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哪里來?什么是時間?為什么會下雨?……日常生活中,幼兒常常會提出各式各樣的問題,并以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尋找答案。面對孩子的各種提問和不停追問,很多時候,大人未必知道確切的答案。
當代兒童心理學研究認為,兒童是天生的哲學家,他們對世界充滿好奇,不斷地探索和感知世界,哲學就存在于兒童思考和探究問題的過程中?;诖?,我們應如何理解兒童哲學?怎樣在親子對話中激發(fā)兒童愛思考的天性?在幼兒園的一日生活中如何發(fā)現兒童的哲學?本期,我們一起漫游童年智慧之境,傾聽兒童思考的聲音。
兒童是天生的哲學家
傳統兒童心理學研究認為,在幼齡時期,兒童是無法進行抽象思考的。如瑞士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曾提出兒童思維發(fā)展的四個階段,其中2-7歲年齡段的兒童處于“前運算階段”。在這個階段,兒童的思維活動具有明顯的具體性,無法進行高難度的抽象運算思維。比如,他們不會在“所有”和“有些”兩種類型的邏輯判斷之間作出區(qū)分,也無法掌握一般的類別概念等。在他看來,兒童在思考自然、心靈與事物本源等問題時,其思想總是不連貫、前后缺乏有機聯系的,他們不會試圖將自己的思考編織成一個體系。因此,兒童實際上并不會從事哲學意義上的活動。
當代兒童心理學研究卻給我們描繪了一幅關于兒童精神世界的新畫卷。如美國兒童心理學家艾莉森·高普尼克在《寶寶也是哲學家》《園丁與木匠》等書中明確指出,在出生后不久,孩子就能以自己的方式進行抽象思考活動。相比于成人,幼童更善于思考不太可能發(fā)生的事情,他們的頭腦中充滿無窮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假裝、假扮對他們來說是一種非常自然的游戲。而在哲學家看來,這種虛構或假裝的世界就是一個相對抽象的“反事實世界”,能夠對種種基于經驗而又超越經驗的現象或事件進行思考,即意味著兒童的思維已經達到了新的高度。
當代許多哲學家和教育工作者則通過回顧自己的育兒經歷及幼兒園的帶教經歷,為我們提供了兒童自小進行哲學思考活動的鮮活素材和證據。透過這些事例,我們可以直觀地感知到,兒童完全能夠并且已經在思考不同類型和領域的哲學問題,如道德和倫理議題、心理議題、社區(qū)和社會議題、藝術議題,乃至形而上的議題等,并且能夠生成他們自己的精彩觀念,許多兒童所構想出的思想世界甚至與東西方早期成人哲學家的觀點有異曲同工之妙。兒童也能與同伴、與成人開展圍繞哲學議題的對話,如果我們能夠創(chuàng)設足夠安全的氛圍并藝術性地做好引導,他們的對話就能持續(xù)較長時間,并達到一定的深度和高度。
兒童哲學的多重內涵
兒童哲學首先是一種哲學,它旨在恢復哲學最初的意義與形態(tài),重新回歸哲學的本義。在西方歷史上,哲學起源于好奇或驚訝,它的本質是“愛智慧”。哲學不完全是理性的代名詞,它因感性而發(fā),并且總是體現于一種強烈的情感。正如《蘇菲的世界》的作者喬斯坦·賈德所言,成為一個優(yōu)秀哲學家的唯一條件就是要有好奇心,而兒童天然就具有好奇心,因此,哲學家終其一生都需要像小孩子那樣好奇。而在中國,哲學則與“愛人”“好學”等概念密不可分,中國的哲學家同樣強調成為“大人”“圣人”,必須保持“赤子之心”,要“復歸于嬰兒”。此外,早期東西方的哲學家都強調要將哲學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他們開展的哲學探究活動基本都是從生活中衍生而來。由此可見,兒童哲學的第一層內涵,就是要順應和遵從兒童好奇的天性,從兒童的實際生活出發(fā),與他們共同探討哲學的議題。
其次,兒童哲學是一種“兒童的哲學”。哲學在當代的形態(tài)主要體現為學術意義上的、限于象牙塔內的“大哲學”,這是一種高度抽象和凝練并且成體系化的成人哲學,因而只針對少數人。但兒童哲學所強調的哲學,卻是一種基于兒童生活經驗或體驗的、關心兒童所關心之問題的、以兒童的“一百種語言”進行探究的,并且是為了促進兒童精神世界發(fā)展的“小哲學”或“具體哲學”。因此,在形態(tài)上,兒童哲學可以表現為書面或口頭的語言、藝術作品(如繪畫)、戲劇表演與模仿秀、思維游戲、手工制作與設計等種種兒童在生活中樂于表現自己思想的方式。這是兒童哲學的第二層內涵。
再者,兒童哲學并不是對兒童進行哲學概念、哲學史知識、哲學命題或哲學人物的灌輸,它不是要兒童知道歷史上有哪些哲學家從哪些角度敘說了什么哲學道理,形成了什么哲學理論體系,相互之間是如何批駁的,等等。我們不應以傳統的學科思維為參照來考量兒童哲學本身,而應當將兒童哲學理解為一種對兒童的思維教育和智慧啟蒙教育,一種綜合性的應用哲學或人文活動。由此而言,作為教育者的我們,應在不同的教育情境中,主動創(chuàng)設探究環(huán)境,提供思考工具和方法,幫助兒童實現思維進步和觀念提升。這便構成兒童哲學的第三層內涵。
兒童哲學的教育價值
兒童哲學作為一種旨在培養(yǎng)兒童思考力的教育項目,其核心意義或價值在于發(fā)展兒童批判、創(chuàng)造、關懷、協作與文化的高階思維素養(yǎng)。比如,兒童哲學的基礎就是邏輯,而邏輯作為思考的規(guī)則和批判性思維的主要內容,對于厘清問題的全貌,分析推論過程中的合理性及其謬誤所在等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兒童一旦掌握邏輯的“利器”,就能逐步學會理性分析自己的言行,將自己的所思所行建立在可靠的邏輯基礎上,使自己成為一名良好的思考者。
兒童哲學也能充分激發(fā)兒童的創(chuàng)造潛能和想象力,使兒童的創(chuàng)造力和思考力獲得進一步的提升。親子之間、師幼之間和同伴之間的哲思對話,能夠激勵兒童進行概念的理解與跳躍、觀點的鏈接與生成、思想的聚合與發(fā)散,這些都為他們創(chuàng)造潛能的發(fā)揮構建了極好的條件。而在哲學探究過程中,各類藝術材料的引入以及藝術活動的開展,也為進一步豐富兒童的想象力,提升他們的多元表達力,發(fā)揮了積極作用。
借助哲學探究共同體的力量,兒童哲學還能促進兒童人際交往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的發(fā)展,使他們學會尊重他人的觀點,養(yǎng)成相互關懷的心態(tài),從而推動自身更加健康地成長。在哲學活動中,了解他人的思想觀念是相互溝通的前提,兒童須時刻保持傾聽和觀察的姿態(tài),才能夠合理地發(fā)表對他人觀點的評論。兒童哲學也力圖創(chuàng)設一個理智和情感安全的心理氛圍,幫助兒童逐步養(yǎng)成從他人的角度來思考問題的意識與習慣,獲得對他人同情、理解和寬容的品格。
總之,兒童哲學于兒童而言,不僅是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對他們的發(fā)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家長和教育工作者只有采取直面和正視的態(tài)度,養(yǎng)成相互協作的意識,構建兒童友好的教育生態(tài)系統,才能為兒童精神世界的發(fā)展與智慧的養(yǎng)成,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