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翔 tasi
大約二三十年前,在云岡、龍門的石窟中,有一位青年攝影師也意識到了光線和影子的另一重博弈。在或被時間,或被外寇洗劫的石壁上,古代的雕塑只剩下了依稀的影子,當史民峰在暗房中把影像反轉,仿佛有神光泄地,已經(jīng)消失的佛像奇跡般地又出現(xiàn)了。這一小小的發(fā)現(xiàn),導向了他在未來藝術生涯中對攝影特質的孜孜不倦的探求。是什么決定了攝影影像獨一無二的品質,是光,還是影?
——唐克揚
七月中旬,當世間的萬物都在努力地顯現(xiàn)自己的蓬勃生命力的時候,“景象·景像——史民峰攝影展”在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開展。藉由這個展覽,我對史民峰先生的攝影作品有了一個初步的認知——通過攝影領域中的“反相”技巧,他創(chuàng)造出了一個存在于現(xiàn)實與虛構之間的影像世界。作為一名學習和研究攝影的寫作者,這個特殊的影像世界引起了自己的強烈好奇心。于是,我?guī)е闷媾c疑惑對史民峰先生進行了面對面的采訪。也由此,我對他和他的攝影藝術實踐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認知:在我看來,攝影或許只是其藝術創(chuàng)作的一種外在形式,而中國傳統(tǒng)的“山水文化”以及“山水文化”在當下的具體狀態(tài)和發(fā)展方向才是他藝術理念的核心內(nèi)容——史民峰先生將自己對于繪畫的理解與思考借用攝影的形式展現(xiàn)了出來。那么,在無形中,這就豐富了中國攝影文化的具有內(nèi)容,拓延了中國攝影文化的邊界。
QA訪談史民峰
FOTO:首先,能簡單講講您學習攝影的經(jīng)歷么?在一些采訪中,您說您的攝影是一種“自學”,這還是很令人好奇的。
史民峰:最早摸相機其實是一個很簡單的需求,是為了搜集繪畫素材而去使用相機——你看,搞繪畫的人基本都會有一臺相機。所以當時并沒有對攝影寄予什么特殊的希望,因為搜集完素材后,自己還是要再去繪畫。當然,雖然說是自學,但實際上也有老師來講一講——但它不像專業(yè)科班那樣,只是屬于技術型的教授。自己從1985年左右開始攝影,一直到延續(xù)至今,真正系統(tǒng)地去對攝影產(chǎn)生思考,是2003年去北京電影學院進修的時候,在研究生課程班上才開始討論和考慮“攝影是什么”“攝影要怎么做”之類的話題,由搜集資料轉變成了一種創(chuàng)作的手段——那段經(jīng)歷其實還是影響很大的,等于是一個徹底的進化。
FOTO:在觀看您的作品時,我個人覺得:攝影是一種表象,繪畫卻是其中的內(nèi)核——您用攝影的方式來呈現(xiàn)一種繪畫的理念,您是否同意這種說法?
史民峰:我覺得可能是畫面的追求不一樣吧——就是深層次的、人的審美訴求是不一樣的。因為自己最早是學繪畫的,而且還是從中國畫轉到了油畫,這是一個很大的跨越,當時對油畫的研究是比較深入的,還參展并加入了北京美術家協(xié)會。后來又接觸了設計,所以說,從繪畫到設計再到當代藝術,我擁有了一個大致的實踐性了解:進入當代藝術以后,大量(藝術作品)的內(nèi)容實際上是抽象的,是平面化和比較概括性的——從總體上講,這是它的當代走向。其實,也就形成了它的一種審美,它會在(人的)腦子里形成一種固化——無論是繪畫,還是攝影,人們腦子的最根上的認知已經(jīng)決定了他作品的走向。所以,即使后來自己開始專注做攝影,實際上,最后的認知還是決定了自己的作品往這方面去發(fā)展——使用的技術、拍攝的內(nèi)容以及創(chuàng)作的手法都是攝影的,但整個內(nèi)核或者說整體的走向實際上是偏近于當代藝術的一種認知。
此外, 你會發(fā)現(xiàn): 我所有的作品——包括拍攝的石窟的東西,它們都完全是正面的,基本避免大量的光影存在,而且空間是壓縮的,其經(jīng)過反轉后,就呈現(xiàn)出了空間逆轉的這種情況……所以,它轉化成了一種平面化的、抽象化的、圖像式的存在,而且細節(jié)的東西很多,肌理的東西很多,這些東西都是當代繪畫里的一些語言。
FOTO:那么,相較于其他媒介——繪畫、雕塑等,攝影媒介具有一種特殊性——它讓攝影師與被攝對象產(chǎn)生了直接的聯(lián)系,那么,在您的作品中,這一特性得到了怎么樣的顯現(xiàn)?
