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宏,李輝俊,王家合,高華銀
黔西南州中醫(yī)院,貴州黔西南州 562400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thrombosis angiitis obliter?ans,TAO)為特殊的血管疾病,主要表現(xiàn)為血管的高度炎性和慢性閉塞性病變,主要侵襲四肢中、小動靜脈,以男性青壯年的下肢病變較為多見[1-2]。TAO發(fā)生后會引起靜息痛、跛行等,病情嚴重者還會伴有潰瘍或壞疽等,給日常生活帶來較多影響,故需予以及時的治療[3-4]。針對TAO,既往臨床以藥物保守治療為主,但對于病情嚴重者,藥物起效較為緩慢,難以迅速控制病情,臨床還需探尋更為快速、有效的治療措施[5-6]。脛骨橫向骨搬運技術是治療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常用術式,可有效重建微循環(huán)及血管新生[4]?;诖?,本研究以2017年6月—2021年6月黔西南州中醫(yī)院收治的50例TAO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脛骨橫向骨搬運技術在TAO患者中的效果?,F(xiàn)報道如下。
選取本院診治的50例TAO患者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兩組,各25例。對照組女10例,男15例;年齡31~57歲,平均(40.68±3.36)歲;體質指數(shù)18.6~27.1 kg/m2,平均(23.57±1.63)kg/m2。觀察組女11例,男14例;年齡33~55歲,平均(40.55±3.30)歲;體質指數(shù) 18.4~27.2 kg/m2,平均(23.63±1.58)kg/m2。兩組各項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獲得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
納入標準:①經動脈造影檢查證實為TAO;②伴有靜息痛、皮膚溫度降低、患肢怕冷等表現(xiàn);③有吸煙史;④患者病歷有關資料齊全。排除標準:①存有嚴重的肢體感染者;②合并痛風、糖尿病者;③存有免疫系統(tǒng)異常者;④存在神經疾患者;⑤存有精神或意識障礙,或難以進行正常交流者;⑥存在酒精、藥物依賴史者;⑦心肺肝腎有嚴重病變者。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施以止痛、抗菌等常規(guī)治療。
對照組采用藥物保守治療:阿司匹林腸溶片(國藥準字H14023207)口服,75 mg/次,1次/d;前列地爾注射液(國藥準字H20100179)10 μg與100 mL的0.9%氯化鈉溶液混合靜滴,1次/d;辛伐他汀片(國藥準字H20103586)口服,20 mg/次,1次/d,連續(xù)用藥1個月。
觀察組采取脛骨橫向骨搬運技術:腰硬聯(lián)合麻醉,患者取平臥體位,術中不使用止血帶;把骨搬移區(qū)域規(guī)劃在脛骨中段1/3處,在脛骨內部做12 cm弧形皮膚切口,銳性分離到骨膜并將其完整剝離;取12 cm×12 cm的區(qū)域作為搬移骨窗,于骨窗中放入2枚3 mm外固定針,把骨搬移區(qū)骨塊分離出來,促使其產生能夠自由活動的骨瓣;然后于骨窗兩端脛骨放入2枚4 mm外固定針,放入事先設定好的外固定架,擰緊針夾;檢查脛骨搬移架穩(wěn)定程度后,如若未發(fā)生問題則縫合皮下組織與皮膚,同時用敷料包扎與固定切口,手術之后行抗感染治療;手術之后的第5天起,用每8 小時 33 cm的幅度把脛骨截骨向外橫向搬移,每日移動1 mm左右,2周之后以X線檢查脛腓骨,保持3 d后再次以相同的速度把脛骨截骨塊搬移回去,固定4~6周,再次檢查,待骨窗愈合后去除外固定架。兩組均于治療3個月后評估各項指標。
對比兩組的疼痛程度、患側足趾血氧飽和度與踝肱指數(shù)、生活質量。①疼痛程度:于治療前、3個月后以視覺模擬疼痛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7]評判,量表滿分10分,得分越低越好。②患側足趾血氧飽和度與踝肱指數(shù):于治療前及3個月后以脈搏血氧儀[型號:M700,批準文號:粵食藥監(jiān)械(準)字2012第2210491號]測定患側足趾血氧飽和度;受檢者取仰臥位,把氣袖放在患者兩側踝部與上臂,用多普勒聽診器輔助測取足背或脛前動脈、脛后動脈與肱動脈收縮壓,踝肱指數(shù)為兩者之比。③生活質量:于治療前及3個月后以健康調查量表(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8]評估,量表共包含8個維度,36個項目,采用6級評分,并轉換為百分制,各維度總分均為100分,分數(shù)越高越好。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組間差異比較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VAS評分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3個月后,觀察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疼痛程度對比[(±s),分]
表1 兩組患者疼痛程度對比[(±s),分]
組別對照組(n=25)觀察組(n=25)t值P值治療前7.25±1.03 7.19±1.06 0.203 0.840治療3個月后4.67±0.58 3.21±0.64 8.452<0.001
