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慧瑩
“我頭上有犄角,我身后有尾巴,誰也不知道,我有多少秘密……”聽到這首兒歌,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所唱的主角是誰吧?對,就是龍。說起龍這種動物,大家都會感覺既熟悉又神秘。熟悉,是因為作為華夏子孫,龍是我們最為崇拜并視為祥瑞的動物,龍的文化和形象總圍繞在我們身邊,人們常把人間帝王比作真龍?zhí)熳?,許多人名、地名都以龍命名;神秘,是因為在現(xiàn)實中不曾見過,只在傳說和歷史故事中聽聞過。那么“小青龍”到底有多少秘密呢?下面就讓我們的國寶——C形玉龍來給大家講講關于它自己的小秘密吧!
關于我的樣子
大家好!我叫C形玉龍,出生于內蒙古赤峰市,現(xiàn)定居北京,供職于中國國家博物館。因為我的外形像一個大寫的字母C,所以被人們叫作“C形玉龍”;我身高26厘米,由墨綠色的岫巖玉雕琢而成,所以也有人叫我“碧玉龍”;作為中國目前考古發(fā)現(xiàn)的年代最為久遠的一件玉龍,我又被稱為“中華第一龍”。
雖然從我被雕刻出來到今天有5000多年了,但誰要說我是個老氣橫秋的老爺爺,我可不服氣!你們仔細看看我的樣子:修長的眉眼,微翹的鼻頭,高高向后飛揚的鬃毛,還有那個高難度的C形“下腰”姿勢,都在說明,我還是那個英姿颯爽、遨游天地的“凍齡”美少年!
很多人可能會說,不對呀,你這性感卷翹的嘴形更像是豬的嘴嘛,龍不長這樣啊,我們在景點、浮雕上看到的龍,都是馬首蛇尾、身披鱗甲、頭有須角的威武巨獸,你這個樣子頂多是Q萌版、簡版的龍吧?你們有所不知,我們龍的樣子也經歷了時間的演變。不信你們去翻翻史書,轉轉有各個時期展品的博物館,從春秋戰(zhàn)國到漢唐明清,龍的樣子是由簡入繁豐富起來的。
說到龍的起源,就得從我的故鄉(xiāng)紅山這個地方說起了。紅山,位于內蒙古赤峰市,原名叫“九女山”,傳說遠古時九個仙女觸犯了天條,西王母大怒,九仙女驚慌失措,不小心打翻了胭脂盒,胭脂撒在了山上,出現(xiàn)了九個紅色的山峰,后來人們叫它“紅山”。距今約6500—5000年前,定居紅山地區(qū)的人類祖先已經學會了馴養(yǎng)家畜、使用石器、制作陶藝,甚至還有了審美意識,會雕刻玉器。
在生產力極其低下的原始社會,先民們認識自然、適應自然的能力還不夠強大,對自然界各種現(xiàn)象無法解釋并充滿恐懼,他們認為宇宙是由神明主宰的。華夏的先民自古就有信仰龍圖騰的傳統(tǒng),他們認為,龍是一種神圣力量的存在,威力強大,是主宰民生的重要神靈,信仰神龍便可風調雨順,豐衣足食。于是我這條玉雕“小青龍”就應運而生了。
但為什么我的嘴部像豬的嘴呢?因為豬在紅山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這一時期農業(yè)已經相對發(fā)達,但還不能完全滿足先民的生存需要,狩獵仍是其主要的食物來源。聰明的紅山地區(qū)先民慢慢地學會了馴化、飼養(yǎng)家畜,從狩獵野豬再到馴養(yǎng)家豬,豬成為他們重要的生產生活資料。先民們還認為,豬具有神靈屬性,能夠溝通天地,所以祭祀求雨時大都會供奉豬。玉石在他們看來是凝聚了天地山川、日月精華的珍貴物質實體,于是先民便把對于龍的崇拜用豬的形狀以玉石雕刻出來。這種簡潔的雕刻工藝散發(fā)著古樸的美感,既蘊含“豬”的豐裕之意,又有“龍”的靈秀之氣,體現(xiàn)了紅山先民對自然和神靈的敬畏和崇拜。后來因赤峰境內多有豬嘴龍表玉器出土,所以赤峰被稱為“龍的故鄉(xiāng)”,紅山文化的先民也被稱為“龍的傳人”。
