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英雪
(集美大學 外國語學院,福建 廈門 361021)
中國儒家思想是越南文化的重要來源,越南民族性格的形成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雖然不同年代美國越裔作家對于越裔文學戰(zhàn)爭和身份主題的詮釋各有不同(1)沿襲美國亞裔專家金惠經(Elaine Kim)對于美國亞裔文學的定義,并根據美國越裔學者阮清越(Viet Thanh Nguyen)和莫妮卡·張(Monique Truong)關于美國越裔文學內容和體裁的觀點,美國越裔文學可以概括為美國越裔作家使用英語創(chuàng)作的,關于越裔在美生活經驗、越南戰(zhàn)爭經歷以及對母國集體回憶和個人想象的作品。依據內容,美國越裔文學可以分為戰(zhàn)爭主題和身份主題兩大類型。關于美國越裔文學的概念起源及主題劃分,參見張龍海、張英雪在《從邊緣到主流:美國的越裔文學》(《西北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3期)中對該問題的梳理。[1]80,但由于他們都在不同程度上保存了同母國文化的天然關聯(lián),因此不同階段的越裔文學也都不自覺地融入了儒家思想。按照出生地及其接受越南文化程度的不同,可以將美國越裔作家劃分為第1代、第1.5代和第2代:第1代出生在越南,到達美國之前就已經成年,他們接受過較為完整的越南式教育和越南文化,受儒家思想影響程度較高;第1.5代出生在越南,幼年隨父母逃難或移民美國,雖未接受過完整的越南式教育和越南文化,但大多通曉越南語言,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儒家思想;同第1代和第1.5代不同,第2代出生在美國,從小接受美式教育和美國文化,多數(shù)不會講越南語言,也很少有機會接受越南文化,受儒家思想的直接影響較小。盡管第2代受儒家思想影響并不明顯,但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大多通過尋根越南歷史建立自我身份,在這一過程中不同程度上接受了儒家思想。
本研究以第1代越裔作家董宛梅(Duong Van Mai Elliott,1941— )的《神圣的柳樹:一個越南家庭的四代史》(TheSacredWillow:FourGenerationsintheLifeofaVietnameseFamily)[2](以下簡稱《神圣的柳樹》)、第1.5代越裔作家黎氏艷歲(Le Thi Diem Thuy,1972— )的《我們都在尋找的那個土匪》(TheGangsterWeAreAllLookingFor)[3]120以及第2代越裔作家黃麗麗(Lily Hoang,1981— )的《易》(Changing)[4]為例,分析不同階段越裔作家作品的主要儒家思想。對于以上3部作品,國內相關論文和專著均有研究。如郭英劍主編的《美國越南裔文學作品選》中介紹了《神圣的柳樹》和《我們都在尋找的那個土匪》兩部作品[5]7-15;張龍海等的論文《從邊緣到主流:美國的越裔文學》概述了3部作品的基本內容[1];張習濤和王永琴分別從民族主義和生態(tài)翻譯視角對《我們都在尋找的那個土匪》展開分析[6-7]。目前尚未發(fā)現(xiàn)專門涉及以上3部作品有關儒家文化研究的文獻。《神圣的柳樹》再現(xiàn)了一段跨越2個世紀的四代家族史,從曾祖父到董宛梅,不同歷史時期的個人選擇體現(xiàn)了儒家文化中的“忠孝”倫理;《我們都在尋找的那個土匪》透過兒童視角審視越南戰(zhàn)爭后一個普通越南家庭的移民生活,盡管在美國的生活充滿艱辛,但親情和友情的溫暖緩解了一家人內心的壓力,表現(xiàn)了儒家文化的“仁愛”思想;《易》以追溯家庭故事為線索描述祖輩的難民經歷,略帶實驗主義的寫作風格展示了家族成員飄忽不定的命運,在反思戰(zhàn)爭的同時揭示了儒家文化“和而不同”的理念。本研究認為,受越南母國文化的影響,不同年代的越裔作家延續(xù)了儒家精神,其作品中的儒家文化展現(xiàn)了儒家思想在人類文明傳承中持久的生命力。
