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嘯
摘 要:《古文觀止》是清朝康熙年間編選的一部供私塾使用的啟蒙教材,收錄了自先秦到明朝末年的222篇古文。對《古文觀止》進行研究,我們可以了解編選者的編輯觀,即在大的時代背景下,內容要包羅萬象,體裁要豐富多樣,評注要準確獨到;而編輯特色上突出為科舉考試服務的實用性,繼而上升到弘揚儒家文化思想,注重“文以載道”的傳統(tǒng)。通過分析《古文觀止》編輯特色,也可挖掘出對今天編輯工作的有益啟示。
關鍵詞:《古文觀止》 編輯特色 文以載道
《古文觀止》是清代吳楚材(名乘權)、吳調侯(名大職)叔侄(以下簡稱“二吳”)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編輯的一部古代散文選本,該書選編的初衷是供私塾使用的啟蒙讀本,就是為學生編的古文教材。全書共十二卷,收錄先秦至明末古文共222篇,選文上主要以散文為主,兼取駢文。自付印以來,由于其選文精當、評點中肯、體例多樣,成為此后三百多年里流傳最廣的一部古文選本,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
近代以來,學者們對《古文觀止》的研究熱度一直不減,紛紛發(fā)表相關研究論文,但對其研究范疇大多集中于版本流變、編排體例、注譯研究、選文特點等,而對其編輯特色和對今天編輯工作啟示的分析卻相對較少。本文擬對這個問題作簡要述略,以期帶動后人拓展更深層次、更為廣泛的研究。
一、《古文觀止》選編背景及選文特點
《古文觀止》刊行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此時已經是康熙執(zhí)政中期,天下政局已經初步穩(wěn)定??滴醢四辏?669年),康熙皇帝親臨太學祭奠孔子,并頒詔諭,提出“崇儒重道”,制定了以“文教為先”為核心的十六條治國綱領。《古文觀止》這樣一部“正蒙養(yǎng)而裨后學”的啟蒙教育選本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創(chuàng)作出來的,它的出現(xiàn)恰好順應了歷史的需求。而其選文特點主要包括以下三點。
(一)包羅歷代名家精華
《古文觀止》共收錄先秦至明末古文共200余篇,既包括經典史傳散文《鄭伯克段于鄢》《曹劌論戰(zhàn)》,又有膾炙人口的名篇《蘭亭集序》《歸去來兮辭》,也有“唐宋八大家”的佳作《醉翁亭記》《岳陽樓記》等。其對我國歷史上每個時期的散文名篇都有所摘錄,入選的作品,或雄渾高華,或清新流暢,比較清晰地反映了我國古代散文發(fā)展的脈絡和豐富多姿的面貌。
(二)體裁風格多樣
《古文觀止》的選文體裁廣泛,有史傳、書記、序跋、論說、銘箴、誄碑、哀吊、祭、詔策、奏啟、檄移、章表、議對、頌贊等實用性文體,也有賦、楚辭、寓言等文學性作品,大致可分為十三類。[1]在選文體裁上把選文范圍擴展到經、史類的典范文章,也涉及“寓言”這種別樣的體裁,風格上更具有多樣性?!胺诸愔?,兼顧各種體裁和藝術風格,《古文觀止》確是不落窠臼?!盵2]
(三)注評準確,見解獨到
《古文觀止》的注評是根據文章特點進行有重點的評析,或從文章的句法和用字入手進行分析,或在文章中間或末尾,有一些夾批或尾批。大多數(shù)學者對《古文觀止》評注的研究都表現(xiàn)出對吳興祚“評注詳而不繁,其審音辨字無不精切而確當”評價的認同。周振甫也曾評價道:“這個選本吸取了《古文關鍵》等批語的優(yōu)點,文章中有句下批,有篇末總批,點名文章的旨趣和寫作特點。”[3]可以說《古文觀止》的注評精辟準確,既幫助讀者閱讀,也對整本書起到點睛添彩的效果。
二、《古文觀止》編輯特色分析
編輯特色是編輯觀念的集中體現(xiàn)。具體到每一部作品的編輯特色,是指它對編輯工作的性質、特點、規(guī)律、作用、運作過程的一般看法。編輯特色是一種結果,這種結果的來源或者說促成這種結果形成的因素即為結果的構成。
選本的編輯特色首先是通過內容編輯來實現(xiàn)其功能和價值的,一部選本的入選作品部分也是整部選本的主體所在,而選編者的編輯目的和文學觀念直接決定選本的選編標準和宗旨,包括所選作品的數(shù)量和風格、形態(tài),以及對所選作品的排列順序和增、刪、補、改等行為的介入,因此,“選”是選編者選編態(tài)度最直接的反映,也是一部選本之所以存在的價值所在。
作為私塾教科書的《古文觀止》,其為科舉考試服務的性質決定了其選文的實用性目的,即不以文學批評為宗旨而以有資于時文取法為目的。它的選文數(shù)量和所選文章篇幅的長短以及文章內容的思想傾向性都是為了便于閱讀和教學,以提高時文的寫作技巧。同時,它的選文是在之前同類選本積淀的基礎之上又適應了當時的政治文化環(huán)境和弘揚儒家文化思想的要求,以及編者注重“文以載道”的傳統(tǒng),又帶有很強的自主性特征。
