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晶
(海南大學(xué) 人文學(xué)院,海南 ???570228)
1993年10月,簡本《老子》甲組出土于湖北荊門郭店一號戰(zhàn)國楚墓,與之同出的《老子》尚有乙、丙兩組,總共三組。三組文字包含有今傳本八十一章中的三十二章內(nèi)容,共2046字?!独献印芬粫堑兰医?jīng)典。在古代中國,道家思想與儒家思想并駕齊驅(qū),二者幾乎浸透到中國歷史文化的各個方面,因此研究道家思想發(fā)展脈絡(luò)是認識古代中國、了解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一條重要門徑。如欲對道家思想的發(fā)展脈絡(luò)展開深入研究,無疑當從元典《老子》著手。
《老子》一書,今所見最早的世傳本主要有兩個,一個是舊說為漢文帝時人的河上公所作《道德經(jīng)章句》,一個是王弼《老子道德經(jīng)注》。據(jù)高明先生研究,這兩個傳本實際均為魏晉傳本,后世遂由這兩個傳本形成兩大傳本系統(tǒng)(詳參高明《帛書老子校注·序》)。所以在研究道家思想中,這兩個傳本是人們主要援據(jù)之本。
問題在于,這兩個傳本抄定于魏晉,距離《老子》成書的春秋末期已有六七百年,而且漢字經(jīng)由戰(zhàn)國期間的“異形”,戰(zhàn)國末期的隸變,《老子》祖本由古文傳到魏晉的今文,由于誤識、誤改、抄奪、錯簡、重編等因素影響,不少地方已乖離祖本,人們在利用這兩個魏晉傳本去研究和闡發(fā)老子思想時,肯定有據(jù)訛立說從而做出一些乖離老子思想本真的闡釋。如兩個世傳本之“絕仁棄義,民復(fù)孝慈”句,實際戰(zhàn)國簡本作“絕偽棄慮,民復(fù)季子”,“偽慮”和“仁義”,“季子”和“孝慈”相殊千里,若據(jù)“仁義”“孝慈”以闡釋老子思想,豈不是對老子原初思想的一種歪曲?但是在無法得見《老子》祖本的情況下,人們當時只能據(jù)傳本立說,這是無可厚非的。二傳本之外,北齊時曾于項羽妾塚得一“古本”《老子》,傅奕加以校訂,成《道德經(jīng)古本篇》,然亦因種種原因,今所見傳本經(jīng)文已乖出土?xí)r之真貌。1972 年,長沙馬王堆西漢墓出土了《老子》甲、乙本,這兩個傳本均為漢傳本,與河上公和王弼二世傳本相較,在文字上自然要保持更多原貌,但由于它們均屬用“今文”過錄的傳本,本身也存在一些問題。而在沒有比它更早的古本的情況下,它對于??焙由瞎九c王弼本的價值是自不待言的,高明先生的《帛書老子校注》已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毫無疑問,從郭店楚墓出土的戰(zhàn)國簡本《老子》,比帛書本更早。李學(xué)勤、裘錫圭、李伯謙和彭浩等先生認為墓主下葬時間不晚于公元前300年,那么這些竹簡的抄寫時間,理所當然要更早一些。從這一認識出發(fā),學(xué)者推斷簡本《老子》的抄成時間當約在戰(zhàn)國中期,這樣,簡本《老子》就成為迄今所見最接近《老子》祖本之本,且其用戰(zhàn)國古文寫成,文字未經(jīng)用隸書改換,以之校勘其后諸本,研究《老子》原貌,比帛書本更有價值?;诖耍髡吡D對戰(zhàn)國簡本《老子》進行校注,這有利于重新考訂《老子》的原貌。《老子》一書雖然字數(shù)不多,但內(nèi)涵極其豐富,由于篇幅所限,所以不能在這里進行全部校注。本文僅校注其第九章,并在簡文翻譯的基礎(chǔ)上加以簡析。
戰(zhàn)國簡本《老子》第九章簡文如下:
【說明】此章簡文見于今傳本第二章。
【校注】
(1)智:帛書本及今傳本并作“知”。下句同?!爸恰蓖爸?。、:帛書本及今傳本并作“美”。,《說文》“妙也”,“妙”不見《說文》,段玉裁以為此字當作“眇”,“眇也”謂微小之意??肌稄V雅·釋詁》:“妙,好也?!薄昂谩奔础懊馈币?,如非字謂,則古文以為美字。簡文正用作美?!啊焙單淖中巫鳎啊弊?,《古文四聲韻》引《古老子》“美”字形作,引《古尚書》“美”字形作,與簡文合,知、為美字古文。也:帛書本及今傳本無。亞:帛乙本同簡本,帛甲本及今傳本作“惡”。今傳本“惡”前有“斯”。亞,《說文》:“丑也。象人局背之形?!薄抖巫ⅰ罚骸按藖喼玖x。亞與惡音義皆同。”后世字音字義分化,遂只寫作“惡”。
