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互聯(lián)網發(fā)展研究中心主任 田麗:設計直播劇本,表面上看是直播行業(yè)競爭激烈的結果,但事實上跟平臺的經營模式密切相關。很多用戶對社交媒體平臺的期待是看別人分享生活,但是這種被導演的生活并不是真實生活的記錄,而是平臺為流量變現進行的商業(yè)行為。用戶以為主播是在分享生活,而主播和商家其實是在做廣告。雙方的期待不一樣,而主播利用用戶的認知誤區(qū)進行了營利活動,可以說就是一個欺詐性質的行為。網絡直播間容易出現虛假宣傳問題,可以說也是這個原因。
用行業(yè)監(jiān)管的方式把有別于記錄生活的部分直播標識出來,可能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普通網友可能沒有能力從一大堆信息中甄別出廣告信息,因此,解決這個問題主要靠行業(yè)監(jiān)管和平臺自律。如果我們網民需要做點什么的話,應該是加入到對平臺的監(jiān)管隊伍當中去。發(fā)現可能涉嫌虛假宣傳的直播間,要勇于舉報。
(來源:央視網)
媒體評論員 鄭巖:互聯(lián)網技術飛速發(fā)展、普及,以短視頻為代表的自媒體已經深深地嵌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一方面,它加速了信息傳播,極大推動了不同人群之間信息的交流、互通。但同時,也為某些心術不正之人提供了可乘之機。必須要引起警惕的是,目前互聯(lián)網平臺上以虛假擺拍、夸大渲染以煽動社會情緒獲取流量的案例有上升趨勢。有的人刻意炒作社會矛盾,挑撥公眾對立情緒;有的人則利用人們的善良和共情心,肆意放大某些群體的困難和生活不易,在瘋狂收割流量的同時,也造成公眾之于某些行業(yè)極為不利的社會輿論環(huán)境,不僅干擾了社會經濟發(fā)展,更嚴重擾亂了社會心態(tài),扭曲了人心。
對利用、挑動社會對立情緒來博取流量的擺拍、“賣慘”行為,必須要零容忍。除了國家層面的治理措施以外,普通公眾還應該堅信:善良與共情,是人性根本。不能因遭到刻意“賣慘”內容的戲弄而喪失人之為人的東西。
(來源:中國青年報)
媒體評論員 文心衣:對那些指向帶貨的“悲情”故事,網友要進一步增強鑒別力和判斷力,多些警惕。這并不是要排斥愛心,而是因為,只有建立在事實基礎上的愛心,才能夠真正惠及需要幫助的人。否則,就很可能會好心辦壞事。越是明顯的煽情“賣慘”,越要客觀理性看待,同時要積極通過各種渠道核實真相,遇到虛假信息也應積極舉報。只有各方齊心協(xié)力,方能徹底鏟除“賣慘營銷”的生存土壤,還網絡空間以真實和真誠。
目前農產品領域之所以會成為“賣慘營銷”的重災區(qū),這背后或許也顯現出我們的農業(yè)其實依然未能真正擺脫較弱的抗風險形象。在現實中,從水果到蔬菜,農產品滯銷現象并不鮮見,因此“悲情營銷”才能夠以假亂真,迷惑網友。從這個角度而言也警示我們,全面推進鄉(xiāng)村振興,讓農業(yè)變得更強,重塑大眾傳統(tǒng)印象中的農業(yè)形象,仍需加倍努力。
(來源:中國江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