(一)服務科舉,編輯私塾啟蒙教材
編輯特色不是固有的,也不是自然形成的,它來源于客觀世界的實際需求,編輯特色不能脫離社會意識形態(tài)而存在。吳興祚在《古文觀止·序》中表述的非常明確,“正蒙養(yǎng)而裨后學”,析言之,“二吳”編選的目的從服務對象上說是為了“正蒙養(yǎng)”,即作為私塾的啟蒙教材教育孩童。這從“二吳”的自序中也可看出“山居寂寥,日點一藝以課子弟,而非敢以此問世也”,“若夫聲音之間,點畫之際,諸家或以為無益于至義而忽之,而不知童子之所肄習于終身勿能忘,況棘闈之中,字畫一有不合即遭擯斥,可不慎歟?”由此可見,《古文觀止》的編輯初衷非常簡單,就是選取一定數(shù)量的符合規(guī)范的古文給私塾里的童子們研習、記誦,以古文筆法來提高八股文的寫作能力,從而參加科舉,博取功名。畢竟讀書能“工科舉、博功名”。而“工科舉”正是當時知識分子讀書的最終目的。明清兩代皆以八股文為科舉取士的主要文體,八股文又稱“時文”“時藝”等,形式上是與“古文”相對的一種文體,但兩者并非判若水火,勢不兩立,而是息息相通,互有借鑒。[4]以清朝科舉為例,官方規(guī)定“八股文”為考試的主要科目,內容則以宋代理學家關于“四書”“五經”的解說為標準。具體操作時,鄉(xiāng)試分三場,首場試四書義、經義,另一場試論、判、詔、誥、章、表,再一場試經史策論。首場的經義或稱五經文、仿四書文,要用八股文寫法,所以一般論者稱明代以時文或四書文取士者,以文論文,寫出一篇漂亮的八股文也可以是一篇上好文章。源于此,私塾先生們便試圖用古文筆法來提高學生八股文的寫作技巧,其最終目的就是為學習八股文服務,為科舉考試打下堅實基礎。
同時,《古文觀止》選文從篇幅上看也主要以短篇為主,這主要是與當時的寫作要求相關。清代科舉考試對于全篇字數(shù)有嚴格規(guī)定,順治二年開始規(guī)定八股文的字數(shù)每篇不得超過五百五十字,到乾隆四十二年,又明確規(guī)定鄉(xiāng)試、會試四書文字數(shù)為七百字。所以《古文觀止》選文篇幅上《左傳》不選敘事最典型、描寫最精彩的著名大戰(zhàn),如《韓之戰(zhàn)》,《史記》中長篇的傳記也一篇未選;宋、明人經常作為范文選編的長篇文章如歐陽修的《春秋論》、蘇軾的《上神宗皇帝書》等文章,也沒有收錄??梢哉J為編者的編輯意圖就是考慮以古文指導時文寫作,盡量以時文的規(guī)則法度要求去選擇切近的古文,這樣才可以避免科場上漫無邊際的長篇大論,從而寫出優(yōu)質的八股文。
(二)弘揚儒家文化思想
廣義地說,文化是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狹義地講,文化特指人的精神領域,即人的社會觀念、意識形態(tài)、價值標準的集中體現(xiàn)。文化具有傳承性,在一定的生活范圍內的人們無論生活還是思想都會受到同一文化的影響,而編輯特色很大程度上體現(xiàn)在對當時主流文化的弘揚。
由于當時的文壇受到“崇儒重道”“文教為先”的治國綱領影響,以至全國上下形成了一種追求儒家正統(tǒng)思想的時代風尚,而這種風尚又逐步延伸到《古文觀止》的編輯領域。
康熙時期,官方確立了“尊孔崇儒”的文化政策。具體表現(xiàn)在注重講釋經學,開始編纂書籍以供文化建設:如康熙二十四年的《古文淵鑒》、康熙三十八年的《欽定春秋傳說匯纂》、康熙五十二年的《朱子全書》和《御選唐詩》、康熙六十年的《欽定詩經傳說匯纂》等。
其中修撰的《古文淵鑒》是康熙早期為確立尊儒文化政策的體現(xiàn),康熙在其序文中指出文章對于社會的功用性在于:“文者載道之器,所以彌綸宇宙,統(tǒng)括古今,化裁民物者也。是以乾苞坤絡,非文不宣;圣作賢述,非文不著,其為用也大矣?!盵5]一般來說,主流的文治政策和輿論導向是當時文人創(chuàng)作或編選的指導思想。從《古文觀止》的編輯特色上也可看出其繼承了清初的儒家文化政策,即弘揚儒家文化思想,廣傳儒家經典書籍。
從選篇來看,《古文觀止》將《左傳》《公羊傳》《春秋榖梁傳》《禮記》四部包含儒家忠、孝、禮、義思想的文章選入其中,占滿開首三卷的篇幅。還有大量反對佛老而推崇儒學的韓愈文章,如其闡述倫理的《原道》的主題思想就是罷黜佛、道,獨尊儒家,竭力宣揚儒家政治思想和倫理道德?!疤扑伟舜蠹摇敝衅渌说淖髌分幸捕嗳∽鹂壮缛骞δ艿摹A硗?,弘揚儒家思想在《古文觀止》的選文注里也有很好體現(xiàn)。如《鄭伯克段于鄢》,“二吳”就突出一個“孝”字;于次篇《周鄭交質》中著重點出“信”“禮”二字;在《石碏諫寵州吁》又指出“義”字。在文末總評也直接說理,如“讀竟,令人思孝之心,油然而生,真關系世教之文”(李覷《袁州州學記》),“發(fā)先儒所未發(fā),為后學之階梯,是大有功名教之文”(韓愈《原道》)。另明代大儒方孝孺的《深慮論》和《豫讓論》,及最后一卷選文最多的王陽明,也是儒學思想大家,首篇《尊經閣記》主題正是“經正則庶民興”。種種來看,明顯可見“二吳”在內容編輯上極力宣揚儒家文化思想。
