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tǒng)競爭哲學,基本上由儒家、法家、道家和兵家這些學派構成,它們從不同的角度共同構成了中國人的競爭觀,影響著中國人的競爭行為。其中,力量、道義、耐心、策略四個要素至今還在影響中國人的競爭觀。
要理解中國人的競爭戰(zhàn)略,首先要理解中國人的競爭哲學。中國傳統(tǒng)競爭哲學基本上由儒家、法家、道家和兵家這些學派構成,它們從不同的角度共同構成了中國人的競爭觀,影響著中國人的競爭行為。其中,力量、道義、耐心、策略四個要素至今還在影響中國人的競爭觀。
儒家:以道義為核心的競爭哲學
儒家的核心概念是仁,仁就是愛。儒家關于社會競爭觀念的基本看法是“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是“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在儒家看來,從本質上來說,人類之間的關系應該是和諧的、良性互動的、相互依存的,而不應該是緊張的、沖突的和對立的。
儒家思想在競爭上的基本價值觀就是追求和諧?!氨:咸?,乃利貞”,這是《易傳》的和諧觀;“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這是《中庸》的和諧觀;“德莫大于和”“天地之道而美于和”,這是董仲舒的和諧觀。對和諧的追求,可以說是儒家一以貫之的傳統(tǒng)。這是中國人競爭觀的一個重要特點,競爭本身不是目的,競爭是為了達到和諧合作。
儒家的競爭觀其實是以道義為核心的競爭哲學。在儒家看來,“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好的競爭應該是君子之爭,也就是應該出于道義的目的,使用道德的手段,并應該受到道德的規(guī)范。所以孟子說“仁人無敵于天下”,強調“以德服人”。
儒家競爭觀的價值在于,它將人類向善與合作的可能性充分地揭示了出來?!墩撜Z》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強調的是競爭中的利他精神和道德自律?!兑讉鳌返摹暗貏堇?,君子以厚德載物”,強調的是競爭中的寬厚品格。《中庸》的“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強調的是對于人類和平、和諧及人類的共同命運的執(zhí)著,代表了一種偉大的王道精神。這都是中國文化給我們留下的寶貴遺產。
不過,對“和諧”與“一體”的過分強調,也使得儒家思想從總體上也出現(xiàn)了貶低沖突與競爭的傾向。
法家:以實力為核心的競爭哲學
與儒家和諧的追求不同,法家認為這個世界本質上就是競爭的世界。爭什么?爭利益??渴裁磥頎??靠實力。所以韓非子說這個時代是大爭之世。
在法家看來,人類的歷史就是競爭的歷史,上古競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謀,當今爭于氣力。競于道德的時代早已一去不復返,我們這個社會就是靠實力說話,“力多則人朝,力寡則朝于人”。有實力,別人就屈服于你,沒有實力,就只能屈服于別人。
與儒家相比,法家的競爭哲學在我們今天看來功利而冷酷,但卻很現(xiàn)實。在競爭的環(huán)境中,實力比什么都重要。敢戰(zhàn)才能言和。競爭以利益為目的,以實力為基礎,以斗爭求生存,這是法家的清醒與現(xiàn)實之所在,也是法家競爭哲學的意義之所在。
不過,在法家的眼中,這個世界的競爭本質是一種零和博弈,要么勝利為王,要么失敗為寇。為了競爭而不惜付出一切代價。因此往往就會陷入你死我活的競爭升級,“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在國家競爭、企業(yè)競爭、人際競爭中,我們總會看到這樣的例子:不斷升級的惡性競爭,一步步演化成競爭者的彼此傷害,最終使得競爭的舞臺上沒有一個真正的贏家。所以,我們提倡理性競爭,是為了給自己創(chuàng)造一種更有利于長遠發(fā)展的良好環(huán)境,而不是陷入更大的惡性競爭。
道家:以耐心為核心的競爭哲學
如果法家的競爭觀關注的是沖突的勝負,那么道家的競爭觀所關注的則是長遠的發(fā)展。
老子說,“弱之勝強,柔之勝剛”“柔弱勝剛強”。從競爭的角度來說,柔弱之所以勝剛強,就是“柔弱則不爭”。
“不爭”并不是一味地消極退讓,而是在條件還不具備的情況下不妄為、不強爭。只有這樣,才能達到“不爭而善勝”的目標,“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也就是說,“不爭”實際上是一種高級形式的“爭”,“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人不與爭,則可以養(yǎng)精蓄銳,潛藏待機,一旦時機到來,時至而動,爭則必得,爭則必勝。老子事實上是在競爭中引入了時間的維度,把競爭看成了一個力量的此消彼長而不是力量的直接對抗的過程。
在這種情況下,把握力量轉化、力量消長的節(jié)點就特別重要。老子說“動尚時”,范蠡說“圣人不巧,時反時守”,一定要待時而動。道家因此發(fā)展出了避敵鋒芒、韜光養(yǎng)晦、保存實力、后發(fā)制人、以柔克剛、以弱勝強的一整套競爭理念。
從競爭戰(zhàn)略的角度來說,道家提供的其實是一種大戰(zhàn)略的理念,強調的是自制、低調、守柔、待機,而不是一味逞強。道家對中國人競爭理念最大的影響,是不要僅著眼于一時的勝負得失,而要著眼于長遠的力量消長。這就需要競爭者有足夠的戰(zhàn)略耐心,要學會隱忍、克制與耐心地等待。事實上,克制與耐心本身就是好的競爭戰(zhàn)略的高貴品質。
兵家:以策略為核心的競爭哲學
兵家所從事的是戰(zhàn)爭,這是競爭的最高形態(tài)。以《孫子兵法》為代表的兵家,可以說專門研究在對抗環(huán)境中如何取勝的策略,具有極強的操作性。所以可以將其稱之為以策略為核心的競爭哲學。
中國的兵家在競爭哲學上受到道家的影響很大。道家認為最好的競爭是不爭,兵家認為最好的勝利是全勝?!读w》講:“全勝無斗,大兵無創(chuàng)?!边@反映了兵家對于競爭最高境界的理解。所以孫子講:“百戰(zhàn)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意思是,百戰(zhàn)百勝不是高手中的高高手。不用打就能贏,這才是高手中的高高手。
“百戰(zhàn)百勝”的重心在哪里?在“戰(zhàn)”?!皯?zhàn)”就是對抗、沖突。不斷地通過對抗、沖突的方式來取勝,一定會給自己帶來巨大的消耗。所以,戰(zhàn)爭中經常有這樣的例子:贏了眼前,卻輸?shù)袅碎L遠;贏了局部,卻輸?shù)袅巳?。因此,用對抗的思維去處理事情,即使是贏了,往往也是殘局。
所以在兵家看來,最好是不用打就能贏,要打的話,就要用智慧去打。這就是孫子所說的“上兵伐謀”。所以,中國人對競爭的理解不是簡單的實力的對決,而是智慧的較量。因此就有了兵法的這些原則:五事、七計、全勝、先勝、任勢、擊虛、詭道、出奇、并力、主動、機變、先知等。這些原則其實就是讓人更好地用戰(zhàn)略來贏得競爭。
(《北京日報》 宮玉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