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晚清地方士人的西學接受與世界想象

2023-06-05 00:01田雨露
美與時代·下 2023年2期

摘? 要:晚清丁柔克筆記《柳弧》載《萬國詩》組詩八十一首,描寫海外國家的歷史、地理、風俗、宗教等。與一般作者身涉異域根據親聞親見而作不同,《萬國詩》是依賴于《職方外紀》《海國圖志》《瀛寰志略》等西學著作的知識再生產。詩歌創(chuàng)作中的細節(jié)選擇、異國形象制作,是作者本人好奇觀念與所據前文本觀念共同作用的結果。丁柔克采用同質化視角打量世界,異域世界呈現為與傳統(tǒng)中國類似的前現代圖景,寄托了他希望從異國自強的歷史中汲取成功經驗的經世意圖。

關鍵詞:柳??;丁柔克;萬國詩

竹枝詞起源于中唐,以記述地方風土為主,成為地方風土詩的重要形式。到晚清,國門大開,隨著中西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士人開始涉足異域,形成雙向交流。海外竹枝詞開始興盛,蔚為大觀,成為晚清記錄中外交流的重要載體。晚清筆記丁柔克《柳弧》中“萬國詩”一條收錄以域外世界的社會歷史、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為對象的詩歌八十一首,歌詠對象極為廣泛。從內容看,這些組詩屬于典型的海外竹枝詞,但今人所編竹枝詞總集如《海外竹枝詞》《中華竹枝詞·海外卷》皆未收錄。專研海外竹枝詞的尹德翔《晚清海外竹枝詞考論》對二書有大量的增補,但仍未及這一組詩。晚清一般海外竹枝詞的作者都有親涉海外的經歷,根據親聞親見進行創(chuàng)作,而丁柔克長期生活在湖北地方,并無海外經歷。那么他據以寫作的新學知識從何而來呢?這種創(chuàng)作方式與一般親歷海外的海外詩有什么差異呢?本文對相關問題試作解答。

一、丁柔克的西學知識及其接受渠道

《柳弧》是一部成書于晚清的筆記。作者丁柔克,號燮甫,祖籍直隸宛平,后寓居江蘇泰州。

《柳弧》系作者“取生平見見聞聞、奇奇怪怪與夫一切一知半解拉雜筆之于書”[1]而成,內容駁雜。從內容上看,《柳弧》與清代一般筆記并無本質區(qū)別,但其中大量記載的晚清新學內容,又使本書呈現出新異色彩。這種特征當然與其成書環(huán)境和作者經歷密切相關。作者丁柔克從二十多歲到光緒七年(1881)開始寫作本書,其間都一直在湖北生活,且長期在漢陽為官。19世紀晚期的漢陽作為洋務派大本營,不僅建立了近代中國最早的工業(yè)基地,也是新學思想與文化的交流、傳播中心之一。從《柳弧》一書的記載看,丁柔克亦受到時代地域文化氛圍的浸染,對新學具有一定的興趣。除了本文所要考論的“萬國詩”條以外,“盤古”“天下之中”“異俗”“表”“海外奇談”“洋學”“機器”等條都記載了晚清流行的新學知識。從這些條目來看,作者的西洋新學知識多得之耳聞或閱讀,所以他對這些知識的認知都相當粗淺,并往往將新知置于傳統(tǒng)的認識框架中進行理解,因此都產生了不同程度的扭曲和誤解。如卷一“盤古”條將中國盤古創(chuàng)世神話與西方伊甸園、諾亞方舟神話拼合,將中國神話作為宇宙起源的根本模式,以涵蓋西方文明起源,表現出濃郁的西人中源說傾向。顯示出作者初步接受西學知識,努力融入、理解,卻又限于固有認知而產生的矛盾與誤解。

而書中“萬國詩”條情況與此迥異,詩中充滿了豐富的具體西學知識細節(jié),西學知識水平遠遠超過書中其它條目。《萬國詩》系由八十一首詩及詩注組成,所有詩歌都以世界各國地理、歷史、人文、宗教、習俗為對象,涉及的范圍十分廣博。涉及如此廣博的異域知識,雖然其中不乏有誤解與附會,但大多具有豐富、準確的細節(jié)。丁柔克從未涉身海外,所以這一切僅得諸耳聞似乎不可能,那么作者如何獲得必需的新學知識以支撐《萬國詩》的寫作呢?通過排比資料進行考證,可以確定《萬國詩》的新學知識主要來源于晚清流行的《職方外紀》《瀛寰志略》《海國圖志》等書,下面舉例說明。