關于我的勵志“出道”史
俗話說“是金子總會發(fā)光的”,但我出土時并不出彩,也沒有像兵馬俑、三星堆那樣“出道即巔峰”的體驗,甚至被發(fā)現(xiàn)我的農民認為是一個“大鐵鉤子”,連種田耕地的用途都沒有。不過話說回來,我還是很感激他的,是他讓我在沉睡5000多年后重見天日。
1971年8月的一天下午,在內蒙古自治區(qū)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塔拉村,有一個叫張鳳祥的農民在村子后面的果林里修梯田時,意外發(fā)現(xiàn)了一個石洞。他下到石洞底部,在一個石板下面摸到了我。 收工時,他把像鐵鉤子一樣的我順便帶回了家。當時他的弟弟才六七歲,看到我很感興趣,就找了一根繩子把我綁起來,拖著我在村里和小伙伴們一起玩耍。就這樣,我被“熊孩子”們拖著在地上蹭來蹭去,身體表面的土銹很快就被蹭掉了,在陽光下發(fā)出碧玉的光芒。張鳳祥這才發(fā)現(xiàn)我是一件玉器,于是急忙帶著我來到翁牛特旗文化館,請工作人員鑒定??上В幕^的工作人員沒有認出我的真實身份,給了張鳳祥30元的征集費用,按照慣例給我辦理了入庫登記手續(xù),從此我就靜靜地躺在文化館里的箱子里,過著無人問津的日子。
十幾年后,紅山文化的考古工作有了重大突破。在距離赤峰地界不遠的遼寧省牛河梁,考古人員挖開了一座5000多年前的陪葬有玉器的古墓,出土了兩個小巧精美的玉豬龍。消息傳過來,文化館的負責人意識到一直被他們鎖在箱子里的我跟這兩個玉豬龍可能是同一時期的文物,他們立即去北京找著名的考古專家。經鑒定,確認我是紅山文化的早期文物,是龍的一種早期形象。從此,我成了舉世矚目的無價之寶,名揚華夏。
關于我的珍貴價值
作為距今5000多年的文物,我的信息其實并沒有文字記載可考,因為那時候人類還不會使用文字。雖然科學家只能根據紅山文化遺址和碳元素測定推測我的年齡和用途,但絲毫不影響我在國寶文物中的價值和地位。我是中國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最早以玉琢制的中國龍早期形象,也是我國目前已知紅山文化玉龍中體形最大、制作最精美的龍形玉器。我的出現(xiàn),不僅印證了中國玉文化的源遠流長,而且也讓中國人找到了龍的源頭。
除了歷史考古價值,其實我身上還凝集著古人的美學意識和宗教文化思想。我的背上有個小孔,如果用繩子懸掛起來,龍頭和龍尾恰好處于同一條水平線上,在那個沒有精密儀器測算的時代,原始先民就已經有了對稱美學的概念。人們在研究中還發(fā)現(xiàn),我的造型接近大自然中的閃電。在先民的意識中,閃電是支配雨水的神靈。所以,在先人巫師等重量級人物的墓穴中總能發(fā)現(xiàn)龍,這是用來祈求雨水的法器。類似的情況還發(fā)生在良渚文化中,良渚文化有許多用來祭祀神祗的內圓外方的玉琮。華夏先民們將自己的愿望和意志體現(xiàn)在玉石造型中,它們雖脫離了自然原型,但充分顯示出先民的想象力和藝術思維。正是這種極大地區(qū)別于自然原型的造型特征才顯示出神的力量,這就是古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