在第1代美國越裔作家當中,董宛梅占有重要地位,其回憶錄《神圣的柳樹》被提名普利策文學獎,是早期越裔文學中的優(yōu)秀作品。董宛梅出生于20世紀40年代越南一個傳統(tǒng)的官宦之家,父親曾在南越政府任職,官至海防省長。董氏家族歷代深受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禮記·大學》)入世思想的影響,歷史上就有為官從政的家庭傳統(tǒng)。除父親之外,董宛梅的祖輩也不乏朝廷官員:祖父參加過科舉考試,曾任南定省的教育行政長官;曾祖父是越南阮朝嗣德(Tu Duc)皇帝時期的內務官員,精通儒學。祖先的儒士品行有意無意地影響了董宛梅的思維方式,主要表現(xiàn)在其作品中的“忠孝”觀念上?!爸倚ⅰ眰惱硎侨寮易钪匾膫惱碛^念之一,儒家思想傳入越南后,被越南本土文化極大吸收,影響塑造了越南民眾的“忠孝”觀。在《神圣的柳樹》中,儒家的“忠孝”倫理在董宛梅家人身上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
董宛梅的父輩繼承了儒家“忠君”的觀念,《神圣的柳樹》前兩章回憶了曾祖父董林和祖父董圖潘“忠君報國”的經歷,他們的言行舉止和思想境界詮釋了儒家“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道德修養(yǎng)。1859年法國以保護傳教士為名,逐步占領湄公河三角洲一帶,幾年內便控制了越南南部地區(qū)。1873年,法國軍隊轟炸并占領河內,這是法國征服南部后第一次對北方地區(qū)發(fā)起的攻擊。法國軍隊一路北上,河內省長受傷被俘后絕食自殺,法國人隨后占領了河內周邊地區(qū)。在這種情況下,時任地方官員的董林積極招募并訓練民兵保衛(wèi)家園,在他的帶領下,當?shù)孛癖K于抵抗住了來自法軍的圍攻。董林盡忠職守的英勇行為是儒家“忠君”思想在近代越南民族革命背景下的具體演變。在《四書章句集注》中,朱熹曾言:“盡己之謂忠?!比寮覍τ凇爸摇钡奶岢钤缂性谡涡缘赖聵藴省爸揖彼枷肷?。君王在古代是國家的象征,“忠君”思想實質上強調對國家要保持忠誠,近代便演變成為“愛國救亡”的民族思潮。儒家的“忠”在越南是一種重要的美德,“‘忠’是社會衡量一個人道德與尊嚴的量尺之一,儒家‘忠’的深邃內涵被越南人當作千古不變的教訓來思考和追隨”[8]90。作為一種倫理要求,儒家的“忠君”思想與近代越南被法國殖民的屈辱歷史相結合,影響了像董林一樣的儒士階級,他們恪盡職守、英勇抗敵,將民族大義與個人命運緊密聯(lián)系,在對國家盡忠的同時,也實現(xiàn)了自我價值。曾祖父“兼濟天下”的儒士精神影響了祖父的人生軌跡。董圖潘從小便以父親為榜樣,希望在事業(yè)上取得一番成就,他長大后積極參加科舉考試,立志成為一名出色的漢學家。然而此時的法國殖民者卻迫使儒士階層學習法語以加強對越南的統(tǒng)治,面對這種形勢,董圖潘沒有像其他官員那樣對殖民者阿諛奉承轉學法語,而是毅然繼續(xù)學習中國古典文學[9]3-10。盡管祖父的一生并沒有像他的父親那樣大展宏圖,但他在自己的崗位上兢兢業(yè)業(yè),寄情文字、著書立說,用自己的行動踐行了儒家“獨善其身”的高尚情懷。
