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飛燕 嘉興市藤您藤器有限公司
這條龍本來是潛伏在深海,此時正躍出海面,直飛云霄,身體是在強有力的扭動中向上的姿態(tài)。龍總長240厘米左右,最粗地方直徑12厘米左右。工匠用長260厘米,直徑3.2厘米的大藤,高溫后做出方向不同的多個彎形,形成如同龍扭動的姿態(tài)。然后,工匠按龍的身體形狀大小切割木板,中間鉆孔穿在已彎成型的藤條上,方便在外面釘藤時做龍身體的支撐,使龍的身體變粗。龍的腹部最粗,略圓,靠近頭部會逐漸變細,近尾部則細窄。在固定腹部的位置,按每個支撐點10厘米左右的間距逐個向兩邊拓展。因龍身的粗細形狀不同,只有每塊襯托的木板按龍的形狀而進行變化,才能使其顯得自然流暢。在排列支撐點時工匠要確定龍身體扭動的位置與方向,等一個個支撐點都排好后,設定龍扭動轉(zhuǎn)換的方向。背上釘一條直徑9.5毫米的藤條,此處也是安裝龍鰭的部位。再在腹部也釘一條藤,這個位置正好是背部的對面,從而確定這條龍身體的整體走向。之后找到要安裝四條腿的大致部位,用粗藤把龍襯托滿,有利于固定龍的腿部。等身體部位確定后,龍尾的安裝位置也就清晰了。龍的尾巴是散開的,取直徑2.5厘米左右,長40~60厘米不等的九條藤,從粗到細磨出一邊尖頭,然后彎出形狀各異并錯落的與中間大藤相固定。尾巴完成后開始裝龍鰭,將直徑45毫米的大藤沖成8毫米厚的片狀,割成彎刀形狀,再磨成如刀般的風口,正反兩面用微型雕刻刀刻出細微的線條,龍鰭也要隨著身體部位的粗細而有所變化。由于龍是一個扭動的狀態(tài),鰭也會隨著龍身體扭動而不斷地變化方向。每個鰭安裝的間隔距離大約在5厘米左右,兩個鰭中間也要適當墊高8毫米左右。安裝完鰭后把龍的身體部位用9.5毫米粗的藤條釘滿。這樣龍身體的基本框架完成了。
郭飛燕個人照
龍有四條腿,每條腿有五個爪子,其中一個爪子向后。腿由長約400毫米,粗30毫米的藤構(gòu)成,將藤彎成130度,然后固定在已預留的腿部位置。龍的腿部有明顯的肌肉,所以里面也要像龍身一樣有所襯托。工匠用18毫米粗,300毫米長的藤,彎出一個小彎,再中間鋸斷。把彎的一邊磨尖作為指尖,中間處再切割出兩個角度,用火加溫后折彎,如同手指的一個個關(guān)節(jié)。關(guān)節(jié)的中間部位要適當墊高,讓手指有肌肉感。然后再把做成型的一個個爪子固定在腿部的粗藤上。龍是在扭動的狀態(tài),它的腿也不是同一方向。工匠要以它的鰭或者腹部為參考點去尋找準確位置。龍腿的彎曲部位也有鰭,比背上的鰭稍微小一點,安裝時要有錯落,不能排列太整齊,裝完鰭后腿部再用藤條排滿。龍掌似虎,比較厚重,在制作時要明顯突出掌心的厚度,感覺如虎掌般的強大力量。
龍頭是重中之重,制作也相對復雜,用直徑22毫米左右,長700毫米左右的藤條彎出上額和下額,再找出裝牙齒的位置,切割凹槽,先固定獠牙的位置;然后再排列其他牙齒。龍鼻子如獅子鼻,用木頭雕刻出獅子鼻的形狀,再用0.6毫米寬的藤皮進行編織。龍眼似兔眼,先雕刻出形狀,再安裝在前額下方,眉毛緊挨著眼睛上方。兩根彎曲而又細長的龍須裝在鼻子的兩邊,鼻子的下方也布滿胡須,包括下顎的周圍。工匠把藤先彎好,然后切割成薄片,在薄薄的藤片上雕刻出紋路,再將薄片安裝在下顎周邊和鼻子的下方。鮮紅的舌頭彎曲的向外伸展。龍的毛發(fā)卷而且亂,有些毛發(fā)看似扭在一起。龍的毛發(fā)是通過把藤條適當磨尖,高溫彎曲成s型,然后沖成薄片,取藤條的兩個圓面,雕刻出一條條長長的細紋路而做成的,然后將其安裝在頭部的周圍。龍角似鹿角,是指一條長的藤條微微彎曲,最配上兩根短藤條,錯開安裝在長藤上而做成的。龍耳似牛耳,工匠先做一個牛耳朵模型,利用模具編織出牛耳的形狀,再安裝在龍角的邊上。龍的腮幫子要鼓出來,前額突出,等型做好以后就可以編織頭部位置。
