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城南山鳴沙,中有大泉古渥洼。后人好古渾不識,但從形似名月牙?!边@是清代詩人蘇履吉描寫月亮泉的詩。從詩中不難讀出,這清泉位居甘肅省敦煌市南邊的鳴沙山,形似月牙。有“沙漠第一泉”之稱,自漢朝起即為“敦煌八景”之一,1994年列入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
“沙漠奇觀”月牙泉
月牙泉是敦煌諸多自然景觀中的佼佼者,古往今來以“沙漠奇觀”著稱于世,被譽為“塞外風光之一絕”。月牙泉古稱沙井,俗名藥泉,月牙泉南北長近100米,東西寬約25米,泉水東深西淺,最深處約5米,彎曲如一彎新月,因而得名“月牙泉”。站在沙梁上往下看,在流沙的懷抱中,靜臥著一彎輕淺的泉,蔚藍色的水,如同翡翠一般,水光瀲滟,碧澈如鏡,燦若星月,美麗誘人,“泉映月而無塵”給人一種神秘的感覺。
自古沙漠清泉難以共存,但月牙泉卻不遵循這個規(guī)律。處于沙漠之中而不枯竭,這清泉好像有什么神力給予庇佑似的,任憑狂風怒吼,飛沙走石,風沙竟從山底向山頂和兩側吹去,無法填沒這彎清泉。月牙泉如同撩開面紗的絕世美女呈現在你面前,讓你錯愕驚嘆。
月牙泉水源于何處
在茫茫的沙漠戈壁,怎么會有一汪池水,經久不枯呢?一直成為人們心中不解的謎。人們有多種多樣的推測,歸納下來有以下幾種說法。
首先,不少人認為月牙泉是古河道的殘留湖。月牙泉附近有一條黨河,很久以前,黨河改道,大部分古河道被流沙淹沒,僅月牙泉一段地勢較低,加上地下潛流出露,匯集成湖,又不斷得到潛水補給,因而不會枯竭。
其次,有人認為月牙泉是斷層滲泉。月牙泉南側有一東西向的斷層,斷層上盤抬高了地下含水層,下盤降到附近潛水面時,潛流流出地面形成泉。
再次,又有人認為月牙泉是風蝕湖。由于環(huán)繞月牙泉的沙山南北高,中間低,自東吹進環(huán)山洼地風會向上方走,風力作用下的沙子總是沿山梁和沙面向上卷,因而沙山保持似脊似刃的形狀,這才形成沙泉共存的奇景。
最后,還有人認為月牙泉是人工挖掘出來的。月牙泉形狀與半輪新月惟妙惟肖,好似人工刻意修飾的結果。古籍中稱月牙泉為“沙井”,既然是井,那多半是人力的創(chuàng)造。
前兩種說法比較合理,都認為月牙泉來源于地下水,第三種說法只說明了泉水不被沙子填沒的原因。而人工挖掘就讓人生疑了,干嘛要在大沙漠里挖個湖呢?再說,也阻擋不住流沙的掩埋呀!
月牙泉里外有“三寶”
月牙泉令人稱奇的有“三寶”,即五色沙、七星草和鐵背魚。
先說月牙泉的“第一寶”五色沙,鳴沙山的底部為礫石結構,礫石上面由紅、黃、綠、黑、白五色細沙堆積而成。五色沙在陽光直射下晶瑩發(fā)亮,能變幻出無窮無盡的色彩。在敦煌特有的氣候和光照下,五色沙還有治病防疾的功效,置身沙中,可以祛寒除濕,養(yǎng)神解乏。五色沙療是敦煌傳統(tǒng)的養(yǎng)生文化,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是敦煌人三伏天必做的養(yǎng)生項目,已被收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再說月牙泉的“第二寶”鐵背魚,是月牙泉特有的水質里生長有一種稀有魚種,它背如鐵、肚如雪,生長期緩慢、壽命長、與泉同生與水同在,有泉就有了鐵背魚。
月牙泉的“第三寶”是七星草,這所謂的七星草就是羅布麻。月牙泉南岸長著大片的七星草,每年6、7、8月盛開,小花點點,猶如夜幕中的繁星。七星草是泉邊獨特而唯一的保健中草藥,可以延年益壽,對高血壓、高血脂有較好的療效。月牙泉在唐代時被稱為“藥泉”,也許就是因為有七星草而得名吧?傳說當年唐三藏去西天取經,途徑敦煌茫茫千里戈壁灘,沒有水沒有食物,唐僧與白龍馬奄奄一息,即將倒下之時,觀世音菩薩從紫金瓶里滴下一滴金水,瞬間在茫茫沙漠里出現一汪月牙似的清泉,泉邊長出“七星草”的仙藥,唐僧與白龍馬獲救了,他們繼續(xù)西行,完成取經大業(yè)。這當然是故事,并非真有其事。
大漠“姐妹”山靈水秀
鳴沙山和月牙泉是大漠戈壁中一對共生姐妹,月牙泉在鳴沙山下,“山以靈而故鳴,水以神而益秀”。有“鳴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之感。
鳴沙山位距敦煌市南郊5公里,古代稱神沙山、沙角山。因沙動成響而得名。鳴沙山為啥能“鳴”?由于氣候和地理因素的影響,以石英為主的細沙粒,受風吹震動,沙粒下滑或相互運動,在氣流中旋轉,眾多沙粒產生“空竹”效應,“嗡嗡”作響,因此該山稱為“鳴沙山”。
如果你有勇氣,那么可以在鳴沙山體驗一下滑沙的樂趣。從山上順著沙坡急速下滑,流沙會像風吹起的窗簾一樣飛起,同時鳴沙聲也隨之傳來,你一定會興致無限。如果沒有膽量,也可以騎騎號稱“沙漠之洲”的駱駝,駱駝極其溫順,完全不用擔心會從駝背上摔下來。只要有人牽引著第一頭駱駝,后面的駱駝就會排成一列長隊,井然有序地跟著后面漫步。人們坐在駱駝的背上一起一伏,在金黃的沙漠里穿行,仿佛當年絲綢之路上的駝隊,別有一番風情。
奇泉近鄰莫高窟
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除了月牙泉、鳴沙山,另一個奇觀就是莫高窟了。它離月牙泉僅10千米左右,是游敦煌必去之地。莫高窟,又稱千佛洞,開鑿在敦煌城東南25公里的鳴沙山東麓的崖壁上,始建于前秦宣昭帝苻堅時期,后歷經各朝代的興建,才形成上下九層的巨大規(guī)模。莫高窟南北全長1680米,現存歷代營建的洞窟共735個,保存完好的洞窟有492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另有蓮花柱石和舍利塔20余座,鋪地花磚2萬多塊。莫高窟各窟均是洞窟建筑、彩塑、繪畫三位一體的綜合性藝術。它是世界上現存規(guī)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同時也是中國乃至世界人民向往的旅游勝地。
莫高窟壁畫雄偉瑰麗、豐富多彩,佛經故事、山川景物、亭臺樓閣等建筑花卉圖案、飛天佛像以及當時勞動人民進行生產的各種場面等,都是壁畫的題材。這些壁畫是南北朝至清代1500多年的歷史變遷與民俗風貌和的藝術再現。在藝術風格上博采眾長,在民族化的基礎上,吸取了伊朗、印度、希臘等國古代藝術精華,是絲綢之路在文化藝術上的體現。
思考題
⒈你認為月牙泉水為什么不會干涸?
⒉月牙泉與沙鳴山之間有什么密切關系?
⒊月牙泉“三寶”中因泉而生的是哪些?
⒋莫高窟洞窟中最珍貴的藝術品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