到了董宛梅這一代,雖然信仰不同,但兄弟姐妹都參加了救國運動,尤其是三姐董宛唐,早年便追隨丈夫加入了越南獨立同盟會(簡稱越盟)(2)1941年5月,胡志明主持越共中央八次會議,決定發(fā)展游擊戰(zhàn)爭并成立“越南獨立同盟會”,目的是帶領越南脫離法國的殖民統(tǒng)治,同時抵抗入侵日軍。,在胡志明的帶領下抵抗法國的殖民統(tǒng)治,延續(xù)了祖輩“盡忠愛國”的儒士精神。1947年,由于法國軍隊不斷向三角洲地區(qū)入侵,董宛唐夫婦跟隨越盟前往物質條件極其艱苦的越巴山根據地。在根據地他們一面與法軍周旋作戰(zhàn),一面向當?shù)厣絽^(qū)人民宣傳革命理念,為越盟招募新兵?!渡袷サ牧鴺洹返诎苏略敿氈v述了董宛唐一家為了越南獨立事業(yè)英勇抗爭的過程。為了抵抗外族入侵,董宛唐甘愿冒著生命危險深入敵人陣地,這種舍生取義的品質與中國近代中華兒女為了民族解放事業(yè)前仆后繼的斗爭精神十分相似,都暗含了儒家廣義上“忠君”的思想內涵,即將忠于國家利益與個人的信仰緊密結合在一起?!罢浅鲇凇M己之謂忠’”的儒士信條,儒家的“‘忠’就可以有非常廣泛的詮釋空間”[10]498。對于越南人民而言,早在陳朝時期儒家“忠君”思想就有所演變,它更加強調“人民的意愿”和“國家的權力”。例如,陳朝大儒黎文休就曾極力推崇“統(tǒng)一國土,穩(wěn)定人心”[11]22的儒家理念,他認為國家統(tǒng)一是穩(wěn)定人心的前提,這種將國土完整和民心安定統(tǒng)一起來的思想一直影響至近代越南的民族解放運動。19 世紀中葉,越南先后淪為法國、日本和美國的殖民地,經過將近一個多世紀的抗爭,以胡志明為代表的越南共產黨在中國共產黨的幫助和全世界民族解放運動浪潮的鼓舞下,帶領像董宛唐一樣胸懷民族大義的越南兒女一起取得了國家的獨立,建立了以維護國家統(tǒng)一和人民根本利益為宗旨的社會主義政權,這在根本上契合了越南儒士階級歷來推崇的“愛國濟民”政治理想,是儒家忠義思想在近代越南獨立運動中的完美體現(xiàn)。
儒家的“孝道”在越南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孝悌乃為仁之本”(《論語·學而》),儒家認為“孝”是一個人之所以為人的最低要求,也是最根本的價值體現(xiàn)。受儒家孝文化的影響,越南社會始終將孝道作為社會道德規(guī)范,將其與家庭生活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使其成為評價個人品行的重要標準。孝文化在《神圣的柳樹》中隨處可見,如董宛梅重點回憶了曾祖父“守孝”的細節(jié):在順化任職期間,董林接到父親病重消息后當即請求返鄉(xiāng)探親,但由于皇帝正值春游,探親要求就被擱置下來。無法在父親病床前盡孝讓董林十分內疚,更為遺憾的是,在等待探親許可期間父親不幸病逝。為了彌補心中的愧疚,董林冒著損害仕途的風險,立即向上級提出守孝3年的請求。曾祖父的這一行為是儒家孝道在越南家庭發(fā)揮作用的典型縮影。歷史上,雖然各個時期儒家學派為了適應封建統(tǒng)治的需要而有所不同,但孝道卻一直為儒家所推崇提倡。越南在封建政權時期就將孝道列為法律條款,例如《黎朝刑律》第九十條以法律形式規(guī)定了子女對父母以及祖父母的義務:“作為子女必須孝敬父母,在(父母)老年時必須早晚奉養(yǎng),不讓父母衣食有所缺乏,亦不得強迫父母努力勞作才給他們提供衣食。葬禮和祭祀應注重儀式的基礎地位,這才是子女的道德義務?!?3)越南封建法律將孝道的準則法律化,將孝道從道德范疇提升至法律范疇,并制定了一系列制裁違反孝道行為的措施,這在客觀上起到了維護社會法紀的效果。有關越南孝道法律化的記載,參見阮勝和阮文財?shù)膶V独璩搪伞贰12]90需要指出的是,越南對孝道的接受在民俗傳統(tǒng)方面表現(xiàn)得最為明顯,尤其是喪禮喪葬等習俗活動均以孝文化為指南。在《神圣的柳樹》中,董宛梅提到每逢重大節(jié)日董氏家族都會組織掃墓、祭祖等祭奠先人的活動,甚至坦言自己重返越南的主要任務就是為先人重建墓碑。從追憶祖輩對孝道準則的遵循到回顧自己對孝文化的延續(xù),董宛梅以個人經歷傳遞出儒家孝文化的深遠影響,即使身居海外多年,深受越南文化的越裔兒女仍然不忘祖先關于孝文化的教導和訓誡。
