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喜安
盧梭是十八世紀法國杰出的啟蒙運動思想家和著名的教育理論家。他在教育上的重大貢獻是他在教育小說《愛彌爾》中創(chuàng)立的自然教育理論,即一切順應自然,“歸于自然”的教育理論。它以培養(yǎng)“自然人”作為教育的目的,并根據(jù)這一目的來決定教育的內(nèi)容和方法。這一理論中存在一些自相矛盾之處,但它以“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魅力不僅在當時表達了強烈的反封建、反宗教的革命思想,而且通過對人性的揭示為人類未來的教育樹立了理想。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全面而深刻地認識盧梭的自然教育理論,對改造、發(fā)展我們今天的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本文闡述了盧梭自然教育思想中的教育目的——“自然人”的內(nèi)涵,分析了自然人的培養(yǎng)原則,并結(jié)合盧梭自然教育理論誕生的時代背景對自然人教育理念的革命性、科學性進行了評論,指出了盧梭自然教育對當今我國教育改革的借鑒意義。
1 自然教育的目的——培養(yǎng)“自然人”
“自然人”是自然教育的起點和終點,是盧梭自然教育理論的核心所在,把握了它的涵義便理解了自然教育的實質(zhì)。
為什么要培養(yǎng)“自然人”?盧梭認為,在不合理的社會中,除此之外,別無選擇。十八世紀的法國,經(jīng)濟衰竭、政治腐敗,在此之下的教育對人的理性的束縛已達登峰造極之境?!拔覀儸F(xiàn)在再也看不到一個始終依照確定不移的本性而行事的人?!比祟悺捌≡谄姷暮Q笊希瑳]有舵,沒有羅盤”。在這種情況下,盧梭站在思想斗爭的前列舉起了“自然人”的旗幟,試圖以率性發(fā)展的“自然人”來取代摧毀了天性之善的封建社會的舊人,從而由人的更新來促成社會的更新。
盧梭的“自然人”是一個“超階級的”“抽象的人”。他不附著于某一特定地位、階級,也不附著于某一職業(yè),他的身心都能得到很好的發(fā)展,有獨立判斷能力,按自己意志行事,能適應各種客觀變化發(fā)展的需要。
盧梭從天性哲學出發(fā),認為人是生而平等的,天性不制造王侯、巨富和貴族,也不造就終身只能固守于某一職業(yè)的人。按照社會等級和職業(yè)的模子來培養(yǎng)人,既扼殺人的天性,也是不可靠的。“應該使一個人的教育適應他這個人,而不要去適應他本身以外的東西?!比祟悺肮餐穆殬I(yè)是做人”。在盧梭心目中,唯有“人”的地位才是至高無上。
針對現(xiàn)狀,盧梭痛斥道:“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變壞了?!币胧谷嗣馐堋叭耸帧钡牡満?,“就必須在他未遭遇這些禍害之前就把他武裝起來”,讓他“以自然為師,而不以人為師”。
愛彌爾就是大自然培養(yǎng)出來的人。在“自然”的聲音下,他的身體和思想都受到了很好的鍛煉:身體健康足以“聽從心靈的支配”,在生活和實踐中,通過行動他又培養(yǎng)了觀察、思考的能力,獲得了經(jīng)驗,掌握了“完全正確和清楚的概念”;更重要的是,他擁有了獨立自由的意志。這樣,當他步入社會,便能堅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他自己的心去想”,而“不至于被種種欲念或人的偏見拖進漩渦里去”。像愛彌兒這樣身心調(diào)和發(fā)展的自然人,擁有獨立自由的意志,雖不能脫離傳統(tǒng)勢力,卻不會為其所俘虜,“適應所有一切人的環(huán)境”:能真正發(fā)揮人類本性之善,在不違背公意和公共利益的條件下獨立于天地之間;在需要時,能為一個理想社會的到來而犧牲奮斗。社會的進步和文化的發(fā)揚正仰賴于這類人。由此可見,盧梭在專制主義下培養(yǎng)的“自然人”實際是未來理性支配的新王國里“理想公民的范型”。
2 自然教育的原則——遵循自然
“自然人”只有在自然教育下才能形成。“我們生來是柔弱的,所以我們需要力量;我們生來是一無所有的,所以需要幫助;我們生來是愚昧的,所以需要判斷的能力。我們在出生的時候所沒有的東西,我們長大的時候所需要的東西,全都要由教育來賜予我們?!薄敖逃请S生命的開始而開始的。”
然而,在現(xiàn)實的“野蠻教育”下,孩子“薄弱的智力所顯現(xiàn)的第一道光芒”被扼殺了。他被人們按照“奇異的想法”培養(yǎng)成了既是暴君又是奴隸的人。那些“庸俗的理論家”為了遙遠的所謂的幸福將那些“不幸的孩子”“置于不可容忍的束縛之中,硬要他們象服苦役的囚徒似的連續(xù)不斷地工作”。最后“他們成了父親或教師過分地小心照料”的“犧牲品”,“他們在這一生中遇到的盡是苦難”,幸福對他們來說簡直是天方夜譚,由這樣的人組成的國家又能有什么前途可言?盧梭對此深感憤慨,他責問道:“你們怎么給我證明,你們企圖醫(yī)治他們的那些不良傾向,不是來自你們的錯誤做法而是來自自然?”
