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文化傳承視域下蘇軾作品的審美特征分析

2023-05-24 10:02王璞玉許瓊
新閱讀 2023年4期
關(guān)鍵詞:入世道家中學語文

王璞玉 許瓊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內(nèi)涵豐富、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體系。在先秦時期,百家爭鳴的繁盛景象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經(jīng)過兩千多年的發(fā)展,儒釋道成為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后世稱之以儒家、釋家和道家。受儒家、釋家、道家三者影響,蘇軾崇尚自然、樂觀超脫、不拘于外物,擁有獨特的人格魅力。在經(jīng)歷“烏臺詩案”及一系列打擊后,蘇軾思想得到了升華,也因此成就了他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目前,統(tǒng)編版中學語文教材中,他的《記承天寺夜游》《水調(diào)歌頭》《定風波》等高達8篇作品被選編其中。蘇軾的作品或直接或含蓄地抒發(fā)了他的個人情感,很多詩詞在抒發(fā)情感的同時寄寓著深刻的生命哲理,有著獨具特色的審美特征。蘇軾作品的語言藝術(shù)、意境結(jié)構(gòu)、思想情感都有著傳統(tǒng)文化留下的印記。[1]筆者將從統(tǒng)編版中學語文教材中的蘇軾作品著手,分析傳統(tǒng)文化基因在作品審美特征形成中所起的重大作用,理解蘇軾表達的情感和哲理,進而探索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基因傳承的意義。

身與物化的自然美

蘇軾暢游山水,全身心投入大自然的懷抱,因此,他的作品表現(xiàn)出身與物化、物我合一的特點。道家認為“道”生萬物,人和萬物與“道”為一,人應(yīng)該遵從“道”,順應(yīng)自然。道家講的山水是自然山水,強調(diào)人的本心本性。蘇軾追求自然美,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美,還有自然本身的崇高美。

人與自然的和諧美。道家追求的自由是在人與自然的融合中,從宇宙自然中獲得精神的慰藉與解脫。道家思想強調(diào)自然與人本就為一體,有著天然的契合關(guān)系和不解之緣。歷代途窮、失意的士人多在山水間優(yōu)游卒歲,療治精神的創(chuàng)傷。自晚唐后,以宋代的蘇軾為代表,對天然之美的追求形成了一股歷史潮流。蘇軾追求“自然美”,首先將目光投向了大自然,《赤壁賦》《石鐘山記》都是山水作品。不同的是,他在大自然里,不是無可奈何地打發(fā)時日,而是處處表現(xiàn)出主動的傾向。在他的作品中,山水已不是一般僅供賞玩的對象,而是與人合而為一的天地,人在自然中神思飛越、馳騁想象,個性得以張揚、人格精神得以展示,自然成為“人化”的自然、美的自然。

《記承天寺夜游》中,蘇軾在夜游中看到月色而吟出:“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2]這個寫景句,無一字寫月,卻巧妙地運用比喻、烘托手法表現(xiàn)出月色的空明澄澈。在這令人難以忘懷的美妙月色中,蘊含著蘇軾賞月的欣喜之情?!昂我篃o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边@一句話描繪出了月夜的寧靜、漫步的悠閑、賞月的欣喜、對人生的感慨,種種復雜的心境,俱包含其中,此為人與自然和諧之美、意境之美。蘇軾于1076年作的《水調(diào)歌頭》歷來評價很高。南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diào)歌頭》一出,余詞盡廢?!鄙祥牐骸懊髟聨讜r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3]蘇軾描繪了一個清冷的月宮之境。政治失意、親人異地,他要尋一個“歸處”——月宮那樣的沒有煩擾的地方,可是想到其高寒、清苦,于是就地乘月起舞,樂以忘憂,瀟瀟灑灑,顯現(xiàn)出自由自在,其神思已飄逸至月宮、融入廣袤無邊的宇宙了,自由之至,人完全與宇宙合一、主宰自身了?!冻啾谫x》中,“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v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痹鹿庹諒叵?,“白露”連“水光”,天連地,水連山,整個合為一片,蔚為大觀??梢韵胍?,人此時也融入這“一片”之中,與自然聯(lián)結(jié)為一體了。這不是莊子極力追求的“大美”景象嗎?蘇軾在此把人置于天地之間,置于廣袤無垠的宇宙,進入一種壯美的境界,他擺脫了人世的種種羈縻,獲得了無限的自由,領(lǐng)略了人生最大的精神享受。值得注意的是,蘇軾創(chuàng)造的“身與物化”的境界似于莊子而不同于莊子?!肚f子·大宗師》中說:“不知所以生,不知所以死。不知就先,不知就后。若化為物,以待其所不知之化已乎?!盵4]這正是主體深入對象后出現(xiàn)的“身與物化”的審美佳境。與之不同的是,蘇軾在主體向客體切入和融合時,始終返回了自身和現(xiàn)實,表現(xiàn)出明顯的能動性和選擇性;而莊子的“齊物”,則是消極的混同為一,因此蘇軾更富有智慧、更可貴。