經過數(shù)千年的教化,儒家“忠孝”文化深刻塑造了越南民族性格,成為越南人民精神生活的信條和原則。對國家盡忠反映在私人領域就是對親人盡孝,對親人盡孝反映在公共領域就是對國家盡忠,兩者相輔相成?!霸侥衔幕瘋鹘y(tǒng)中的孝是與忠、義結合在一起的,它以愛國主義為主強調國家及社會利益的重要性”[8]92。對祖先的崇拜信仰是孝道的基礎,而廣義上的孝道則包含對國家的崇拜信仰,實際上,早在《論語·為政》中,孔子就將“孝”看作是為政的起點,認為君王的孝慈之治是百姓忠誠于上的原因。曾祖父董林就是將對國家的“忠”與對父親的“孝”統(tǒng)一起來的典型例證。雖然董宛梅跟隨父母逃難美國,但越南傳統(tǒng),尤其是祖輩的儒家忠孝精神仍然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她的創(chuàng)作,并在她的回憶錄《神圣的柳樹》得到了有力的證明。
黎氏艷歲是第1.5代美國越裔當中成名較早的作家,處女作《我們都在尋找的那個土匪》于2003年出版,敘述了一個小女孩跟隨父親乘船逃亡到美國的故事。小說中沒有暴力的場面和陰郁的氣氛,透過兒童無辜的視角反思戰(zhàn)爭帶給人的無奈和憂傷。雖然戰(zhàn)爭給女孩一家?guī)砹送纯嗪筒恍?,但依靠親人和朋友的相互理解和救助,女孩一家最終在美國安定下來。黎氏艷歲以散文般優(yōu)美的語言揭露了戰(zhàn)后越裔群體生活的艱難,呈現(xiàn)出他們在異質文化中互相救助的心路歷程?!叭收?,愛人”,孔子從“愛人”的角度解釋仁愛思想,尤其強調親人間的血緣之愛;“仁愛”思想發(fā)展到現(xiàn)代主要倡導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相處。對于女孩一家而言,親情和友情不僅幫助他們從戰(zhàn)爭中解脫出來,還支撐他們在美國開始新的生活。
仁愛的起點是對血緣至親和家庭成員的愛?!段覀兌荚趯ふ业哪莻€土匪》繼承了移民文學中家庭故事的書寫傳統(tǒng),主要描述了女孩與父親之間的父女關系。小說題目中的“土匪”指的是女孩的父親,因年輕時吸食海洛因、販賣黑煙、到處尋歡作樂等惡習,被外祖父冠上了“土匪”的名號。為了反對母親與父親交往,外祖父甚至不惜與母親斷絕父女關系。雖然父親性情暴躁,但對女兒卻寬厚仁慈——送她上學、陪她玩耍,就連女兒打破房東物品致使他們不得不搬家,父親也沒有半點責備。在儒家文化中,父親角色在家庭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父親與子女的關系對于子女的成長尤為關鍵,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強調的是父親在家庭和社會中的權威(4)儒家思想建立在完整的社會秩序之上并在具有完整秩序的群體中運行,群體內部形成了一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權力結構,其運作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群體,自覺形成了一套規(guī)范的禮儀制度。在家庭關系中,父親具有絕對的權威,父子/父女關系構成了“君臣”關系,對子女的成長起到關鍵性的作用。關于儒家文化下的中國家庭秩序,參見葛兆光的專著《中國思想史》。[13]93。在一起度過初到美國那段最艱難的日子之后,父親與女兒建立了親密的父女關系:女孩對父親十分依賴,以至長大去外地后也經常夢到父親,“在另一個夢里,我們坐在擁擠的咖啡館角落的桌子上。通過我們坐著的樣子——雙腿微微分開,雙手平放在膝蓋上,軀干向前彎曲,和我們笑起來的樣子——先是用眼睛,然后把頭向后仰,我們周圍的人都很清楚,我們已經成為了彼此”[3]120。