二、《萬國詩》新學知識的溯源考察

《職方外紀》為艾儒略(Giulios Aleni)所著,其系意大利耶穌會傳教士,1609年來華,著有《職方外紀》《西方答問》等書,傳見方豪《中國天主教史人物傳》第一卷?!堵毞酵饧o》編纂于明天啟三年(1623),艾儒略編纂此書當然有介紹世界地理、傳播新知的意圖,但根本上卻意在傳教,希望讀者通過閱讀本書認識到世界的偉大,進而認識到創(chuàng)造世界的上帝之偉大。但是與其意圖相反,明代人對此書的閱讀和接受明顯帶有賞奇的眼光。如明儒葉向高謂之:“吾中國曠古之所未聞,心思意想之所不到,夸父不能逐,章亥不能步者,可謂坱圠之極觀,人間世之至吊詭矣?!盵2]13丁柔克的閱讀視角延續(xù)了這一傳統(tǒng),《萬國詩》大量吸收了其中的海外奇人奇事,以《鐵島詩》為例,詩曰:“幾泓圣水綠沄沄,上有仙株罨夕曛。擬把彩囊鐵島去,朝朝枝上籠朝云。”作者自注云:“無泉水,島生一樹,日暮輒有云氣抱之,釀成甘澍,下滴數池皆滿,謂之圣跡水?!薄堵毞酵饧o》卷三“福島”條曰:“七島中有一鐵島,絕無泉水,而生一種大樹,每日沒,即有云氣抱之,釀成甘泉滴下,至明旦日出,方云散水歇。樹下作數池,一夜輒滿,人畜皆沾足焉。終古如此,名曰圣跡水?!盵2]117可以看出自注中的信息全部出自《職方外紀》的此條,甚至字面皆大體沿用原書,寫入詩歌時,將“大樹”變成“仙株”,“日沒”變成“夕曛”,“云氣抱之”敷衍成“朝朝枝上籠朝云”都是詩歌語言的必要修飾。很明顯,此詩的背景知識來源于《職方外紀》。

《瀛寰志略》為徐繼畬編著。徐繼畬,字健男,號松龕,山西五臺人,道光六年(1826)進士,官至福建巡撫?!跺局韭浴肥恚?848年刊行。徐繼畬長期在東南為官,受鴉片戰(zhàn)爭失敗的刺激,有感于清廷對西方極度缺乏了解,故編纂此書,是為介紹新知。此書的編纂參考了大量的中西方地理歷史文獻,態(tài)度極為嚴肅,因此出版之后得到了有識之士的高度評價。王韜曰:“近來談海外掌故者,當以徐松龕中丞之《瀛寰志略》、魏默深司馬之《海國圖志》為嚆矢,后有作者,弗可及也?!盵3]《瀛寰志略》在晚清極為流行,可以說塑造了國人對世界的基本認識,晚清使臣的海外游記中常常見到此書的身影,此書被視為了解域外的基本參考資料。此外,晚清還出現了《海國公余輯錄》等詮解、修訂之作,可見《瀛寰志略》對晚清知識界的影響之大。對于《萬國詩》來說,《瀛寰志略》也是其最主要的新學知識來源,八十一首詩中取材于此書者多達五十一首。不僅如此,《萬國詩》各詩以美洲、非洲、歐洲、亞洲編次,《瀛寰志略》以亞洲、歐洲、非洲、美洲的順序編次,而二者各洲內部國家順序卻正好相應??紤]到《瀛寰志略》各州獨立分卷的情況,可以推測《萬國詩》的寫作順序與作者閱讀《瀛寰志略》的順序是密切相關的。

