)展由“自發(fā)”上升到 “自覺”,成為自我教育的主體,使語文學習境界由“讓我學”上升到“我要學”,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學習動機是推動學生學習、達到學習目標直接的、主觀的心理驅動力,是形成個體差異中靈活性最大、可塑性最強的因素。因此,語文教師在教授語文知識的同時,要注重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首先,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針對性地進行語文學習目的的引導。通過語文課程教學內容的新穎設計和引人入勝的生動講解,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積極性,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的,端正學習態(tài)度,確定近期和遠期目標,激發(fā)其學習動機。其次,通過豐富的課堂活動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利用學生的差異組織合作探究、在線測試、小組討論、問題搶答等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充分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功能與心智活動,為每一位學生搭建表現(xiàn)、施展才能的舞臺,讓學生的個體差異性能夠得到良好的發(fā)揮和釋放,從而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并主動對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行監(jiān)控、調節(jié)與評價,學生有較多機會享受成功的快樂,學習興趣更加濃厚,進而產(chǎn)生一種良性循環(huán),激勵他們進一步學習,增強自信心,不斷鞏固學習動機。再次,正確評價、適時鼓勵、及時反饋,以強化學習動機。學生的學習動機一旦被激發(fā),教師可以通過客觀評價學生的學習成績,適當?shù)乇頁P鼓勵以及適時反饋學習結果,及時肯定學生的進步,消除學生的自卑心理,激發(fā)學生的上進心、自尊心和榮譽感,提升其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進一步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
教學目標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預設達到結果的標準,在課堂教學中起著導學、導教、導測的多重功能,教學目標制約著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向,同時也影響教學的質量和效率。教學目標的設定應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鍛煉學生的思維,體現(xiàn)學生的差異要求、差異水平和差異傾向。學生存在差異性,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時要將單一的目標變?yōu)殪`活多層次的目標,可以將教學目標從基礎、提高、發(fā)展三個層次進行分類設計,結合各個層次學生的實際情況,幫助學生確定與教學目標對應的學習目標,以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挑戰(zhàn)自我現(xiàn)有水平,實現(xiàn)知識重構,獲得成功。差異化教學體現(xiàn)在語文教學目標上,就是在達到教學的基本要求之后,使有特長、有能力的學生,充分發(fā)揮個人特長,提高個人能力,得到更充分的發(fā)展。教師在制定活動目標時,要根據(jù)學生現(xiàn)有的語文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設置目標任務,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接近其自身能力水平的學習任務和學習機會。比如在講授五年制高等職業(yè)教育教材·文化課系列《語文》(第三冊)的《邊城》(節(jié)選)這一課時,給學習能力弱的學生制定的目標是:自讀課文,找出課文中描寫環(huán)境的句子,說說邊城人民生活的環(huán)境是怎樣的;給學習能力中等的學生制定的目標是:快速瀏覽課文,找出描寫翠翠的語句,并用幾個詞概括翠翠的形象特點;給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制定的目標是:課文多處寫到“唱歌”,這樣寫有什么作用?教師活動目標的設置要在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內,即學生通過學習能夠達到的目標,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桃子。如在講授《老王》這一課時,教師由淺到深設計三個層次的問題:(1)文中最能打動你的是哪個片段?在這個片段中打動你的又是哪些細節(jié)?(2)文中寫了“三送”,作者每次都是怎樣的態(tài)度?說說這“三送”與作者的“愧怍”之間的關系?(3)你是如何理解“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這句話的。這三個問題難度和復雜程度不斷遞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討論,也可以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能力和意愿選擇回答不同的問題,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主動參與學習。如果學生回答出了前一個問題,教師不失時機地予以表揚并鼓勵其嘗試思考回答下一個問題,以激發(fā)其探究欲望,最大限度地發(fā)掘學生的學習潛能,促使學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發(fā)展。學生通過參與與其水平相當或具有挑戰(zhàn)性的問答活動,既完成了對課文的理解,又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有助于學生建立起語文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心,激發(fā)對語文學習的內驅力。