父親的慈愛為女孩的成長提供了良好的家庭氛圍,女孩也因此并未像其他1.5代越裔難民那樣被父輩的創(chuàng)傷記憶所影響,而是用一種“詩情畫意”的眼光觀察戰(zhàn)后難民生活的艱辛。正如中國學者郝素玲所言,黎氏艷歲在描寫越南難民生活時表現(xiàn)出了獨具風格的才華,一般來說,多數(shù)描寫越裔難民的小說會自然流露出難民生活的辛酸以及初到美國難以排遣的孤獨感,但黎氏艷歲以隱晦的表達和細膩的語言讓讀者在閱讀一個家庭辛酸往事時,并沒有感覺到太多的悲傷,反而感受到了散文詩歌般語言帶來的優(yōu)美[14]99-100。在儒家傳統(tǒng)哲學中,父親角色是家庭人倫關系中的主宰,在家庭倫理中占據至高無上的地位。小說中呈現(xiàn)出來的“父慈子孝”場景正是儒家理想家庭結構圖景的展現(xiàn),體現(xiàn)了父女關系的融洽對后代健康成長的重要作用。
除了家庭成員,儒家仁愛觀還倡導對他人的互敬互愛?!段覀兌荚趯ふ业哪莻€土匪》不僅描寫了父女之間的拳拳親情,還講述了朋友之間的深厚友誼。小說第一章敘述了父親帶著女孩和4個越南叔叔抵達美國暫居寄宿家庭、靠替房東修補房屋維持生計的故事。雖然他們來自同一個地方,沒有血緣關系,但同樣的命運將他們連在一起?!懊糠曛苋障挛缢麄兙驮诟浇⒉?,尋找其他越南人的蹤跡?;艘欢螘r間后,他們終于在一個游泳池大廳里找到了另外一些越南人”[3]15。通過叔叔們尋找同鄉(xiāng)的經歷可見,離散在異鄉(xiāng)的越裔群體保持了越南傳統(tǒng)的村落文化。歷史上,越南人十分重視村落生活的共同性,每座村落都形成了一個獨具特色的文化整體,村落里面既有城隍廟等專屬的生活場地,又有民俗制度等日常的行為規(guī)范。美國越裔保持了這種村落文化,他們逃亡美國后在其聚居的地方,如加州的西斯敏斯特等地,逐漸形成了獨具越南特色的生活社區(qū)——“小西貢”(Little Saigon)。社區(qū)是社會的基礎,越裔群體在聚居地互幫互助、共渡難關,這種和諧的人際關系是對儒家鄉(xiāng)鄰文化的繼承和發(fā)揚。戰(zhàn)國時期孟子有言:“鄉(xiāng)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則百姓親睦”《孟子·滕文公上》,倡導的就是同鄉(xiāng)友人之間互相關心、互幫互助的友愛品質,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儒家“仁愛”思想對人際交往行為規(guī)范的具體表現(xiàn)。作為儒家思想的道德基礎,“仁愛”是調節(jié)人際關系的重要手段,有利于推進人與人之間的和睦相處。顯然,越裔群體延續(xù)了儒家“仁愛”思想對同根同源異國同鄉(xiāng)的友愛期待,在美國這個陌生的國度,越裔難民不僅在生活上互幫互助,還在精神上互相鼓舞。美國越裔學者阮富珍(Nguyen Phuong Tran)在《成為美國難民:“小西貢”的救援政治》(BecomingRefugeeAmerican:ThePoliticsofRescueinLittleSaigon)一書中描述了越南難民在美國同舟共濟的場景,“這些難民在南加州找到了一個可以稱之為家的空間,魯南和其他人將情感結構融入越南音樂之中,這就產生了一種流亡的集體記憶,他們還發(fā)誓將不惜代價收回失去的精神家園”[15]48。重視人情關系是越南悠久的文化傳統(tǒng),也是越南傳統(tǒng)文化與儒家文化的相同點。根據越南學者阮祿的觀點,朋友道義是儒家道德術語在越南歌謠中出現(xiàn)次數(shù)最多的詞匯,而越南的“義”和“仁”在意思上都很接近“情”[8]42,尤其是指朋友情誼,這在《我們都在尋找的那個土匪》中得到了充分印證,小說所傳達的同鄉(xiāng)之誼正是儒家仁愛思想在人際關系中的具體呈現(xiàn)。
