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敦煌壁畫藝術中,千佛形象是重要的表現(xiàn)題材。早期的敦煌壁畫運用了大量的千佛圖繪畫語言,其表現(xiàn)的千佛形象也展現(xiàn)了強烈的形式美感,在很大程度上豐富、增強了敦煌壁畫的畫面表現(xiàn)力與藝術價值。本文通過探究敦煌莫高窟早期千佛圖的形式美感,將敦煌壁畫西魏時期第249窟中的千佛形象作為探究對象。以構圖、線條、色彩、造型四條線索為切入點,深入地分析與歸納畫面整體風格產(chǎn)生過程及千佛形象藝術美的表現(xiàn)形式,闡明敦煌莫高窟第249窟壁畫中千佛形象的審美價值和研究價值。
關鍵詞:早期敦煌壁畫;千佛圖;形式美感
千佛圖主要作為石窟壁面上用來填補說法圖、故事畫等主要題材的輔助圖案,但也有不少石窟是由千佛圖占據(jù)大面積墻壁,也可認為千佛圖是石窟空間創(chuàng)作上不可或缺的圖案。關于敦煌壁畫中普遍含有的“多佛”思想觀念,眾說紛紜。有研究認為隨著大乘佛教的發(fā)展,多佛信仰逐步形成,結合“佛名經(jīng)”編纂列舉的佛名號等,推進了千佛圖像化;也有研究認為千佛表現(xiàn)背景跟禪觀與念佛的修行系統(tǒng)是相關聯(lián)的。
西魏敦煌石窟有第246、247、249、285、286、432窟,代表窟為第249窟和第285窟。這兩個窟是早期重要的代表窟,最具代表性的千佛圖案就在第249窟。西魏第249窟的壁畫在形制、衣飾、構圖、線描、著色方面,都具有神圣的色彩和魅力。雖然受域外衣冠風俗和表現(xiàn)立體感的暈染法影響,但這絲毫不影響壁畫的中國氣派和民族風格,而且充分顯示了佛教和佛教藝術不斷中國化的特色。西魏時期的千佛圖造型、色彩、臉型、服飾都逐漸變?yōu)橹性L格,畫面比起之前更加明快爽朗,畫師們采用夸張與變形的手法,使西魏時期的壁畫具有驚人的藝術魅力,以下構建了西魏千佛圖形式美感的總體特征。
(一)構圖圖式的形式美感
敦煌早期壁畫中的千佛圖(圖1)①大多由連續(xù)的平行圖組成,形式主要是平行圖和波浪圖。早期敦煌石窟壁畫中的千佛像比較小,形制密,一般畫在主佛和佛本生故事畫的周圍。這種大與小、疏與密的結合,與連續(xù)平行的圖案使壁畫整體具有韻律感。這種節(jié)奏感主要是通過對角方向連續(xù)排列的視覺特征來呈現(xiàn)的。
西魏第249窟千佛圖(圖2)②位于北壁,北壁中間繪說法圖,周圍由千佛圖將說法圖包圍,上方為天宮伎樂十八身,下方為藥叉??咧星Х饒D的設置方法以及配色極有規(guī)律性,使整個墻面具有富有裝飾意味的視覺特征。其中,整體構圖呈現(xiàn)斜行方向連續(xù)排列的樣式,斜行方向有兩種類型,一種是由左上連接到右下,另一種是由左下連接到右上。這種構圖組合方法使相同線描與配色描繪的千佛圖按照水平方向、垂直方向連接成一片,呈現(xiàn)無限的斜行方向。
(二)線條技法的形式美感
敦煌壁畫作為中國畫早期的藝術形式,特別強調線條獨立性。中國畫中以線為主要表現(xiàn)手段的筆墨造型,歷來被認為效果遠不止于色彩。線條作為國畫的基礎,極具特色,具有無限創(chuàng)意。早期敦煌壁畫的線條整體上表現(xiàn)了簡潔明快的表現(xiàn)力。線條通過長、密、粗、細、直、深、巧、滑、輕、急、隱的變化,增加了表現(xiàn)對象的生動性。
早期敦煌壁畫中的線條,是在中原地區(qū)漢晉畫的線描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早期繪制壁畫一般是先用粗壯有力、簡練的土紅色線條勾勒人物的頭部、面部、軀干和四肢輪廓,然后上色,最后用墨線重新勾描,使人物更加生動傳神。這些簡單粗獷的線條,可以讓人深刻體會畫家所要描繪的宗教人物的性格、神態(tài)和動態(tài)特征。
在十六國北朝壁畫藝術中,開始出現(xiàn)西域藝術風格。凹凸暈染法表現(xiàn)的立體效果和土紅色形成的厚實暖色調形成對比,但線條的作用在壁畫中絲毫沒有減弱。在西魏第249窟中,雖然有中原和西域兩種不同風格的表現(xiàn),但其以線立形的基本風貌并沒有太大的變化。中原和西域風格的融合產(chǎn)生了由中原式的秀骨清象和西域式豐潤臉型結合而成的“面短而艷”的新風格。這兩種風格在線條上只有粗細、長短、疏密的不同和線色主次地位的不同。千佛圖線條整體一致,人物五官以圓形或弧形線為主,軀干、四肢大多以曲線來表現(xiàn),衣飾以簡單的弧線概括。這些充滿形式意味的線條,帶給我們巨大的美感和視覺沖擊力,在這樣的視覺沖擊下,從美的角度看色彩和壁畫本身的內容似乎已經(jīng)減弱了許多。
