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西林
聊這個話題之前,我們先看一則題記:
余四十一歲時客南昌,于某舊家得見朱雪個小鴨子之真本,鉤摹之。至七十五歲時客舊京,忽然一日失去,愁余取此紙心意追摹,略似,記存之。乙亥二月,白石。
這則題記題在齊白石的一幀自存設(shè)色小鴨勾摹稿上,未鈐印,勾摹稿右下角另題有2 0字提要。
勾摹稿本身并不重要,但是有了這則題記,它的意義就不一樣了。
齊白石繪畫題材涉獵廣泛,各種題材在他的筆下都畫出了自己的面貌。他并不否認(rèn)傳統(tǒng),也不隱諱自己的師承與借鑒——既學(xué)古人,也學(xué)近人,非常自信,這是其了不起之處。
齊白石自存設(shè)色小鴨勾摹稿 北京畫院藏
齊白石自存繪鴨作品 北京畫院藏
比如他的梅花先學(xué)金冬心,后學(xué)吳昌碩;草蟲學(xué)尹和伯(晚清湖南畫家);花鳥學(xué)八大山人;山水學(xué)米元章、石濤等,這些他都屢屢提及。當(dāng)然,他強調(diào)的是學(xué),不是摹仿。但是具體到他的花鳥是什么時候開始學(xué)八大,以及他對八大有多么在意?這些在其他資料包括老人的《自述》中,所記并不是很清晰。這幀勾摹稿是其“ 四十一歲時客南昌”,在某舊家見到了朱雪個(八大)繪雛鴨真本后所勾。此前齊白石有沒有接觸過八大作品筆者不知道,但這幀勾摹稿至少告訴了我們——在他41歲這年看到了八大的真跡,以及丟失勾摹稿后他的愁緒。這對于齊白石研究是不可或缺的文獻資料。
再看一則題記:
往余游江西,得見八大山人小冊畫雛鴨,臨之作為粉本。丁巳家山兵亂后,于劫灰中尋得此稿,嘆朱君之苦心。雖后世之臨摹本,猶有鬼神呵護耶。今畫此幅,感而記之。寄萍堂上老人居于京華。
這則題記題在齊白石的一幅繪鴨作品上,與上述題記所記是同一件事。不同的是,此則有“丁巳家山兵亂后,于劫灰中尋得此稿”的具體細節(jié),表明所見“朱雪個小鴨子真本”是一本冊頁,并夾有齊白石對八大山人的評語。
兩件作品有先后:前一幅署年“乙亥二月”(1935年),而此幅未署作年。有學(xué)者認(rèn)為,后者大致為齊白石66歲(1928年)時作,早于前幅。筆者以為這值得商榷,理由在于前幅右下角那2 0字提要——“嘴爪似非雙鉤,余記明瞭,或用赭石作沒骨法亦可”。對照前幅所畫,鴨嘴爪均以雙勾繪之,顯然,齊白石用題記作強調(diào)是為了訂正,勾摹稿憑記憶所勾,非正式作品,有出入無所謂,但是正式作畫時他是要改過來的;由此再看后一幅,嘴爪都是沒骨繪之,可見是改過來了。兩幅畫作年代孰先孰后?斷論確不容易,姑且存之,待識者判斷。
上述二幅都是白石老人的自存作品,今藏于北京畫院。需要說明的是,前幅題記“余四十一歲時客南昌”,與白石老人《自述》有出入。按《自述》所說,齊白石出生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41歲這年(1903年)3月之前他在西安,3月初到了北京,5月因聽說他的貴人兼好友樊樊山(樊增祥)從西安啟程來京,于是趁其到達之前先期離京了。因為樊樊山是光緒年進士,官至兩江總督,他有意推薦齊白石去內(nèi)廷當(dāng)供奉,為慈禧代筆作畫。彼時齊白石雖然生活拮據(jù),但是山人脾性,不喜“體制”內(nèi)生活,怕少不得要添出許多麻煩來,又不好當(dāng)面拒絕友人好意。其離京路徑是“從天津坐海輪,過黑水洋,到上海,再坐江輪,轉(zhuǎn)漢口,回到家鄉(xiāng)”,之后這一年中他再無遠行,所以在41歲時,齊白石沒有到過南昌。
那么,他是哪一年在“南昌舊家得見朱雪個小鴨子之真本”的呢?次年春間,即1904年的春天,應(yīng)王湘綺所約,齊白石與諸位王湘綺弟子同往江西,過九江、游廬山,到了南昌,前后近半年。正是此次出游,他在南昌見到了八大的雛鴨真本。由此筆者認(rèn)為,齊白石“四十一歲客南昌”應(yīng)該改為“四十二歲客南昌”。
與此題記相關(guān),筆者所見還有一個版本,題在一幀繪魚“勾摹”稿上;除所繪不同外,文字一模一樣,書法(包括漏筆的“意”字)亦無二致,不同的是此幀鈐“木居士”印。如此一事二題,書寫又如此巧合一致,在筆者看來是存有蹊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