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也是儒家仁愛思想的外延?!段覀兌荚趯ふ业哪莻€土匪》中女孩救助被困蝴蝶、親近自然的行為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典范。當女孩看到一只金色蝴蝶卡在玻璃磁盤時,她的同情心不禁油然而生——她把磁盤轉了又轉,想盡辦法要將它解救出來,甚至在晚上睡覺時,也一直擔心受困蝴蝶的傷勢。女孩對受困蝴蝶的憐愛和救助契合了儒家仁愛思想的博愛觀。宋明理學的“萬物一體”論將儒家“仁愛”內涵擴展到自然萬物——“若夫至仁,則天地為一身,而天地之間,品物萬形為四肢百體。夫人豈有四肢百體而不愛者哉”[16]174,這種將萬物“同我”,視天地萬物均為具有主觀意識生命實體的觀念也是儒家仁愛的最高境界。在小說中,黎氏艷歲以細膩的情感和詩意的語言描繪了女孩與自然的親密關系,她不但憐惜受困的蝴蝶,將動物擬人化,還賦予物品以無限情感?!疤炜铡薄昂薄霸鹿狻薄棒~兒”“鳥兒”等意象反復出現(xiàn),在女孩眼中,這些自然意象是家鄉(xiāng)概念的具體化,代表著她內心揮之不去的濃濃鄉(xiāng)情和對失去親人的無限思念。作者將主人公的思鄉(xiāng)之情與自然之景結合在一起,在藝術上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這與中國儒家所推崇的“天人合一”有異曲同工之處。在儒家哲學中,仁愛的核心精神是人類的同情心,這種同情心不僅適用于親人、族人,還適用于自然界。作為儒家思想的核心內涵,“仁愛”思想最終可以指向“愛物”,即推己及物,突破狹義上親情和友愛的界限,以一種博大的情懷和高尚的道德熱愛自然?!段覀兌荚趯ふ业哪莻€土匪》中主人公與動物及自然意象和諧共處的場景既是其敬畏生命的外在表現(xiàn),也是儒家“物我合一”精神追求在個體生命中的真實寫照。
儒家“仁愛”思想包括“親親”“仁民”“愛物”3個層次(5)孟子對仁愛的3種境界有詳細地論述,他認為:“君子之于萬物也,愛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孟子·盡心上》):仁愛始于“親親”,對至親的愛是普遍仁愛的基礎;“親親而仁民”,推己及人體現(xiàn)了仁愛的博愛;“仁愛而愛物”,萬物之愛是儒家仁愛的終結。3個方面由內到外,由近及遠,共同影響了儒家文化背景下人們的行為規(guī)范。作為第1.5代越裔作家,黎氏艷歲延續(xù)了儒家文化的仁愛思想,《我們都在尋找的那個土匪》展現(xiàn)了越裔難民在美國艱難環(huán)境下關愛親人、友愛同族、親近自然的艱辛歷程,傳遞了儒家“親親”“仁民”“愛物”的仁愛力量。
作為一名學者型二代越裔作家,黃麗麗早在學生時代就開始了文學創(chuàng)作。小說《易》曾獲2009年筆會開放圖書獎(PEN Open Books Award),作品借用儒家經典著作《易經》中“卦”和“陰陽”的概念(6)《易經》包括《連山》《歸藏》《周易》3部易書,現(xiàn)存的只有《周易》。《周易》將陰陽解釋為:64卦首乾次坤,乾為純陽,坤為純陰,故謂之純卦;后面62卦則陰陽雜陳,故謂之雜卦。這便給人以強烈的感受,即乾坤二純卦之“和”產生了后面的62雜卦。參見楊慶中.多元文明和諧共存的哲學基礎[J].學術前言,2013(18):81-85.[17]82。一方面呈現(xiàn)出越裔難民在失去身份后的惆悵和夾在兩種文化中被撕裂的痛苦;另一方面也表達了對意義多重性和文化多樣性社會的神圣憧憬。黃麗麗將“卦”理解為——要么是斷開的(“陰”),要么是不間斷的(“陽”)六邊形,以變化各異的“卦”為形式載體,表達出對儒家“和而不同”理想王國的美好向往。
