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祎明
夜航航班上看不到地中海的浩渺煙波,于是我閉目睡去。不知過了多久,飛機下降的氣壓變化將我從夢中喚醒,朦朦朧朧中,我望向舷窗之外閃爍的燈光,那是開羅,埃及和整個北非的心臟。此刻,法老、木乃伊、《出埃及記》、馬穆魯克王朝……那些傳奇的故事在腦海中一一浮現(xiàn)。
開羅、西部綠洲、尼羅河谷
彼時,我尚在意大利羅馬大學攻讀考古學研究生,主要研究近東地區(qū)的古代文明,專業(yè)課涉及安納托利亞、兩河流域、伊朗高原、埃及等中東核心地理單元的古代文明。意大利學校對學生成績的考核采取嚴苛的一對一口試制度,老師會對每位學生當面提問,好在每年能考七八次,考過為止。也正因此,我較為薄弱的科目不斷延后安排考期。最終,我將涉及埃及的3門課程攢到了一起,“高等埃及學”“科普特文明”和“伊斯蘭考古”。
考試之前,我決定親自前往埃及實地考察一番,制作一份系統(tǒng)性考察報告交給老師,希望這種特別的方式能讓考官看到我對埃及地區(qū)文明演進的理解。我規(guī)劃的行程也大致分為開羅、西部綠洲、尼羅河谷三大部分,這樣既能覆蓋到考試相關的大部分地理單元,也能探訪到不少重要的歷史遺跡。
當飛機起落架接觸地面時,已是凌晨1點半了,一場考古學調(diào)研將于日出后開始。
地圖上“劃重點”
人們常常習慣將埃及這片地理區(qū)域劃分為上下兩部分,開羅、亞歷山大等尼羅河三角洲區(qū)域通常被稱為“下埃及”,而開羅以南一直延伸到如今的蘇丹境內(nèi)的河谷地區(qū)都被稱為“上埃及”。開羅城和附近的區(qū)域融合了古埃及鼎盛時期的吉薩金字塔、早期的彎曲金字塔和馬斯塔巴式墓葬建筑,在城區(qū)之中則密布著伊斯蘭各個時代的清真寺。高高低低的宣禮塔讓這座城市戴上了“千塔之城”的桂冠。“下埃及”地區(qū)豐富而集中的歷史遺跡成了我的探訪重點,這里足以得到“高等埃及學”和“伊斯蘭考古”兩門課程的大多數(shù)資料。在“上埃及”,則主要是點對點地走訪一些神廟和科普特人的墓地。我此行的核心,無疑是那些點綴在尼羅河兩岸、“上、下埃及”之中的古代建筑了。
圖紙照進現(xiàn)實
尼羅河從開羅穿城而過,跨入河西就進入了行政上的吉薩省。因此,胡夫、哈夫拉、孟考拉三座金字塔又被稱為吉薩金字塔。最為雄偉壯觀的胡夫金字塔標志著埃及金字塔式建筑的鼎盛時代,也成了古代尼羅河流域富庶的象征,它就坐落在吉薩西南方城市與沙漠的邊界線上。
區(qū)別于中國大型墓葬往往由直下坡墓道聯(lián)結(jié),埃及的金字塔墓道是上下爬坡形式的,有著鮮明的高低結(jié)構(gòu)層次。當深入胡夫金字塔內(nèi)部時,我發(fā)現(xiàn)這巷道環(huán)境與此前對著圖紙所構(gòu)想出的景觀完全不同——這里不僅要上下爬坡,而且墓道十分狹窄逼仄,兩旁由巨石壘砌而成的墻壁自下而上內(nèi)收,在墓道內(nèi)部形成了近乎三角形的截面空間,令進入者更覺壓抑。與此同時,墓道之中的空氣幾乎不流通,人呼吸出的水汽全部存留其間,即使通風管道滿負荷運行也還是杯水車薪。位于墓道最深處的墓室更是濕熱難耐,加之并沒有壁畫與文物留存其中,徒剩四壁,我甚至1分鐘也不想多待。
爬出幽深起伏的墓道,見到太陽的那一刻,我仿佛重新回到了人間。
解“未解之謎”