盧梭將教育的來源分三個方面:“受之于自然”“受之于人”“受之于事物”?!拔覀兊牟拍芎推鞴俚膬?nèi)在發(fā)展,是自然的教育;別人教我們?nèi)绾卫眠@種發(fā)展,是人的教育;我們對影響我們的事物獲得良好的經(jīng)驗,是事物的教育?!逼渲?,“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們決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是在有些方面才能由我們決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們能夠真正地加以控制的?!苯逃晒?,“就必須把三種教育配合一致”,即“使其他兩種教育配合我們無法控制的那種教育”,這樣才能使三種教育趨向于共同的目標,即“自然的目標”。
“自然”,在社會狀態(tài)方面指人類的史前狀態(tài),它是充滿著自由、平等和幸福的人類“黃金時代”,在那里是一片人人只關(guān)心自我保存而不損害他人保存的和平景象。但盧梭清楚地認識到,人類絕不可能回到那種時代。在專制社會,要想人性的尊嚴、價值得到尊重,就得尋一方凈土擺脫“文明”社會的樊籠。愛彌爾就是在比城市更接近“自然狀態(tài)”的鄉(xiāng)村度過了童年。這正是盧梭自然教育實施的環(huán)境條件。
“自然”對人來說,就是人的“內(nèi)在的自然”或“天性”,“才能和器官的內(nèi)在的發(fā)展”即“內(nèi)在自然”的發(fā)展。自然教育就是以發(fā)展兒童的“內(nèi)在自然”或“天性”為中心,人的教育和物的教育都應以追隨這一中心為主的。
正是從這種崇拜自然,反對天賦觀念、培養(yǎng)自然人的思想出發(fā),盧梭提出了“率性發(fā)展”的觀點,要求教育要遵循兒童的身心發(fā)展特點,根據(jù)兒童的發(fā)展需要和發(fā)展水平來選擇教育的內(nèi)容和方法。
針對封建教育扼殺兒童天性的錯誤做法,盧梭發(fā)出了“把兒童當作兒童”的呼聲。他說:“……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應當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他必須意識到他的柔弱,但是不能讓他因為柔弱而受痛苦;他應當依賴成年人,但不能服從成年人的擺布?!薄澳昙o輕輕的博士和老態(tài)龍鐘的兒童”都不是大自然的成果?!按笞匀幌M麅和诔扇艘郧熬拖駛€兒童的樣子?!薄叭绻覀兇騺y了這個秩序,我們就會造成一個早熟的果實、它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薄皟和怯兴赜械目捶ā⑾敕ê透星榈模蝗绻胗梦覀兊目捶?、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簡直是最愚蠢的事情?!币虼吮R梭大聲呼吁:“人?。槿艘蚀?,這是你們的頭一個天職:對任何身份、任何年齡的人,只有他不異于人類,你們對他都要仁慈……要愛護兒童,幫他們做游戲,使他們快樂,培養(yǎng)他們可愛的本能。”大自然給予童年的時光是那么美妙又那么短暫易逝,可不能讓它充滿了“悲傷和痛苦”,可不能讓孩子“沒有嘗到生命的樂趣就死了”。人啊,“除了仁慈以外,你們還能找到什么美德呢”,將童年還給兒童吧。