治療前,兩組患側足趾血氧飽和度與踝肱指數(shù)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3個月后,觀察組患側足趾血氧飽和度與踝肱指數(shù)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患側足趾血氧飽和度與踝肱指數(shù)對比(±s)
表2 兩組患者患側足趾血氧飽和度與踝肱指數(shù)對比(±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aP<0.05
組別對照組(n=25)觀察組(n=25)t值P值患側足趾血氧飽和度(%)治療前75.29±3.67 75.68±3.78 0.370 0.713 3個月后(90.35±4.29)a(95.67±5.69)a 3.733 0.001踝肱指數(shù)治療前0.65±0.21 0.69±0.20 0.690 0.494 3個月后(0.76±0.25)a(0.99±0.31)a 2.888 0.006
治療前,兩組SF-36內各維度評分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3個月后,觀察組SF-36內各維度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對比[(±s),分]
表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對比[(±s),分]
組別對照組(n=25)觀察組(n=25)t值P值生理機能治療前62.30±2.61 62.41±2.75 0.145 0.885 3個月后(70.24±3.26)a(79.71±3.75)a 9.529<0.001生理職能治療前60.10±2.29 60.26±2.41 0.241 0.811 3個月后(69.28±3.12)a(78.45±3.83)a 9.281<0.001軀體疼痛治療前61.26±2.48 61.43±2.36 0.248 0.805 3個月后(72.15±3.35)a(80.64±3.97)a 8.172<0.001一般健康狀況治療前62.20±2.37 62.36±2.58 0.228 0.820 3個月后(73.23±3.26)a(82.18±4.04)a 8.620<0.001
TAO是一種血管炎性疾病,可發(fā)生于四肢,該病的發(fā)展存在反復性、階段性與進行性,而愛好吸煙的青壯年群體是此病的高發(fā)人群[9-10]。TAO主要于患者四肢的中、小動脈與靜脈發(fā)病,尤其以下肢較為常見,若未及時施以有效的治療,會導致疼痛、潰瘍等,給患者肢體功能及身心健康帶來較多負面影響[11-12]。因此,選擇一個合適有效的治療方案,對于保障患者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質量意義重大。
針對TAO,以往臨床多采用抗血小板聚集、血管擴張藥物等藥物進行治療,可低血黏稠度,改善肢體缺血區(qū)域的血供,進而減輕患者臨床癥狀[13-14]。然而對于已發(fā)生閉塞的血管無明顯效果,作用較小。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的VAS評分(3.21±0.64)分低于對照組(4.67±0.58)分,患側足趾血氧飽和度與踝肱指數(shù)以及SF-36內各維度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脛骨橫向骨搬運技術可緩解TAO患者臨床癥狀,減輕疼痛程度,改善患側足趾血氧飽和度與踝肱指數(shù),促進生活質量提高。李孔健等[15]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7 d后的患肢VAS評分(7.05±0.69)分低于對照組(7.54±0.72)分(P<0.05),提示脛骨橫向骨搬運技術可減輕患者疼痛,與本研究結果類似。其原因為脛骨橫向骨搬運技術利用骨、軟組織牽張原理,通過緩慢牽拉骨組織、神經血管及皮膚組織所產生的張力,促使相關組織的生長更加活躍,促進組織自我修復,加快受損處的微循環(huán)重建,進而減輕疼痛程度[16]。同時,脛骨橫向骨搬運技術通過人為構造局部骨折,經過手術過后5 d的潛伏期,促使局部組織形成炎癥反應,促使大量的炎性介質聚集,而此類炎性介質會刺激骨髓干細胞分化成軟骨細胞與骨細胞,繼而形成新骨,從而進一步減輕TAO相關癥狀。另外,經過截骨塊的緩慢搬移,骨組織、神經等區(qū)域全部血管化,更多的氧、組織生長所需的營養(yǎng)物質、局部增生修復所需的調節(jié)因子經由新生血管抵達病變處,而帶走病變處形成的代謝物質、炎性產物,從而糾正肢體血供不足情況,改善患側足趾血氧飽和度與踝肱指數(shù)。截骨搬移區(qū)組織還會生成大量的血管生長因子,在緩慢牽拉成骨過程中局部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與其受體表達增強,與細胞外基質共同作用,促使被牽拉的生長組織的血流狀態(tài)轉變,產生豐富的新生血管網(wǎng)絡,改善肢體供血情況,從而加快術后恢復,減輕疾病造成的負面影響,進而提高生活質量[17-18]。但本研究尚存在觀察時間短、樣本量小等不足,且未對治療安全性進行分析,可能對研究結果的可信度構成一定干擾。因此,之后臨床還需持續(xù)完備試驗設計,增加樣本量,并增加安全性等指標的觀察,旨在為臨床提供更為可靠的參考。
續(xù)表3
綜上所述,脛骨橫向骨搬運技術在TAO患者治療中療效確切,可有效減輕疼痛,改善患側足趾血氧飽和度與踝肱指數(shù),提高生活質量,臨床應用價值較高,可大力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