《海國圖志》為魏源編著。魏源,字良圖,號默生,乾隆五十九年生,湖南邵陽人。魏源屬于最早睜眼看世界的一批學者,他編纂本書的意圖見于《原敘》:“是書何以作?曰:為以夷攻夷而作,為以夷款夷而作,為師夷長技以制夷而作。”[4]此書以林則徐《四洲志》為基礎,征引近百種中西著作編纂而成,成為晚清新學的集大成之作。此書也是《萬國詩》的重要新學知識來源,其中取材于《海國圖志》者計十八首。需要說明的是《海國圖志》征引廣博,上文所述《職方外紀》《殊域周咨錄》《瀛寰志略》都被大量征引。因此,《海國圖志》與這些著作有許多相同之處??紤]到這個問題,本文考證各書為《萬國詩》取資的情況時,所統(tǒng)計的都是不見于《海國圖志》而僅見于原書的內容,此處統(tǒng)計的是僅見《海國圖志》而與上三書不相重復的情況。

三、細節(jié)選擇、觀念皴染與文本生成

《萬國詩》的新學知識來源已明,但提供知識背景的文獻資料和詩歌文本之間尚有巨大的空間,有賴于作者的寫作行為進行填補。上述各書對各國家和地區(qū)的介紹內容都十分廣博,充滿了瑣碎的細節(jié),而詩歌的體式和體量決定了文本信息的限度,這就需要作者具有別擇之功。由作為知識背景的新學著作到詩歌文本的生成,可以看作是一個通過細節(jié)選擇進行文本編織的過程?!度f國詩》從內容和寫法上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是專寫一人、一事或一物,先描寫后議論,通過細節(jié)表達訓誡、感嘆,近于傳統(tǒng)詠物詩、詠史詩,如《華盛頓詩》《拿破侖詩》《任尼羅國詩》等;一是選擇多種文本細節(jié)重新組合,進行某種程度的全景描繪,以白描為主,近于傳統(tǒng)風土詩,如《阿里顏達多里詩》《法蘭西(二)》《浡泥詩》等。兩類詩都建立在大量的知識細節(jié)之上,各種細節(jié)平行并置,通過散點綴合完成對對象某種程度的整體描述。作者選擇細節(jié)的方法對于詩歌文本的生成至關重要。

《萬國詩》寫作中選擇細節(jié)的方法延續(xù)了竹枝詞的傳統(tǒng)做法,選擇描寫當地的獨特意象,即人物、地貌、山川、物產等專有名詞,因此多為新名詞和音譯詞,因其與作者固有文化背景迥異,所以作者自注也多是對這類意象的解釋。人名如華盛頓,作者自注曰:“開創(chuàng)亞墨利加之始祖,狀魁梧絕倫?!蔽锂a如擺樹,注曰:木名(《阿里顏達多里》);又如陰樹,注曰:花如茉莉(《印弟亞》);再如牙蘭,注曰:米也(《墨西哥》)。音譯詞如《噶羅巴詩》中的“息地”“芝蘭”“甲必丹”,自注曰:“洋謂華人曰息地;芝蘭:街;甲必丹:官名?!敝档米⒁獾氖牵x擇獨特細節(jié)時,意象名稱之讀音的平仄也是作者考量的因素之一。如《法蘭西詩》第二首句云:“日倫東水總西流?!薄跺局韭浴肪砥摺胺鹄晌鲊睏l介紹其境內河道謂:“曰塞納、曰羅亞爾、曰日倫大,皆自東而西入大西洋海?!盵5]自東向西的流向與中國的河流迥異,因此引起了作者的特別關注。原詩中“日倫”處第二字以詩歌格律需用一平聲字,“塞納”“亞爾”皆仄聲,“羅”字雖平聲,但是位于這個名詞的首字,似乎無法剪裁,因此作者選擇凝縮“日倫大”為“日倫”,正好符合格律形式的需要。

竹枝詞的創(chuàng)作一般都以呈現一地的自然、人文特征,凸顯其異質性為首務?!度f國詩》選擇獨特意象也遵循這一傳統(tǒng)做法,目的在表現當地的風貌,營造出強烈的異國氛圍。但是與同類海外詩相比,《萬國詩》突出地呈現出奇異的特征。一般涉身異域的海外詩之奇主要是源于主觀上的驚奇,源于寫作者面對異質社會與文化所表現的不適感,表現為兩種生活方式的差異。而《萬國詩》之奇主要體現在大量的奇人、奇物、奇觀、奇俗,其奇往往表現為違背自然規(guī)律,因而充滿了濃郁的神話色彩?!度f國詩》的奇異色彩,是詩人與所據地理著作雙重觀念共同作用之下呈現的結果。