(三)注重“文以載道”的傳統(tǒng)
在中國古代,知識分子極為注重“文”的社會功用,以維護儒家思想觀念為主的文論就有“文以載道”“文以明道”“教化中心說”等傳統(tǒng)觀念。古人談文章的功用,往往都會提到“道”,這里的“道”就是圣人之道和先王之道。按照古代文體寫作理論原則,“文道論”一直成為區(qū)分文章好壞的標準?!拔摹?,既指文章,也指文辭和寫作的藝術技巧;至于“道”,則是極其高尚的概念。在中國古代散文中,“道”不是抽象的哲學命題,而是具體的人文精神。文章作者對“道”的熱切關注和津津樂道,是由于對王政即王道的關注都是建立在儒家“仁”的基礎上的倫理情感和世事憂患。這是一種仁義之道,是經邦濟世,治國安民之道,散文也因其對“道”的直接表述和說明而在中華文化中牢固地占據了正宗地位。
“二吳”作為傳統(tǒng)儒家知識分子,其作品的編輯特色中,所弘揚“文道”均是指導儒家傳統(tǒng)的人倫道德、道義精神以及天地萬物之規(guī)律。他們所稱的“義合于古,理慊于心”顯然有“義理合于古,義理慊(慊者,滿足也)于心”之意。前者是說文章所寄寓的義理必須符合古代的倫理道德之“道”,而古代的倫理道德精髓又都是體現(xiàn)在古代的經學典籍之中,所以這句話的真正含義是“文”必須源于古代經術,以發(fā)圣人之道。
如賈誼《過秦論》以無可辯駁的邏輯力量申述了“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的道理,為漢王朝提供了一個強國從“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走向“一夫作難而七廟隳”的歷史教訓,這是治國之道。諸葛亮《出師表》以他對“親賢臣,遠小人”的治國經驗總結和“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忠誠,表達了他對恢復漢室興盛局面的期待,突出表現(xiàn)作為賢臣良相的忠君之道。種種都可以看出,《古文觀止》的編輯特色遵循的就是“文以載道”的文章觀念。
三、《古文觀止》對現(xiàn)代編輯工作的啟示
作為一本流行的通俗古文選本,可以不夸張地說,《古文觀止》是我國文選型教材的集大成者,它的選編對現(xiàn)代教材建設有著巨大的啟迪作用,對當今教材設計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另外,作為四大文明古國的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文化傳承的歷史,留存下來包括《古文觀止》在內的《詩經》《易經》《莊子》《論語》《老子》等經典名篇,這些都是古圣先賢、哲人智者們的眾多文化建樹積累組合而成的。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不僅鑄就了歷史的輝煌,而且在今天依然閃耀著思想的光輝、充滿智慧的力量。圖書出版是實現(xiàn)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和弘揚的重要載體,編輯出版自身有著悠久歷史,原本就是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它將我國歷史上古圣先賢的智慧精華傳承到今天,而且還會繼續(xù)承擔著重要的歷史使命。
(一)教材編輯要樹立精品意識
教材是基于文化傳播和經驗傳承的需求而出現(xiàn)的且具有特定教育意義的書籍,是從社會文化中選出來的精華,是記載和傳承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的重要媒介。教材編輯則是文化的締造者和守護者,是文化選擇的執(zhí)行者,在文化的傳承中起核心主導作用。
今天來看,《古文觀止》就是現(xiàn)代意義上的教材。而作為教材編輯,“二吳”所做的工作就是要選取既突出重點,同時又顧及全面,能夠為學生勾勒出一個比較明晰的中國歷代散文發(fā)展風貌的教材。從選錄的文章來看,又分別涉及政治、歷史、文化、哲學、道德、思想、藝術、語言、文學等多方面的內容,使學生們閱讀這些文章,就可以對當時的歷史形勢、人文思想、社會風氣有一定的了解。在具體編輯過程中,要擷取、吸取、突出、突破、打破、著重、發(fā)展……既有借鑒,更有創(chuàng)新,而且所選取的文章篇幅都是繁簡得中,篇幅適當,便于學生閱讀的。自康熙以迄清末,中國的一般私塾用書主要是《詩經》《四書》《唐詩三百首》和《古文觀止》,《古文觀止》成為其后300年間最受私塾歡迎的古文范本,影響超過了以往任何一本文章選著,其本身不可不謂是精品教材。
