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因此,班主任應將德育工作擺在最重要的位置。根據(jù)多年班主任工作經(jīng)驗,我分享一點有關德育工作的心得:高標靠引領,習慣靠管理。
確定目標,高度是關鍵
馬卡連柯曾說:“培養(yǎng)人就是培養(yǎng)他對前途的希望?!睆膶W生入學開始,班主任就要上好新生入學第一課,引領學生明確奮斗目標。
1.心理上不要給自己設限
學生的潛力無限,但是惰性與膽怯時常成為絆腳石,這時,我會給學生講“跳蚤實驗”:將一只跳蚤放進杯中,剛開始,跳蚤一下子就能從杯中跳出來。然后,實驗者蓋上透明蓋子,跳蚤仍然會往上跳,但碰到幾次蓋子后,慢慢就跳得沒有之前那么高了。之后,即使實驗者再將杯蓋拿走,跳蚤仍然跳不出杯子。
講完后,我問:“跳蚤難道真的跳不出這個杯子嗎?是什么阻礙了他?”接著,我引導學生討論分析,讓學生明白跳蚤跳不出杯子的原因是跳蚤心里默認這個杯子的高度是自己無法逾越的,從而得到啟發(fā)——不要給自己設限,突破束縛自己的那個“心理高度”,樹立遠大的目標,才能收獲自信和成功。
2.“度”的把握是關鍵
“心理高度”沒有限制,但目標的實際高度卻要把握好“度”。我經(jīng)常用“摘蘋果原理”來啟發(fā)學生:枝頭又大又紅的蘋果雖然香甜,但是太高了,學生如果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還是夠不到那個蘋果,就會懷疑自己的能力,不再嘗試;而對于輕輕松松就能摘到的蘋果,學生又可能不珍惜,甚至自滿。蘋果的高度只有讓學生跳起來能摸到,他們才會有興趣嘗試,并且珍惜自己努力得到的蘋果。因此,班主任要與家長配合,時常為孩子調(diào)節(jié)“蘋果”的高度,確定適合學生個體發(fā)展階段性特征的、與全面發(fā)展要求相一致的目標。
3.與班級目標相結合
每一名學生都是班級的主人,班主任應該帶領全體學生確定大家都認可的共同發(fā)展目標,讓學生能夠朝著同一個方向努力,然后引導學生將個人目標與班級目標結合,在服務班級的過程中增強班級歸屬感和集體榮譽感。
養(yǎng)成習慣,日常管理是關鍵
光有理想和目標還不行,要想讓學生自覺向目標靠攏,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十分重要。在實踐中,學生經(jīng)常會試探班主任的底線,班主任則要見招拆招,多個回合之后,學生才會形成良好的習慣。
第一回合——老師,我憑什么聽你的?一開始,學生可能對老師的管理不服氣,這時,班主任應明標準、立規(guī)矩,引導全班同學共同制訂規(guī)則,持續(xù)跟進落實,和學生共同遵守。班主任要讓學生明白:我不是要你聽我的,而是要你遵守班級規(guī)則。
第二回合——老師會堅持多久?不少班主任有這樣的經(jīng)歷:班級制度執(zhí)行后,開始效果不錯,時間久了,效果就會減弱。這時,學生與班主任的“交鋒”就進入了第二回合:學生會試探班主任的“嚴管”會堅持多久。我想說的是,持之以恒的管理才能見到實效,班主任要做到“說了算,定了干,一不做,二不休”,持續(xù)推進,直到學生養(yǎng)成習慣。學生意識到班主任的決心和魄力,就不會心存僥幸。
第三回合——愛要說出口。養(yǎng)成習慣的過程中,學生會犯各種各樣的錯誤,教師職責在肩,又發(fā)自內(nèi)心關愛學生,自然會糾正學生的不當言行,把這當作一種愛孩子的方式。然而,班主任認為的這種愛不一定能得到學生的認可,學生可能將其解讀為指責、約束、不信任。因此,班主任要多與學生溝通,把對學生的愛表達出來。學生明白老師對自己的關愛后,就會更愿意接受老師的管理。
班主任工作雖然辛苦,但班主任如果能保持一顆熱愛之心,不斷學習班主任專業(yè)知識并研究學生,那么,疲憊就會化為新的動力,推動班主任享受教育人生。
(作者單位:中國科學院附屬實驗學校)
責任編輯? 魏? 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