(三)色彩語言的形式美感
從繪色方式上看,在敦煌早期壁畫的千佛圖中,除大色塊的平鋪外還配合不同色度的暈染,以呈現(xiàn)立體感和肌膚的細微變化。這使得人物的肌肉結構更加清晰,整體神態(tài)更顯輕快。這種色彩暈染的方式是自西域傳入的畫法,又稱“凹凸暈染法”。一般沿著外輪廓線向內暈染,輪廓處顏色較深,高光處顏色較淺。隨著時間的流逝,壁畫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褪色和變色現(xiàn)象,有些暈染而成的過渡關系不再清晰,本來自然的過渡仿佛變成較重的深色輪廓線,整體呈現(xiàn)粗獷質樸的風格。
畫家通過想象將萬物歸納為一種顏色,具有程式化特征。這種程式化的色彩強調畫面的平面裝飾和秩序。整體用色濃密,局部濃艷,細致入微,色相色階細膩豐富,局部疏松豪放。這使得畫面的色彩具有輕重對比,緊實相宜。整體上和諧一致,渾然一體,各部分畫面變化豐富,妙趣橫生。
(四)造型與形象的形式美感
單看千佛的形象人物面相條長而豐潤,身材修長而瀟灑。千佛形象整體體現(xiàn)了“西域式”人物造型和“中原式”人物造型相結合的特征。人物主要以線描型,平涂設色來表現(xiàn)。特別是面部表現(xiàn),以粗細變化的墨線,勾勒出臉部的五官特征。再以西域式“凹凸暈染法”繪制人物造型,能夠突出人體肌肉的塊面感和暈染的立體感。早期敦煌千佛圖描繪的坐佛像呈縱橫式連續(xù)排列,各座佛像由華蓋、臺座、頭光、身光、著衣、身體各部分(頭、五官、手)組成。華蓋呈半圓形,由上下兩層構成雙層,上層窄,下層寬,臺座為蓮花座,頭光及身光為圓形或橢圓形,著衣樣式可以分為兩種:“雙令下垂式”和“通肩式”。八身圖像為一組,這種連續(xù)循環(huán)排列的組合方式,在八身佛像上體現(xiàn)為相同的著衣樣式和相同配色。以整體畫面呈現(xiàn)的千佛圖,依靠這樣的規(guī)律性設置,使具有相同配色的圖像,呈現(xiàn)斜行方向連續(xù)排列的視覺特征。
點、線、面是千佛形式美學的基本要素。點、線、面各有特點,相互聯(lián)系,可以營造不同的視覺感受。創(chuàng)作者在充分把握點、線、面的藝術特征的基礎上,通過聯(lián)想,將現(xiàn)實與幻想、主觀與客觀相結合,使整個畫面富有節(jié)奏感和裝飾性。
(一)千佛形象的形式美感賦予畫面韻律性
早期的敦煌壁畫具有一種粗獷生動的原始美感,渾厚樸實而又稚拙天真。其線條的趨勢、色彩的變化、構圖的節(jié)奏無不帶有氣韻生動的流暢感和律動感,畫面極具想象力和生命力,體現(xiàn)了一種富有節(jié)奏變化的韻律美。
敦煌壁畫中的千佛形象以其自然且程式化的造型,連續(xù)并列式的構圖組合形式及簡練鮮明的設色風格,形成了富有裝飾性的獨特美感。在色彩上運用明暗對比、冷暖變化顯出立體感,表現(xiàn)方法多樣。在構圖上,這些單獨的千佛形象作為“點”在畫面上起到了視覺引導作用。這些“點”不僅在構圖上起到作用也服務于畫面整體的色彩布局。敦煌壁畫整體色彩結構具有裝飾性,強烈的裝飾美感反映了熱烈而醇厚的民族審美特質。千佛形象在整體洞窟壁畫中通過巧妙的布局形成整體和諧統(tǒng)一的效果。畫風稚拙的千佛形象體現(xiàn)了敦煌壁畫不同時代的審美特征。
(二)千佛形象的形式美感研究價值和外延
敦煌壁畫存有諸多佛像雕塑、飛天壁畫,值得后代學者學習研究,壁畫里出現(xiàn)的大量千佛圖也同樣值得學習借鑒與研究??梢詫⑶Х饒D的研究成果運用到現(xiàn)代裝飾繪畫和當代平面設計中。由于人們思維方式的不斷變化,裝飾畫的表現(xiàn)形式也應相應更新。不能只停留在形式美上,更要注重對主觀或簡單的抽象特征和象征性的提煉。千佛美學研究的價值還在于拓展了裝飾畫和設計的表現(xiàn)空間,創(chuàng)造了多樣的審美趣味,使畫面的視覺效果更豐富、更鮮明、更生動。
(一)構思及素材選擇
對于千佛圖形式美感構成與融入現(xiàn)代設計的過程可以說是一種“去佛化”和“符號化”的過程。在進行整體設計前,人們對于千佛圖像及其形式感的歸納都是主動的、感性的,是視覺引導思維不斷純化的一個過程。截取西魏第249窟千佛圖局部進行嘗試性練習,首先進行對臨,而后選擇對其形象和構圖進行歸納設計,目的是對畫面中的構成、色彩以及排布進行各種探索性練習。