史民峰:我覺得,我們可以從另外的一個角度去觀看這個問題。我們觀看世界,實際上是一種認知的過程。而現(xiàn)在的大眾認知,經(jīng)過大量的傳播后,已經(jīng)從初步的認知轉換到了一種深層的認知——因為人類的腳步已經(jīng)走遍了整個地球,攝影在這個過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現(xiàn)在,我們每個人不出房間都可以知曉世界上的任意地方的狀況,這可以說是一個認知過程和認知方式的變化。但是,從另外一個節(jié)點看——我們真地以攝影的目的來講,我們是在告訴別人世界是什么樣的,還是說,去告訴別人自己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樣的,這個可能是我想要講述的一個東西。其實,這也涉及了另外一個問題,我最早在繪畫的時候就想做出一些跟別人不一樣的作品——我是想將自己看到的東西、自己的一個新視角或者說一個新的景象告訴別人。所以,我覺得這可能也是一種認知,就是為別人提供一種新的認知角度,這是我的想法。
FOTO:7月15日,您的攝影個展“景象·景像”在三影堂(廈門)攝影藝術中心開展,舉辦這個展覽的原因是什么?
史民峰:從操作層面上說,這是一種機緣巧合,是一種感覺。因為一直在尋求一個比較全面性的展覽,能夠對自己這幾年或者十幾年的創(chuàng)作做一個總結性的梳理。這個時候正好合適——這邊剛好伸出了橄欖枝,所以說是一種機緣巧合。
從整個展覽的形成來說,它準備了很多年,在整個梳理的過程中,我也是在考慮如何將技術層面的東西轉化為內(nèi)容層面,這是一種思考進步的過程。2012年在798做第一個展覽的時候,當時是技術層面的東西要多于內(nèi)容層面東西,所以這次可能想更多的把這種思考性的內(nèi)容——或者說自己這些年的心里歷程做一個總結/梳理。大概就是這樣一個想法。
當時, 跟策展人商量之后, 他也是有這樣一個想法的愿景。策展人唐克揚老師給了我三個題目,我一眼就看中這個——“景象·景像”,我覺得里面有一些極具思辨性的內(nèi)容:“景象”,可以說是直接的風景,當然也可以說是一種“大象無形”,世界萬物的東西都包含在里邊;而且,這里面也有“正反”這兩方面的含義,因為那個“景像”實際上是不同的,在觀看的過程中,其確實也跟作品的內(nèi)容與技術的關聯(lián)性有些契合——它會給觀者留有一個思考的空間。
FOTO:從展覽呈現(xiàn)的作品看,“ 反相”似乎是您作品創(chuàng)作的一個線索。那么,“反相”這種“方法”出現(xiàn)的契機是什么?此外,通過“反相”,您創(chuàng)造了一種負像或者說負像與正像相互交融的作品,由此,負像便成為了一個“特別”的存在——語言上的、視覺中的,對您而言,“反相”產(chǎn)生了怎樣的意義?