在日暮西山之時,我騎在駱駝上回望這3座巨型四棱錐,落日、沙漠、金字塔的色調(diào)共同繪制出了一幅金黃的畫卷。全世界的媒體和書籍上一度流傳著“金字塔未解之謎”“外星人建造了金字塔”這樣聳人聽聞的標題。但事實上,金字塔的建造并非一蹴而就,營建工程經(jīng)歷了從稚拙到成熟,從失敗到成功的不同階段,人們并不難梳理出不同時期金字塔的特征。我來到埃及,一項重要的任務也是將金字塔建筑發(fā)展的不同階段及特征進行資料整理,與日常書本上習得的知識相互印證。
我對金字塔的考察工作,主要按照這種巨型建筑的建造階段進行劃分,聚焦于其雛形階段到鼎盛時期的考察。我對建筑外立面、重要建筑結(jié)構(gòu)進行拍照匯總,歸納相同建筑元素的年代序列,并參照同時期壁畫、浮雕及可移動文物進行組合,歸納出了金字塔式建筑在中前期的典型特征。
我的早期金字塔觀察的第一站,便是左塞爾階梯金字塔。與吉薩金字塔相比,盡管這里仍然屬于對外賣票的景區(qū),但人流量尚不及前者的零頭,更像一座荒野遺珍。只有兩個中年大叔閑散地在墓道口聊天喝茶,給早已空空如也的墓室當起檢票的門神。
在古埃及人尚未掌握足夠工程技術(shù)的時代,“馬斯塔巴”是當?shù)氐闹髁髂乖嵝问?,它通常都像平房一樣高,外墻往往?nèi)收,形成梯形的視覺效果。這種建筑結(jié)構(gòu)完全就是陽宅的翻版,墓葬內(nèi)往往裝飾著住宅房的裝潢元素,為了保證死者能夠在另一個世界享受到與生前相同的生活,許多墓葬內(nèi)甚至連窗簾、采光孔等細節(jié)也復制得惟妙惟肖。建筑材料大多使用泥磚或者石頭,看起來平淡無奇。
在尼羅河的不斷滋養(yǎng)之下,古代埃及的國力蒸蒸日上,統(tǒng)治者愈發(fā)好大喜功,形態(tài)各異的早期金字塔也紛紛拔地而起。從奇特的外形可以明顯看出它們的試驗性:例如左塞爾階梯金字塔、因為外墻設計太陡導致石料塌方的美杜姆金字塔、明顯因為計算和設計失誤導致的彎曲金字塔……這些早期的失敗案例才是我更想去親眼一見的物證材料,正是它們孕育了后來法老最宏偉的正四棱錐陵寢。
前往這些分散在沙漠之中的金字塔著實花了我不少的精力和金錢。幾乎每天都要在清晨早早出發(fā),和出租司機斗智斗勇地談好一整天的車費之后在車上補覺?;爻逃袝r候已是披星戴月,在荒野上的歷史遺跡中奔波一天之后,我通常已經(jīng)灰頭土臉。冬日的開羅說不上寒冷,但是司機開著不知道幾手的報廢破汽車,微涼的晚風配上原野上奔馳的車速,從四面八方灌進車廂內(nèi),凌厲地打向渾身上下每一寸肌膚。但這一切都是值得的,上千張建筑照片足夠成為我考察報告的核心材料。
答卷
選擇考古學之前,我就已經(jīng)做好了與荒野為伴的心理準備,與古人的雄偉杰作對話構(gòu)成了我自己生活的幸福來源。無論雨雪風霜,那些靜靜矗立于原野上的遺跡,總在等候著我叩響它們的大門。比起幾百年來足跡遍布歐亞非三洲的考古學前輩,我的一點點探索僅僅是豐富了自己的智識,他們則早已重塑了我們對于人類歷史的認知。
當我回到羅馬,將我所有看到的東西、拍到的照片和旅途中的筆記全部整理成一篇考察報告時,我信心十足:“高等埃及學”“科普特文明”和“伊斯蘭考古”,現(xiàn)在的我已了解得十分透徹,即使是文科生,也有勇氣試探一下滿分。
最終,我的“伊斯蘭考古”獲得30分的滿分,“高等埃及學”和“科普特文明”也都得到了28分的好成績。
考古學給人帶來的最大樂趣并不是書本中現(xiàn)成的知識和論文里的成果,實地的考察和發(fā)掘才更加引人入勝。這種探索未知世界的成就感,激發(fā)著這門學科的每一個參與者不斷前行。
責任編輯:馬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