自然本身的崇高美。蘇軾喜愛展現(xiàn)人與自然間的和諧美,以及融入大自然的壯美景象,這體現(xiàn)了崇尚自然的道家美學思想。蘇軾在《石鐘山記》描繪自然美時,主觀感情的切入較少,著重再現(xiàn)自然本身的壯美、色彩美、音律美和崇高美。“大石側(cè)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云霄間;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鸛鶴也?!盵5]山勢奇險,怪石林立,又加上山鳥怪叫,夜行此境,讓人毛骨悚然。可正因為奇險恐怖,才出英雄本色。在探索者看來,越是艱險越有價值、越是享受。在自然面前,人似乎很孤單、很渺小,但正是在與自然的對峙中,人才顯出其偉大。因為他必戰(zhàn)勝自然、主宰自然來確認自身,使自然成為確認的對象、美的對象,這種伴隨痛感和壓抑而產(chǎn)生的是崇高之美。

蘇軾善于借助自然之景描繪出自然的秀麗、壯美,展現(xiàn)出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美。王國維曾說:“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在自然之中,蘇軾又寄托了自己憂樂圓融的情感。

憂樂圓融的情感美

龐樸將中國的文人精神概括為“憂樂圓融”,即憂、樂合二為一,構(gòu)成中國文人的至高境界。[6]龐樸的觀點最能概括蘇軾的心境,政治上的失意之“憂”和逍遙自得之“樂”,在蘇軾的生活和作品中慢慢交織圓融,呈現(xiàn)出一種寧靜的心境。心境的變化也體現(xiàn)在作品中,如統(tǒng)編版中學語文教材中的《江城子·密州出獵》《念奴嬌·赤壁懷古》《定風波》《赤壁賦》《水調(diào)歌頭》流露出儒道、佛老的思想,儒家的“出世”、佛家的“無我”、道家的“羽化登仙”三教合一圓融在蘇軾的詞作中。

積極入世、以天下為己任。傳統(tǒng)文化是儒、釋、道思想融會貫通的??v觀中華文明幾千年的歷史,儒家思想處于主流地位。儒家思想是關(guān)于社會組織與處理人倫事務(wù)、日常生活的哲學。其思想核心無疑是最積極“入世”的,它重點關(guān)注現(xiàn)世生活。統(tǒng)編版中學語文教材選編的蘇軾部分作品就體現(xiàn)了儒家剛健有為、積極入世、以天下為己任的思想內(nèi)核。