史民峰:從整體上講,《光中的佛影》是形成最早的作品,當時,在運用反相的技術做完后,它非常好地闡述了自己的想法,而且,我感覺它能實現(xiàn)一種與眾不同的觀看。同時,它還意外地產(chǎn)生了一種佛光:你想,這個景象反過來之后,它就出現(xiàn)了一種光感——一個暗的東西突然變成了亮的,而亮的東西則變成了暗的。
說到契機,因為當時是用4×5相機拍攝的大底片,拍攝成完后,再在放大機的下面去看那個畫面,因為它是反相的,就顯得非常漂亮——放大尺板上那些細節(jié)異常精美,我就想把它呈現(xiàn)出來。但是,沖洗完成之后,卻發(fā)現(xiàn)相紙上的影像是沒法看的——整個畫面非常灰,因為大同那邊都是煤礦,石窟造像的上面全都是煤灰。照片沖洗出來之后就是灰突突的,滿懷的熱情與厚望一下被冷卻了——照片顯影完了后,我連定影、水洗都沒完成,就把它扔在了一邊……但是,那個影像又縈繞在腦間,我后來一直在想如何將它呈現(xiàn)出來。最后,我是使用“電分”的方法解決了這個問題,還原了自己在放大機上看到的效果。
簡單來說,你會發(fā)現(xiàn)它擺脫了視覺的表象,就超越了一般的視覺,這會讓人產(chǎn)生一種去思考的空間和余地。因為很多東西——就像我的繪畫一樣,你可以把另外的東西融入進去。有了這個空間,我就可以去做處理,但如果是正相的話,它就要合于表象——我們看到的表象。因為大家的第一視覺,就是在判斷照片的漂亮/真實與否——它們大都是停留在這個位置上的。你看我的很多作品的顏色,如果依照真實去觀看,你會覺得那些紅綠山水很“詫異”,為什么?因為大家都清楚現(xiàn)實景象的真實表現(xiàn),但是我反相之后——就像作品《家山水》,它們變得像繪畫了,此時,它們都不再跟真實的表象發(fā)生關聯(lián),而是出現(xiàn)了一個想象空間,這就從視覺的表象中抽離了出來。此時,我主觀的東西就可以介入很多,我可以做大量的加工,但它不會有問題,因為我們都有觀看繪畫的習慣,在繪畫中,你會發(fā)現(xiàn)藝術家可以融入大量地主觀內(nèi)容——可以把一個人臉畫成藍色的、綠色的,都沒有任何的問題。
但如果在一種“ 真實” 的前提之下,再把臉畫成紅的、綠的,那它一定會有問題或者有故事——夏加爾繪畫作品里的那種藍綠色,就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例子。同理,在攝影中,你把一個人的照片調(diào)成那種感覺,就會立馬感覺不對,是吧?也就是說,表象和其內(nèi)核之間還存在著一定的分歧,而作品觀看碰撞的正是人的這種認知習慣。作品要創(chuàng)造觀看,決定人們?nèi)绾稳ビ^看,避開或打破大家的視覺習慣——其實,這對我后邊創(chuàng)作來說,是一個起點。
FOTO:那么,在具體拍攝的時候,您選擇拍攝對象的標準是什么?
史民峰:如何去選擇?這可能有一個習慣的情況,就是說,在觀察的時候,可能要去考慮一些形式上的因素,久而久之你就會形成一種思維習慣——我也是這樣,多年的拍攝也形成了一種行為定式。在具體觀察的時候,我會按照這樣的方式去觀看,去想象,拍攝完之后會形成什么?以及想象完成后的樣子——有很多東西,我可能就不拍攝了。再有一種情況,就類似于杰瑞·尤斯曼的方式,自己拍攝了大量的照片,然后到了工作室里再去慢慢地觀看,去想象新的可能性。這其實是兩種方式:一個是在拍的時候就會去想,另一個則是在拍完之后再去慢慢想,其實,第二種方式更接近于一個創(chuàng)作的過程。
FOTO:在現(xiàn)場展覽,我看到幾句言語——“用影像‘反轉精彩地表達出一種所知與所見的錯歧,把‘反轉推進一個更大的歷史情境之中?!边@里的“錯歧”是指?“更大的歷史情境”又是指?
