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佳盈
發(fā)祥于中原河洛,浩浩湯湯,華夏文脈深蘊博遠。相較于古希臘重視門窗實用之功,中國古建筑、飲食文化實用審美兼?zhèn)?,享譽天下。我掩卷沉思,頗有感悟。在生活日益現(xiàn)代化的今天,我們理應從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習得一方實用與審美兼顧的良藥,促樹人興國,成中華之美。
實用和審美兼有,有助于我們實現(xiàn)“中國式浪漫”,推動文化自信。
《論語》有言:“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古代圣賢早已將“文”與“質”的關系闡述清楚,我們兼顧文質,浪漫而美好。古有蘇州園林中,慣看秋月春風,靜聽柔水有情;近有港珠澳大橋,使天塹變通途,不失華夏宏偉浩瀚之氣魄,獲世界矚目、國人喝彩。再觀趙州橋歷經數百年而存在,既給人通行之便,亦成中華文化杰出代表,見證歷史滄桑巨變。實用與審美兼顧,是中國式浪漫的獨特之處,它將物質享受與精神追求統(tǒng)一起來,詮釋著文明的美好。
實用和審美兼有,有助于我們尋求自身之優(yōu)劣,尋覓生活之樂趣。
我們總是喜歡問:“這樣做有用嗎?”“我做這件事是否有什么成效?”在現(xiàn)實中,我們常常過度關注實用之效,而忽略審美的潛移默化。比如,學校安排的美術課、音樂課經常被家長稱為“無用課”,被學生認為無所謂。我們給了美過于簡單的定義,被實用的功利荒蕪了心靈,忘記去尋得馥郁芳香,結果被生活死死地釘牢在枯槁的荒漠。所以,我們還是要在面包的基礎上尋得鮮花,進而提升生活之樂趣。
實用和審美兼有,有助于我們全面發(fā)展,成為祖國之棟梁。
如同建筑空間的交流和景物的借換讓人身心休憩,美食佳肴色香味俱全給人口舌滿足之感,我們青少年在追求實用的功效時,也得強化美學思維。因為再怎么高的實用價值也不會達到完美的境界,而審美藝術效果的加持卻可以讓我們錦上添花,有了審美的文化的暈染,我們對生命本質的探尋才會更加多元,成長的心靈才能獲得升華,對祖國未來各行各業(yè)的貢獻才能在實用的基礎上給人以美感。
尋溯美育更青處,樹人興國兩相促。實用審美兼有之,人格之花更芬芳。希望我們都能堅持物質享受和精神追求相統(tǒng)一,不斷創(chuàng)新,促進中華之帆行穩(wěn)致遠!
評析
作文采用橫向論證的論證結構,從注重實用和審美合一的作用切入,深刻地解讀了二者對于文化、自身、全面發(fā)展的作用;文章內容豐富,論證有力,語言準確而生動。
致作者
根據《著作權法》的相關規(guī)定,作者向我報投稿的作品一經采用,如無特別聲明,即視為投稿者同意授權本報擁有其在報紙、網絡的刊載權、出版權,以及稿件的編輯、復制、發(fā)行等權利;同時,本報支付的稿酬包括上述所有使用方式的費用。本報刊發(fā)的作品與圖片,因未能聯(lián)絡到原作者,未能及時發(fā)放的,敬請作者與本報聯(lián)系。
本報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