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浩耕 裘紀平 薛晨飛
宋朝是一個理想與現(xiàn)實并重的朝代,也是兼?zhèn)浯笏着c大雅的朝代。宋朝是中國文化黃金的朝代,也是茶文化蔚為大觀的朝代。從精雕細琢的團茶餅茶,到別出心裁的點茶、出神入化的分茶,再到文人士大夫的各式茶事宋畫,茶文化已然成為宋人生活中的“潮文化”,成就梅堯臣筆下“富貴貧賤,不時啜而不寧”的盛世之景。
看宋人如何點茶、斗茶、分茶
宋代的點茶,對唐代煎茶法和明代瀹飲法起著承上啟下作用,最別具一格之處當屬在斗浮斗色的基礎上玩起了沫餑,并且玩出了各種花樣,因而有湯花、乳花、雪乳、瓊花、乳霧等別稱。
點茶的美蘊含著宋代獨特的審美,流淌著宋詞、宋畫唯美的深遠意境。點茶程序包括炙茶、碾茶、羅茶、候湯、烘盞、點茶和品嘗。熙寧四年(1071),蘇軾第一次來杭州任職時,就與凈慈寺的南屏謙師結下深厚友誼,談古論今,品茗賞詩。元祐四年(1089),蘇軾第二次任職杭州,一次游西湖壽星寺,謙師聞訊后特意趕去為他點茶。蘇軾再次目睹了謙師爐火純青的點茶技藝,品味了回味無窮的茶湯,寫下《送南屏謙師》,詩贊謙師為“點茶三昧手”。詩中有“道人曉出南屏山,來試點茶三昧手”的描述。
自五代吳越國至兩宋近400年間,杭州盛行點茶。這期間,出了好幾位點茶、斗茶和玩分茶的高手,其中有一位點茶名手“錢塘陳道人”。在吳則禮的《同李漢臣賦陳道人茶匕詩》一詩中這樣寫道:“即今世上稱絕倫,只數(shù)錢塘陳道人……心知二叟操鈐鎚,種種幻出真瑰奇……”除陳道人外,還有剡僧秀蘊。曾在剡山白塔結廬而居的釋仲皎,又有《贈剡僧秀蘊點茶成梅花》一詩云,“未飛三日雪,卻報一枝春”。
斗茶,又稱茗戰(zhàn),是盛行于宋代的一項茶事活動,顧名思義就是比拼茶葉質量的高低好壞。斗茶,“斗”的不僅是點茶技藝,又是指“斗”出來的高品質茶葉。范仲淹《和章岷從事斗茶歌》中“北苑將期獻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點明了北苑舉辦的斗茶活動的目的是選送貢茶,同時也道出斗茶活動的內(nèi)涵,不僅是拼比茶葉的品質,更是一個“斗美”的過程。衡量斗茶的效果,一是看茶面湯花的色澤和均勻程度,二是看盞的內(nèi)沿與茶湯相接處有沒有水的痕跡。湯花色澤以純白為上,青白、灰白、黃白依而次之。斗茶雖然始創(chuàng)于茶區(qū)民間,但由于技巧性強、趣味性濃,迅速被文人士大夫所接受并加以發(fā)展。
“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分茶,是源于點茶、斗茶的一種把玩茶湯沫餑的技藝,“分茶”一詞最早出自唐代,流行于南宋至元代。它有別于“茶百戲”,把玩人群之眾、把玩形式之多以及流行時間之久,是茶百戲所不可企及的。陸羽《茶經(jīng)》云:“華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餑,細輕者曰花,如棗花漂漂然于環(huán)池之上?!比缃?,這種技法已然失傳,我們只能從古人的詩文中領略分茶的妙趣。
從宋畫品鑒文人雅士飲茶樂趣
宋代是中國古代茶文化發(fā)展的鼎盛時期,在此期間,茶涉及政治、經(jīng)濟、文學和社會習俗的方方面面。歷史遠去,如何追尋當時明月、彼時清風?除去文字記載,流傳至今的宋畫亦是我們探尋古人蹤影的絕好途徑。
《攆茶圖》作者劉松年,是南宋孝宗、光宗、寧宗三朝的宮廷畫家,為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因居于清波門,故其有“劉清波”之號,又因清波門有一名為“暗門”,所以劉松年又有外號“暗門劉”。劉松年的成名之路似乎無太多波折。宋孝宗淳熙年間,劉松年初入御前畫院做學生,宋光宗紹熙年間成為畫院待詔。宋寧宗時,因進獻《耕織圖》,劉松年得到獎賞,賜予金帶。他畫學李唐,筆精墨妙,山水畫風格繼承董源、巨然,清麗嚴謹,著色妍麗典雅。他的畫作題材多為園林小景,人稱“小景山水”。茂林修竹、山明水秀之西湖勝景,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他的畫作中。除了山水圖,他亦精通人物畫作,所畫人物神情生動,衣褶清勁,精妙入微。后人把他與李唐、馬遠、夏圭合稱為“南宋四大家”。
