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怡
摘 要:古村落是一個地區(qū)的民族文化與地域文化的典型寫照,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古村落好比一本古書典籍,而遺跡的單個文物就是典籍中的每一頁,更是構建古村落歷史與文化的重要載體與珍貴要素。逐次保護好書中的每一頁,在一定程度上就能夠推動整本典籍的保護。文章將以湖南沅陵縣蓮花池村為例探討古村落遺跡的單個文物保護途徑。
關鍵詞:古村落;單個文物;文物保護
中國傳統(tǒng)古村落無論是選址、布局還是在景觀構造上都體現(xiàn)著人與自然密切的關系,以及“道法哲理”的和諧精神。又因各個村落地理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不同而具備各自的特色,成為當?shù)匾徊考幕瘍r值、歷史價值、教育價值、科研價值于一體的文化典籍,古遺跡單個文物又是建構這部典籍的重要部分。因此單個文物的保護對于推動古村落整體保護有著重要作用。
一、古村落遺跡文物類型
古跡文物是指從歷史、藝術或科學的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建筑作品、古跡碑銘、繪畫作品以及具有考古學性質的環(huán)境、結構、銘文、穴居、現(xiàn)象綜合體。如沅陵縣蓮花池村向宗彥故居,現(xiàn)存且分散在故居中、田間地頭里的單個古跡文物有石質柱礎及雕花(建構房子時基奠承重柱的圓柱形石柱)、石碑(誥命碑刻、敕命碑刻、義渡碑刻、墓碑、功德碑)、門簾石匾(經略家聲、元亨利貞)、族譜諭、圣諭、廣訓、族譜、馬槽、風車、頭盔、鎧甲、兵器、石器、磨盤、舂米石窩、名人雕像、畫像、鐵質農具、字畫等。
二、古村落遺跡的單個文物保護所面臨的
局勢與問題
目前,我國處于經濟快速發(fā)展時期,人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社會得以飛速發(fā)展與進步,但是經濟發(fā)展給我國古村落以及古村落中的單個古跡文物帶來了巨大沖擊,呈現(xiàn)出不利于保護或者難以持續(xù)保護的局面。如以土家族三大主神之一向宗彥的故居為主體的沅陵縣蓮花池古村落,雖然在向氏部分后裔傾力(族人籌款60萬元)保護下得到了相對完整的保存,但是仍然存在很多問題。
第一,保護后繼乏力,出現(xiàn)青黃不接的局面。隨著改革開放以來城市化、城鎮(zhèn)化的飛速發(fā)展,沿海發(fā)達地區(qū)及內陸快速發(fā)展的城鎮(zhèn)大量吸收農村勞動力,大量農村青壯年外出務工,出現(xiàn)了“空心村”的現(xiàn)象。如沅陵縣蓮花池村現(xiàn)有住戶45戶,共計297人,常住人口約為100人。村里將近三分之二的村民常年外出務工、求學。目前推動蓮花池村古遺跡文物保護的人員都是年齡在55歲以上的中老年村民,他們雖然保護意識強,但是身體、經濟條件限制了其保護行動,面對一些體積較大、重量較重的單個古遺跡文物時常發(fā)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無奈之嘆。在保護過程中青壯年的缺失特別是知識水平較高的青壯年的缺失,對于古跡文物、古村落的持續(xù)保護、研究、開發(fā)以及利用來說是一種莫大的缺憾與損失。
第二,單個古跡文物保護意識薄弱。首先,很多村民對新農村建設有誤解,片面以為是毀遺址、破文物、拆古屋建新房等概念,一切以“新”為宗旨。其次,村民們面對的是如何滿足日常生活物質方面的需求,相對于物質生活,古村落單個古跡文物保護研究的精神價值對于村民來說實在是可有可無。且大部分農村居民總希望用現(xiàn)代物品、時尚建筑代替原有的一切,沒有認識到保護古跡的價值與意義。
