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微信上看到一個很有意思的段子:貓喜歡吃魚,貓卻不能下水;魚喜歡吃蚯蚓,魚卻不能上岸。
也許,這就是冥冥中的天意,或者說天道,讓貓不能下水,讓魚不能上岸,給它們的欲望和嗜好劃出邊界,設定禁區(qū),好讓它們的欲望和嗜好不能大到法力無邊,為所欲為,使眾生萬物都有屬于自己的生存權(quán)利和生存空間。
如果把魚和螞蟻放在一起,是魚吃螞蟻還是螞蟻吃魚呢?柬埔寨的一句諺語很好地回答了這個問題:河水高漲時,魚吃螞蟻;河水退潮時,螞蟻吃魚。
柬埔寨這句諺語闡釋的道理是深刻的,它讓我們受到以下幾點啟示:一是每種生物都有自己的適合區(qū)域。魚適合生活在水中,螞蟻適合生活在陸地。二是強弱是相對的。在水中,魚比螞蟻強,魚吃螞蟻小菜一碟;在陸地,螞蟻比魚強,螞蟻吃魚也是小事一樁。無論是魚還是螞蟻,只有找到自己適合的區(qū)域,才能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突顯自己的特長。三是莫去羨慕他人的天堂。水中是魚的天堂,陸地是螞蟻的天堂,每種生物、每個生命都有各自的天堂,不要一見到他人的天堂,就羨慕得要命,否則,他人的天堂可能就是你的地獄。
老鼠是一種十分聰明的動物,面對食物,它們會先派一只老鼠去驗毒:有毒,頂多毒死一只老鼠;沒毒,老鼠們便可共享一番美味了。
那年,我住在鄉(xiāng)下,按照鄰居教給我的方法,一夜之間竟毒死了十幾只老鼠。鄰居告訴我:用一只結(jié)實的小木箱,里面裝上拌有毒藥的玉米,再加以密封,然后小木箱外撒幾粒沒毒的玉米。第二天早晨,我發(fā)現(xiàn)小木箱附近躺著十幾只老鼠的尸體。
原來,老鼠享用了小木箱外幾粒沒毒的玉米后,便瘋狂地去啃咬散發(fā)著玉米香的小木箱,當它們歷盡艱辛咬破小木箱后,面對一箱得之不易的玉米,它們早已把先派一只老鼠去驗毒的事拋到腦后,哄搶著去爭食那些有毒的玉米。
人比鼠聰明,當人歷盡艱辛獲得了來之不易的財富、權(quán)力和地位后,還能保持一份清醒的理智,才是真正的聰明。
說到老鼠,讓我不由想起另一種動物——燕子。朋友說,他家有一窩燕子,據(jù)他觀察,老燕子喂食,都是從一側(cè)的乳燕開始依次喂起。有一只乳燕,起初它排在左側(cè)的最邊上,當它吃完老燕子銜來的食物后,趁老燕子飛出去覓食的機會,它翻過左側(cè)第二只燕子,把自己換到第二的位置,當老燕子覓食回來時,又把食物投進了它的嘴里。這只乳燕如法炮制,它不斷地翻過第三只、第四只、第五只,當越過最右側(cè)那只乳燕時,不幸掉出了窩外,落在地上摔死了。
聽著朋友的講述,我好像不是在聽他講一只燕子,而是在講一個人,一個投機取巧的人。投機取巧,可以讓你以最少的時間、精力和付出,獲得最多的利益。偶爾的投機取巧,可能會讓你從中得到某些實惠,但一而再、再而三地投機取巧,只會讓你在人生之路上摔得很慘。
生存是有邊界的,無論是動物還是人,如果超越了自身的邊界,便是災難的開始。
(源自《黃小平小品文》,田龍華薦稿,有刪節(jié))
責編:潘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