把“兒童當作兒童”的思想集中體現(xiàn)在教育上讓兒童“率性發(fā)展”。“每一個年齡,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有他適當?shù)耐晟频某潭?,都有他特有的成熟時期?!苯處煴仨毐M可能少地干涉兒童,必須了解“人心的自然進程”,為兒童提供一個“率性發(fā)展”的環(huán)境以幫助其發(fā)展天性。率性發(fā)展最需要的是“自由”的空氣,它是“所有一切的財富中最為可貴的”。一個孩子,只要他“還沒有為我們的偏見所束縛,他的頭一個愿望必然是想生活得愉快和自由”。這是符合我們所有一切“本能”活動的目的——“為了保持我們的生存和我們的幸?!?。要想避免造成暴君、奴隸,就必須從他出生那一刻起就保持他,“趁早讓他支配他的自由和體力,讓他的身體保持自然的習慣,使他經(jīng)常能自己管自己”。這樣長大后他才能唯依靠他自己,實現(xiàn)他自己的意志。必須“遵循自然,跟著它給你劃出的道路前進”,“放任無為才能一切有為”。這樣,孩子才會既“享受了他的童年,又沒有使他喪失大自然賦予他的任何東西”。
身體活動的自由和思想活動的自由是遵循自然的最充分體現(xiàn),但只有二者協(xié)調(diào)一致,保持平衡時,才能使兒童率性發(fā)展?!拔覀冋嬲睦蠋熓墙?jīng)驗和感覺,一個人只有根據(jù)他所處的關(guān)系才能清楚地覺察哪些東西是適合于他的。”而“在孩子的心中,活力卻極其旺盛,正在向外擴張,……他的生命足以使他周圍的一切都活躍起來”。但與此同時,他們的“心靈被束縛在不完善和不成熟的器官里,甚至對它本身的存在也感覺不出來”,因此,兒童需要成人的“愛護”和“幫助”以擺脫這種柔弱狀態(tài),需要成人給予他們運用力量的機會以保持“心靈的寧靜”,使他們的生活“納入條理”,順著自然的軌道發(fā)展。孩子“最初的性情是柔和易導的”,引導得當則“不用花多大的力氣就可以養(yǎng)成我們給它確定的類型”。
具體說來,自出生起,自然就“在繼續(xù)不斷地鍛煉孩子;它用各種各樣的考驗來磨礪他們的性情:它教他們從小就知道什么是煩惱和痛苦”。父母不能因為過分照料孩子而剝奪了孩子到室外接受自然給他的鍛煉的自由,否則孩子只會變得更柔弱,不懂得如何運用自己的生命。
對零至兩歲的幼兒,他們需要的是身體和四肢的絕對的自由,同時家庭生活的樂趣也必不可少。按照自然的進程,兩歲后的孩子會說話了,感官在他們身上首先開始成熟起來,從而開始了“人的最初的自然的運動”,即“觀測他周圍的一切東西”,“探查他所見到的每一樣東西中有哪些可以感知的性質(zhì)同他有關(guān)系”。這時有關(guān)“精神的存在和社會的關(guān)系”于他們還不能夠理解。成人的任務是趁此機會鍛煉他們的感官,訓練他們“智慧的工具”,在游戲式的感官活動中鍛煉增強他們的體力,增進他們的判斷能力,使他們的身體活動和思想活動相互增益。這時對孩子周圍的事物必須有所分別,加以選擇,“十分慎重地使他接觸他能夠理解的東西,而把他不應該知道的事物都藏起來”,“要盡量用可以感覺到的事物去影響他,使他“所有一切的觀念僅停留于感覺;使他從各方面都只看到他周圍的物質(zhì)世界”,否則,只會使他產(chǎn)生一些一輩子都無法消除的謬見或者使他養(yǎng)成“迷信權(quán)威”的不良習慣。
走過二至十二歲的童年期,孩子獲得了“各種各樣有用于他青年時期的教育和他一生的行為的知識”,如觀察、思考的習慣,以及獨立判斷的能力,明確的觀念和豐富的經(jīng)驗等,自然書被他透澈地理解、掌握了,他已經(jīng)站在了“理性的邊界”,由好動變?yōu)楹闷媪?。這時,成人必須拋棄那些不適合天然興趣的東西,如他們還不能理解的“有關(guān)道德秩序和社會習慣的東西,都不應該告訴他們”,而應該引導他們對“所有一切在目前或?qū)硗⑾⑾嚓P(guān)的事物”產(chǎn)生的“自然的好奇心”,使之成為他們學習、工作的動力。對能真正支配自己自由的孩子來說,工作就是學習,學習就是工作,他們通過親身的實踐活動,“以世界為唯一的書本,以事實為唯一的教訓”。在觀察種種“最普遍和最顯著的現(xiàn)象”中“探索自然的法則”,“取得事物的觀念”。從中他“愛好學問的興趣”得到了培養(yǎng),并逐漸掌握了研究學問的方法,從而使他今后不僅懂得在需要的時候如何選擇適用的知識,而且能夠用得合宜和正確。這些都是教師善于引導孩子自己發(fā)現(xiàn)學問,自己解決問題,給予孩子充分的自由和自主權(quán)的良好結(jié)果。孩子就這樣充分地利用了他“生命中最珍貴的時期”,獲得了“第二次誕生”,開始了真正的生活。