第三,古村落環(huán)境衰落破敗嚴重,導致單個古跡文物的“生存”環(huán)境艱苦,甚至遭到嚴重破壞。古村落中傳統(tǒng)建筑破敗嚴重,出現(xiàn)殘垣斷壁,導致單個古跡文物散落于荒郊野嶺、田間地頭,整日整年飽受日曬風吹雨淋,風化腐蝕嚴重,這主要包括門簾牌匾、碑刻、戲臺、部分建筑材料(磚石、古木)等。
第四,缺乏整體規(guī)劃及有效的保護措施。由于政府對未被列入保護名單的單個古跡文物的重視程度不夠,還有村民對其認識不足以及資金與專業(yè)技術的不足,大部分古村落單個古跡文物處于自生自滅、無人問津的狀態(tài),更談不上進行有效的整體規(guī)劃保護。如蓮花池村的向宗彥故居只是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縣鎮(zhèn)級政府無論是經濟實力還是專業(yè)技術能力都十分有限。調查采訪村民問到相關問題時,當?shù)卮迕褚膊恢烙卸嗌兕惞袍E文物。
第五,資金缺乏,專業(yè)技術缺失,管理落后。首先,我國目前處于社會轉型的重要時期,城鎮(zhèn)化不健全,縣鎮(zhèn)一級政府財政來源渠道狹窄,導致財政困難,很難形成有效的城鎮(zhèn)經濟支援農村經濟的局面。其次,我國很大部分古村落規(guī)模小、地理位置相對分散,單個古跡文物分布就更加分散,因而知名度有限,難以有效地開發(fā)旅游,難以吸引政府、社會資金進行投資。最后,縣鎮(zhèn)一級政府因資金有限很難組織專業(yè)技術高超的管理保護人才,導致傳統(tǒng)建筑中木雕、石雕、磚雕、泥塑等精湛傳統(tǒng)工藝技術流失。如:蓮花池村向宗彥故居的保護與維修資金來源目前只是縣鎮(zhèn)一級政府與向氏后裔捐贈,后續(xù)資金尚缺,沒有社會企業(yè)再次投資開發(fā),由于進村道路狹窄(單行車道,雙車不能并行會車),其中很大一部分資金需要用于改善村道交通情況。用于向宗彥故居及相關單個古跡文物的保護與維修資金更是少之又少,村民中年長者尚不具備傳統(tǒng)精湛工藝技能,年輕一代的專業(yè)人才更是極度缺乏。
三、古村落單個古跡文物保護對策
保護不是為了保護而保護,而是對單個古跡文物加以開發(fā)利用,使其在現(xiàn)實生活中具有靈性與生命,能夠在現(xiàn)代社會中展現(xiàn)其文化活力并得到傳承與發(fā)揚。因此,對單個古跡文物保護顯得越來越重要與緊迫。針對上文所述的單個古跡文物保護面臨的問題與不利局面,筆者提出以下幾個解決對策:
第一,確立單個古跡文物所在地的村民主體地位,增強其主人翁意識、自豪感與歸屬感,最大限度地發(fā)揮當?shù)卮迕竦闹黧w性與積極性。單個古跡文物的創(chuàng)造者和擁有者是當?shù)卮迕褡嫦?,同時當?shù)卮迕袷潜Wo與傳承單個古跡文物文化的直接服務對象、直接受益者與直接傳承者,因此在保護單個古跡文物過程中要充分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積極性與主人翁精神。如:由縣鎮(zhèn)一級政府、村委會牽頭在年終以及當?shù)孛苏Q辰紀念日舉行相關活動,以官方或民間協(xié)會的名義對單個古跡文物保護開發(fā)工作者和突出貢獻者給予適當精神表彰與物質獎勵,形成精神與物質鼓勵機制,使相關保護工作者后繼有人,從而加強單個古跡文物保護工作人才隊伍建設,增強保護工作的創(chuàng)新力。
第二,加大宣傳力度,吸引公眾眼球,形成文化效應,教化村民,增強村民對單個古跡文物的保護意識。如:沅陵縣蓮花池村向宗彥故居在網絡宣傳方面非常被動,百度中搜索只有幾篇微博消息,微信、QQ等渠道更是處于空白狀態(tài)。當?shù)乜h鎮(zhèn)一級政府機構、村民委員會以及民間協(xié)會組織可以利用微信、微博公眾號、QQ交流群進行交流,繼而通過網絡宣傳平臺將一些較為封閉、不為公眾所知的單個古跡文物推廣至外界社會,讓外界公眾人士有所了解,吸引政府和社會有關機構眼球,形成文化向心力。微信、微博公眾號、QQ交流群等網絡宣傳平臺具有費用低、傳播速度快、傳播面積廣、發(fā)布渠道便捷、操作簡單等優(yōu)勢。利用好網絡宣傳平臺,潛移默化地教化村民,增強村民單個古跡文物保護意識,減少單個古跡文物保護工作阻力,有效推動單個古跡文物保護工作順利開展。