值得注意的是,《萬國詩》中這些奇異對象,其知識基本都來自于《職方外紀》。艾儒略在寫作此書時,根據明人好奇的閱讀傾向,刻意選擇“奇”作為主導思想。鄒振環(huán)說:“在《職方外紀》的編譯過程中,生活于中國士人特定文化圈中的艾儒略,找到了一條表現復雜的自然世界和人文世界的闡釋方式,這就是采用傳述‘異聞的編輯策略,突出西方的‘奇,以迎合中國士人獵奇的文化趣味。《職方外紀》特別強調介紹一些‘奇事‘奇人‘奇獸‘奇物和‘奇觀,并著力使用‘奇字來刻畫者多達21處?!盵6]《四庫全書總目》評價此書曰:“所述多奇異,不可究詰,似不免多所夸飾,然天地之大,何所不有,錄而存之,亦足以廣異聞也?!盵7]這代表了明清時期讀者對此書的一般看法與接受取向。但是在晚清經世思潮背景下,讀者對此書的認識與利用發(fā)生了轉變,開始將其視為地理學著作,從中尋找準確的域外知識。晚清涉身異域的外交使節(jié)、士人甚至以此為現實的向導。中國本土學者編譯的地理學著作,也多以此書作為資料來源,但是在具體利用上,則僅僅引述其客觀知識,所載奇聞異事皆摒棄不錄。

而《萬國詩》對此書的興趣與晚明人接近,對此書的利用完全著眼于其奇異特征,詩中所有帶有奇幻色彩的對象都來自于此書。《利末亞福島詩》寫福島無雨,以風為雨來滋潤莊稼;《鐵島詩》寫圣跡水;《地中海詩》寫可以療饑的神奇植物阿力滿;《小人國詩》寫北海濱小人國人長二尺許等,都源自《職方外紀》的記載?!度f國詩》這種迥異于同類詩歌的奇異色彩,一方面來自于《職方外紀》提供的必要知識基礎,另一方面來自于詩人自身的閱讀癖好與傾向,是兩重觀念疊加皴染的結果。由此可以看出丁柔克的這種新學閱讀、吸收與知識再生產中的文人性,是為滿足趣味,而非求知乃至經世而讀、而作。不同于晚清一般形式的知識再生產,《萬國詩》趨向于海外竹枝詞的一般寫作風氣與意圖,這一點上既呈現出詩文之別,也呈現出意圖之異。

此外,除了知識細節(jié),晚清地理著作也對《萬國詩》描寫對象的選擇、評價提供了示范。

如《萬國詩》中所塑造的華盛頓形象曾引起學者的嘲笑,從表面看,將美國總統(tǒng)制闡釋為上古禪讓制的形式,確實是一種經典情境的套用與形象誤讀。但如果對其進行知識考察,就可以看出這一誤讀乃是沿襲了《瀛寰志略》?!度A盛頓詩》曰:“傳賢局定脫戎衣,百戰(zhàn)將軍撒手歸。”作者對華盛頓其人的介紹說:“華盛頓,開創(chuàng)亞墨利加之始祖,狀魁梧絕倫,世傳賢?!蔽鞣矫裰饔^念初入中國時,時人常常將其與三代制度相比附,尤其把總統(tǒng)選舉制與禪讓制等同起來?!笆纻髻t”即世世傳位賢人,明顯表現出禪讓色彩,將選舉制納入了作為中國士人理想的三代制度敘事中。對華盛頓形象的塑造也具有濃郁的中國特色,“傳賢局定”“撒手歸”呼應了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范蠡歸隱五湖、張良辭官歸隱等典型的功成身退模式。拯民于水火之中,成功之后歸隱江湖,這種既出世又入世的行為方式可以說是傳統(tǒng)士人文化中一種普遍的理想。華盛頓作為“百戰(zhàn)將軍”,在“局定”之后撒手而歸,傳位賢人,既功高勞苦,又不戀棧權位,正表現了這種行為模式。這一形象當然與歷史上的華盛頓形象相差甚遠,反而是表現出十足的中國士人文化特色。

《瀛寰志略》卷九《北亞墨利加米利堅合眾國》介紹了美國獨立的歷史及政治制度,對華盛頓推崇備至,作者特加按語曰:

華盛頓,異人也。起事勇于勝、廣,割據雄于曹、劉,既已提三尺劍,開疆萬里,乃不僭位號,不傳子孫,而創(chuàng)為推舉之法,幾于天下為公,駿縵乎三代之遺意。其治國崇讓善俗,不尚武功,亦迥與諸國異。余嘗見其畫像,氣貌雄毅絕倫。