學生是教學的出發(fā)點和依據(jù),也是我們選擇教學內容的出發(fā)點和依據(jù)。差異教學的基本思想就是要根據(jù)學生的差異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根據(jù)差異的類型、性質提供不同的教學內容,即允許不同基礎的學生在學習內容上有深淺、廣狹程度上的差異。比如教師在講授重點詞匯、課文內容時,可以以PPT 幻燈片的形式展現(xiàn),并且輔以語音、文字進行說明。此時,提供給學生兩個或兩個以上平行的學習任務,讓學生根據(jù)自身程度選擇要完成的任務,擅長形象記憶的學生完成識記字詞、聯(lián)系上下文體會優(yōu)美的字、詞、句、段在課文中的意思、作用等任務,理解力強的學生在閱讀理解的基礎上歸納課文的主題思想,學習上主動鉆研的學生則完成由課文內容拓展的有一定難度的學習任務。平行任務與學生差異化的發(fā)展相適應,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和動機,實現(xiàn)“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發(fā)展”。在完成平行任務的過程中,教師要隨時監(jiān)控學生與學習任務之間的匹配程度并在必要時加以調整。如場獨立型的學生善于有意識地學習語言文字,能準確地理解、記憶有關課文的具體細節(jié),教師可以安排其完成找尋語義線索、跳讀尋找具體信息、分類及填補信息差等任務;場依存型的學生擅長把握文章的總體框架結構與基本思想,教師則安排其完成語言技能的綜合訓練、熟練技巧、復述課文內容以及略讀等學習任務。再如,有的學生喜歡獨自學習,而有的學生喜歡結伴集體學習;有的學生喜歡競爭的學習環(huán)境,有的學生則喜歡在沒有壓力的合作環(huán)境下學習。因此,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既要安排學生需要獨立思考完成的自主學習任務,還要安排小組合作、互相討論共同完成的合作任務。
要滿足學生的不同需要,就要有差異的、多元化的教學方式來適應學生的各種差異,滿足和實現(xiàn)學生的發(fā)展。語文課堂上,除了傳統(tǒng)的講授法、講練結合法、演示法等教學方法,還可以嘗試運用任務驅動法、小組合作、情境創(chuàng)設、自主學習、角色扮演等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實踐探究。多種形式的小組合作學習是語文課堂差異教學采用的主要教學組織形式之一,小組合作學習可以根據(jù)需要彈性分組,采取同質分組與異質分組相結合、不同準備水平的學生合作探究等形式,以學生活動為基本單位,適應學生在不同階段的學習興趣、知識準備、學習風格等差異。在活動中,活潑、開朗的學生往往善于運用場依存性的認知方式較快地融入環(huán)境,主動表達交流,在合作交流中有意識地學習語文知識,交際能力提升快;而性格文靜、內向的學生善于運用場獨立型的認知方式,主動傾聽、善于比較、梳理,因而分析歸納能力提升較快;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在接受能力強的同伴幫助時,也可以運用自己較強的其他能力在小組中發(fā)揮作用。小組成員可共享集體智慧,從多樣的分組安排與學習活動中進行差異互補,獲得多種經(jīng)驗,學生在這種合作學習氛圍中更能發(fā)揮集體力量,突破自身局限,真正實現(xiàn)每位學生應有的發(fā)展。小組合作學習順應學生個性和學習風格,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不同的學習任務,有效完成語文知識的建構,促進學習效果達到最大化。
學習者的差異與周圍環(huán)境密切相關,尊重學習者的差異,促進學習者的健康發(fā)展,需要營造一個民主和諧的教學環(huán)境。[6]課堂是學生掌握知識和提高能力的主要場所,良好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對促進學生的發(fā)展、提高教學效率有重要作用。差異化語文課堂教學設計要以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和學習動機為立足點,營造師生自我、相互感覺安全和諧的教學環(huán)境。首先,教師要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教師在承認學生的個性和個體差異的前提下,把學生個體差異作為一種教學資源,在教學語言、體態(tài)和評價上傳達鼓勵和肯定的訊息,使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注,產(chǎn)生積極情感,化消極被動為積極主動,增強克服困難的信心。其次,教師要謹慎對待學生的差異,平等對待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分組和平行任務分配時,盡可能讓學生自由選擇和自行匹配,以保護和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促進其提升自我成就目標。第三,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設樂于表達的真實場景。生動的語文課堂教學要能再現(xiàn)真實的生活場景,適應現(xiàn)實生活的需要。教師根據(jù)教材特點,結合每一單元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多種現(xiàn)實生活場景,給學生提供運用語言的材料,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爭論辯論、小組合作學習等多種學習方式,展開觀點間的交鋒、思想上的碰撞和方法上的互鑒,自由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實現(xiàn)真正的差異共享和交往對話,促成意義的生成。第四,教師要立足學生的差異,妥善安排好課堂集體活動、個別任務的時間和匹配,提高學生語言運用、表達的交際欲望,盡可能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成功體驗,激發(fā)不同層次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使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獲得成就感,促進學生最大限度的發(fā)展。
差異教學是基于學生準備水平、興趣和學習風格的理念,通過運用多種教學策略來保證教學內容、過程和成果適于學生準備水平、興趣和學習風格。[7]差異教學提供了重建課堂教學的契機,有助于教師教學行為的改變和教學觀念的更新[8],是當代基礎教育改革領域一種重要的教學理念[9]。教師是差異教學策略有效實施的關鍵因素,教師要不斷提升開展差異化教學的組織和實施能力,將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作為語文教學活動的起點,既面向全體學生,又關注個體,既重視利用差異,又適應學生個別差異,關注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為不同學生的語文課程學習需要提供豐富的學習材料,尋求積極的差異教學策略,滿足學生學習多樣化和個性化的需求,不斷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使學生在自己最擅長的、最感興趣的潛在能力上進入最佳狀態(tài),使語文課堂發(fā)生變革,使每位學生在每一節(jié)課都能獲得成功的喜悅,讓他們的智慧和才能在各自可能的條件下獲得充分、自由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