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軒宇
我的家鄉(xiāng)在浙江一個縣城的小山村,我從小在那里長大。今夜,我跟爸爸回老家。村口的路燈散發(fā)出黃暈的光,為我們照亮回家的路。
看著通往家門口的路燈,我突然對路燈和燈光中的小村莊產生了濃厚興趣。我的幾個問題讓爸爸打開了話匣子。
爸爸出生在20世紀80年代初,讓他記憶深刻的是爺爺從供銷社買回來的一盞煤油燈。燈盞由鐵皮制成,燈芯是一根粗棉線,旁邊是用鐵絲扭成的旋鈕,用來調節(jié)燈芯的長短和光亮,外面還有玻璃燈罩。裝上煤油,火柴一點,家里就亮堂起來。
這時,我的腦海中閃現(xiàn)出一幅畫面:一盞放在高處的煤油燈,燈火正旺。奶奶借著昏黃的燈火,在灶臺前忙碌;爺爺則坐在對面,往灶膛里添柴,柴燒得噼啪作響,火光和燈光營造著家的溫馨。
爸爸剛記事時,小村莊走進了祖輩們做夢也想不到的電燈時代。那時,因為電力不足,時常會停電。家家戶戶也是趁著有電時,抓緊忙碌,不趕趟時,還會點起煤油燈,有條件的人家,會點起蠟燭照明。
黃昏時分,大人們習慣端著飯碗,聚在一起邊吃邊聊天兒。爸爸則和伙伴們借著微亮的夜色捉迷藏,藏進打谷場,藏進看瓜的帳篷,藏進稻草垛……夜色漸濃,在大人們一而再再而三的催促聲中,孩子們披著月光,深一腳淺一腳地回家了,在夢中繼續(xù)和小伙伴們游戲。
爸爸十歲時,爺爺買回了村里的第一臺電視機——一臺14寸的黑白電視機。每天晚上,爺爺早早就點亮門口的燈,鄰居們則拖家?guī)Э趤泶T。爺爺會把電視機搬到堂屋前,接上電,調整好天線和頻道。爸爸則幫著拿凳子椅子,招呼鄰居們和小伙伴們入座。
大伙兒聊著天兒,看著電視。當時的頻道不多,電視節(jié)目也不多,但大家就是喜歡看,直到電視屏幕顯示“再見”,鄰居們才意猶未盡地散去。
大姑讀大學時,家里裝上了村里的第一部電話,真正實現(xiàn)了“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理想。
爸爸上大學時,村里的曬谷場豎起了一根高大的電線桿,上面不但有高音喇叭,還裝上了探照燈。晚上有活動時,探照燈一開,整個曬谷場就亮堂起來。村里自此就有了唱大戲、放露天電影的娛樂活動,人們的生活也變得豐富起來。
我讀小學時,村里來了施工隊。村里的大街小巷,裝上了低碳環(huán)保、經濟美觀的太陽能路燈。到了晚上,天一擦黑,路燈便齊刷刷地睜開“眼睛”。這時,小廣場上的大喇叭便響起了優(yōu)美的旋律。大人們聚在一起,跟著音樂,跳起了廣場舞。
走在朦朧的燈光中,一盞盞燈從眼前閃過,燈火越來越璀璨,前路越來越清晰。
爸爸說,燈亮了,山亮了,路亮了,村亮了,心也就亮了。說到興頭上,他還哼起了一首歌——《燈火里的中國》?!斑h山的村落,火苗閃爍。漸漸明亮小康的思索……燈火里的中國,青春婀娜。燈火里的中國,胸懷遼闊……”
燈火里有小小的村莊,也有大大的中國。
(指導教師:姜見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