文中對華盛頓的推崇可謂無以復加,可以明顯看出《華盛頓詩》對華盛頓事跡的選擇、總體評價以及評價的類比對象,皆沿襲了《瀛寰志略》的思路。徐繼畬對華盛頓的推崇有其現實原因,如華盛頓領導美國脫離英國而獨立,就給了剛遭受英國重創(chuàng)的中國士大夫希望。而美國的政體在當時的闡釋框架中又被類比于上古三代敘事的烏托邦模式,美國的成功經驗讓他看到了另一條道路的可能性。但這一理解也是一種誤讀,這一誤讀也通過《瀛寰志略》的傳播影響到了其后的閱讀者,《萬國詩》就展示了前文本對后續(xù)文本知識再生產與文本再生產的示范與制約。

四、同質化闡釋:前現代的世界圖景

《萬國詩》主體上以國家和地區(qū)為描述對象,詩題即以此標目,涵蓋了美洲、歐洲、非洲、亞洲的主要國家。大體上,這些國家呈現出兩種形象,一是近代以來崛起的強國,以歐洲國家為主;一是包括東南亞、南亞、西亞、非洲在內的邊緣世界。所謂邊緣,一方面是指以朝貢體系為背景的中國傳統(tǒng)天下觀中的四裔,另一方面指現代地理學著作中歐洲中心主義視野中的邊緣。前者主要指東南亞地區(qū),后者主要指非洲等地。

值得注意的是,《萬國詩》中對兩個世界景觀的塑造表現出強烈的同質化色彩。無論是中國傳統(tǒng)上的四裔、近代歐洲中心主義視野中的邊緣地區(qū),還是以歐洲為代表的現代強國,在《萬國詩》中都呈現為同樣的前現代國家的形象。

傳統(tǒng)地理敘事上對四裔的描述,一方面依據《四裔傳》之類的傳統(tǒng)文獻,套入傳統(tǒng)中國——四裔的地理差序格局的敘事模式,凸顯其古風猶存卻又近乎蠻荒一面。與此相似,對于現代地理著作里歐洲中心視野中的邊緣地區(qū),也不自覺地沿襲了歐洲殖民者的眼光,視之為化外之地。兩種眼光疊加,使之呈現出與四裔類似的形象。

對邊緣世界蠻夷一面的呈現,集中在對異俗的描寫上。首先是血腥野蠻的習俗,如《任尼羅國詩》中新王即位,則屠舊時酋主媵妾夫人涂宮室;《西利未亞詩》寫當地殺人祭神;《孟加拉詩》寫女子自焚殉夫的風俗,都表現出殘酷血腥的一面。此外還有有違倫常的婚姻制度:《博羅爾》寫兄弟共妻現象,《哈烈詩》寫中東男子以姐妹為妻的風俗。而對諸國的描繪中,詩人常注意到與中國完全不同的性別關系?!陡亮_巴詩》曰:“郎作嬌妻儂作夫,名花恰稱好頭顱?!睂憽芭硬皇┲?,不簪花”,而男子“鬢簪花”的奇異現象;《尼給里西亞詩》和《蘇丹詩》都寫到婦人耕田,婦人作為家庭主要勞動力。從傳統(tǒng)的眼光看,這無疑是一種反常的性別關系。

對邊緣世界的塑造當然呈現出一種前現代形象,而對現代國家的描繪同樣也呈現一種前現代景觀,二者的區(qū)別只在于所呈現的野蠻與文明之別。值得注意的是,在以現代世界為對象的詩中,卻極少出現現代意象。在19世紀末的中國社會精英階層的視野中,西方現代世界的先進表現在兩方面:一是為以堅船利炮為核心的技術之先進,二是以政治制度為核心的社會制度之先進。但是《萬國詩》中僅僅出現了兩次輪船、一次鐵路的意象,完全未及歐洲工業(yè)革命所帶來的技術成就與工業(yè)化生產;偶爾涉及物產,也全是農業(yè)產品,例如《荷蘭詩》中的絲煙、奶餅,《法蘭西詩》中的萊菔、橄欖油、稻花,其所呈現的是前現代的農業(yè)國家形象。