小說《易》以一種在隨機事件中尋找秩序的方法為讀者提供了認識越裔歷史的新方式:內容上,種族歧視、性侵犯、父母疾病、朋友背叛等不幸遭遇通過杰克和吉爾回溯家庭歷史的方式展現(xiàn);形式上,64章節(jié)代表64卦,通過講故事的形式將越裔難民的敘事線索聯(lián)系起來。以兩性關系為基礎,小說追溯了女性在傳統(tǒng)儒式家庭中地位的變化過程。在傳統(tǒng)儒家文化中,女性在家庭中承擔著輔佐丈夫、養(yǎng)育子女、照顧家人的責任。這一觀點也深刻地影響了越南傳統(tǒng)觀念對于女性在家庭中的分工期待:越南社會是典型的“男權社會”,女性被鼓勵安分守己地照顧家庭、生養(yǎng)子女,依照“從夫”之道服從丈夫。從母親和女兒的處境可以窺探女性在越南傳統(tǒng)家庭中的地位:在家里,母親總是保持沉默,當父親“爭吵”“講道理”“邊生氣邊爭吵時”時,母親依然保持沉默,家里只有一種聲音,那便是“父親的聲音”;在學校,女孩認識到“爭論是不好的、沖突也是不好的”,甚至連受到騷擾也覺得“是可以接受”的。美國學者謝麗爾·格倫(Cheryl Glenn)將“沉默”界定為“有功能的缺席”,將沉默視為是一種實質性行為,可以獨立傳遞信息。格倫尤其強調了性別化和種族化的沉默行為,提出邊緣群體使用沉默策略具有很強的政治功效,沉默不是“簡單的被動”,無論是支配性和壓迫性的,還是“抵抗性和壓迫性的”,它都可以用來達到與言行同樣的目的[18]155。小說中母親和女兒雖然成長環(huán)境不同,但都采用“沉默”策略應對家庭和社會對于女性自我身份的狹隘設定,無論是母親的隱忍退讓,還是女兒的主動抗拒都揭示了兩代越裔女性自我身份的探尋過程。越裔女性的生存現(xiàn)狀展示了女性與男性的地位差異,這既反映出作者對女性長久以來“第二性”地位的不滿,同時也將尊重差異性變?yōu)橐环N政治訴求并以“陰陽”對立統(tǒng)一的形式表達出來。
隨著越裔作家新生力量的不斷興起,越裔文學在承接傳統(tǒng)儒家觀念的基礎上緊跟現(xiàn)實主義文學潮流,與此同時,第三次女性主義思潮的到來也極大地改變了越裔女性的思維方式,這就使美國越裔文學、尤其是越裔女性文學在主題思想上開始發(fā)生轉變。黃麗麗從小便接受美式教育,她將東西方思維帶入文學創(chuàng)作——在《易》中,黃麗麗從東西方兩種文明審視女性的家庭和社會角色。她認為,一方面女性依然承擔儒家傳統(tǒng)家庭對女性生殖及養(yǎng)育子女的角色要求;另一方面,女性開始逐漸跳出父權制度下的二元對立思維,在認識兩性生理差異和社會分工不同的基礎上,追求更加均等的家庭地位和社會機會。建立在尊重差異基礎上的兩性關系符合了傳統(tǒng)儒家思想和新儒學對于多元化社會與多樣性文化的要求。作為儒家經典著作,《易經》闡釋了天地間萬象變化的規(guī)律,包括宇宙生成論和陰陽學說等樸素的辯證法則,它將宇宙陰陽的理念發(fā)展到“男女、夫婦、父子、君臣”等一系列具體“相克相生”的關系之中。男女兩性關系是陰陽共生理論的主要內容之一?!缎蜇詡鳌分性涊d:“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禮儀有所錯?!盵17]82從上述記載可見,《易經》不僅闡述了陰陽運行之道,闡釋“男女、夫婦、父子、君臣”的權力關系是對陰陽秩序的維護,還將差異性視為調節(jié)不同權力關系的關鍵。小說以《易》為書名本身就是對儒家“和而不同”理念的宣揚。在后記中,作者再一次強調:“我是一個講故事的人,這個故事沒有什么新意,它不是我創(chuàng)造的。這僅僅是《易經》的一個新版本,盡管我已經盡我最大的努力去精確,你將會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中仍然存在諸多差異,這些都是有待發(fā)現(xiàn)的客觀事實?!盵4]133小說以越裔女性為關注對象,探索女性在東方傳統(tǒng)儒家文化和西方異質文化中的弱勢地位,呼吁現(xiàn)代社會對女性生存境遇的關懷,符合儒家所強調的“因人而異”和“和而不同”的思維方式,是對處在不同權力關系中個體、尤其是弱勢群體命運的深切關注。