(2)善:今傳本“善”后有“之為善”。此:帛甲本作“訾”,帛乙本及今傳本作“斯”。按,“訾”用作“此”?!蚌ぁ睆摹按恕钡寐?,二字古音相近?!按恕薄八埂币袅x皆近。其:帛書本及今傳本無。已:帛書本作“矣”?!耙选薄耙印币敉x近,皆為語助詞。
(3)王本、景龍本句首有“故”字,帛乙本自句首殘四字。又:帛甲本及今傳本作“有”。按,“又”通作“有”。“有”字見西周及戰(zhàn)國,如“有疾死于”?!坝帧薄坝小鄙瞎磐`之部匣紐,古音相同,甲骨文即以“又”為“有”,西周初“有”字從“又”分化出來,為求其簡便,仍常用“又”表“有”。亡:帛甲本及今傳本作“無”。之:前后六句中“相”字上,帛書本、慶明、景福、慶陽、磻溪、樓正、室町、彭耜、傅、范、高翿、孟頫本均有“之”字,帛乙本第一處殘,下五處均有“之”字,王本、河上、景龍本無。也:帛書本有,王本、景龍本無。下四句同。
(5)耑:帛書本及今傳本作“短”。按,“耑”通作“短”。“短”字見戰(zhàn)國,如睡虎地秦簡122“辯短長”?!奥Z”“短”上古同隸元部端紐,音近可通。型:帛書本作“刑”,景龍本作“形”,王本作“較”。畢沅曰:“‘形’,王弼作‘較’,陸德明亦作‘較’,并非。古無‘較’字,本文以‘形’與‘傾’為韻,不應(yīng)用‘較’又明矣?!眲熍嘣唬骸鞍浮段淖印吩疲骸L短不相形?!痘茨献印R俗訓(xùn)》曰:‘短修相形?!伞独献印繁疚囊嘧鳌巍c生、成、傾協(xié)韻,‘較’乃后人旁注之字,以‘較’釋‘形’,校者遂以‘較’易‘形’矣。”馬敘倫曰:“‘較’,各本并作‘形’?!墩f文》‘荊’之古文作‘’,則古文‘形’或亦有作‘’者?!场耘c‘’字之‘爻’旁相同?;颉独献印繁咀鳌瑐鲗懨摮伞场?,讀者以為義不可通,加車成‘’,后世‘較’行‘’廢,因為‘較’字矣?!雹俎D(zhuǎn)引自朱謙之《老子校釋》,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9—10頁。按:“型”“刑”假借作“形”?!靶汀弊忠姂?zhàn)國,如信陽楚簡一·〇一“則型至”。“刑”字亦見戰(zhàn)國,如隨縣七五“刑之輪”?!靶巍弊滞沓觯S慎《說文》收此字。“型”“刑”與“形”古音相同,故可借作“形”?!缎⒔?jīng)》:“形于四海?!编嵭ⅲ骸靶危娨??!奔达@現(xiàn)。
(7)音:帛甲本作“意”,與“音”形近而誤。圣:帛書本及今傳本作“聲”?!笆ァ庇米鳌奥暋?。
(8)先:帛書本、遂州、顧、強本作“先”,王本、景龍本等諸今傳本作“前”?!扒啊迸c“先”音義皆近而易字。墮:帛書本作“隋”,今傳本作“隨”。按,“墮”“隋”通作“隨”。“隨”字見戰(zhàn)國,如《古璽匯編》0263“隨”?!皦櫋薄半S”皆從“隋”得聲,三字古音相近。隨,《說文》:“從也。” 也:帛書本作“恒也”,今傳本無。高明注:“……帛書甲、乙本……最后有‘恒也’二字,今本捝漏。它是對前文諸現(xiàn)象的總概述,指明事物矛盾對立統(tǒng)一是永恒存在的。有‘恒也’二字則前后語意完整;無此二字則語意未了,似有話待言之感。再如經(jīng)文本韻讀,‘生’、‘成’、‘形’、‘盈’、‘恒’協(xié)韻,語尾無‘恒’字,則失韻?!雹鄹呙鳎骸恫瘯献有Wⅰ?,中華書局1996年版,第231頁。按,簡本之出,證其論說非是。“恒也”為后世所增;無“恒”并不失韻,“生”“成”“形”“盈”協(xié)耕韻,“和”“隨”協(xié)歌韻。