蘇軾豪放詞的開山之作——《江城子·密州出獵》體現(xiàn)了儒家積極入世的思想情感。[7]這首詞的上闋借多種意象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氣勢恢宏的出獵情境,字里行間流露出蘇軾自信樂觀、想要為國效力的“少年狂”的豪情壯志,一豪“鬢微霜,又何妨”;二豪“持節(jié)云中”;三豪“會挽雕弓”;四豪“西北望,射天狼”,結(jié)構(gòu)層次分明,文筆豪邁奔放,情感真實流露,展現(xiàn)了蘇軾積極入世、政治失意的一面?!赌钆珛伞こ啾趹压拧返摹按蠼睂懗龀啾诳臻g之廣闊,“千古”寫出時間之悠久,仿佛讓讀者看到了洶涌奔騰的長江水和浩瀚歷史長河中的眾多風流人物。蘇軾上闋描繪出了雄奇壯闊的意境,下闋著重寫人,借對周瑜的仰慕,抒發(fā)自己功業(yè)無成的感慨;寫“小喬”烘托出了才華橫溢、意氣風發(fā)的周瑜,突出了人物的風姿,描寫周瑜的戰(zhàn)功意在反襯自己年老無為的境遇?!岸嗲椤敝蟮膸拙潆m表達了仕途失意憂心傷感之情,但這其實正是一種積極進取的表現(xiàn),是一種渴望報效國家的內(nèi)心情感。

祈求出世、樂觀曠達。道家認為“道”生萬物,人和萬物與“道”為一,人應(yīng)遵從“道”之無為并順其自然。還有禪宗超脫輪回的追求,同儒家的經(jīng)世致用思想一起催生了華夏民族保持“入世”與“出世”平衡的生活狀態(tài),在投入世俗生活時保持一種超脫、恬淡的生活態(tài)度,以審美態(tài)度審視人生,追求愉悅、自由的生活。統(tǒng)編版中學語文教材蘇軾作品中的《定風波》和《赤壁賦》在追求入世之中還有一份形而上的追求,追求塵世之外的一份超脫與樂觀。[8]

《定風波》為蘇軾醉歸遇雨抒懷之作。蘇軾借雨中瀟灑徐行之舉動,表現(xiàn)了雖處逆境屢遭挫折而不畏懼不頹喪的倔強性格和曠達胸懷。在雨中行走,按照生活常態(tài),當然是騎馬勝過竹杖芒鞋,但是蘇軾卻說:“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這里當然不是寫實,而是繼續(xù)寫自己當時的心態(tài)。當自己擁有平靜悠閑的心態(tài)時,即使是竹杖芒鞋行走在泥濘之中,也勝過騎馬揚鞭疾馳而去。[9]這里還隱含了兩種生活的對比,一種是竹杖芒鞋的平民生活,一種是肥馬輕裘的貴族生活。在歷經(jīng)了政治上的風風雨雨后,蘇軾越來越認同這種真真切切、平平淡淡的平民生活。竹杖芒鞋行走在風雨中,本是一種艱辛的生活,而蘇軾卻走得那么瀟灑、悠閑。對于這種生活,蘇軾進一步激勵自己:“誰怕?”這是一句反問句,意在強調(diào)超脫曠達的生活態(tài)度,傳達出一種搏擊風雨、笑傲人生的輕松、喜悅和豪邁之情?!耙凰驘熡耆纹缴?,此句由眼前風雨推及整個人生,有力地強化了蘇軾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勇于出世的超然情懷?!冻啾谫x》寫于“烏臺詩案”后,蘇軾被貶黃州,政治失意,心情苦悶,他試圖與朋友出游,離開凡塵,祈求出世,借山水來消除心中苦悶。文中“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這一句,蘇軾想到自己功業(yè)未成,又流露出濃厚的悲涼,慨嘆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10]這種時候,道家的尋仙訪道思想又涌上了心頭,想出世求解。一如在《水調(diào)歌頭》中詠嘆“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既想化仙歸去,又留戀俗世,出世與入世的矛盾困擾著蘇軾的內(nèi)心,然而蘇軾在悲與歡的交織中超脫而出,以憂樂圓融的態(tài)度面對俗世的悲喜,以豁達樂觀的態(tài)度面對生活之憂。