教育的最后階段,十五至二十歲的青春期,是人生中“極關(guān)緊要的時刻”,是春情發(fā)動期,也是認識社會關(guān)系的時期,為使他的理性臻于完善,就需要把孩子由一個“既能行動又能思想的人”,進一步用情感把他教育成“和藹與通情達理的人”,通過實例而不是勸世文的教條,按照“自然的發(fā)展傾向”促使孩子“心中產(chǎn)生善良、博愛、憐憫、仁慈以及所有一切自然而然使人感到喜悅的溫柔動人的情感,并防止他們產(chǎn)生妒忌、貪婪、仇恨以及所有一切有毒害的欲念”。盧梭就這樣完成了兒童接受人的教育、事物的教育、以及自然教育的歷程,由融合一體的三種教育鑄就了一個他理想中的人物形象。
盧梭的自然教育除了表現(xiàn)出對不同年齡兒童的普遍發(fā)展特征的適應,也反映出對兒童個性特征和性別特征的尊重。盧梭認為,“每一個人的心靈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須按它的形式去指導他;必須通過它這種形式而不能通過其他的形式去教育他,才能使你對他花費的苦心取得成效”。必須“設身處地”地“揣摩”孩子的心理。教師必須兼“學者和哲學家”于一身,“用巧妙的辦法探測他的學生的心,從而去進行培養(yǎng)”。
男女兩性在身心上也存在顯著差異?!耙粋€純?nèi)坏哪凶雍鸵粋€純?nèi)坏呐又g,在心靈方面的不同并不少于在容貌方面的差別?!苯逃仨氝m應這種天性差別對他們施以不同的教育。如蘇菲與愛彌爾所受的教育便截然不同。
3 對盧梭自然教育思想的評價
盧梭的自然教育理論創(chuàng)立于十八世紀中葉法國啟蒙運動的鼎盛時期,它是那個社會的產(chǎn)兒,也是那個時代的戰(zhàn)旗,在當時反封建、反宗教的斗爭洪流中,它起到了推波助瀾、異峰突起的作用。同時它又如教育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對當時和后世的教育理論和實踐產(chǎn)生了不可低估的影響。
首先,盧梭自然教育理論突出地體現(xiàn)了其革命性。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論》的引論中所說:“在法國為行將到來的革命啟發(fā)過人們頭腦的那些偉大人物,本身都是非常革命的?!贬槍Ψ饨▽V茋乐卮輾埲恕⒎饨ń逃龢O端地壓制兒童的現(xiàn)狀,盧梭打出天性哲學的旗幟,強烈呼吁“把兒童當作兒童”,讓兒童“率性發(fā)展”以建構(gòu)一個充滿理性而不是偏見的社會,從而在教育史上將尊重和解放一般人的天性發(fā)展到尊重兒童的天性。丹麥哲學家霍定普就稱《愛彌爾》為“兒童的憲章”。在《愛彌爾》中,盧梭強調(diào)教師要“愛護”兒童、尊重兒童,觀察研究兒童,了解兒童的心靈,并依此來發(fā)展兒童天性。自然教育把兒童從一個接受塑造的動物變成了一個主動接受教育的活潑的兒童,打破了教育史上千年因襲的將兒童視為具體而微的大人而隨意對待的陳規(guī)陋習,宣判了封建教育的死刑,指出了未來教育的遠景。
其次,盧梭揭示了教育中的某些客觀規(guī)律,使其理論展現(xiàn)出一定科學性。他將兒童發(fā)展分為四個階段,各種教育在其中循序漸進、依次實施;他認為身體健康是理性發(fā)達、心理健康的基礎,要求心智發(fā)達須先鍛煉身體;他認為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基礎,為發(fā)展理性得先鍛煉感官以獲取豐富感性經(jīng)驗;在知識經(jīng)驗方面,他提出了生活、經(jīng)驗、自發(fā)、自由、興趣、直觀、勞作等觀念,開了近代新教育方法的先河。