從社會性質和社會制度看,《萬國詩》所呈現的西方文明國家完全是一種以君主制為基礎的前現代景觀,與傳統(tǒng)帝制的中國具有同質性。其中所描述的國家大多都是君主制,即使歐美各現代強國也不例外,總統(tǒng)制的國家,也將總統(tǒng)等同為君主。這些詩中所描繪的君主有兩種形象:一是明君,表現為親民、有為、有魄力、積極實行變革,領導國家走向和平與強盛?!队⒓姟返谌讓懹槔砥呤溃骸鞍装准t紅玫瑰家,一株分作兩枝花。保羅堂殿寬如海,競把賢王第七夸?!弊宰⒃疲骸皣醿膳桑喊酌倒寮?、紅玫瑰家,相爭數十年,至查理第七乃平?!贝藫跺局韭浴肪怼队⒓罚骸安槔淼诹ⅲ晟杏?,大臣攝政。時王宗分二派,一曰紅玫瑰派,一曰白玫瑰派,兩宗爭欲據王位,自相屠攻,國大亂者數十年,藩屬皆叛。明憲宗成化年間,查理第七嗣位,削平內亂,四境乂安。王性機敏,長于吏治,稱為賢王?!狈Q查理七世為“賢王”,系著眼于其消弭內亂,平定黨爭的功績,塑造出一個長于吏治的英主形象。《奧地利亞詩》寫其國王曰:“聞道可汗親命駕,兕觥明日拜堯天。”自注云:“始大王常與民往來,如家人婦子,亦號雙鷹國?!?以“堯天”稱頌其德,展示了君民和熙的盛世景象?!镀蒸斒吭姟吩唬骸胺攘ㄍ蛎?,三千入伍揀男丁?!敝仄淙窠员谋?,將其國王塑造成一個鐵腕有為的變法改革者。據《瀛寰志略》“普魯士國”條載,其國王初即位,拿破侖近攻普魯士,普魯士不敵,割讓一半國土,國勢削弱。其后“王乃修政,勸農工,設學館,惠商旅”,由是國力大增。同時又實行軍政改革:“民及歲者,工入肆,秀入學,否則罰其父母,年二十以上男丁皆入伍學藝,三年放歸,每歲秋操閱,賞罰之,故其國兵多而強。”丁柔克對普魯士的描寫,著意選擇了一個在強敵入侵而國弱民困情勢中,實行鐵腕政策、積極改革的雄主,尤其著眼于其軍政改革,領導國家成為軍事強國的過程。普魯士國王與英吉利查理七世一樣,都是在政治困境中即位。普魯士面臨的是外敵,英吉利面對的是內部黨政引起的動亂,而他們挽狂瀾于既倒的功績,都來自于君主個人的雄才大略,情勢的改善依靠的是內部的改革,而非現代性的技術變革或國家制度的顛覆。丁柔克從歐洲歷史中尋找到可供借鑒的改革經驗,可見其背后的經世眼光。而對異國英主的塑造,隱隱反映出呼喚強勢君主、呼喚改革的意識,雖然這種改革仍是在既有制度框架內部的改革。

《萬國詩》中的另一種君主形象是中國傳統(tǒng)意義上的暴君,好大喜功,沉迷戰(zhàn)爭,最典型的是拿破侖。《拿破侖詩》曰:“歐羅百戰(zhàn)太披猖,窮島愁覊作憤王。東略莫矜七萬里,前車請鑒那波良?!迸賾?zhàn)的暴虐,窮島愁覊的慘淡結局,提供了資治的反面教材,因此作者現身告誡統(tǒng)治者請以此君為誡。而《意大里亞詩》曰:“不拜單于拜教王,冕旒加后霸圖荒。波河南望惟巴馬,故后依然作女皇。”自注云:“拿破侖之后別醮,據此島為王?!币阅闷苼鐾鹾髣e醮之事對拿破侖進行了盡情的嘲弄。