儒家積極入世的態(tài)度和佛道與世無爭的態(tài)度是矛盾的,但在蘇軾身上卻得到統(tǒng)一。[11]當蘇軾心中的儒家思想遭遇挫折時,他總能峰回路轉(zhuǎn),在佛道思想中找到精神歸宿。從蘇軾作品的憂樂圓融、出世與入世的精神突圍中可以看出,人與自然是和諧共生的,不是矛盾對立的,我們應(yīng)該學習蘇軾,用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yè),用積極、樂觀、豁達的態(tài)度來過好自己的一生,正確看待得失、認清自我,追求自身價值的實現(xiàn),而不是追求名利欲望,深陷其中。

儒釋道交融的哲理美

梁漱溟先生在《中國文化要義》中指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早熟”的文化。中國文化注重對人生的關(guān)注,其中人生哲學最重要、也是最具有現(xiàn)實意義。[12]我們的先人在先秦時代就已經(jīng)基本完成對人生的思考,具有非凡的人生智慧。后世關(guān)于人生的各種著述大部分是對先哲作品的闡釋與補充。儒釋道三家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三大支柱,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體和精髓。蘇軾深受儒釋道的影響,對宇宙、人生有著獨到的理解。統(tǒng)編版中學語文教材中的蘇軾作品里體現(xiàn)了蘇軾對人生的思考,有一種儒釋道交融的哲理美。

至人無己、萬法唯心。道家追求“至人無己”的人格境界,認為萬物均由“道”而生,萬物平等。莊子強調(diào)超越物我之別,強調(diào)不為情困,不被物役,不受世界變化的影響。超越物欲、名利與現(xiàn)實瑣碎事務(wù),用豁達的心胸達到一種自由與逍遙的境界,這是審美需要的主觀條件。所以,道家偏重審美人格的培養(yǎng)。道家的思想影響了蘇軾的審美人格,也讓他悟出了人生的哲理?!抖L波》就能夠看出蘇軾的人格境界。《定風波》中,“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描繪的畫面有趣而又充滿哲理:一方面蘇軾因料峭春風感到絲絲的冷意;一方面是山頭斜照,感到些許的暖意。這既是寫景,又表達了人生的哲理。最后一句表達了對生活的一種積極觀照,是蘇軾經(jīng)歷“烏臺詩案”打擊之后,實現(xiàn)了靈魂上的升華。這里體現(xiàn)了一種儒家的境界,是一種入世的人生態(tài)度。而后,蘇軾進一步徹底通觀人生。詞的最后三句體現(xiàn)了佛教所說的“無差別境界”,有一種勇于出世的超脫。佛教認為,“萬法唯心所現(xiàn)”,萬事萬物都是心所幻化而出的。佛教強調(diào)“無執(zhí)”,勸導人對萬事萬物都不要執(zhí)著,不要被外物所系縛。蘇軾在《定風波》中表達的正是這樣一種哲理,歸去之后,心靈進入了寧靜的境界,生活中的風雨或陽光都微不足道。蘇軾勸人既不要因風雨而擔驚受怕,也不要因陽光而欣喜若狂,一切都泰然處之。這其實是一種人生的大境界,是一種了悟宇宙、人生之后的大超越,也反映出了蘇軾的人格境界。[13]

物各有主、萬物共適。佛家主張以平常心對待一切變故?!冻啾谫x》中“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體現(xiàn)的就是佛家面對人生得失的態(tài)度。[14]《赤壁賦》中,蘇軾悟出了物我無盡的審美超越,他以江水和明月作喻,意指“風”“月”長存,江山無盡。他闡述了對變與不變的看法,認為不必羨慕長江的無窮,也不必哀嘆人生的短暫,目的在于勸慰“客”因慨嘆生命短暫而生出的悲憤,實際上是在勸慰另一個自我。由生到死,就像長江水滾滾東流、明月的盈虧變化,生命本身并無變化,這是用一種絕對的永恒超越了相對的生命短暫?!冻啾谫x》顯示了“物各有主、萬物共適”的審美超越。蘇軾用“物各有主、萬物共適”的審美心理看世界,不因塵世的功名、得失而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們可以通過解讀統(tǒng)編版中學語文教材中蘇軾作品的審美特征看到蘇軾把世界審美化了,悟出了人生哲理,突破了現(xiàn)實的“名”與“利”的禁錮。蘇軾作品中蘊含著吟詠不盡的傳統(tǒng)文化內(nèi)涵。統(tǒng)編版中學語文教材中的蘇軾作品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文化鮮活的生命力,很容易喚起人們的共鳴,這是蘇軾的魅力,是蘇軾作品的魅力,也是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