但是,任何天才都不可能窮盡真理。盡管有康德將盧梭的性善論哲學與牛頓的萬有引力相提并論,還是不能避免有人稱《愛彌爾》是“真理和謬誤的混合物”,“既是危險的向?qū)?,又是杰出的指導者”。盧梭及其他“十八世紀的偉大思想家們,也和他們的一切先驅(qū)者一樣,沒有能夠超出他們自己的時代所給予他們的限制”。
首先,盧梭片面地由天性至善引出天性至尊,有矯枉過正之嫌。社會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無孔不入,誰能保證十八世紀法國鄉(xiāng)村沒有受到城市侵擾而保持一片純樸、清新?“教師”在何處成長起來?又到哪里去找如此聰明絕頂,可以讓愛彌爾不受絲毫社會觀念影響的人?盧梭本人也承認愛彌爾是得生活在社會中的,而且事實上,愛彌爾后來步入城市也差點將盧梭的“苦心經(jīng)營”毀于一旦。盧梭想先在偏見較少的鄉(xiāng)村培養(yǎng)“自然人”,再到社會中將“自然人”進一步發(fā)展為他心目中未來理想王國的合格公民,以達到個性與社會性的完美結(jié)合。這種愿望確實很美,但很虛幻。拋開社會性、階級性而發(fā)展天性,在當時和以后的人類社會歷程里都是不可能辦到的。
就率性發(fā)展的進程來看,其中也有許多不合理而違背“自然”的地方,如年齡分期的不盡合理,將每個階段獨立起來機械地發(fā)展兒童;將兒童天性過分理想化,使教育只能消極適應而不是積極地促進其發(fā)展,因而造成教育事實上的無目的、無指歸,甚至易產(chǎn)生“教育消亡論”的嚴重后果;過分強調(diào)感覺經(jīng)驗的重要而輕視人類文化傳統(tǒng)知識的獲得,輕視由語言文字表達的科學知識的意義,輕視由科學概念組成的系統(tǒng)知識,輕視書本,輕視邏輯思想的培養(yǎng),等等。這些思想若付諸實施實際上只會延緩、束縛人的自然發(fā)展。
不可否認由于盧梭的極端仇視封建教育而難免偏激,但最主要原因還在于當時生物學、生理學和心理學尚未系統(tǒng)地發(fā)展起來,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還同時支配著人們。同時十八世紀整個歐洲還普遍缺乏教育經(jīng)驗的廣泛總結(jié),盧梭本人亦無豐富實踐教育經(jīng)驗,因而但憑富于浪漫氣質(zhì)的激進民主人士盧梭為著與舊社會對抗,在感覺經(jīng)驗論、唯心二元論的世界觀、方法論指導下,借著其狹隘的經(jīng)驗和主觀臆想來解釋教育因素,其中雖帶有唯物因素,仍難免導致理論上的錯誤乃至謬見。
盧梭之所以為盧梭,就因為他“不是從破碎的個人欲望中走來,而是從他所處的歷史潮流中走來”。所謂“自然人”和“率性發(fā)展”,實質(zhì)是盧梭用來衡量封建教育培養(yǎng)出的人的價值尺度,是用來批判混亂的現(xiàn)實社會的標準,它一方面表現(xiàn)了盧梭對封建專制社會的極端厭惡,同時更表達了他改造社會,培養(yǎng)造就新人、新社會的強烈愿望。作為激進民主主義者,他思想中的自然狀態(tài)實際上是人的能力發(fā)展后進入的一個新產(chǎn)生的社會狀態(tài)。在那樣的狀態(tài),人們雖不能恢復原始的平等、自由,但可以實現(xiàn)更高級的社會契約的平等、自由,從而使每個人的天性都可得到充分自由的發(fā)展、發(fā)揮。這是一個新的歷史發(fā)展階段,在人類今天的教育發(fā)展愿景中,盧梭的愿景仍然會顯露出冰山一角。
(作者單位:湖北省荊州市監(jiān)利實驗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