劉松年《攆茶圖》為工筆畫法,描繪的場景為小型文人雅集,也展示了宋代從磨茶到烹點的具體過程和場景。在棕櫚樹前峭立的太湖石邊,左前方一人坐在矮幾上,正在轉動碾磨磨茶,出磨的末茶呈玉白色,是頭綱芽茶。磨邊有茶帚、篩茶的茶羅、貯茶的茶盒等。另一人立桌邊,右手提著湯瓶,正向放著茶勺的茶盆內(nèi)沖湯調茶膏,左手邊放著茶筅準備點茶。桌上有茶末盒以及一疊碗和盞托,以便點好后分酌入盞。桌左側有燒水的風爐,風爐上是燒水提釜。桌邊掛著茶巾,桌右側是貯水甕。畫面右側有三人,一僧伏案執(zhí)筆作書;一人相對而坐,似在觀賞;另一人坐其旁,展卷賞畫。一切都顯得十分安靜、整潔、有序。
劉松年另一幅《博古圖》中,松林下幾位文士正在鑒賞古玩,有細細端詳者,有若有所悟者,有默默揣摩者,神情不一。旁有僮子扇火烹茶。畫面表達了清靜脫俗的閑情逸致?!稊f茶圖》《博古圖》都展示了園林中文人雅集、點茶助興的情景,是宋代點茶品飲的真實寫照。
宋代是中國歷史上文人最受尊重的時代,他們以自身的修養(yǎng)將茶與藝術等融為一體,使品飲過程上升到高雅娛樂的“文士茶”。宋代第一流的文士如蔡襄、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梅堯臣、蘇軾、蘇轍、黃庭堅、陸游等都置身其中,他們寫下了大量品茶詩文,展現(xiàn)了文人雅士的品茶風范。
探尋楹聯(lián)匾額與題刻中的茶韻
“茶興于唐盛于宋”,隨著南宋遷都杭州,中國茶文化的中心也隨之南遷至杭州。從此,杭州飲茶之風日盛,大街小巷茶館林立,茶藝、茶道、茶學的發(fā)展均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位于西子湖畔翁家山的中國茶葉博物館龍井館區(qū),保留著龍井山園山地公園的特色。山道兩旁,一座座小木屋組成的展廳依山而建,無論是門楣之上的匾額,還是門柱上懸掛著的楹聯(lián),都是古往今來名家大師們所題寫的與茶文化相關的詩詞,其中所蘊含的宋韻文化最具代表性。
走進龍井館區(qū)大門,首先可見“清友”的景石題刻以及配匾“致清導和”,出自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在他眼中,茶的特質是淡泊平和、神韻清高、意態(tài)沉靜,能夠祛除蕩滌人們胸中積滯之物之情,引導人們趨向清靜諧和。
穿過大門邊的長廊,抬頭可見的“淡然小筑”及“惠風和暢”匾額,展現(xiàn)出茶與人、大自然之間和諧恬然的氛圍。下方可見楹聯(lián)“棐幾只攤淳化帖,雪甌頻試敬亭茶”,短短兩句,集榧木做的幾案、宋太宗組織編集刊印的《淳化閣帖》、白色如雪的茶杯及安徽宣城敬亭茶于一體,道出文人品茶鑒字畫的悠閑自得和高雅情趣。
拾級而上,有茶非遺專題展廳,其中“盛世尚情”匾額,出自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表明宋代茶文化已融入社會各個層面,可謂“盛世之清尚”。走到館后的涼亭,可以看見刻有“茶有真香”的副匾,楹聯(lián)“試碾露芽烹白雪,請君章草賦黃樓”典出蘇軾的詩句,上聯(lián)出自蘇東坡《九日尋臻阇梨遂泛小舟至勤師院二首》之一:“試碾露芽烹白雪,休拈霜蕊嚼黃金?!毕侣?lián)出自蘇東坡《答王定民》:“欲寄鼠須并繭紙,請君章草賦黃樓?!?/p>
再往后,茶體驗區(qū)鴻漸閣旁有“和美具足”匾額,館區(qū)深處的“啜英街”,可見匾額“啜英咀華”,比喻品賞、體味詩文的精華,門樓背面可見匾額“清輕甘潔”,亦出自《大觀茶論》“水以清輕甘潔為美”。
龍井館區(qū)獨特的山地景觀中,茶壇擁有著絕佳開闊的視野。站在館內(nèi)最高建筑問茶亭中遠眺,山光云色盡收眼底。問茶亭面向茶壇的一側,也有一塊匾額,上作“慶得茶天”四字?!洞笥^茶論·天時》中寫道:“茶工作于驚蟄,尤以得天時為急……故焙人得茶天為慶。”古代制茶,氣候天時成敗攸關,好茶的誕生,離不開天時、地利、人和的共同作用。
何謂“問茶”?可將它理解為“去訪問茶,去追問茶”,茶是一門學問,茶更是因其背后的文化,堪稱物質和精神的完美結合,親自試茶、品茶,才能感悟茶的奧妙。以亭留人,以茶潤人,以文化人,中國茶葉博物館中,散落在各處的亭子與休憩品茶的茶樓交相輝映,讓更多人愛茶、奉茶、享茶。
供稿單位:中國茶葉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