工匠在整體編織前要按照龍的形態(tài)畫出腹部,其余為鱗片部位。為了能在編織時讓藤片更貼緊龍的身體,工匠把1.2毫米的藤絲對中劈開變成半片,鱗片部位用兩根藤片作為經(jīng)線,腹部用五根藤片作為經(jīng)線,編織緯線時用挑五壓五的手法繞著龍的身體編。隨著龍身體角度的不同以及形狀的變化,有些地方要用挑四壓四,也可能要用挑三壓三的編織手法??傊?,工匠要不停地轉(zhuǎn)換編織手法才能跟上龍身體的變化,從而出現(xiàn)龍身體的張弛有度。在編到腿部時,經(jīng)緯線也要用挑五壓五的編織法順著編過去,編到手腕處就要用挑一壓一的編織方法(鱗片就到這里為止),編到龍的指頭為止。龍的指頭除指甲部位,其余部分用藤皮繞滿。整條龍編完后再插鱗片,1.5毫米粗的藤絲長長的繞在7毫米粗的藤條上,然后用火高溫,等完全冷卻后再取下,剪成一個個半圓,再把半圓對中劈開,插在龍的身上及腿部。由于編織手法的不停轉(zhuǎn)換,龍的鱗片大小及疏密也會有些細微的變化,從而也更能體現(xiàn)龍身體的張弛度。龍的腿部由于粗細不同,鱗片大小也會比較明顯。此時,龍的腹部也已清晰的體現(xiàn)出來,接下去就是上色,腹部與鱗片部分要區(qū)分出來。龍的腹部為淡黃色,鱗片部位橙紅色,色彩上也有一種漸變的感覺。龍頭也為橙紅色。等龍頭與身體組裝在一起后,整條龍就完成了。
博弈(1)
博弈(2)
白頭海雕,身長約85厘米左右,翅膀展開時約為180厘米。白頭海雕的尾部與頸部為白色,身體與翅膀及指尖均為深褐色,頭部和爪子呈淺黃色。白頭海雕居高臨下,虎視眈眈。海雕是停在樹杈上,隨時準備攻擊的姿勢,所以它脖子伸長,翅膀微張。
用木頭雕刻白頭海雕身體的基本模型。二根直徑25毫米粗的藤條彎成翅膀的形狀,然后并排疊在一起,打磨成中間略高,兩邊略傾斜的形狀,并分出層次。雕的翅膀呈舒展狀,前面要稍微帶點弧形,翅腿與身體相連。雕的腿部與龍的腿部制作方法相似。鷹有四個爪子,其中一只爪子向后。等腿部編織好后從尾部開始制作羽毛。海雕的尾羽又長又寬,把大藤分割線30毫米寬的藤片,再磨成刀鋒狀的薄片,確定中線后用雕刻刀斜著向兩邊刻線,安裝時尾羽稍微散開。雕的尾羽分幾個層次,每個層次的羽毛向身體方向靠近時要逐漸變小變窄。尾羽為白色,身體部位羽毛為褐色,兩者之間的形狀也有所不同,身上的羽毛為絨毛,相對較短較細。用15毫米寬的藤片,磨薄后剪成絨毛狀,然后向兩邊刻線,安裝時要錯開并層層疊加。雕頸部的羽毛更細,藤皮的寬度從8毫米開始一直減至2毫米左右,從脖子的根部向頭部逐漸由寬到細,層層疊加。雕勁部刻線的方法跟其他羽毛一致。頭部周圍的羽毛更細,把藤皮磨薄后再剪成0.2毫米左右,然后一根根粘貼在頭部周圍。
博弈細節(jié)(1)
博弈細節(jié)(2)
博弈細節(jié)(3)
白頭海雕飛行能力較強,其翅膀上的羽毛比較豐滿,不但層次多,而且濃密。翅膀分三個部位,翅腿、翅中、翅尖。翅尖上的羽毛呈明顯的刀鋒狀,也是最長的,翅中和翅腿上的長羽毛頭上略圓、稍寬。由于雕處于準備展翅的狀態(tài),羽毛沒有完全展開,許多羽毛會重疊在一起。第二、三層的羽毛較前面的要明顯窄和短,翅膀的頭上有一層厚厚的絨毛。雕的羽毛采用0.6毫米的藤皮挑五壓五的編織法,編滿整個翅膀部位,然后再把一個個半圓對中劈開,插入兩條經(jīng)線中間,如此類推,插滿后如同絨毛厚厚的疊加在一起。
龍與鷹的姿態(tài)。白頭禿鷹居高臨下,虎視眈眈,蛟龍出海,一飛沖天。白頭鷹停在甲骨文“美”字上面,目露兇光,好似前面發(fā)現(xiàn)了目標,展翅準備起飛攻擊。蛟龍擺尾,掀起陣陣浪花,從海面上一躍而起,左腳踏著海浪,右腳搭上祥云,眼見前面咄咄逼人的白頭鷹正不懷好意地盯著東方,蛟龍舞動身軀,展開四肢怒視海雕,準備要與其一決高下。
這件作品綜合考慮兩種動物之間的姿勢和神態(tài),尤其是眼神和動作,既表現(xiàn)龍的霸氣又表現(xiàn)了白頭雕的張揚、桀驁不馴的個性,完整地呈現(xiàn)出兩者之間激烈的較量過程。筆者從事藤編創(chuàng)作已多年,做得越多,越覺得作品來之不易,感覺越來越難。藤編作品寫實容易,寫意難;做靜態(tài)的動物容易,但是動物動態(tài)的體現(xiàn)難;做單個的作品容易,做對比的難;做整體容易,局部細節(jié)難。藤編創(chuàng)作的不易,不僅是時間和空間上的,而且是思維上的和藝術(shù)造詣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