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卓穎
夾岸相映:一邊杉樹參天,一邊蘆葦點水,杉葦朝夕相見。一日,其杉譏誚其葦曰:“看爾體如柔絲,性如流水,每每隨風而舞,風東則東,風西則西,毫無剛氣,何如我正直不屈,豈不快哉!”葦曰:“剛?cè)岣饔兴L。吾雖懦弱,究可免禍;汝雖剛強,猶恐安身不牢。”
一日,颶風驟起,其蘆葦左右掀翻,終無大害;而杉樹早已連根拔起矣!
——選自蒙昧先生《意拾喻言》
★注釋:【譏誚】嘲諷。【免禍】避開禍患?!救辍磕恪!惊q】恐怕。
杉樹參天,蘆葦蓬松,這二者皆是大自然中常見的植物。夾岸相映,本不相通,只是隨風而動,發(fā)出些許窸窸窣窣的聲響。作者卻叫這對朝夕相見的植物在紙上“活”了過來,賦予它們豐沛生動的性格,于是有了這篇寓言故事類小古文。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細細品讀一番吧。
這篇小古文著眼于自然中平凡的杉樹和蘆葦,而非名貴少見的奇花異草。通過對平凡事物的仔細觀察,作者看到了它們身上的特質(zhì):杉樹筆直剛硬,蘆葦纖細柔軟。獨特的選材離不開觀察,觀察身邊的人、事,觀察自然中普通的花草樹木,觀察細小而平凡的一切。此外,更離不開個人的敏感度,能否感受到自己或他人的情緒,感受到所有平淡無奇的日常里那一點點“沸騰”和“不一樣”。很多時候,我們覺得每一天都接近于重復(fù)昨天,但生活的可觀賞性就藏在平凡的小事里,自然界的小道理就蘊藏在一次風的搖動中。
作者選取了兩個平凡又獨特的植物主角后,又是如何表現(xiàn)出這二者的特質(zhì)的呢?答案就藏在對話之中。語言描寫是塑造人物形象的經(jīng)典方法之一,杉樹“譏誚曰”,蘆葦只是“曰”,前者驕傲自滿,后者不卑不亢。在杉樹的話語中,貶低蘆葦隨風而舞、毫無剛氣的體態(tài)與性格,又夸耀自己正直不屈,作者再添筆墨,一個“豈不快哉”將杉樹的驕傲自大形象推向高潮。而看似柔弱的蘆葦,一句“剛?cè)岣饔兴L”,既肯定了對方,也肯定了自己。蘆葦謙虛謹慎、不矜不伐的形象立于紙上,也巧妙地點出了蘆葦身態(tài)柔軟,性格中卻潛藏一份剛硬的力量。
語言之妙不止于此:杉樹之言大多四字相接,讀起來短促有力,無疑讓杉樹的譏誚更添幾許壓迫感;而蘆葦之語,長短句相連,讀起來平和柔順,讓蘆葦?shù)男愿裨桨l(fā)生動、豐富。讀后不得不讓人贊嘆其語言之精妙。只是短短兩句對話,卻完成了一場剛?cè)嶂q,而杉樹、蘆葦?shù)男愿駥Ρ缺揪褪且粓鰟側(cè)嶂q。隨著“颶風驟起”,過剛的杉木在風中“連根拔起”,看似過柔的蘆葦憑借著自己的韌性,雖然在風中被“左右掀翻”,卻“終無大害”。
剛者,不能過剛而易折;柔者,亦能堅忍而柔韌。這場剛?cè)嶂q,寫的既是道家的自然之道,剛?cè)岵?,修心為上,又融合了儒家的中庸之道,有剛有柔,不偏不倚。剛?cè)峤杂兴L,互補調(diào)和,方為智者。
這篇古文的寓言故事內(nèi)核,很容易讓我們聯(lián)想到《陶罐和鐵罐》,很多童話故事其實就由此衍生,聰明的你找到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