(二)構圖借鑒及色彩提煉
千佛的形式美體現(xiàn)在設計作品的構圖和色彩上。在設計案例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用色盡量貼近敦煌西魏第249窟千佛圖的配色規(guī)律和古樸神韻,并合理運用色彩組合形式進行千佛圖的VI設計,同時再造,將色彩從自然物中解放出來,更加注重自身的裝飾性和感染力。千佛的色彩主要選用了赭色、墨綠、卡其、深藍、象牙白五種顏色。這些色彩被提煉出來,類似于現(xiàn)代設計流行的平面感用色,整體方案呈現(xiàn)簡約的特點,留給人優(yōu)雅和強烈的視覺記憶。
上述現(xiàn)代融合設計表明,從事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新的設計師只有從最根本的文化內涵中獲取靈感,從中尋找規(guī)律,并運用合適的載體,才能設計出既弘揚傳統(tǒng)文化,又符合現(xiàn)代審美要求的作品。
敦煌莫高窟早期洞窟中具有規(guī)律性的千佛圖值得關注。筆者通過分析其美感的形成要素,證實規(guī)律性繪制的千佛圖受到構圖、線條、色彩、造型四種要素影響,相同配色的圖像呈現(xiàn)了斜向連續(xù)性的視覺特征。這種由千佛圖生發(fā)的形式美不僅在石窟空間創(chuàng)造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現(xiàn)代設計中也備受青睞。
本文對早期敦煌千佛圖的構圖、線條、色彩、造型影響形式美感的程度進行了細致的分析,其構圖呈現(xiàn)了程式化、線條概括化、色彩和諧化、造型質樸化的特征,并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中呈現(xiàn)了獨具一格的時代特征。西魏第249窟是敦煌千佛圖形式感特征較為典型的一窟,其窟內的千佛形象以其自然且程式化的造型受人關注,連續(xù)并列式的構圖組合形式及簡練鮮明的設色風格,形成了富有裝飾性的獨特美感。
在設計和創(chuàng)作過程中學習運用敦煌千佛的造型規(guī)律,不僅有助于拓寬創(chuàng)作者對石窟壁畫藝術的認識,同時對傳統(tǒng)元素形式美的提煉也超越了宗教本身和藝術觀念的表達,為眾多藝術設計領域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借鑒,展現(xiàn)了強大的藝術生命力。
作者簡介
史澤萱,女,漢族,遼寧沈陽人,研究方向為敦煌壁畫圖案派生美學。
參考文獻
[1]李甜.淺論線條在敦煌壁畫中的美學意義[J].中國包裝工業(yè),2014(22):84,86.
[2]生尚尚.莫高窟西魏249窟動物畫創(chuàng)新設計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22.
[3]王軒亭.淺談西魏敦煌壁畫中自然神形象的裝飾性[J].藝術教育,2020(8):127-130.
[4]周靖鴻.“佛”“道”視角之下審美超越的融合—以敦煌莫高窟西魏285、249窟壁畫為例[J].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22(1):48-55.
[5]高陽.淺析敦煌西魏時期裝飾色彩特征[J].流行色,2015(12):136-139.
[6]胡同慶.諸神的兼容與佛教的中國化—敦煌西魏時期佛教藝術文化內涵探析[J].美育學刊,2015(2):22-29.
[7]劉瑜.莫高窟第249窟壁畫的飛天形象在漆畫創(chuàng)作中的運用[D].南昌:江西科技師范大學,2022.
[8]張曼玉.中國傳統(tǒng)繪畫色彩對現(xiàn)代設計的啟示—以敦煌壁畫為例[J].喜劇世界,2022(7):136-138.
[9]劉軒彤.敦煌壁畫的色彩對于藝術創(chuàng)作的影響[J].流行色,2022(5):53-55.
[10]呂少華.敦煌壁畫色彩與現(xiàn)代設計色彩的“和而不同”[J].蘭州交通大學學報,2022(2):170-176.
注釋
①圖1為敦煌莫高窟北魏第254窟千佛圖(局部),截取自數(shù)字敦煌。
②圖2為敦煌莫高窟西魏第249窟北壁千佛圖(局部),截取自數(shù)字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