史民峰: 實際上, 它們的出處是2012年的一個展覽,因為是同一個策展人,他梳理出了幾句話——當然,這也是他跟一些理論家相互討論后的結果。
這個“錯歧”其實是如此一個內(nèi)容——關于整個佛像,你會看到真實的石窟在歷經(jīng)風雨和人為破壞后,已經(jīng)完全破敗,甚至說,在陽光之下,你完全看不到過去石窟雕像的樣子,但經(jīng)過反相之后,它又出現(xiàn)了一種佛的影像——準確地說更像是一種“意象”,你說它是佛,卻又完全辨認不出來。其實,它主要是指這類沒有具象化的東西,你所看到的東西和你所意識到的東西之間產(chǎn)生了一種錯層——經(jīng)過幾百年的風雨剝蝕,其原本已經(jīng)消失了,但通過這樣的技術又還原成了一種人的臆想。此時,這個佛的感覺已經(jīng)完全不是真實的,它是一種人的意向性的存在了,因為大家完全看不到佛的任何概念和形象——完全沒有了。所以,這時候就出現(xiàn)了一種“錯歧”——現(xiàn)實界和影像界糾纏扭結在了一起?!案蟮臍v史情境”則指的是這些東西和整個時間、整個空間、整個自然、整個藝術家一起形成了的這些影像,它們連接在了一起,還原到了更大的歷史情境當中,讓人產(chǎn)生思考。
FOTO:它其實是一種歷史的抽離,然后作為了一種引導,然后讓觀者去展開想象。
史民峰:對。我們可以這樣思考一下,整個石窟藝術或者雕像所承載的內(nèi)容,用中間這句話串起來后,事情就清晰了——藝術家與自然共同完成了影像的創(chuàng)作。
FOTO:此外,在觀看展覽的現(xiàn)場作品時,我發(fā)現(xiàn):您在一些作品中將整個照片“反轉”為負像,一些作品中將部分局部“反轉”為負像,一些作品中則將正像和負像并列,那產(chǎn)生這種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史民峰: 對于繪畫的人來說, 這可以解釋為一種奇思妙想,也可以說是妙手偶得。實際上你會發(fā)現(xiàn):我們做繪畫創(chuàng)作也好,做攝影創(chuàng)作也好,或者說將它抽離出一個具體的媒介形式也好…… 我們真正在做創(chuàng)作的時候,它是完全自由的,完全不受限于整個媒介形式的。
例如有一張炳靈寺的照片,在將其反相之后,就出現(xiàn)了這樣一個情況:照片的下部其實是一個棧道,棧道的下面還有一些往下垂去的木樁。當棧道的底部變成了白色后,你就會發(fā)現(xiàn)如果將其放在照片的底部,就會很怪異,但是把照片180度旋轉后,向上的木樁就成為了“欄桿”,視覺上便“合理”了。而且,整個照片經(jīng)過如此處理后——整個山壁上下顛倒,也產(chǎn)生了一種新的空間視覺效果。它實際上就是一種完全偶得的內(nèi)容——有的作品就是這樣形成的。還有像局部的反相,例如有一張作品是在河北蔚縣拍攝的:在一個果園當中,現(xiàn)場很有意思,你發(fā)現(xiàn)果農(nóng)在墻上面書寫了“不要隨便摘果子……”但是下面卻出現(xiàn)了一個小供桌,供桌的上面擺放了一些供品,而供桌的墻上還出現(xiàn)了一張用相框裝裱的照片……這就很有意思了,它不像我們在其他地方所見到的景象——必須塑造幾個雕塑,或者畫上一幅壁畫……它實際上是一種經(jīng)過了幾千年或者近代多少年所形成的類似于信仰的東西——你會發(fā)現(xiàn),人的信仰真的是無所不能的,只要有所想,他們就會創(chuàng)造一切機會去把自己的信仰東西給釋放出來。雖然我們都是無神論者,但是,你會發(fā)現(xiàn)佛像對于我們而言,有一種千絲萬縷的、很親和的感覺——你可以不信佛,但是你不會去反對它,這個就是歷史在上千年發(fā)展的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彌合的關系。但我在將照片反相后發(fā)現(xiàn)——供桌的力度不夠,而且也感覺他人會看不清楚這個東西是什么,關系就有點不足。于是我就想——能不能將局部進行反相。于是,我就將供桌和上面的這些供品進行了再反相——它們就成為了一種正像,一種真實。然后,你便會發(fā)現(xiàn)其余的東西是平面化、抽象化和集體化的東西,但這些東西則變成了一種帶有光影性質的內(nèi)容——真實和不真實相互交融,一個是真實的現(xiàn)實,一個是影像的現(xiàn)實,這樣,它們就出現(xiàn)了一種錯位,就變得很有意思了。這是一種偶得的東西,甚至說,是否可以這樣做也是很偶然的,但是不要封閉自己,要敞開自己的想法,不要有太多禁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