(11)勿:帛甲本此句殘,帛乙本及今傳本作“物”。“勿”假借作“物”。:帛乙本作“昔”,今傳本作“作”。按,“”疑為“作”之繁文。“昔”通作“作”。“昔”上古隸鐸部心紐,“作”鐸部精紐,二字同部,心、精旁紐,古音相近。而:王、范本“而”前有“焉”。弗:今傳本作“不”。:帛乙本作“始”,敦煌甲、遂州、傅、范本作“為始”,王本、景龍、易玄、邢玄、景福、樓古、磻溪、孟頫、樓正、彭、徽、邵、司、蘇、吳等諸今傳本作“辭”。按,“”“辭”通作“始”?!笆肌弊忠姂?zhàn)國,如《古璽匯編》0330“始”?!啊睆男乃臼÷?,“司”上古隸之部心紐,“始”之部書紐,二字同部,心、書鄰紐,古音相近。“辭”上古隸之部邪紐,與“始”同部,書、邪鄰紐,古音相近。畢沅曰:“古始、辭聲同,以此致異。”勞健曰:“《說文》‘辭’籀文從臺作‘’,夏竦《古文四聲韻》引石經(jīng)‘詞’作‘’,古《孝經(jīng)》‘始’作‘’,蓋二字古文形本相近?!雹苤熘t之:《老子校釋》,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11頁??芍笆肌弊鳌稗o”蓋音、形俱近而致。也:帛乙本及今傳本無。
(12)弗:今傳本作“不”。王本、景龍本在“為而不恃”前有“生而不有”句,簡本、帛書本及其他諸傳本無。志:帛甲本同簡本、帛乙本作“侍”,今傳本作“恃”。按,“志”“侍”通作“恃”。“恃”字見戰(zhàn)國,如侯馬盟書310“敢有恃”。三字皆從“士”得聲,古音相近。
(13)成:帛書本、景龍、敦煌甲、遂州本作“成功”,王本、傅、范等諸今傳本作“功成”。竹簡整理者因此疑簡本脫“功”字。按,考之竹簡此句句式“作而弗始也,為而弗恃也,成而弗居”,“而”前一字,“而”后不算虛詞,皆為兩字,似當無“功”字為是。且“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恃也,成而弗居”三句“而”前后的主語應(yīng)一致,皆為萬物。而:帛書本、王本、范、吳、焦本有,景龍、遂州、傅等諸今傳本無。弗:帛書本、王本同簡本,景龍等諸今傳本作“不”。居:敦煌甲、遂州、傅、范本作“處”。“居”“處”義同而易字。帛書本“居”后有“也”。
(14)天:帛書本及今傳本并作“夫”?!疤臁睉?yīng)是“夫”之誤寫。唯:河上、磻溪、彭、傅、范本作“惟”?!拔ā薄拔痹诖私詾檎Z氣詞。弗:帛甲本脫“弗”字,帛乙本、王本同簡本,景龍、易玄等諸今傳本并作“不”。居:傅、范本作“處”。也:帛書本及今傳本無。下句同。
(15)弗:帛書本同簡本,今傳本作“不”?!胺蛭ǜゾ右?,是以弗去也”的主語仍是萬物,此句譯為既然萬物不以“成”而自居,也就無所謂離不離開“成”的問題。喻圣人順自然而動,不居功,也就不會有得失之感。
通過對戰(zhàn)國簡本《老子》第九章的校注,綜合各方家的高見,該章簡文可翻譯如下: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丑的東西就出現(xiàn)了;都知道善的含義,不善的也就出現(xiàn)了。有和無相互生成,難和易相互形成,長和短相互顯現(xiàn),高和下相互呈現(xiàn),音和聲相互應(yīng)和,先和后相互隨從。因此圣人不任意妄為,以身為范。萬物自然興起而不停留在開始階段,萬物自然生長而不自恃,萬物有所“成”而不以此自居。萬物不以“成”自居,也就無所謂離不離開“成”的問題。
統(tǒng)觀戰(zhàn)國簡本《老子》第九章簡文可知,前兩句講辯證統(tǒng)一的自然哲學(xué)觀。第三句、五句和六句講的是由此類推出來的入世哲學(xué)觀(第四句是插入的比喻句),也就是圣人正確治理社會、治理天下的方法,即順其自然,這里的圣人可解釋為有道德有智慧的統(tǒng)治者。那么由此也可以生發(fā)出第三層含義就是:從處世哲學(xué)的角度講,每個人都可以擁有這種道德和智慧,用它來與人相處,在日常處世中活學(xué)活用辯證統(tǒng)一的思維,做到與自己和諧相處,與他人和諧相處。
換言之,老子以美與丑、善與不善、有與無、難與易、長與短、高與下、音與聲、先與后等互動相生和辯證統(tǒng)一的自然哲學(xué)觀啟示世人:由于人與人之間須相互依存才能存在,因此即使是圣人也須以身為范,不能任意妄為。老子進一步認為,萬物生長有其自然規(guī)律,由此推理,國家運行和社會治理也須順其自然,一旦違反萬物所“成”之道,將會遭到“不成”的反噬。這無疑暗含著規(guī)勸和警示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