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
一、句段積累。
1.詩句積累。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點撥? 詩句把綿延起伏的五嶺山脈比作翻騰著的細小的波浪,把高大的烏蒙山脈比作腳下滾動的小泥球,想象奇特,表現(xiàn)了紅軍戰(zhàn)士翻山越嶺時不畏艱難、藐視一切困難的態(tài)度。
2.句子積累。
(1)起初是全場肅靜,只聽見炮聲和樂曲聲,只聽見國旗和其他許多旗幟飄拂的聲音。
點撥? 這句話運用反復的修辭手法,連用兩個“只聽見”,強調和突出了全場肅靜的程度,語言更富感染力。
(2)“我還有作業(yè)沒完成,不能和你一起去玩了?!蔽彝裱灾x絕了伙伴的邀請。
媽媽俯下身子盯著我的眼睛,一臉焦急:“你的眼睛怎么腫了?”
點撥? 寫人物說話時,我們可以不用“說”字,而是用其他與“說”有關的詞語,或者用表示動作、神態(tài)的詞語來代替,讓表達更生動。
二、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
本單元以“革命歲月”為主題編排課文?!镀呗伞らL征》生動概述了紅軍長征的艱難歷程,贊頌了紅軍戰(zhàn)士蔑視敵人,藐視困難的態(tài)度,以及大無畏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我們在學習《狼牙山五壯士》和《開國大典》時,要注意課文是怎樣點面結合寫場面的。如《狼牙山五壯士》一文中既有對五壯士群體形象的描寫,也有對每個戰(zhàn)士的細致刻畫。像這樣有點有面的描寫,讓我們既能感受到五位戰(zhàn)士作為一個戰(zhàn)斗群體的團結勇敢,又能感受到每一位戰(zhàn)士的英勇頑強,塑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抗日英雄個體和群體形象。
三、日積月累。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曹 植
祖宗疆土,當以死守,不可以尺寸與人。 ——李 綱
位卑未敢忘憂國。 ——陸 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