《萬國詩》還寫到了多位歐洲的女王,這是完全不同于中國傳統(tǒng)政治性別的現象,詩人很容易將之帶入到女主掌國的武則天模式,呈現出荒淫、沉迷男色、嫉妒的負面特征。例如蘇格蘭女王瑪麗一世,《斯哥西亞馬理詩》曰:“哭婿歸來覓婿忙,雄狐打殺換鴛鴦。斯哥天子佛西后,一例風流武媚娘?!弊宰⒃疲骸拔黢R理始為佛蘭西后,歸國為斯哥西王。贅一婿,婿有外寵,潛殺之。復贅一婿,后并于英國?!痹姼鑷@瑪麗的婚姻生活展開,著重表現其三次婚姻的經歷。“哭婿歸來”緊接“覓婿忙”三字,點染出瑪麗的荒淫,將其第二位丈夫亨利·斯圖亞特的死亡歸結為因妒生恨,將復雜的政治派系斗爭簡化為女性道德問題,最后以武則天為比,點破其“風流”的特質。本詩使用武則天的典故,不僅因二者皆為女主,還因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武則天形象具有的嫉妒、荒淫、殘酷等特質。這一典故的使用,將瑪麗套用在武則天形象之中,簡化成性別倫理問題,大大扭曲了瑪麗一世本身的歷史形象,將政治變革簡化為道德問題與性別問題。

《萬國詩》對文明國家形象的塑造,整體上凸顯其作為傳統(tǒng)政治理想的一面,最為明顯的表征即是文教的興盛。學校教育發(fā)達,《普魯士詩》寫其國“學館宏開”,成為人才淵藪。對于特殊教育更是表達了欣羨,《干揑底吉詩》曰:“赤活條桑已遍栽,又傳學館紐倫開。由來手指工言語,誰道瘖聾是棄材。”《瀛寰志略·北墨莫利加米利堅合眾國》“干揑底吉國”云:“會城有二,一曰哈得富耳,在河濱,有大書院一;一曰紐倫敦,在???,有大書院四。其學館為二十六國之最,又有別院教啞與聾者,以手指代語言,諸國皆效之。”《萬國詩》此詩本此,先是“條桑已遍栽”,農業(yè)生產興盛,富而教之,又廣設學校。最讓詩人驚奇的是特殊教育即聾啞學校的開設,教育普及涵蓋了被認為是“棄材”的“瘖聾”,使得天無棄才有了實現的可能。

《奧地利亞詩》歌詠“兕觥明日拜堯天”的太平盛世景象;《瑞士國詩》曰:“日耳南來別有天,長林芳草最嫣然。須知丹薩湖干水,不照旌旗五百年?!弊宰⒃唬骸皣鵀槲魍撂以矗罒o兵革?!币颉笆罒o兵革”,而將瑞士看作世外桃源,欣羨不已。丁柔克《甲午感事詩》寫中日海戰(zhàn)的殘酷,“比戶無端困轉輸”“十郡陳陶哭新鬼”,戰(zhàn)爭傷害的不僅有戰(zhàn)場上將士,還有將士的家屬,以及沿海輸送軍糧的百姓。詩人在異域尋找到了另一處世外桃源,將對和平的渴望投射到了他者的世界。

總體上,《萬國詩》被投射了過多的個人感情,將作為他者的異域視為理想世界的化身,其背后是隱約的經世意圖,期待從他國的富強中尋找成功的經驗,呼喚著理想君主的自上而下改革。帝制國家地方士人的經驗視野,限制了他對世界的想象與接受,現代工業(yè)國家在他筆下完全同化為前現代的農業(yè)社會,無形中消解了東西方世界的差異,也消解掉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現實邏輯。不同于親涉海外的作者的創(chuàng)作,《萬國詩》中完全沒有面對異域文化的緊張、自大與自卑之間的張力,也沒有黃遵憲《日本紀事詩》中對現代日本文化、制度、法律等各種現象的深刻思考。但《萬國詩》提供了一個難得的個案,展示了傳統(tǒng)地方士人接受西學的途徑、方式,以及個人癖好、閱讀視野、現實意圖與理解框架如何決定了他的理解與接受。

參考文獻:

[1]丁柔克.柳弧[M].北京:中華書局,2002.

[2]艾儒略.職方外紀校釋[M].謝方,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0.

[3]王韜.弢園文錄外編[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226.

[4]魏源.海國圖志[M].長沙:岳麓書社,1998.

[5]徐繼畬.瀛寰志略[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206.

[6]鄒振環(huán).《職方外紀》:世界圖像與海外獵奇[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53-62.

[7]永瑢.四庫全書總目[M].北京:中華書局,1965:632.

作者簡介:田雨露,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古代文學專業(yè)博士研究生。