第三,建立古村落單個古跡文物名錄制度。將與古村落相關的單個古跡文物分門別類進行整理,登記入冊。首先,查閱古村落所在地的縣志、民族志、族譜等相關文獻資料,聽取老一輩村民口耳相傳的民間故事,將古村落歷史故事梳理通順,使人們能夠清楚地了解古村落的歷史文化,而不至于以碎片化的故事情節(jié)、歷史情節(jié)呈現(xiàn)在世人面前。其次,將古村落周圍相關的單個古跡文物按照一定原則分門別類進行整理,如按照生活用具、生產工具、工作用具、兵器、碑刻、文獻資料等。將單個古跡文物登記造冊建立檔案,便于保護工作者與閱覽者很清楚地了解古村落相關文物總數(shù)量、類型、每個類型下的具體數(shù)量,推動相關保護工作有序開展,豐富古村落歷史故事內容。最后,保護工作者在對單個古跡文物登記造冊、建立檔案過程中很清楚地知道體積小、重量輕、可以移動的文物,而對于這些文物就可以進行有效收集,保存于干燥的室內。
第四,借用政府等公共力量籌集資金,加強古村落單個古跡文物的研究。單個古跡文物是一種公共資源,其保護、研究、開發(fā)、利用都必須以公共資源為依托開展??h鎮(zhèn)一級政府雖然在財力與物力上支持有限,但可以在能力范圍內提供一些政策支持、宣傳渠道、精神鼓勵,如在相關網絡平臺以官方名義推廣當?shù)靥厣糯迓洹蝹€古跡文物。以公共權為依托,再借用民間力量集中社會資源展開相關工作,既可以體現(xiàn)政府在保護、開發(fā)相關工作中的不缺位,又可以深入基層,提高政府在社會公眾之中的權威性。
四、結 語
農村古村落是一本厚重的歷史典籍,而記載當?shù)赜惺芬詠淼奈幕?、地理、民風習俗的書頁文字是古村落中的單個古跡文物。當今中國處于快速發(fā)展時期,經濟在轉向、社會在轉型,城鎮(zhèn)化的快速發(fā)展給農村社會、經濟帶來了巨大沖擊。農村古村落單個古跡文物保護開發(fā)工作在如此背景下存在著多種不利因素,但是單個古跡文物具有生命與靈性,召喚著人們加快腳步實施保護、研究、開發(fā)、利用。
(中共湘西州委黨校)
參考文獻
[1] 郭雪君,李玉萍,王振.農村傳統(tǒng)文化保護的價值與路徑思考[J].西南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5):13-17.
[2] 朱惠娟.新農村文化建設中傳承優(yōu)秀民間傳統(tǒng)文化途徑探析[J].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133-136.
[3] 張萬玲.歷史文化村鎮(zhèn)保護的經濟途徑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3.
[4] 諶子益.新農村背景下古村落保護利用研究:以曹角灣古村為例[D].廣州:廣東工業(yè)大學,2013.
[5] 孫白露,朱啟臻.農業(yè)文化的價值及繼承和保護探討[J].農業(yè)現(xiàn)代化研究,2011(1):54-58.
[6] 王飛.鄉(xiāng)村旅游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研究[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2,40(15):8627-8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