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曄旻
客家方言是非常特殊的一種。不像吳方言、粵方言或者閩方言,客家方言并不以地域名稱命名,而是表達了這是“客家人”使用的方言之意。客家人遍布華南各省,客家話的分布也很廣泛,譬如四川境內(nèi)的“土廣東話”其實也屬于客家話。大體來說,客家話的分布中心在粵、贛、閩三省交界處,其中,廣東梅州話在客家人心目中威望很高,頗有點標準客家話的意思。
與其他漢語方言一樣,客家話也有自己的特殊方言詞。其中一些是古語的遺留。比如客家話里的“種草”,并非我們?nèi)粘KJ知的意思,而是“血統(tǒng)、基因”的意思。還有一些客家話詞匯,在古籍上尋不到出處,極有可能是在語言發(fā)展過程中,吸收外來詞匯演變而成,“羅蒂糕”就是其中之一。
客家話里,“羅蒂糕”不是一種中式的“糕點”,而是一種西式餅干,它的上面往往還有一小粒奶油之類的東西,小孩子非常喜歡吃。有趣的是,論起來歷,這種食品居然還是“舶來品”。
明清至民國,閩、粵兩省的人們有“下南洋”的經(jīng)歷,前往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謀生,客家人也不例外。一些“下南洋”的客家人歸國定居或探親時,都會帶上南洋當?shù)氐耐撂禺a(chǎn)給親人與鄉(xiāng)親嘗嘗鮮,“羅蒂糕”就是其中之一。這種食品的名稱,也如同它的“舶來品”身份一樣,是從馬來語“kekrorty”翻譯而來。有人可能要問了,如果說,“rorty”是“羅蒂”,“kek”又是什么呢?其實,kek就是英語里的“cake”(蛋糕)。以此也可以看出,它實際上是一種歐洲人引進到東南亞的食品,而馬來語只不過是當了一個“二道販子”而已。
“cake”在現(xiàn)代漢語里的翻譯是“蛋糕”,為什么在客家話所說的“羅蒂糕”里變成了“餅干”?這是因為,所謂“餅干”其實就是一種水分極少的面包。從淵源上說,西式蛋糕是從面包派生出來的?,F(xiàn)在使用面粉、黃油、糖和雞蛋制作而成的蛋糕,很有可能是在16世紀之后才出現(xiàn)的。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蛋糕”的概念都沒有與“面包”截然分開,以至于英語中的“蛋糕(cake)”一詞的詞源都是含糊不清的。有人認為,這個詞來自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古代北歐語詞匯“kaka”,另一些人則認為它是古英語詞匯或者拉丁語借詞??紤]到如今的英語詞匯一共也只有這幾大類來源,這個爭論實際上沒有任何結(jié)果。
大約也是因為定義的含糊,生活在南洋一帶的馬來人用“kek rorty”來稱呼餅干這種新奇的食品。而“下南洋”的客家人也因為餅干的樣式與中國傳統(tǒng)的面制糕點有相似之處而稱其為“糕”,再加上從馬來語里翻譯而來的“rorty”,就成了頗有些中西合璧,令人充滿遐想的“羅蒂糕”一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