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見一郎
即使什么都沒辦法做,作為一個人的價值也不會降低。這一點要銘記于心。我想,如果可以做到這一點,那么即使直面衰老和疾病,即使年紀輕輕就遭遇重大挫折,同樣可以擁有積極向前地“邁出下一步的勇氣”。
在我住院期間,醫(yī)生會每天來查一次病房。因為住院的患者很多,需要一個個診斷,所以查看每個人的時間很短,主要是看一下患者當天的身體狀況和病情的變化。但我的主治醫(yī)師每次檢查完了之后,都會在床邊的椅子上坐上許久,跟我深入地交流哲學、音樂、書籍等。
不僅僅是醫(yī)生,護士中的一些人,他們知道我在做咨詢之后,一定會在工作時間結束后,或者特意在不當值的日子來到我的病房,專門跟我探討。
這樣的時光,給我的“心靈恢復”帶來了積極的影響。聽醫(yī)生和護士的故事,回應他們的需要,用自己的知識、思想和他們交流。這讓我發(fā)現(xiàn),即使是在這樣的狀態(tài)中,“也有自己可以做的事”“也可以做些事情去幫助他人”。
過了不久,我不用吃安眠藥也能踏踏實實地睡個安穩(wěn)覺了。明天,當我睜開眼,還會有人來找我,我也許還能為這個人做些什么。也許不會再有明天了,但那又如何,也要為了稱為“今天”的這一天而好好活著。
當我在死亡的深淵徘徊過,忘記早晚會死去這件事,“今天還好好活著”本身就變得無比美好。
每個人都無法獨自活在這世上。做出有助于他人的事,這種“貢獻感”是幸福的根基,會變成活著的力量。那么,在當下這一刻“還活著”,就意味著這個世界上還有自己能做的事。在自己所處的狀況之中,想想看也許還有什么力所能及的事,這能讓我們真真實實地感覺到幸福。
不做什么特別的事,沒辦法做什么特別的事,這都不要緊。只要活著就對他人有所貢獻,即使得到對方的幫助,也會讓對方有“貢獻感”。
我生病的時候,妻子每天都來醫(yī)院看我,上高中的女兒每天晚上為了等媽媽回家,都會自己做好飯。而且我那位一把年紀經(jīng)常郁郁寡歡的父親,也來了精神,還說我出院那天要開車去接我。
雖然我讓家人擔心了,但沒想到還因此而喚起了他們的貢獻感和熱情。
后來,當我照顧父親的時候,父親對我說了這樣一句話:“因為有你在,所以我可以安然入眠?!?/p>
父親那個時候每天都要睡上大半天,所以我?guī)缀鯖]什么可以為他做的事情。即使如此,他還是教會了我,只要能陪伴在側,對他就是一種貢獻。
在一次演講中,曾有人這樣對我說:“如果我能在三年前就聽過這些話……”這位聽眾的父親因為腦梗死而病倒,后來又因為后遺癥失去了活動自由,由于麻痹癥狀不消失而陷入絕望之中,時??鄲灥叵耄骸斑€不如死了的好。”
但其實只要他活著,對家人來說就是很大的幸福,即使身體完全無法動彈,也不用覺得自己的生命沒有意義和價值。
“那個時候,如果我能告訴父親這些話,那么父親的晚年一定能過得很不一樣吧。”
(摘自微信公眾號“句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