此外,作者將儒家《易經》中“陰陽”有別的概念視為越裔家族敘事的內在隱喻,揭示了西方資本主義對東方古老文明的侵襲。小說多次以父母親視角回憶越南難民的流亡經歷:由于語言不通,父親由原來一位受人尊敬的畫家淪為一名卑躬屈膝的清潔工,隨之而來,母親也從一位對生活充滿熱情的職業(yè)女性變?yōu)橐幻傺怨颜Z的家庭婦女。以普通越裔家庭為參照對象,黃麗麗在創(chuàng)作中重新審視東西方文明,將越南戰(zhàn)爭看作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對東方國家發(fā)起的殖民掠奪,從根本上體現(xiàn)了西方國家對待東方文明的傲慢與歧視。在儒家文化看來,“和而不同”不僅表現(xiàn)在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等方面,還表現(xiàn)在民族國家之間以及不同民族文化等多種層面上。儒家所提出的“天下一家”“親仁善鄰”等協(xié)調不同民族、國家之間關系的理念,從根本上倡導不同文明要以平等的姿態(tài)和包容的精神進行交流和合作。對此,張岱年先生提出:“‘和而不同’這一命題所表達的基本意涵是要承認‘不同’,在‘不同’基礎上形成的‘和諧’才能使事物得到發(fā)展?!盵17]81陰陽交互衍生出來的多元文明格局是“和而不同”理念的重要理論來源,只有和諧共存、共同發(fā)展才能促進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在小說中,黃麗麗以“和而不同”理念反觀美國對越南事務的粗暴干涉,認為這種災難如同陰陽失調之于身體病痛一樣難以治愈,傳達出只有在尊重多元和差異的前提下才能實現(xiàn)真正人類文明的強烈夙愿。
天、地、人“和合共生”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命題。近年來,中國政府在國際上倡導的構建和諧世界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本質上就是提倡多元文明和諧共存。習近平總書記以“和”文化理念提出對待世界文明的四大原則,并強調:“豐富多彩的人類文明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要理性處理本國文明與其他文明的差異,認識到每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是獨特的,堅持求同存異、取長補短,不攻擊、不貶損其他文明?!盵19]儒家“和而不同”思想為解決當代世界難題提供了重要啟發(fā)。在小說《易》中,黃麗麗將儒家《易經》陰陽相生概念引入越南戰(zhàn)爭難民敘事,一方面表達了對越裔女性及整個越裔難民群體命運的關注;另一方面也流露出對和諧人類世界的樸素向往,進一步體現(xiàn)了儒家思想在人類文明傳承中的持久生命力。
由于歷史和地理原因,儒家思想已經內化為越南民族精神的一部分,美國越裔作家與越南母國之間的天然關聯(lián)使其不同程度吸收了越南文化中的儒家思想?!爸倚ⅰ薄叭蕫邸薄昂投煌钡群诵娜寮宜枷朐谠侥喜粩嗝褡寤捅就粱饾u形成具有越南特色的儒家規(guī)范:“忠孝”倫理更為強調盡忠職守的愛國精神;“仁愛”思想著力推崇和諧友愛的人倫關懷;“和而不同”理念旨在探尋求同存異的生存準則。越南戰(zhàn)爭結束后,具有越南特色的儒家思想不僅未在美國越裔族群中消失,反而以多種形式出現(xiàn)在不同時期的越裔文學當中,這不僅體現(xiàn)了各個年代越裔作家對儒家文化的繼承,也反映出儒家智慧的強大生命力及其對現(xiàn)實世界的指導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