今天的教材編輯要充分理解文化價值的本身,像“二吳”一樣,從語言、文學、歷史、政治乃至傳統(tǒng)文化、基本理念、基本精神、人格教育等內容視角出發(fā),對教材的文化價值進行審視、篩選和過濾,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推陳出新,把內容放在第一位,著重突出思想內涵和價值導向。要在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上下功夫,提高選題策劃、內容判別篩選和精加工的能力,把內容做深做精做優(yōu),著力打造能夠經得起歷史和時間考驗的精品教材。
(二)編輯要承擔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歷史使命
中華傳統(tǒng)文化孕育于華夏民族所生存與依賴的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結構中,是中國人民在5000多年的社會發(fā)展中創(chuàng)造并傳承下來的,凝聚著整個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是維系民族生命的精神紐帶。對傳統(tǒng)文化的客觀認識、認同和理解,決定中華民族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能否真正實現(xiàn),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古往今來,編輯就是中華文化的守護神,如果沒有一代代編輯的辛勤付出,就沒有流傳至今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古文觀止》的選編文章總共不過200余篇,但是觸目所見,皆閃耀著中華文化的神采。特別是一些名篇,例如《陳情表》《滕王閣序》《諫太宗十思疏》《祭十二郎文》等文章描摹生動、情感真摯,是人文精神和民族價值觀的集中寫照。就如金克木說:“讀《古文觀止》,可以知歷史,可以知哲學,可以知文體變遷,可以知人情世故,可以知中國的宗教精神與人文精神,幾乎可以知道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切?!盵6]傳統(tǒng)的私塾教育已成為過去,但是祖國5000多年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需要我們編輯去繼承、去弘揚,需要承擔起讓一代代中華兒女了解中華文化底蘊與人文精神的歷史使命。
今天,編輯站在新時代的頂峰,要充分認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歷史意義和現(xiàn)實價值,堅守傳承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責任,堅持正確的文化導向,通過策劃編輯圖書,使這些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得以繼承和發(fā)揚,發(fā)揮圖書在引領風尚、啟迪心智、教育人民、推動社會進步方面的重要作用。
四、結語
《古文觀止》在清代一直是私塾童生的啟蒙教材,但卻從某一側面,留下了幾千年的歷史軌跡,概述了朝代更替的盛衰興亡,記錄了眾多賢哲的襟懷抱負。從編輯特色來說,《古文觀止》的選編獨具匠心,在借鑒歷代文章選集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編排技巧的同時,注評準確,見解獨到,形成鮮明的風格,使得《古文觀止》成為300年來最為普及的古文選集?!岸恰鄙詈竦墓艑W修養(yǎng)、獨特的編輯特色,以及他們“雜選古文,原為初學設也”的選文方式,不僅使得選本有很強的實用性,而且使得它“雅俗共賞”,贏得了無數(shù)讀者。作為一部教材,《古文觀止》的選文既以服務科舉、弘揚儒家文化傳統(tǒng)為主,又秉承了“文以載道”的文章傳統(tǒng),這種注重文章實用價值的編輯觀對當今精品教材的編寫、弘揚傳統(tǒng)文化依舊具有啟發(fā)意義,值得我們借鑒。
(作者單位系學習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