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立生
著作等身的趙連甲先生,出新書對他來說并不新鮮,《趙連甲作品選》其獨有價值是被當代一些學者可望不可及的作家出版社出版。筆者看到封面就“眼熱”,《趙連甲作品選》所謂“作品”,當然是包含的形式眾多,不是一種或幾種文學藝術(shù)形式乃至中篇、短段可以囊括;選,必然是經(jīng)過出版社在更大范疇中所篩選的。這本書顯現(xiàn)出一種令人待價而沽的自信。欣慰的是,閱讀后的感覺竟然先讓筆者猜了個八九不離十。
它是舞臺上的文學。近百萬字的兩大本集子,是趙連甲先生70年的舞臺演出文本的精粹。所有作品,無一不是經(jīng)過演員在舞臺上演出且受到受眾喜愛的,其中不乏在曲藝界廣泛流傳、普遍演出的精品力作。記憶中相聲《勞動號子》、山東快書《賠茶壺》《街頭哨兵》等曾被許多演員爭相演出,還被很多曲藝形式移植。尤其難能可貴的是,趙連甲先生的曲藝、短影視文本秉承了中國歷史經(jīng)典話本小說的美學傳統(tǒng),即不僅適于演員舞臺表演,還非常適宜人們在閑暇時閱讀,它讓“說唱文學”成為有機、完整的一體。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的趙連甲先生實至名歸。筆者邊讀邊想,當下文本創(chuàng)作成為影響曲藝發(fā)展的瓶頸,是因為在很多創(chuàng)作者心中,將說唱與文學分離了。殊不知,文學是所有藝術(shù)樣式中不可或缺的底色。筆者在該書“編輯札記”中了解到,20世紀60年代,首篇著文評介、推廣趙連甲先生的山東快書《愛八方》的人竟是《詩刊》資深編輯、著名作家楊金亭。
它是戲劇性的曲藝。該書的“編輯札記”提到,已故著名戲劇作家蘇叔陽對趙連甲先生作品呈現(xiàn)的“幽默”推崇有加。筆者覺得,這或許與蘇老先生對當下曲藝、小品的文本多有滑稽而缺失幽默的現(xiàn)狀的憂慮有關(guān)。幽默是自然流淌的,這本書讓筆者感受到的不僅是幽默,在諸多中篇、短篇作品中,更多的是“懸念”與“笑料”的妙用,其中的作品很自然地使戲劇性沖突與文學所追求的人性挖掘、塑造實現(xiàn)了和諧統(tǒng)一。大家不妨沉下心讀一讀他的中篇評書《舍命王傳奇》,這個作品讓筆者想到了一位外國戲劇家對戲劇更好看的回答“寫有難題的人”。趙連甲先生作品中的人物個個都是在“難題”中悲喜、掙扎、搏斗的過程中呈現(xiàn)著精彩,讓受眾在笑聲中體味著人性的深刻。
它是詩歌化的通俗。當下曲藝的現(xiàn)狀令許多有識之士擔憂,其中最大問題莫過于它的“雅與俗”沒有得到恰好、應(yīng)有的平衡。面對人們的眾說紛紜、見仁見智,《趙連甲作品選》做出了擲地有聲的響亮回答。它的語言句句不失口語的通俗,但經(jīng)其組裝、整合,便呈現(xiàn)出詩一樣的品性。許多人用各種不同的形式寫過孔繁森,但他寫的山東快書《父子同行》卻被一位頗具修養(yǎng)、造詣的資深詩人譽為“一首好詩”。趙連甲讓孔繁森的不平凡顯現(xiàn)在平凡的父子情長之中,他讓山東快書形式美感的幽默、懸念恰到好處地得以展示,從而牽動著受眾用心聆聽、開心歡笑,以至被孔繁森樸實無華又高尚無比的言行感動得熱淚盈眶之后,發(fā)現(xiàn)竟有如同讀過好詩后的聯(lián)想與感悟。曲藝是雅俗共賞的藝術(shù),而抵達這種境界,唯有具備深入淺出的學養(yǎng)與人品。據(jù)說趙連甲先生對烹飪頗有些研究,好菜當然既要可口,又要不失營養(yǎng)。看他作品,筆者堅信,他一定深得烹飪之味??上?,《趙連甲作品選》寓文于野、寓雅于俗、寓教于樂。
它是今天演的傳統(tǒng)。筆者曾聽過趙連甲先生的創(chuàng)作講座,雖然他沒有直接回答如何處理好藝術(shù)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關(guān)系,但卻用自己的創(chuàng)作實踐詮釋了對它的理解:“我寫過很多現(xiàn)實題材的曲藝、小品、影視短劇,我可以逐一說出它們當初在傳統(tǒng)作品中的影子。只想說,很多新意絕不是無源之水?!彼倪@些話令筆者記憶猶新,堅信他的文本創(chuàng)作不需要蜻蜓點水式的采風,他每天就生活在平民百姓之中;換言之,他就是大眾里活生生、實實在在的一員:每天買菜、購物、做飯、逛地攤等一樣不少,啥便宜啥漲價及其理由,他心里跟明鏡似的。但這位普通老頭兒對自己似乎不是按普通標準要求的,“編輯札記”里記錄著的他的一段原話,“銘記黨的培養(yǎng),感激文化藝術(shù)界名家諍友傾心指引,正是這般和諧、厚重的文化氛圍,讓我懂得了筆尖兒該跟誰走、如何寫作來‘笑敬人民?!边@讓趙連甲的作品源自傳統(tǒng)卻唯有今天與時代的風格。不妨在書中重溫《背簍日記》《山村夜診》《田大嬸告狀》等,都有對人民的熱愛、忠貞,誰敢說它能靠所謂技巧、技術(shù)、傳統(tǒng)得以完成?
它是耄耋后的青春。聽趙連甲先生不止一次說過同樣的話:“我一輩子沒當過協(xié)會的主席,但我卻是許多省市曲協(xié)主席的老師;主席都有卸任的時候,而我這老師卻永遠沒有退休?!边@話聽多了,便品出了它的弦外之音,他在為自己“活到老、學到老、寫到老”尋找一種理由:“我永遠都做在路上的行者,做我的學生應(yīng)該如我而永無止境?!狈彩橇私廒w連甲先生的人,都知道他的身體是個奇跡,而創(chuàng)造奇跡的動力,就是他晚年無休止的寫作、編書。曲藝藝諺有“把點開活”之說,就是要讓演出適宜受眾。趙連甲先生晚年的“演出”,當然包括這本《趙連甲作品選》的出版,是他說給讀懂、喜愛他的受眾與學生的話語。他用耄耋后的青春,以心血書寫著中華說唱文學壯麗的篇章。正如“編輯札記”引用《中國新文藝大系(1949—1966)曲藝集》導言里記載他的話:“在新曲藝創(chuàng)作方面做出顯著的成績?!苯裉熳x它,顯然有“言未盡興”“今非昔比”的遺憾與聯(lián)想。
不知怎的,想起了老話“就湯下面”?!囤w連甲作品選》是他用自己這鍋88載的“老湯”煮的“新面”,好吃,當然更不缺營養(yǎng)了。
(作者:中國曲協(xié)曲藝創(chuàng)作委員會委員、山東省曲協(xié)名譽主席)
(責任編輯/陳琪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