結(jié)語

蘇軾深受儒家、釋家、道家的影響,他將大自然美好的客觀物象、寄寓自然物象的情感與理性思辨相交融,從中悟出生命哲理,實現(xiàn)審美超越。在統(tǒng)編版中學語文教材的蘇軾作品中,體現(xiàn)出傳統(tǒng)文化基因在人與自然的和諧關(guān)系建構(gòu)與解決人如何面對困境的問題前發(fā)揮的關(guān)鍵作用。傳統(tǒng)文化基因歷久彌新,永遠是維系中華民族生存的精神紐帶。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其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guī)范,不僅是我們中國人思想和精神的內(nèi)核,對解決人類問題也有重要價值?!盵14]當我們站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重任前,處于探索中華傳統(tǒng)文化繼承任務(wù)迫在眉睫時,統(tǒng)編版中學語文教材中的蘇軾作品無疑給予了我們深刻的啟迪,而在閱讀教學中如何發(fā)掘這些作品中蘊含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并有效傳承這一問題,值得新時代廣大語文教師去深入研究。

作者單位:衡陽師范學院文學院

參考文獻

[1]單弗為.語文核心素養(yǎng)視角下統(tǒng)編中學語文蘇軾作品教學初探[D].淮北:淮北師范大學,2022.

[2]袁海鋒.蘇軾的精神困頓與生命突圍——析《記承天寺夜游》中的藻薦與竹柏[J].語文建設(shè),2019(13):58-60.

[3]王欣怡.貴在虛靜——對蘇軾《水調(diào)歌頭》創(chuàng)作的賞析[J].名作欣賞,2022(20):92-94.

[4]蕭望卿,李玲玲.聞一多講《莊子》[J].古代文學理論研究,2021(01):633-645.

[5]陳愛娟.情趣與理趣:《石鐘山記》的記游及說理[J].語文教學通訊,2022(Z1):155-157.

[6]龐樸.說“仁”[J].文史哲,2011(03):16-18.

[7]楚愛華,廖國華.反常合道:也談《江城子·密州出獵》之“狂”[J].中學語文教學,2022(07):50-53.

[8]王立強.蘇軾文學作品中的儒道釋思想解讀[J].語文建設(shè),2018(29):38-40.

[9]陳海嫻.蘇軾的思想及文學作品淺論[J].品位·經(jīng)典,2021(23):14-16+116.

[10]毛軍梅.論蘇軾文化人格的曠達放逸、樂觀超脫——中學語文教材中蘇軾作品的教育意義[J].新課程學習(上).2014(02):162.

[11]陸雪卉.蘇軾佛教思想研究——從蘇軾三教作品看宋代士大夫的思想特色[J].宗教學研究,2017(02):124-128.

[12]梁漱溟著.中國文化要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13]林語堂.蘇東坡傳[M].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2020.

[14]王亞偉.從《前赤壁賦》看道家思想對蘇軾的影響[J].語文知識,2014(05):56-58.

猜你喜歡
入世道家中學語文
帛書《黃帝四經(jīng)》之“道”的“入世”特征
出世與入世之間的持守——《詩詞五首》整合教學設(shè)計
加強中學語文朗讀訓練的思考
漫畫道家思想
中國入世“日落條款”法律效果的“善意”解釋
漫畫道家思想
牢記道家養(yǎng)生“十不過”
中學語文略讀策略初探
如何讓現(xiàn)代中學語文課堂教學“活”起來
道家思想に學ぶ現(xiàn)代的ガバナン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